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石油开发地质学-第6章 油气田勘探

石油开发地质学-第6章 油气田勘探
重点取心井:少部分探井承担,除取心外仍要进行其他录井。 通过取心直接对比和了解油层剖面及各储层岩性、孔、渗,评 价油层的质量,利用井壁取心及电测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提 高电测解释精度并扩大使用范围,保证地质解释的质量。
四、开发过程中的勘探工作
油气田评价勘探阶段结束,油气田的地质储量基本探明, 标志着油气田勘探工作的结束和开发工作的开始
评价井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快速钻进井:一般不取心,也不进行系统的分层试油,但要进 行全套测井、岩屑录井及井壁取心,以及大段合层试油或主力 油层试油,以取得压力和产量资料
分层试油井:不取心或了解各含油层系分层情况(层数、 厚度、产量、压力、油水关系等)
(3)预探的对象是一个二级构造带或局部构造、圈闭,预探 井的部署是以发现构造各部位存在的各类油气藏为目的,单一 的一口井是完成不了这个任务的。
2.圈闭预探的工作步骤
(1)确定预探项目 在区域勘探基础上,选择最有远景、最经济的圈闭进行预探。
(2)地震详查 在选出的圈闭上迅速开展地震详查,测网密度为1*1、1*2Km,并 进行岩性、地震地层学研究,查明构造内渗透层分布情况。
(4)井位、井数和井的类型 •井位的确定应考虑:一是布在预计含油气的关键部位,如高点 部位;二是从面积上照顾到圈闭的各个部位,目的是为了不漏掉 油气藏;三是各井不位于相同的等高线上,这样有利于探边。
•预探井的数目取决于圈闭大小、油气藏类型和地层、圈闭的 复杂程度及对区域的研究程度。原则是用最少量的预探井, 高效率地发现油气藏。
3.评价井部署原则及分类
(1)评价井部署原则 一是采用从已知推向未知的原则,布置加密井,按照不同分区 逐步探明油层情况,不断扩大探明储量面积 二是评价井应尽可能落在以后的开发井网上。

石油地质学教案 第十章 油气田勘探

石油地质学教案  第十章  油气田勘探

第十章油气田勘探《油气田勘探概述》第一节概述一、发展历史综述1.初期阶段:(1840年以前-古代)油气成因理论:“可燃的水”(石油)和“永恒之火”(天然气)——迷信化。

直至十八、十九世纪,才出现了有关石油成因的假说,其中以无机生油论为主(碳化物说)。

油气勘探依据:地表油气显示,如油气苗。

钻井的方式:顿钻、麻花钻,深度不超过500-1000公尺。

勘探方法:钻井法。

勘探领域;局限于油气苗附近和浅层。

缺乏地质研究,勘探效率低,成本高。

代表:我国自流井气田、巴库的苏拉汉、巴拉汗浅油层以及中东的一些油泉和浅油层。

2.中期阶段(1850’S-1940’S)油气成因理论:无机论、有机论油气勘探依据:线状分布理论--油气田呈线状分布,沿出油点的直线上找油。

背斜理论—石油聚集于背斜构造的顶部,沿构造等高线分布,背斜高点找油最有利。

勘探方法:露头区-地质法;覆盖区-地理物理、录井;钻井:旋转钻,可>1000米深;勘探领域:扩大,主要-山前坳陷,山间坳陷代表:老君庙油田(1939);中东两特大油田:科威特布尔干(K砂岩储层)、沙特加瓦尔3.近期综合勘探阶段(1940’S-现):二战后油气成因:干酪根晚期成油说为主(我国)找油理论:源控论+圈闭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油气成藏和分布理论依据:背斜、断层、岩性、地层、水动力、复式圈闭等方法:多法综合、协同勘探——地质、地球物理、地化、数学地质、钻井、录井…钻井:电钻、涡轮钻、可达万米以上领域:地台、海洋、高原、沙漠、极地、甚至更复杂的区域。

——对象复杂化理论研究加强:定量化、系统化、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世界年石油产量:30亿吨/年;三大石油势力:波斯湾、前苏区、美国二、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1.古代(1840以前)公元前1122-770年:西周《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译”;公元前280年;四川自贡(川西南)自流井气田开始开采;1900多年前: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北宋沈括《梦溪笔谈》1840,自流井地区、磨子井、深1200米处,井喷“火王井”2.1840-1949:-屈辱、悲惨外:洋油勘探:1907-延长油矿;1904台湾;1917美孚公司在华北、东北、西北→“中国贫油论”1904~1949年累计产油307.4万吨(平均6.7万吨/年)内:1939,孙建初等,老君庙油田;1941,潘钟祥;1947,黄汲清,陆相生油理论3.1949-今(1)山前坳陷盆地边缘找油(1949~1956)“背斜论”+“海相生油”指导→重点:西北、四川①玉门石油沟,1953;②1955.10.31,克拉玛依油田;③1955.12.12青海柴达木油泉子油田;④1956.5,酒西鸭儿峡油田;~方法落后,只有小发现(2)陆相生油理论指导找油(1956~1978)1955,松辽踏勘;1957“战略东移”;1959.9.26-大庆油田;1959.927-扶余油田→证明:陆相生油论1961.4.15,胜利油田;1961.8.22,大港油田;后:威远气田、任丘油田、江汉、南阳……(3)纵深发展突破阶段(1978年后)新技术、新方法综合应用,理论发展亦大。

第九章油气田勘探的程序和任务 PPT

第九章油气田勘探的程序和任务 PPT
对录井、测井等工作要求严格。取准取全各项资料为 进一步评价提供第一性资料。
4、盆地(凹陷)评价
在前期地质、地球物理、钻探资料基础上,对盆地 沉积、构造特征及源岩、储层、盖层、圈闭、运移、保 存等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专题与综合研究,对全区及二级 构造带进行评价,选择有利得油气聚集带作好构造预探 得准备,设计预探井。
➢油源条件:烃源岩层位、岩性、厚度及生烃能力; ➢储盖层及生储盖组合类型:储盖层岩性、物性、厚度 分布及生储盖组合类型; ➢油气水情况:地面与地下油气显示,油气水性质,区域 水文地质条件; ➢含油气远景。
二、区域勘探得技术方法
1、大区勘探 指在一个大得、未进行勘探评价得区域,从油气地
质调查开始,到优选出有利含油气盆地得过程。
地; 盆地勘探:对选出得含油气盆地开展勘探,划分与优选
出含油气区带,提交远景资源量。
•“三分法”油气勘探程序
➢圈闭预探: 分为区带勘探与圈闭勘探。 区带勘探:在有选出得有利含油气区带中,通过勘
探识别圈闭,优选圈闭,提交圈闭潜在资源量。 圈闭勘探:对优选出得圈闭进行勘探,发现油气藏,
提交预测储量。
“三分法”油气勘探程序
初步勘探阶段:盆地评价、区块评价或圈闭评价; 勘探阶段:钻探,查明油气田,计算探明储量。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4、我国油气勘探程序
➢中国石油勘探阶段划分 三分法:区域勘探,圈闭预探,油气藏评价勘探。
➢区域勘探:分为大区勘探与盆地勘探。 大区勘探:在一个大区开展勘探,划分与优选含油气盆
2、物化探普查
划分构造单元,查明二级构造带,提出参数井部署方案。 ➢ 重磁电普查,化探测量:明确盆地结构、地质构造特征及沉 积岩厚度与分布;搞清区域化探异常。——探边摸底 ➢ 概查与普查:地震大剖面概查,测线距10×32km,划分一级构 造单元;普查测网一般为8×16km~4×8km。 ➢ 选择有利区域进行地震详查,查明二级构造带形态、类型 及展布范围,了解生储盖层发育,提供参数井钻探方案。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精品课程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精品课程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精品课程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是石油工程中的重要学科,涉及到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等方面。

下面是一个精品课程的大纲,供参考:课程名称: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目标:1. 理解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的基本流程;3. 熟悉油气田储层特征、地质模型和储量评估方法;4. 学习油气田开发中的地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5. 培养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1.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导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定义和作用-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油气田勘探- 油气田勘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勘探区划和勘探目标选择- 勘探测井解释和勘探评价方法3. 油气田开发- 油气田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步骤- 油气田开发计划和开发方式选择- 油气田开发的经济评价方法4. 油气田储层特征和地质模型- 油气田储层类型和特征-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方法- 地质模型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5. 油气田储量评估- 油气田储量评估的基本原理- 储量评估方法和技术- 储量评估结果的解读和应用6. 油气田开发中的地质问题- 油气田地质风险评估和预测- 油气田地质问题的识别和解决方法- 油气田地质问题的案例分析7.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综合应用-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与油气工程的关系-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操作:组织实地考察、实验和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听课积极性、课堂讨论参与度等。

2. 作业和实验报告:根据课程要求完成作业和实验,并撰写报告。

3.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油气田开发课程设计

油气田开发课程设计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设计姓名: 梁远明学号: 200809100328班级: 勘探0904指导老师: 王建民老师日期: 2012.06.15《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今年我们学习了《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这门课程,收获颇多,对于油气田开发地质的整体有了个基本了解与掌握,《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平时的系统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静、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开发地质学的课程设计活动,可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油田实际地质资料和分析解决勘探开发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开发地质学理论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是认识油气田(藏)地质特征、搞好油气田(藏)开发的基础以及优化油藏管理的重要地质依据。

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开发储层评价、油藏评价与开发可行性分析、开发动态监测、及开发过程中的地质效应等。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油田实际资料的分析研究,使学生经受实际科研锻炼,深化地质认识,提高科研能力,基本掌握油田开发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1.主要内容:(1)油藏储层特征分析(2)油藏开发动态分析(3)油藏压力分析及油水界面确定2.提供资料:(1)W油田井位分布底图(图1)(2)W油田C储层连井剖面测井曲线(图2及附图片7个)(3)W油田C油藏储油层综合数据表(表1)(4)W油田C油藏产量综合数据表(表2)(5)W油田C油藏某注采井组生产数据表(图3、表3)(6)某油藏剖面及压力测试结果(图4)三、基本要求1.依据W油田连井剖面测井曲线,完成C储层横向追踪对比,编制岩相横剖面和油藏横剖面图,分析储层连通变化及油水分布特征,分析沉积微相及测井相。

2.依据对实验分析成果的统计整理,分析储层物性特征及层内非均质性。

3.编制W油田C油藏顶面构造图、砂岩厚度图、油层有效厚度图、含油饱和度等值线图、渗透率等值线图等;分析油藏构造特征、储层与油层厚度展布、以及物性与含油性的平面变化;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及其空间分布与连通情况;分析油藏油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

油⽓⽥勘探课程设计《油⽓⽥勘探》课程设计勘探部署课设内容:勘探部署指导⽼师:柴华班级:资⼯801姓名:学号:序⾔《油⽓⽥勘探课程设计》其设计⽬的使资源勘查⼯程专业学⽣加强油⽥实际应⽤能⼒的培养与训练,能尽快熟悉现场⽣产⼯作,及时投⼊到⽣产⼯作中去,以适应常规地质研究⼯作,提⾼学⽣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此次课程设计的内容涉及沉积岩及沉积微相的研究与划分、储集层的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研究、测井多井评价、圈闭特征及油藏特征研究、储量计算及油藏评价等五⼤部分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些勘探意见。

本组为勘探部署组,⼈员及具体任务如下:组长:刘威(勘探部署图及部署计划表)组员:宗邈(构造图及剖⾯图)王瑞(砂体等值线图及储层对⽐图)王黎(孔,渗,饱等值线图及储层参数评价表)王伟(油⽓范围分布图)马雪娟(勘探部署图及部署计划表)苏思远(油藏剖⾯图及油⽓区块评价表)刘禹江(油藏剖⾯图及油⽓区块评价表)设计要求:1、每个⼈必须按时完成⾃⼰的任务,对本组完成的内容要⾮常熟练,对其他组的内容应当会做。

2、每个⼈必须上交⼀份完整的⽂字报告,并附有全部(全组)的图表。

并注明⾃⼰作了哪⼀部分,不注明者作不及格论处。

3、最后全部完成任务后,分组由⽼师逐个同学进⾏当⾯抽考,内容以本组为主,其他组内容为辅。

4、成绩评定标准:抽考、⼝试占50分,报告占50分,总分100分。

时间安排:1、第1~8天:具体分析、地质综合研究、编程2、第9天:⽼师审查基本图件及成果3、第9~10天:编写报告,每份报告⽂字及图表不得少于20页4、第11天:上交报告及附图、附表。

5、第12天:分组⼝试考试。

勘探部署⼀、⼯区概况⼯区范围为安边⼀杨井地区(见附图2—1)的A8区块(见附图2——2),⾯积约520km2,该区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安边乡、杨井乡境内。

这⾥有巨厚的第四系黄⼟覆盖,地形复杂,沟⾕交错,属典型的黄⼟源地貌,为半⼲旱⽓候,公路交通⽐例便利。

课程设计: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思路

课程设计: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思路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思路摘要:《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设计。

课程要求学生在油气田勘探的实例中提高动手能力、在实训中加深专业认识、在实践中建立知识体系,最终为完成油气田勘探工作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

在长期教学摸索中认识到,建立整体知识框架是重中之重,其次要突出实验任务、由点及面逐步展开教学,最后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认真考核,是提高该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针对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资源勘查专业《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学生就业需求和教学培养需要为出发点,对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知识体系建立;考核方式《油气田勘探》是建立与资源勘查专业在大学期间,专业课基础之上的综合实践课程。

教学内容是以简化的油气田勘探工程实例为基础,传授油气勘探的整套基本工作流程。

要求学生明确油气田勘探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熟悉研究工作流程,了解各个环节联系和主次关系;最终建立专业知识结构,以应对今后复杂多变的地质研究工作。

是本专业中是实践课程的核心。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认识到该课设的实际困难也获得一定的经验,希望和大家分享讨论。

1知识体系整体建立石油资源勘探不同与浅地表资源勘探、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业过程、使用了地质、电、磁、地震、数学、物理等大量的技术手段。

这使得《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它包含了《沉积学》、《地球物理测井》、《数学地质》等专业课程一部分专业知识与工作方法。

如果分割教学会使学生误以为是各个专业课的实践复习,建立不了研究工作的大局观,从而偏离了课程设计为学生建立油气田勘探工作基本框架的目的。

为了建立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必须首先使学生对油气田勘探工作有全面的认识,要明确勘探油气是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其它的技术手段是为主要目的服务的各个枝节。

然后才能讨论各个实验的对象、方法及流程。

石油行业油气勘探与开发方案

石油行业油气勘探与开发方案

石油行业油气勘探与开发方案第一章:项目概述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范围 (3)第二章:区域地质特征 (4)2.1 地层分布 (4)2.1.1 古生界 (4)2.1.2 中生界 (4)2.1.3 新生界 (5)2.2 构造特征 (5)2.2.1 褶皱 (5)2.2.2 断裂 (5)2.3 油气成藏条件 (5)2.3.1 油源条件 (5)2.3.2 储层条件 (5)2.3.3 封盖条件 (6)2.3.4 运移条件 (6)2.3.5 保存条件 (6)第三章:勘探方法与技术 (6)3.1 地震勘探 (6)3.2 钻井勘探 (6)3.3 地球物理勘探 (7)第四章:开发方案设计 (7)4.1 开发原则 (7)4.2 开发层系划分 (8)4.3 开发井网布局 (8)第五章:钻井工程 (8)5.1 钻井设计 (8)5.2 钻井液 (9)5.3 钻井设备 (9)第六章:油气藏评价 (9)6.1 油气藏特征 (9)6.1.1 地质特征 (9)6.1.2 油气藏类型 (10)6.2 油气藏评价方法 (10)6.2.1 地质评价方法 (10)6.2.2 工程评价方法 (10)6.2.3 经济评价方法 (10)6.3 油气藏评价结果 (11)6.3.1 地质评价结果 (11)6.3.2 工程评价结果 (11)第七章:开采工艺 (11)7.1 采油工艺 (11)7.1.1 概述 (11)7.1.2 自喷采油 (11)7.1.3 有杆泵采油 (11)7.1.4 无杆泵采油 (12)7.1.5 注水采油 (12)7.2 采气工艺 (12)7.2.1 概述 (12)7.2.2 自喷采气 (12)7.2.3 有杆泵采气 (12)7.2.4 无杆泵采气 (12)7.2.5 注水采气 (12)7.3 非常规油气开采 (13)7.3.1 概述 (13)7.3.2 水力压裂技术 (13)7.3.3 多段压裂技术 (13)7.3.4 微观驱油技术 (13)7.3.5 非常规油气开采的环境保护 (13)第八章: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13)8.1 环境保护措施 (13)8.1.1 油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原则 (13)8.1.2 油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4)8.2 安全生产管理 (14)8.2.1 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14)8.2.2 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14)8.3 应急预案 (14)8.3.1 应急预案编制原则 (14)8.3.2 应急预案内容 (15)第九章:经济效益评价 (15)9.1 投资估算 (15)9.1.1 投资估算的概述 (15)9.1.2 投资估算方法 (15)9.1.3 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分析 (16)9.2 成本分析 (16)9.2.1 成本概述 (16)9.2.2 成本分析方法 (16)9.2.3 成本控制策略 (16)9.3 经济效益指标 (16)9.3.1 投资回报期 (16)9.3.2 投资收益率 (17)9.3.3 财务净现值 (17)9.3.4 财务内部收益率 (17)第十章:实施与运行管理 (17)10.1 实施计划 (17)10.1.1 项目启动 (17)10.1.2 工作分解 (17)10.1.3 资源配置 (17)10.1.4 时间安排 (17)10.2 运行管理 (18)10.2.1 组织结构 (18)10.2.2 制度建设 (18)10.2.3 生产管理 (18)10.2.4 质量控制 (18)10.2.5 安全生产 (18)10.3 监测与调整 (18)10.3.1 监测内容 (18)10.3.2 监测方法 (18)10.3.3 调整策略 (19)第一章: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
勘探部署
课设内容:勘探部署
指导老师:柴*
班级:资工801
姓名:
学号:
序言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其设计目的使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加强油田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能尽快熟悉现场生产工作,及时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以适应常规地质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次课程设计的内容涉及沉积岩及沉积微相的研究与划分、储集层的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研究、测井多井评价、圈闭特征及油藏特征研究、储量计算及油藏评价等五大部分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勘探意见。

本组为勘探部署组,人员及具体任务如下:
组长:刘威(勘探部署图及部署计划表)
组员:宗邈(构造图及剖面图)
王瑞(砂体等值线图及储层对比图)
王黎(孔,渗,饱等值线图及储层参数评价表)
王伟(油气范围分布图)
马雪娟(勘探部署图及部署计划表)
苏思远(油藏剖面图及油气区块评价表)
刘禹江(油藏剖面图及油气区块评价表)
设计要求:
1、每个人必须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对本组完成的内容要非常熟练,对其他组的内容应当会做。

2、每个人必须上交一份完整的文字报告,并附有全部(全组)的图表。

并注明自己作了哪一部分,不注明者作不及格论处。

3、最后全部完成任务后,分组由老师逐个同学进行当面抽考,内容以本组为主,其他组内容为辅。

4、成绩评定标准:抽考、口试占50分,报告占50分,总分100分。

时间安排:
1、第1~8天:具体分析、地质综合研究、编程
2、第9天:老师审查基本图件及成果
3、第9~10天:编写报告,每份报告文字及图表不得少于20页
4、第11天:上交报告及附图、附表。

5、第12天:分组口试考试。

勘探部署
一、工区概况
工区范围为安边一杨井地区(见附图2—1)的A8区块(见附图2——2),面积约520km2,该区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安边乡、杨井乡境内。

这里有巨厚的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形复杂,沟谷交错,属典型的黄土源地貌,为半干旱气候,公路交通比例便利。

其西侧为盐定工区,范围西自王家场,东至油房庄,北自安边北,南到沙涧子,总面积约2100km2。

二、出油层位沉积相
中生界晚三叠世延长组长61,2为湖盆河控建设型三角洲碎屑岩沉积体系物源
地层厚约180m,共可能来自北东晋西褶皱区,河流从北东向南西注入湖泊、长
6
分为三层;长
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体,近南北向展布,地层厚约140m,共分
2
为三层;早侏罗世的延安组第7、9、10油层组为网状河与辫状河沉积体系,地
1砂体发育带极为有限,由此形成了分布极散的层厚约110m。

延7、9、10、长
2
坡缘和古地貌封闭的各类岩性油藏。

三、勘探概况
截止目前为止,1996年底以前共完钻各类探井3口(盐29,盐20,X1),生产井8口(定22,定52,定51,定106,定107,定108;定112,定119),探井与生产井集中分部在安边乡西部的砖井村以南的地区,此区以西地区为已开发10多年的油房庄油田。

安边一杨井地区97年底以前共完钻各类探井21口,98年共完钻各类探井16口,勘探目的层段为延9.延10、长21、长61,经过一年的钻探和试油工作,业已证实延7.延9.延10、长21、长61具工业油流,在97年A8井区提供的控制储量基础上,今年上升为探明储量,测井综合解释,纯油层19层,厚46.3m;油水层85层,厚202.8m。

四、地质概况
地质内容:沉积相,储集层,圈闭及油气藏,油气藏的解释成果及储量计算参阅本教材的全部内容。

五、工作要求
1.构造图及剖面图
2.砂体等值线图及储层对比图
3.孔、渗、饱等值线图及储层参数评价表
4.油藏剖面图及油气区块评价表
5.构造、砂体与含油气范围分布图
6.勘探部署图与部署计划表及报告
六、课设内容及其成果解释
1、构造图(见图一)
2、累计砂体等值线图(见图二)、渗透砂体等值线图(见图三)、储层对比图(见
图四)
3、孔隙度等值线图(见图五)、渗透率等值线图(见图六)、饱和度等值线图(见图七)
4、A20-A8-A19-A10-A17油藏纵剖面图(见图八)、A40-A28-A39油藏剖面图(见图九)
5、油气范围分布图(见图十)
6、勘探部署图(见图十一)
7、储层参数评价表(见表一)
8、油气区块评价表(见表二)
图表成果解释:
(1) A39-A28-A40剖面图:由图可知为单斜地层(东高西低),其中A28井发育良好,A40次之,A29发育最差,其中包括的油藏类型为:地层尖灭油藏、透镜油藏和层状油藏。

(2) A10-A17剖面图:由图可知,此地层为单斜地层,油藏类型为尖灭油藏和层状油藏。

虽然A10井和A17井发育欠佳,但是两口井的出油产量相当可观。

(3) A39-A28-A40构造剖面图:由图可知,这是一个东高西低的单斜构造,岩性以泥岩、砂岩为主。

(4) 储层对比图:由图可知,A40-A28-A39砂岩发育情况,上部分砂岩发育较好,连通性强,下部分砂层发育一般,A39砂层的连通性差。

(5) 油气范围分布图:根据构造图和渗透砂体等值线图确定含油面积,西北边区块A40-A39产油量较大,中间A10-A17和A8两区块产量适中,南边A24区块产油量较小。

(6) 勘探部署井:本图由构造图、渗透砂体等值线图、油气范围分布图三图叠一图而成,根据单斜构造和油气范围分布确定勘探部署井。

(7) 油气区块评价表:
A8区块:试油情况是日产油19.6t,含油面积较大,探明率高,含有饱和度较高,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是低产低渗岩性——构造油气藏。

A10-A17区块:试油情况是日产油16.62t,含油面积较大,探明率高,含有饱和度较高,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是低产低渗透岩性——构造油气藏。

A24区块:试油情况是日产油4.08t,含油面积较小,探明率低,含油饱和度较
高,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是低产低渗岩性油气藏。

A30-A40区块:试油情况未知,含油面积较大,探明率低,含有饱和度较高,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是低产低渗岩性油气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