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C、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思考: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⑴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⑵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⑵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学生先看书完成表格,然后再进行讲解。
⑵思想主张
A、政治主张: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重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说课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说课稿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如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历史人物等。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核心思想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缺乏将古代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难以体会古人的智慧;
3.对比分析能力不足,难以把握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容易产生误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梳理历史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为学生理解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奠定基础。
2.分析各学派代表人物:以PPT形式展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各学派的差异。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学派的核心观念。
3.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更多拓展阅读资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以下设计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讲授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及时给予反馈,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1.故事导入:讲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思考。
2.提问互动:提出问题,如“你们认为古代智者的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何启示?”让学生发表观点,激发学生探讨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趣。
3.视频展示:播放与诸子百家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古代哲学的魅力,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举例、讲故事等方式,降低理解难度;
2.创设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参与;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将古代先贤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努力成为具有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年。通过这样的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升华。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百家争鸣”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古代思想家”的短文,要求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百家争鸣”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主张、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将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题目,如:
1.列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2.比较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并阐述其对社会的影响。
3.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某个学派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各个学派的思想精华。接着,我会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强调“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重点:通过“百家争鸣”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以及古代先贤的智慧。
难点: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的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5.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的某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的现实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完美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完美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图片呈现诸子百家: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一课 百家争鸣 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一课 百家争鸣 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2、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2、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激趣导课: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坚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当社会不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时,文化、历史就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龙应台精讲点拨:一、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1、经济上,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2、政治上,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3、社会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5、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6、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二、各家学派(一)儒家学派1、孔子(名丘,字仲尼)(1)春秋时期鲁国人。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材料: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2.道家:讲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庄子的“逍遥游”和“顺应自然”观念。
3.墨家:阐述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核心主张。
4.法家:介绍韩非子的“法治”、“权术”、“术数”等思想。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4.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各学派的思想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理解和包容不同思想观念的开放心态。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2.比较儒家和墨家在“爱”的观点上的异同。
3.分析法家思想在秦朝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作用。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概括各学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儒家:强调仁爱、礼治,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对后世的文化思想和人生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分析各学派之间的思想异同,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
2.重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社会变革和思想发展的推动作用。
4.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高一年级历史课题一、百家争鸣课型新授第一章第1课时总第 2 课时主备人冯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先秦文化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已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1、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导学案、课件、图片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单元解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学的兴衰。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得到发展,出现了新儒学—理学;明清期,一些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新课导入】展示材料: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中天由此导入新课第一课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含义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家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各家思想流派。

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 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 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第一课百家争鸣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我为诸子百家代言”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儒墨道法的思想和影响;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家思想通过“假如我是统治者会使用哪家思想为强国之道”活动,学生通过辩论、表达自己想法深入理解儒墨道法的地位。

通过“古为今用”课后思考题使学生学会以史为鉴,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儒墨道法资料,主动为百家争鸣代言。

教学过程:[导入]: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

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试图创造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

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今天我们走进百家争鸣,除了品读经典,感悟先哲智慧,更是为了体会先先哲们肩负时代重责,不断思考,不断争鸣的勇气和情怀)[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老子、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材料二:“苛政猛于虎”
【教师提问】依据材料、结合教材总结孔子的思想学说?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

关于仁,大家要把握四个命题:
①仁者爱人。

简言之,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理念,实际上可以从孔子思想里找到它的痕迹。

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可解释为:你要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你要想自己事事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

举个例子,雪中送炭的成语大家都知道,别人有了困难,你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助他们,等你遇到了困难,也会得到来自八方的支援。

这是做人的很高的境界。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助人自助”。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简言之,就是要换位思考,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是做人的底线。

.以邻为壑的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

④克己复礼为仁。

这句话讲的是实现和谐的方法:德和礼。

德指的是道德克制,礼有两个含义:礼仪和社会规范,这里主要指社会规范,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只要人人都能自觉地运用道德约束自己,并且遵守社会规范,就能实现社会和谐。

【教师提问】孔子思想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我们该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国内: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师生互动】国外:孔子的思想飘洋过海,影响深远。

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以批判的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

【师生互动】理解孟子思想。

【展示材料】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仁政:统治者要善待老百姓,民贵君轻。

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把人民的地位抬得比较高,目的就在于引起统治者高度重视,实施仁政,善待老百姓。

主要思想:
【师生互动】①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动,威武不能屈。


②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③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④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孔孟思想的关系:孔子的“仁”主要指人际关系的和谐,孟子的“仁政”主要指阶级关系的和谐。

孟子的“仁政”是孔子“仁”的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师生互动】理解荀子思想。

【展示材料】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师生互动(1)主要思想
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④人性论:性恶论
⑤主张“礼法并施”,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2)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三: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影响:老庄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后列表说明法家和墨家的学说。

【教师提问】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师生互动】法家思想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教师提问】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1.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具有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
(一)政治观(一)哲学观(三)民生观(四)知识升华1.儒家2.道家
3.法家4.墨家1.儒家2.道家3.法家4.墨家
1.孔子2.孟子3.墨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