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训练及答案
丽水、湖州、衢州三地市2022年11月高三质量检测语文及答案(1102)

丽水、湖州、衢州三地市2022年11月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8页,有四大题,24 小题。
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3.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4.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他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
”遵循历史与现实的逻辑,即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有着“天下观”文化基因的中国绝不会成为另一个对内文明、对外霸道的“西方”,而是在赓续文化传统、融合“共善”价值又超越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主张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为文明理念的创新思想资源之一,中华文明素有“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这既是中华文化内蕴的价值观,更是今日人类文明跃升所需要的价值资源;同时,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下世界秩序的激烈变动中愈发闪现出真理的光芒,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生活的共同旨趣将有效统合差异化的多元文化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跃升指明方向。
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发于中华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理念、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充分践行于文明互鉴,既彰显民族特色又能深刻观照人类命运的一种现代性文明理念。
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和而不同”以及实践上的整体会通,善于以包容的胸怀看待历史和世界问题,在破除古今中外文化壁垒中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实践的包容性特征。
洞察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特点,可以明显感觉其与新一轮全球化气质的高度吻合,并在全球化运动中不断激发其文化创新,也生成了中华民族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的时代机缘。
《中国文化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派:老子、庄子、孟子重直觉,墨家、名家重观察、分析,《周易大传》等兼顾重直觉和观察分析。
老庄思维方法的精义是主张以一颗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作为万物本根的道。
老子把“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没有价值,应当“绝学”,“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个“损”的功夫,也就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功夫。
有了一个无疵的“玄览”,就能“不窥墉,见天道”,即直觉万物本原的道。
老子此说,至庄子更得到发展。
庄子主张以“外天下”、“外物”、“外生”的方法去“见独”、“体道”、“睹道”,认为“无思无虑始知道”。
这就是要去掉一切知识、感情、欲望、思虑,去直接感觉万物本原的道。
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是“尽心”,尽心即尽量发明此心。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这也是一种直觉法,这种直觉方法与老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反省内求,而不是冥而直往的外求;它不废弃思,也不完全反对博学,不过其“思”的功夫是用在“内省”上。
老庄和孟子的直觉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陆九渊、王守仁“明心尽性”的方法即祖述孟子,而邵雍、张载、程颐、朱熹的方法中,则有老庄方法的成分。
墨家颇致力于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从他们断言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可知他们也注重实验。
但他们对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如何实验的具体方法,则未做论述。
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把此种方法当作神秘的技术秘而不宣之故。
名家中的惠施,也很注重外物的观察与分析,史称他“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散于万物而不厌”。
名家中之公孙龙则特别注重分析。
公孙龙有“离坚白”的命题,认为一块石头的坚性和白性是相互分离的。
墨名二家注重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是发展了自然科学和逻辑学。
墨名二家之学的中绝失传,使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派别。
虽然后来的科学家比较重视实测,如张衡、僧一行、沈括等,并在科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国文化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阅读中国文化精神是个比较大的主题,人人生活在其中,都会有自己的认识,我作为一个在观察思考的普通人想站在自己的角度谈一谈。
使用这个标题似乎是站在了对立面,有离经叛道,背叛自己文化的嫌疑;但我认为,唯有摆脱思维定式才有可能认清自己和世界,并且这种文化精神非中华文明所独有,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都会表现出其中的部分特点,只是由于我国独特的文明发展继承脉络,才达到了今天的完善精致,自成一派。
《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阅读试题及答案

《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阅读试题及答案《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阅读试题及答案试题内容: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张颐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以音定字的流行,在汉字书写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很多字我们能认,但是却搞不清楚如何来写。
这是因为我们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不深刻,对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不熟悉。
现代以来,汉字经历了两次书写工具的巨大变革。
一次是硬笔取代了软笔,使得书法艺术变为了毛笔存在的理由,毛笔退出了日常生活。
一次是电脑的普及,其所带来的汉字输入方式的变革使得笔的存在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淡化。
两次变革都使得书写更加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书法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的变化。
我们应该在承认和尊重变化的同时,也珍惜和传承关于书写文化的那些弥足珍贵的遗产。
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趋势。
目前使用的简化字多数都有传统的渊源,现代以来汉字简化的努力也一直没有中断过。
而且今天的简化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国际性的影响,如新加坡就使用简化字。
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化的多数文献是以简化字来写作的,而且古籍文献多数也都有了简体字版,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也是不能抹煞的。
当然繁体字自有其文化传承的价值,但其和简化字并没有绝对的断裂,而是历史延续和发展的不同方面。
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文字有很长的演变过程,里面包含着很多文化的意蕴,需要我们体悟。
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也是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是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
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
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汉字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过程,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
实用类文本《中国文化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成都2023学年高三12月)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
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
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
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
在原始社会,部落之外即法律之外,氏族内部自由平等友爱的关系在部落之间统统不存在;在阶级社会,民族是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的共同体。
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既然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
文化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生活的自然结果,而且是这种生活的前提和条件。
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的东西,也是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东西。
如果文化完全没有民族差异,那么民族这种人类社会存在的历史形式早已不存在了,民族的差别也早已不存在了。
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
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
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
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
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而文化精华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
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
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
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
我们不能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和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
但也应该相信没有水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民族性。
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阿Q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国农民永恒的形象。
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
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若不指向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
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万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
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里的典籍。
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而当今世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能画等号。
我们应该深入经典,走出经典,面对现代,放眼世界;要由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来决定继承什么遗产和拒绝什么遗产,以及如何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应以当代作为传统的注脚。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①着眼世界,活在当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特征。
儒、道、释等经典著作中包含了中国文化。
今天,我们在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忽视“现在”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②儒学关注世界和现实生活。
孔子曾说:“不懂生,怎知死”(《论语》进言)、“敬鬼神,避之不及”(《论语》中的永业)、“子不由己的异能与疯狂”(《论语·舒尔》)。
孔子认为,重视生命,活在当下,尊重鬼魂,不为世界担忧,不热衷于谈论奇怪的力量和疯狂,是对生命的尊重。
”《礼记·大学》记载:“知道结局后,会有一定的量,然后你才能平静下来。
平静下来后,你可以考虑和平,你可以考虑后,你可以得到它。
“这里所谓的“一”是指这种思想可以活在当下。
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在的联系,人的心会逐渐集中。
在这个专注的过程中,内在的智慧将继续显现。
恰恰相反,它的味觉是不自觉的,而不是倾听③道教也强调接受和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是接受老子智慧的精髓。
对于个人生活来说,只有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与当下相通,而此时此刻,是体验生命流动的唯一场所。
老子在《道德经》80章中说:“如果你愿意吃饭,如果你很漂亮,如果你穿着舒适,如果你生活安逸,如果你满足于你自己的风俗习惯。
这个国家面对面,听到鸡犬不宁的声音。
人老了就死了,没有交流。
“其实,所谓的“安逸生活”是指人们的舒适和舒适。
在道教中,“无所事事”、“不奋斗”是指适应自然,安顿在当下,不停留在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理解现在,不为之奋斗或贪婪,更重要的是不与现在作斗争。
④佛教强调要意识到当下并活在当下。
”佛教中的“正念”是指意识到并活在当下,即摆脱过去和未来,自觉而专注地感知当下的一切。
它是佛陀八大教义之一。
在佛教里,一切都发生在当下。
完美不再存在,而是在此时此地。
因此,只有放下过去和未来,保持清醒,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活动,解决各种身心现象,才能真正理解佛陀的教导。
不要“贪婪地看着月亮,迷失在珍珠的掌心”。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答案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其中出土的龟甲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
当华夏文明在中原发展的时候,现在的中国疆域内还分布着其他各种文化。
其中,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高邮龙虬庄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
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古蜀文明,更是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现代汉语与中华文化里,少数的词汇被用作描绘爱的概念:●“爱”这个字可用作动词,如“我爱你”,或名词,如“爱情”。
●“恋”这个字并不会作单词用,通常会与其他字组合,如“谈恋爱”、“恋人”或“同性恋”。
●“情”这个字通常解作感觉或情绪,通常指代为爱,而其可与其他字组合为相爱的意思,如“爱情”、“情人”。
●性相关联的事。
在儒家学说里,恋是纯爱之意。
恋为所有人追求的东西,为道德生活的反映,儒家多用“仁”来表达对人之爱,是一种摒弃私欲的爱。
子女对父母的爱为“孝”,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兄弟姊妹之间的爱为“悌”。
而墨子则发展出与儒家的恋概念相对的爱的概念。
爱在墨家学说里为兼爱之意,即爱无等差,对众生皆持对等的爱。
浪费与攻伐对爱则不利。
虽然墨子的想法亦有一定影响力,但儒家的恋仍是大部份中国人对爱的概念。
感情指两人之间的感觉。
两人会以建立良好感情来表达对对方的爱,如互相帮助。
而且可以对万物存有感情,不只限于人。
缘份是指两人间命运的关连。
俗语说:有缘千里能相聚,无缘对面不相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①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
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
②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
《礼记·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里所谓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当下。
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在的智慧将不断显现。
反之,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③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
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这是一种随顺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深刻的智慧。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活着的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与当下接轨,而唯一能够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此时此刻。
在《道德经》八十章中,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现状,活在当下,他们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风俗为快乐,以其居住为安恬,这实际上是“有道”之人安住当下的状态。
在道家那里,“无为”“不争”,就是顺应自然,安住当下,不滞留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对当下保持觉知,不争不贪,更重要的是,不与当下抗争。
④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
佛教中所说的“正念”,即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也就是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有意识地、全神贯注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它是佛陀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之一。
在佛教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完美不存在于将来,而是在此时此地,因此,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觉知,深入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的教导。
切勿“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⑤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识”)处在此时此地。
王阳明多次告诫弟子思虑过多徒劳无益,他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
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和还没到来的事,思虑它们有何益处呢?那样只会距离自己的良知本心愈来愈远。
故而,要通过“致良知”的功夫,破除“心中贼”,恢复“此心光明”,就是让心安住当下。
⑥应当指出的是,安住当下,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及时行乐,浑噩度日,而是保持警觉,活在当下,更加有意识地去生活。
也就是说,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走出意识昏沉,远离心不在焉。
对于过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有关注中国文化中“当下”这一重要维度,才能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佛教主张观察生命每一个细微的活动,显然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
C.儒家重此世,道家重觉知,佛家重接受,虽然用意不尽一致,但都注重“当下”。
D.王阳明告诫弟子,要安住当下,思虑过去未来并无益处,那样只会放任自己的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从儒、道、佛经典文本中分别挖掘“注重当下的精神品格。
B.文章将孔子的观点与现实中“杞人忧天”者做对比,强调儒家“注重此世”的人生哲学。
C.文章引用《道德经》的内容,论证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符合接受与安住当下的精神。
D.尾段补充阐述“安住当下”的内涵,指出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要将此心专注此时此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体现了儒家活在当下、安心此生的思想。
B.《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逍遥者顺随生命的流动,能够安住当下。
C.“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和“只是朱颜改”的李煜,是中国文化中活在“当下”的典例。
D.佛教强调行住坐卧皆是修行,不百种需索、千般计较,也是告诫人们要学会安住当下。
参考答案:
1. D (A项,“只……才”表述绝对。
B项,“更精微更有意义”无中生有。
C项,张冠李戴。
道家重接受,佛家重觉知。
)
2. B 与“现实中‘杞人忧天’者对比”无中生有
3. C “只是朱颜改”的李煜活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