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文赏析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原文与赏析

合集下载

《淮中晚泊犊头》的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的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的赏析原文: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淮中晚泊犊头字词解释:⑴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⑵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⑶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⑷古祠:古旧的祠堂。

⑸满川:满河。

淮中晚泊犊头翻译:春天的阴云垂落在旷野,田野里到处绿草青青。

偶尔看见幽香的花开放,那一株树因此明亮美丽。

黄昏的时候,我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在满河的烟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

淮中晚泊犊头阅读答案:试题:(1)诗的前两句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请简析。

(2分)(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析。

(2分)答案:(1)“春阴垂野草青青”写的是暗景,色调暗淡: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给人以压抑之感。

“时见幽花一树明”写的是明景,色彩清新: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给人一种轻松、舒畅、振奋之感。

(2分)(2)这两句写泊舟看潮,诗人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安闲自在,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表达了诗人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

(2分)淮中晚泊犊头创作背景: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秋冬之际,诗人被政敌所构陷,削职为民,逐出京都。

他由水路南行,于次年四月抵达苏州。

这首诗是其旅途中泊舟淮上的犊头镇时所作。

淮中晚泊犊头赏析: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作者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原文、翻译与赏析

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原文、翻译与赏析

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原文、翻译与赏析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译文:春天的阴云,低垂在草色青青的原野上,时而可见在那幽静的地方,有一树红花正在开得鲜艳耀眼,天晚了,我把小船停泊在古庙下面,这时候只见淮河上面风雨交加,眼看着潮水渐渐升高。

赏析:苏舜钦,宋代人。

有苏学士文集存世。

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

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

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

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

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

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

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注释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古祠:古旧的祠堂。

满川:满河。

三、译文春天的阴云,低垂在草色青青的原野上,时而可见在那幽静的地方,有一树红花正在开得鲜艳耀眼,天晚了,我把小船停泊在古庙下面,这时候只见淮河上面风雨交加,眼看着潮水渐渐升高。

四、作者简介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

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

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

罢职闲居苏州。

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

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

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

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五、赏析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

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

淮中晚泊犊头的诗意与解释

淮中晚泊犊头的诗意与解释

淮中晚泊犊头的诗意与解释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

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淮中晚泊犊头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秋冬之际,诗人被政敌所构陷,削职为民,逐出京都。

他由水路南行,于次年四月抵达苏州。

这首诗是其旅途中泊舟淮上的犊头镇时所作。

原文:《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释: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古祠:古旧的祠堂。

满川:满河。

诗意:春天的阴云笼罩着草色青青的原野,偶尔有一树野花冒出头来,在眼前豁然一亮。

晚间将小舟独泊在古庙下边,只见满河风雨,潮水渐渐上涨。

赏析: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首二句在春天沉沉的暗绿的背景上,突出描绘了耀眼而幽独的花树,富有象征意义,后二句在泊舟古祠,在满川风雨中独看涨潮的即景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对官场风雨不定、阴晴难测的状况,镇定自若、处之夷然的心态,而在平和心境的暗示中,又显露了内心深处的愤激不平。

全诗色彩明暗、景物动静对照强烈,抒情气氛极其浓郁,感情借景物言之,尤觉含蕴悠远。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

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请从动静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后两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在阴云低垂,野草青青的背景下,岸边不时有一树盛开的鲜花,明丽的色彩打破了沉闷的气氛,令人眼前豁然一亮。

(2)孤舟古庙,冷寂凄迷;风雨满川,江潮汹涌,画面动静对比鲜明。

诗人静中观动,看风雨吹,潮水起伏,表现出诗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

(或“表现出诗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境”。

)【品评】诗是有声画。

当然绘画艺术所要表现的某些特征如色觉和光觉也会体现在诗中。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以比较和谐的四种颜色,而王安石佚句“浓绿万枝红一点”则以对照强烈的两种颜色,同样成功地描画出了灿烂的春天,而为世人所爱赏。

但在有些诗中,写色觉并不像上举例中那样明显,因而往往被读者所忽略。

如韦应物《滁州西涧》有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幽草、深树,都是浓绿,而黄鹂则藏於深树,是难以用视觉见其形,而只有凭听觉闻其声,才知道它的存在的。

这里,诗人正是引导我们,在想像中,以听觉补视觉之所不及。

再如苏舜钦此诗中头两句,也颇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在古汉语中,明主要是指光而非指色,由于这树幽花是和阴沉的高天、青碧的平野对衬,则此花可能是白的,也可能是具有较强光感的颜色如粉红的。

韦应物诗本写所见,同时也写所闻以补其不足。

苏舜钦诗亦写所见,不但注意到了色,而且感受到了光,非细赏不知。

韦诗后两句云:“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陈衍以之与苏此诗后两句相比,认为后胜于前,理由是“气势过之”。

这位老诗人似乎忽略了两位作者在诗中体现的不同心态。

韦应物此时信步徐行,怜幽草,听黄鹂,正处在一种极其安静闲适的心境中。

因而即使春潮春雨突然来袭,自也会和那个自横的野渡孤舟一样,处之泰然。

淮中晚泊犊头注释

淮中晚泊犊头注释

淮中晚泊犊头注释
淮中晚泊犊头注释:
⑴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⑵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⑶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⑷古祠:古旧的祠堂。

⑸满川:满河。

淮中晚泊犊头原文:
淮中晚泊犊头⑴
春阴垂野草青青⑵,时有幽花一树明⑶。

晚泊孤舟古祠下⑷,满川风雨看潮生⑸。

淮中晚泊犊头译文:
天的阴云垂落在旷野,田野里到处绿草青青。

偶尔看见幽香的花开放,那一株树因此明亮美丽。

黄昏的时候,我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在满河的烟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

《淮中晚泊犊头》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二句在春天沉沉的暗绿的背景上,突出描绘了耀眼而幽独的花树,富有象征意义,后二句在泊舟古祠,在满川风雨中独看涨潮的即景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对官场风雨不定、阴晴难测的状况,镇定自若、处之夷然的心态,而在平和心境的暗示中,又显露了内心深处的愤激不平。

全诗
色彩明暗、景物动静对照强烈,抒情气氛极其浓郁,感情借景物言之,尤觉含蕴悠远。

淮中晚泊犊头

淮中晚泊犊头

淮中晚泊犊头
作者:[北宋]苏舜钦
来源:《作文周刊(初一·读写强化版)》2015年第05期
【诗词展示】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鉴赏品析】
这首《淮中晚泊犊头》中的犊头,即今天江苏淮阴的犊头镇。

苏舜钦34岁时,乘舟经过此地,写下了这一首七绝。

在一个阴云密布的春天,诗人乘舟前行,黑云低抚岸上平野,触目皆是草色青青,偶尔会有一树娇艳的花映入眼帘。

舟楫继续前行,古祠矗立眼前,天色将晚,是时候歇脚了。

江流之中,只有诗人的一叶小舟,默默地停靠于古祠下。

未来得及入祠,风雨已来。

诗人静静地伫立在风雨中,看那淮河潮起潮落。

这首小诗题目虽明写“晚泊”,但空间上却从行舟到泊舟,时间上从“春阴垂野”到“满川风雨”,移步换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船在行,景也在变。

全诗看似专门写景,其实是在借景抒情。

后两句表现的潮起潮落,实际是比喻宦海沉浮,世事难测;而诗人稳坐古庙,静观潮生,则显示出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达标练习】
1.诗的前两句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3.你能写出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句唐诗吗?。

淮中晚泊犊头的古诗

淮中晚泊犊头的古诗

《淮中晚泊犊头》古诗及注释、译文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释】
1.淮:淮河。

2.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3.春阴:春天的阴云。

4.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5.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6.古祠:古旧的祠堂。

7.满川:满河。

【译文】
春天的阴云垂落在旷野,田野里到处绿草青青。

偶尔看见幽香的花开放,那一株树因此明亮美丽。

黄昏的时候,我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在满河的烟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原文与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
作者: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首小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

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
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

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

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

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
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

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

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