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六堡茶历史文化起源、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
六堡茶简史:诞生、兴盛和复兴

六堡茶简史:诞生、兴盛和复兴诞生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因产自广西梧州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属于黑茶后发酵茶,其外形色泽黑褐光润,叶底红褐色,间有金黄花,汤色红浓,香气陈醇,滋味甘醇爽滑,具有独特的类槟榔香,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
远年陈茶还具有解暑祛湿、生津止渴、消食除滞、暖胃提神的保健功效。
六堡山区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境内从塘平到不倚,从四柳到高枧,从梧垌到合口均峰峦耸立,形成了以山地、丘陵构成的地貌,林区内溪流纵横,山青水秀,日照短,终年云雾缭绕。
得益于这一片雨林水岸,生态优越,自古便是植茶佳所。
六堡镇在明清时期就是南方著名的茶叶产区,据史料记载,在清康熙年间的一张苍梧地图上,六堡镇所属区域就明确的被标为茶亭(当时茶商茶农的交易场所)。
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出版的《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夜不变……色香味俱佳”;在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就其特殊的类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24名茶之一,成为朝廷贡品。
广西通志稿(清)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生产之盛,以多贤乡之潘绍珊 摄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地处岭南的六堡,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属瘴疠之地。
数百年来,六堡茶就常以药的形式出现,当地人用喝茶的方式来治疗痢疾、祛湿避瘴,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这一乡风民俗。
过去,许多农家种茶也制茶,但茶并不是主要的营生,大多是自家采了自家喝,做好的茶用竹篓、葫芦等装满挂在灶台上方,被烟熏日久,所以那时的茶会带有浓重的烟熏味道,这种茶叶称为农家六堡茶,出门务农前,泡上一壶装进壶里随身携带,消暑解渴;平时在家煮一些,当预防感冒、梳理肠胃的“保健茶”。
六堡茶俗称“爷孙茶”,意思是爷爷做的茶留给孙子喝,制好的六堡茶一般是要被搁置几年以后才喝的,因此茶就一代一代延续下来。
民间常用陈年六堡加冬蜜来治疗痢疾拉肚子,所以有“三年药,五年宝,十年丹”之说。
六堡茶的早期传播,是沿着珠江流域开始的,这得益于广东人爱茶、嗜茶,大量消费茶水的生活习惯。
广西六堡茶研究进展

·114·农技服务农业经济2017,34(20)广西六堡茶研究进展刘桂宁,陈伟洁,尤兰花(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西 梧州 543002)作者简介:刘桂宁(1964-),男,工程师,从事食品检验及化学分析工作。
E-mail:Lgn001@。
[摘要]六堡茶属于中国六大茶类中的黑茶类,从发酵工艺上可归类于后发酵茶,因其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以“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为世人称道。
本文从六堡茶的起源、六堡茶的加工工艺、六堡茶的微生物学研究、六堡茶的理化研究、六堡茶的医学研究、六堡茶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六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六堡茶;广西;工艺六堡茶属于中国六大茶类中的黑茶类,从发酵工艺上可归类于后发酵茶,因其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是历史名茶,庄晚芳等考证了六堡茶的起源,认为其产制历史已有1500多年,具有既鲜明又独特的地域特征。
六堡茶成熟的发酵过程、后期独特的陈化工艺以及地域环境下微生物优势菌群造就了其 “红、浓、陈、醇”四种品质特征,就茶叶感官评判而言:色泽黑褐,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厚回甘,香气陈醇,部分生产批次间有金黄花,带有明显的槟榔香气。
1六堡茶的起源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南安化黑茶均归属黑茶类,就感官评判而言:外形条索紧结匀整,色泽黑褐油润,汤色红浓明亮,香气陈纯,有明显的槟榔香,茶汤滋味醇厚甘爽,素以“红、浓、陈、醇”四种品质特征著称于海内外。
六堡茶起源于古时苍梧郡六堡乡(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庄晚芳等从史料中考证到其生产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
《苍梧县志》(清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版)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清嘉庆年间,六堡茶即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和一定的保健功效而享誉海内外,并被列为当时24种贡茶之一。
六堡茶以六堡镇恭州村茶及黑石村茶品质最佳。
民国时期 ,粤商在苍梧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购六堡茶,当时有名的茶行就有 “广元”“广福泰”“新纪”“三纪”“永组”“公盛”等,收购毛茶后再炊蒸踩箩,远销广州、香港及吉隆坡等地。
六堡茶专题六堡茶产品加工与品质特点

六堡茶专题六堡茶产品加工与品质特点六堡茶具有去湿养胃润肠、降脂减肥的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
因产自广西的梧州市六堡乡而得名,由于其品质独特,一直出口东南亚地区,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口碑。
六堡乡种有茶树,大部分为本地的中小叶群体种,也有部分广西本地及省外引进的茶树品种。
六堡乡生产的茶叶产品,主要有2种品质风格,即篓装六堡茶和民间老茶婆;在这2种茶型中,按陈化方式的不同,可为散条型与紧压型。
不同的茶型其加工方法、品质及品鉴要点都有所不同。
传统六堡茶产品加工与品质特点1、篓装六堡茶该品种是目前市场上最为热销的六堡茶,属于先人为、后自然的后发酵黑茶,其“汤色红浓、香味陈醇、有着独特的槟榔香”。
所谓人为是指在加工过程中具有渥堆工序。
而六堡茶的陈香陈韵,并不能完全在短时间中产生,而是要在漫长的存放过程中逐步陈化而形成其越陈越好、愈久愈香的风韵。
存放也即陈化,是指自然后发酵。
篓装六堡茶的加工工艺为:原料茶→加水→翻拌→高温汽蒸→渥堆→高温汽蒸→装篓→陈化→六堡茶,其中渥堆、陈化工序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工序。
渥堆是将高温汽蒸过的六堡茶原料在专用的卫生硬化地板上置成堆状进行堆式渥堆,第1次渥堆是在六堡茶原料茶加工时进行,时间为0.5天N1天;第2次是在六堡茶黑茶的加工时进行,时间为1个月—2个月。
结束渥堆工序后茶汤的色泽只是红黄,还没有达到红浓的程度,还要装在竹篓里(每篓为40kg—50kg)略加压紧,经过长达1年以上的自然陈化,才能形成六堡茶独特的品质。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六堡茶,一般为2年以上的陈化产品。
梧州六堡茶的生产工艺流程区别于其他黑茶的特点在于具有2次渥堆和2次高温汽蒸。
2次高温汽蒸,用100℃蒸汽杀死了低温的细菌、杂菌,利于六堡茶的香气纯净;2次渥堆,利用高温高湿的条件,以及有益微生物的作用,让茶叶中的茶多酚等内含物质慢慢转化,为六堡茶的品质特点奠定了基础。
经过后发酵的六堡茶,外形条索紧致、色泽黑褐油润、汤色红浓、香味陈醇,具有独特的槟榔香,是梧州人常喝的茶饮。
典故:六堡茶名字由来

典故:六堡茶名字由来典故:六堡茶名字由来六堡茶属于黑茶类,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
与其它茶品一样,关于六堡茶名字的由来也是有历史典故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龙母在苍梧县做了很多好事,帮助贫苦的人民。
后来龙母死后由于其具有功绩成了神仙,但是还不忘苍梧的老百姓,因此回到苍梧体察民情,当她当苍梧时,确发现村里人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
这里多山少田,人们种出的稻米,自己吃都不够,还要拿出一部分出山去换盐巴,因此百姓生活的很艰苦,看到这里,龙母很想解决这样的情况,但是龙母尝试了很多方法也没有用,就在一筹莫展时,她看到黑石山下的泉水清澈明亮,忍不住尝了一口,觉得清甜滋润,异常鲜美,而且连所有的劳累也一扫而空了,龙母娘娘想了一下,那么甜美的泉水一定能灌溉出好的植物。
于是,龙母呼唤农神让它在这里拨了些茶树种子,经过龙母悉心栽培,果然长成了一棵长势旺盛、叶绿芽美的茶树。
之后龙母就把这棵茶树告诉了人们,只要把茶树的叶芽拿去卖给其他地方的人就能换回盐等,就不用粮食去换了,这样人们的生活就可以改善了,后来人们就按着龙母说的去做了。
之后龙母返回天上,之后这棵茶树开始开枝散叶,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六堡镇满山遍野都长满了茶树,人们就收获了很多茶叶,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因此此茶遍布六堡镇,因此人们就称其为六堡茶了。
品质特性六堡茶属山茶科常绿灌木,叶呈长椭圆披针形,叶色褐黑光润,间有黄花点,叶底红褐。
六堡茶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
其条索长整紧结,汤色红浓,香气陈厚,滋味甘醇可口。
正统应带松烟和槟榔味,叶底铜褐色。
六堡茶的制作是采用当地的大叶种茶树的.鲜叶作为原料,采摘标准是成熟新梢的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5道工序制成。
杀青特点是低温杀青;揉捻则是以整形为主,细胞破碎为辅;渥堆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其目的是通过渥堆湿热作用,促进内含物质的变化,减掉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并使叶色变为深黄褐青。
一篇文章读懂六堡茶

一篇文章读懂六堡茶什么是六堡茶?六堡茶发源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的六堡乡,以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叶种为主要原料,双蒸双压制成各种紧压茶,经一定时间贮存转化而成,主销两广、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或以广西大叶种茶杀青毛茶为原料,经人工发酵加工而成的六堡散茶和六堡紧压茶。
传统的六堡茶以散茶为主,现代六堡茶生产企业为了给茶叶一个微生物发酵的环境,把散茶装入紧压机篓陈放,待开仓放茶时再分装成小篓出售。
六堡茶,属中国六大茶类中的黑茶类,属于后发酵茶,愈陈愈香,被誉为“能喝的古董”。
传统六堡茶以篓装紧压和散茶为主,外形条索紧结,色泽黑褐油润,耐冲泡,间有金花,汤色红浓,香气陈纯,滋味甘醇浓厚,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
六堡茶特点一、茶汤色泽:红、浓、陈、醇二、发酵种类:后发酵三、发酵方法:自然发酵、人工发酵四、加工方法:散茶、紧压什么是“红浓陈醇”?红:指汤色红亮;浓:指汤色深红,也指陈味和醇味浓厚;陈:指纯正的陈香或陈味;醇:指滋味醇厚爽口;老茶和新茶的区别:3-5年,称之为新茶,茶汤慢慢由黄转红,六堡茶处在“红”的阶段;5-7年,称之为陈茶,转化加快,六堡茶处在“红浓”的阶段;8-10年,品质升华的阶段,六堡茶处在“红浓陈”的阶段;10年以上,称之为老茶,兼具“红浓陈醇”的特点。
六堡茶的制作工艺有两种制作工艺:一是旧工艺,也就是传统工艺;二是新工艺,即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改进后的工艺,现在普遍称之为现代工艺。
一、传统工艺毛茶制作工艺的工序依次为: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为毛茶→筛、风、拣→拼配→初蒸→焗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
二、现代工艺毛茶→筛、风、拣→拼配→加水增湿渥堆→摊放→蒸压(或散放)→陈化→灭菌→成品包装。
六堡茶的生、熟之分从技术上来说没有国家标准,现代从制作工艺上来区分。
什么是生茶?传统工艺制作的茶经轻微发酵,自然陈化而成,这种茶称为生茶。
什么是熟茶?指经人工渥堆发酵加工而成的,通常是六堡茶厂家生产的茶叶。
六堡茶传统工艺标准

六堡茶传统工艺标准六堡茶,产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因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和优良的品质而享有盛誉。
本文将详细描述六堡茶的传统工艺标准,包括采摘与萎凋、杀青、揉捻、渥堆、干燥、毛茶制作、陈化、筛选与分级、包装与储存以及品质要求与标准。
1.采摘与萎凋六堡茶采摘时间通常在春季和秋季,以清明节和中秋节前后为最佳。
鲜叶应选取嫩度适中、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优质芽叶。
采摘后的芽叶需及时摊晾,以便进行萎凋。
萎凋是六堡茶制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使芽叶内的水分逐渐散失,以提高茶叶的品质。
一般采用自然萎凋或加温萎凋两种方式。
自然萎凋需将芽叶均匀摊放在清洁的竹匾或萎凋架上,加温萎凋则需控制温度在30℃左右,湿度在60%左右。
2.杀青杀青是六堡茶制作的第二个环节,其目的是进一步软化茶叶,散失茶叶中的水分,并初步形成六堡茶的香气。
杀青一般在锅中进行,锅内温度应控制在180℃左右。
在杀青过程中,需根据芽叶的湿度和质地灵活掌握炒制手法,避免炒焦或炒生。
3.揉捻揉捻是六堡茶制作的第三个环节,其目的是使茶叶形成卷曲的形状,有利于后续渥堆和干燥。
揉捻一般采用手工或机械方式进行,时间为40分钟左右。
揉捻时需注意控制力度,避免过重或过轻。
揉捻后的茶叶应尽快进行渥堆。
4.渥堆渥堆是六堡茶制作的第四个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堆积和发酵,使茶叶内的化学成分发生转化,形成六堡茶特有的品质和风味。
渥堆时间一般控制在40-60小时之间,温度保持在50-60℃。
在渥堆过程中,需注意控制茶叶的湿度和温度,适时翻堆,使茶叶均匀发酵。
5.干燥干燥是六堡茶制作的第五个环节,其目的是进一步散失茶叶中的水分,达到规定的含水量标准。
干燥一般采用自然干燥或烘干机干燥两种方式。
自然干燥需将茶叶均匀放在晒场上晾晒,烘干机干燥则需控制温度在40℃左右,干燥时间一般为一至二天。
干燥后的茶叶应立即进行毛茶制作。
6.毛茶制作毛茶制作是六堡茶制作的第六个环节,包括拣剔、筛分、归类等环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的基本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的基本内容六堡茶是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在中国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在世界茶叶文化中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六堡茶,简称“堡”,是绍兴市贡茶的绰号,又称“六堡贡茶”,具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在明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传唤大臣布得仁进行栽培的,由此开始了“六堡茶”这一传统。
从当时起,在绍兴市六个堡茶园里就生产出了“六堡茶”这一优良品种,因此得名。
六堡茶属于发酵茶类,包括毛尖,露丝,熟青,熟绿四大类。
毛尖具有淡雅的清香口味,和清明的色泽,在特定的条件下,其发酵时间可以达到一年以上;露丝茶的外形比较小,有的像雨滴,颜色呈淡黄色,有淡淡的清香;熟青茶外表圆润,有灰绿色,口味醇厚;熟绿茶外观较大,叶芽比较完整,口味咸香,比较清香。
此外,六堡茶还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揉捻、晾放、锅烧、烘晒等,这些技术要求制茶者有着近乎完美的技艺水平。
比如,萎凋是把叶子让茶压凋变黑,揉捻是把凋变黑的茶叶揉成小的球状,晾放是把叶子晾放出来,然后再进行锅烧烘晒等加工。
此外,六堡茶还具有许多独特的品质,特别是清香、口感和芳草的特质,而且不易变质,保质期较长。
六堡茶中含有的氨基酸也更多,具有清热、解乏、止渴的功效,也有疏风、清热、散寒等保健功效。
“六堡茶”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今也被更多的人所重视,被誉为“中国茶叶之王”,几乎是中国高端茶叶中的标配。
“六堡茶”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不仅代表着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对各种活动起到了良好的影响。
总之,六堡茶是一种珍贵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芳香,而且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更有助于解乏、清热等功效,从而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的基本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的基本内容中国的六堡茶是茶的传统品种,属于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
它对中国的茶叶历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六堡茶是中国历史上极具特色的茶叶。
它拥有着传统古典、艺术精神,以及吸引全世界的文化精神。
六堡茶是由中国古代茶艺家张文仪(907年976年)创造的。
当时,张文仪利用他的茶艺技能,将多种茶树的叶子混合在一起,并以煎泡法加工而成。
从此,六堡茶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并被历代士人所喜爱。
六堡茶具有清脆活泼的芳香,淡雅清香,穿心润喉,回味悠长,可以活跃肠胃,健康人体,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在六堡茶的制作过程中,主要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手段。
古代茶艺家用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六堡茶,包括茶叶的挑选、洗揉、著色、发酵、煎制、萃取等。
古代茶艺家们利用古典发酵工艺,以及茶叶的著色等手段,来营造六堡茶的独特香味。
此外,六堡茶的传统古典茶香也使它成为一种文化艺术。
中国的古代茶艺家们,有很多古风绘画与摄影作品,展现出六堡茶独特的茶香与艺术精神。
比如,赵树理《花果山佛茶会》、张贻诚《茶间》,以及邓丽君《落花水》等,都是表现六堡茶艺术精神的很好作品。
六堡茶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在国际上极具吸引力,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饮品,更是一份文化传承。
六堡茶的茶叶不仅具有良好的品质,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传承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六堡茶的传播使这种文化更加流行,使得全世界都能领略到来自中国古老茶文化的精髓。
总之,六堡茶是一种传统古典、艺术精神及吸引全世界的文化精神,以传统的手工艺制造出特殊的香味,传承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使得全世界都能受益。
六堡茶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值得我们去珍惜及传承六堡茶的文化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六堡茶历史文化起源、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摘要广西六堡茶属黑茶类,起源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的六堡茶历史悠久。
本文将从六堡茶的历史文化起源、文化传播、加工工艺及品质等方面考察六堡茶。
关键词:茶船古道传统工艺现代工艺港产六堡茶槟榔味1. 緖論据《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
六堡茶以其独特的槟榔香被列为中国24个名茶之一,广西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湖南安化黑茶齐名,享誉海外。
六堡茶在历史上兴起与发展,与华工下南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建国初期,六堡茶的发展历程较为曲折,经历了低谷期、恢复期及发展期,并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成为香港黑茶市场的主导产品之一。
中国国内已故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考证,广西六堡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
对於内销茶而言,六堡茶作為外销茶更被人们所熟知,从两广人及福建沿海地区居民'下南洋'淘金,到伴随著劳工被输送到马来西亚锡矿从事廉价劳动力的悲痛歷史。
六堡茶的发展史见证其在海外的传播,到内销市场的不断成长。
随著时代的变迁,六堡茶从初期的传统六堡茶製作方式,到经过蒸压的双蒸双压及冷水渥堆发酵方式,伴随工艺水平及加工工艺的不断完善,使之在能缩短储藏时间的基础上,达到快速品饮的目的。
作為黑茶类之一的六堡茶,黑茶的渥堆工艺是形成黑茶品质的重要工序。
1.1. 六大茶类之黑茶广西六堡茶属黑茶类,黑茶是六大茶类之一,因原料等级略为粗老,加之制作过程中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为黑茶。
中国著名的制茶专家陈椽教授提出:根据制法和品质系统以及应用习惯的分类,按照黄烷醇的含量次序,可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六大类。
根据黑茶的品质特点,叶色油黑或深褐,汤色褐黄或褐红,要求黄烷醇类延迟氧化。
但黄烷醇类的氧化主要不是靠酶促作用。
依茶类不同,催化额因素也不同,一般的做法是堆积变色。
1.2. 六堡茶的原产地六堡茶的原产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常年湿热多雨,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1℃,年降雨1506.9毫米,无霜期331天。
其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先分布于苍梧、贺县、藤县、灌阳等地,面积约为15000亩。
六堡茶茶树是有性系品种,灌木中叶早生种,树枝开展切分枝密,芽色有青、红、白三种,以青芽最多,产量和品质也较好。
抗寒性及抗旱性较强,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0%,茶多酚32.4%,咖啡因4.4%,儿茶素总量14.4%。
适制六堡茶,香味纯爽。
其品质特点是外形紧结匀齐、黑褐油润,香气纯正,汤色红浓,滋味醇厚,叶底红褐柔软。
1.3. 六堡茶的分类及定义按六堡茶的标准及规范定义,用茶树新芽、嫩叶及嫩茎,采用六堡茶初制(杀青、初揉、悶堆、干燥)和六堡茶精致(筛、风、拣、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笠、陈化)的传统工艺,制成具有'六堡香'品质特征的黑茶,并在精制过程中经过渥堆发酵工艺所生产的茶才能称之为六堡茶。
按照现在市场分类,可分为厂家茶或称为现代工艺六堡茶,及古法六堡茶或称为传统工艺六堡茶。
这两大类茶在原料、工艺、外形及口感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古法六堡茶从外形看,条索粗壮,黑褐色且重实;新茶茶汤比现代工艺加工的六堡茶稍浅,呈现出绿黄、橙黄色,有一定年份的老茶婆会出现金汤色,陈年的茶谷即茶芽也会经过陈化出现橙红及深红色,茶味较浓厚。
现代工艺的六堡茶,其外形匀称,紧细,色黑褐,汤色深红,口感醇和。
1.4. 六堡茶的文化传播1.4.1. 六堡茶与广府及岭南茶文化传播饮茶对于广府人来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
'一口通商'的颁布造就了广州地区茶叶贸易的繁荣,也推动了以广州为核心的广府地区茶叶商品贸易流通体系的建立。
各国商船往来于此地,加速了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活动,也推动了广州称为商业贸易中心的进程。
六堡茶原产地的梧州也是粤语适用地区之一,从水路经梧州运至广府地区的六堡茶,也影响着岭南地区茶文化的发展及传播。
广府人至今有着饮茶习惯,此习惯也被称为‘叹茶’,‘叹’为享受之意,由此可见广府人在饮茶中更注重对精神愉悦的追求。
时至今日,在岭南地区盛行的茶楼茶馆等大众饮茶场所,备受青睐。
在岭南地区,‘叹早茶’即是将饮茶与吃早餐相结合的‘茶食一体’生活方式。
在广府人的饮茶习惯里,‘一盅两件’称为茶楼或茶馆的基本套餐形式,即一盅茶和两件茶点。
例如大众所熟知的‘虾饺’和‘莲蓉饼’等茶点。
六堡茶孕育与岭南茶文化,其生产及发展都充分体现出岭南特有的人文物质,同时也体现出岭南特别是广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又因岭南地区暑湿,进夏瘴热,岭南先民从以药草煮汤以清热祛湿,到后来生煮茶叶、制茶泡茶饮茶。
1.4.2. 六堡茶下南洋之茶船古道六堡镇距离县城75公里,距离梧州市区62公里,历史上陆路交通不便,主要靠六堡河的水运路线交换物资。
六堡茶和木材等产品从六堡河用小木船运出,经梨埠换大木船驶入东安江,再经穿江口及都城(广东郁南)装卸在大船上后,运至广州,再转口至南洋及世界各地,从而形成一条自六堡通往海外的水上茶船古道(见图一),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线路之一。
历史上,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广东沿海与南洋住过的贸易往来一直非常频繁,很早就有广东人迁徙移居南洋的记录。
六堡茶和饮茶习惯,就这样随着广东移民,先是来到南洋诸国,再向全世界有广东华侨的地方传播。
圖一:六堡航路茶船古道航行路线图另外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兴起与华工被输送至马来西亚锡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世纪末,随着马来西亚锡矿业不断发展,大量廉价华人劳工被输送至矿区,其中以广府人及客家人为主,马来西亚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尤其在矿区,华人矿工往往生活在缺少维生素以及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两广地区(广东及广西)历来有'茶食一体''茶药一体'的传统经验,在一些饮用水不安全的地区,家乡茶的饮用被用以降低传染病的传播,以及起到缓解水土不服带来的各种疾病。
又因茶本身的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是当时华工在马来西亚矿区生存的必需品之一,因此矿区成为六堡茶大量被饮用及消费的场所。
1.5. 六堡茶的工艺发展及分类1.5.1. 传统工艺六堡茶加工工艺作为一种传承数百年的著名茶叶品种,六堡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其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并不太悠久。
如今可以见到的明确记载其具备黑茶特征的文字,来自清代康熙年间编修的《苍梧县志》中的一段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
但是使用什么工艺才能达到这个效果,此后的. 资料典籍却一直未见有记载。
直到上世纪30年代,广西省政府编修的一本地方物产志,才揭开了当时六堡茶制作工艺的面纱,内容描述为日间将茶摘取,放之于篮,入夜置釜中炒至极软,视茶内含粘液,略起胶时,即提取,乘其未冻,用器搓揉,搓之愈熟,则叶愈收缩而细小,再用微火焙干,转为黑色,成为茶叶。
这种制茶工艺经不断改进和发展,其中独特的初制堆闷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最终得以定型。
主要的特点是杀青、揉捻之后,堆放几个小时进行后发酵后,再行干燥。
发酵又和制红茶有些相似,但红茶不炒即发酵,而六堡茶炒过才发酵,发酵时间相当较长,所以又称为后发酵茶。
具体发酵的方法是:把揉好的茶叶解块抖散后,铺在大簸箕或篾簟上,厚约三四寸,让它自然发酵变化,经过一夜,约六七点钟的工夫,茶叶由青绿色变为青黄色。
这项工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六堡茶初制加工的基本工艺。
工序流程:鲜叶摊放→杀青→揉捻→闷堆(发酵)→复揉→干燥→初制毛茶1.5.2 传统六堡茶的品种及分类传统六堡茶即古法六堡茶,是指未经过现代双蒸双压工艺,或冷水发酵工艺的六堡茶的制法。
古法六堡茶在制作时,有闷堆的发后酵工艺,区别于普洱茶毛茶的制作工艺(普洱茶毛茶制作时无闷堆工艺)。
古法六堡茶的品种较为丰富,并且茶树的各个部分都被充分利用。
有茶谷、中茶、老茶婆,茶梗(木質化梗)、还有茶花(茶樹花)、二白茶、茶果(茶樹果實)及茶宝(虫屎茶)等。
圖二: 1. 茶梗 2. 茶果 3. 茶花 4. 茶宝 5. 老茶婆 6. 茶谷 7. 二白茶8.中茶1.5.2.1 六堡茶的品种及分类茶谷:指茶芽,常见的有比较幼嫩的社前茶,另有明前、雨前茶等,原料多为一芽二三叶,及少量的一芽四叶。
中茶:多指春末、夏天、初秋时候采摘的中等嫩度的茶,原料多为一芽三叶及一芽四叶。
老茶婆(霜降茶):原指茶农自留饮用及药用的粗老茶叶,现在特指霜降期间及霜降后采摘的较为粗老的成熟叶片,口感香浓味厚,陈年老茶婆可以出浓郁的药香。
在当地六堡茶区,秋末的霜降前后日夜温差较大,雨水较少,此时采制的茶叶会特别的香,当地人把这种香气形容为‘霜降香’。
二白茶:春、下、秋在采摘茶谷后,采摘时将芽、中叶及粗老叶一起采摘,一般为一芽三四叶,由于采摘季节为农忙时节,采制时并未做分拣,做出的茶是粗叶、中叶、茶芽等混在一起,混在一起颜色有黑有白,被称为‘二白茶’。
六堡社前茶:原种六堡茶属于地方群体种,是早芽品种。
六堡地处桂东,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在一般的年份,春社之前可采摘一到两次,雨水多的年份,可采摘三到四次,因此这个时候的采制的茶称之为社前茶。
社前茶的采摘一般早于明前茶10~15天,所以更为稀少且珍贵。
六堡的社前茶,作为六堡茶的一个特色品种历来备受青睐。
1.5.3 传统六堡茶的等级分类(1937年之前)细茶:主要为社前茶,原料为一芽一叶及少量的一芽二叶。
元度:亦称原度,原指质量上乘的春茶,后来将各个季节的茶芽称为元度。
原料多为一芽三叶及少量的一芽二叶。
另外部分茶庄把元度茶做了更细致的分类,分作上元度、中原度、下元度。
上元度:对应细茶,主要为社前茶,社后幼芽,原料为一芽一叶及少量的一芽二叶。
中元度:较为粗壮的春茶,及精选秋冬茶芽,原料多为一芽三叶,少量一芽二叶。
下元度:对应夏茶,亦称为夏元度。
多为夏秋季节中等粗细的茶叶,原料以一芽三叶或四叶为主。
粗茶:主要为各个季节的粗老茶叶,原料以一芽三叶四叶为主。
行等:也称为行茶。
即夹杂着茶芽。
中叶茶、二白茶、粗老茶的混合且未经分拣的茶。
1.6. 现代工艺六堡茶品质特征1.6.1. 双蒸双压工艺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下,自晚清以后,大批广东茶商涌入六堡茶区设庄收茶。
茶区内的茶农手工制成的初制六堡茶,经茶商集中收购后,再沿着‘茶船古道’线路输出,旧时粤商在广西六堡将六堡茶炊蒸装在竹箩后运出。
当蒸压入笠的六堡茶随船经长时间运输到达消费市场时,消费者惊奇地发现,这些茶叶的品质特征表现得异常明显:香气更浓郁、口感更饱满醇和、饮后体感更舒服。
这套热发酵传统工艺被称为‘蒸压’工艺。
工序基本流程为:毛茶分拣拼配→汽蒸压笠加湿加热发酵→干燥晾置→陈化→成品茶。
后来整改进为'双蒸双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