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区别和联系

合集下载

中考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答题技巧

中考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答题技巧

中考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都是常见的抒情方式。

下面是一些答题技巧:
1.直接抒情:
- 直接表达情感,如“我感到很高兴”,“我非常难过”等。

-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如“她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疼痛”,“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等。

- 通过描写场景或事物,如“那片美丽的风景让我陶醉”,“那朵花的颜色如此鲜艳,让人心情愉悦”等。

2.间接抒情:
- 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或语言,间接表达情感,如“他默默地坐在那里,没有说话”,“她轻轻地抚摸着那本书,仿佛在回忆着什么”等。

- 通过描写场景或事物,间接表达情感,如“那片草原上,夕阳映照下的景色美极了,让人感到无比宁静”,“那座古老的建筑,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屹立不倒,让人感到无比自豪”等。

在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主旨和情感基调。

- 对于直接抒情,要注意描写的细节和情感的表现方式,以及情感是否符合文本的整体氛围。

- 对于间接抒情,要注意描写的行为或语言是否能够表达出情感,以及情感是否与文本的整体氛围相符合。

- 最后,要结合文本的整体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 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 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 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的区别
1、用典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 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 种特定的含义。借古讽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于 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 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 2、 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 是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 用典抒情则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语 句或事迹来表现出来。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 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 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 能饭否
这首诗用了如下典故:
(1)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地的 理想。
(2)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3)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这一典故,意在忠告 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要草率从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 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 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 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 “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 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而心惊。这里 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 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 “景语”,都是“情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 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非常 高明的。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课件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课件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明手法①乐景衬哀情(反衬/借景抒情)
析手法②暮春时节,江水碧绿,白鸟飞掠;满山青翠, 春花红艳,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景象清新,赏心悦目。 诗人却无心赏玩,只因岁月荏苒,归期遥遥。
点构造
悟感情③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艳丽灿烂 旳春景更形象地反衬了诗人漂泊、思乡旳哀伤。
点构造
悟明感手情法③①烘寓托情出于诗景人经过奔走流离之后,暂居草堂旳安适心情;也
突析显手法出②诗诗人歌对描初写春了时春节自日然美界妙一旳派景生象机:、阳欣欣光向明荣媚旳,欢四悦野情青怀。
绿;春风和煦,花草芬芳;燕子衔泥做巢,鸳鸯静睡沙洲 。
意境明丽悠远,风格清新。
点构造
悟感情③诗人经过奔走流离之后,暂居草堂旳安适心情;
(借历史或典故) 论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杜甫对人事物旳认识。
明手法①咏史抒怀 析手法②王昭君明珠蒙尘,离别汉宫、远嫁匈奴,怀念故 国,身葬异域旳悲惨命运,与诗人一生漂泊辗转,不能一 展长才,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旳宏伟旳人生经 历理想有着相同之处。
点构造
悟感情③ 寄寓了对王昭君深厚旳同情,含蓄地体现了诗人 对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施展旳怅惘。
术效果。
明析手手法法① ②烘诗托歌描(写乐了景将春衬感日乐情美情融妙/借旳汇景景抒在象情特:绝)定阳句光旳明自杜媚甫然,景四野物青或绿生;活春风场 和煦,花草芬芳;燕迟景子日中衔江,泥山借做巢丽对,,这鸳些春鸯自静风睡然花沙景草洲物香。或。意场境明景丽旳悠描远摹,
风格清新。
泥刻融画飞抒发燕感子,情,沙间暖接睡而鸳含鸯蓄。。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7年级的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句子及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7年级的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句子及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7年级的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句子及分别抒发
了怎样的感情
直接表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是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往往在写景或叙事中暗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李白《送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属于直接抒情的例子,在用“桃花潭水”衬托的基础上,李白直接点出我对汪伦的依依不舍。

而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则是间接抒情的典型句子,诗人通过描写送客时的环境气氛一“夜”和秋天“瑟瑟”的“枫叶获花”,间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凄楚。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诗歌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诗歌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诗歌
嘿,你知道吗,诗歌就像一个神奇的世界,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情
感表达方式!直接抒情的诗歌啊,那简直就是诗人把内心的情感像洪
水一样直接倾泻出来。

比如说,“啊,我爱你!”这就是最直接的情感
表达呀,就像你看到了最喜欢的东西,直接喊出来:“哇,我太喜欢啦!”(就像你看到了心仪已久的美食,立马欢呼)。

而间接抒情的诗歌呢,则像是一场巧妙的捉迷藏。

诗人不直接说自
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写景物、讲述故事来让你感受到。

比如“枯藤老
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虽然没有直说悲伤,但你就是能从那画面中
体会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就像你看到一个人默默地看着远方,虽然
什么都没说,但你能感觉到他的惆怅)。

像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就是很典型的间接抒情呀,通过明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这不就跟你看到家乡的特产会想起
家乡一样嘛)。

再看看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虽然没有
直接说她有多悲伤,但这一连串的词语就让你仿佛能感受到她内心的
痛苦。

(就像你听到一首悲伤的音乐,不用歌词,也能体会到那种哀伤)。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诗歌都各有各的魅力,它们就像音乐中的高
音和低音,共同奏响了情感的乐章。

直接抒情热烈而直白,能瞬间点
燃你的情感;间接抒情则细腻而含蓄,让你慢慢品味其中的韵味。

无论是哪一种,都能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感受那无尽的情感世界呀!
我觉得诗歌就是情感的艺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都是表达情感的绝佳方式,它们让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更加理解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复杂。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4、借叙抒情
●所谓借叙抒情,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 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 己难以遏止的感情。
●5、借议抒情
●借议抒情,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议 论来抒发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依附于事理的抒情,诗人为了抒情 的目的,“寓情于理”,其中的议论表现出诗人对客观事理认识 感受后的情感判断和情感评价,与单一的议论不同,不重在摆事 实、讲道理。
示例
●片段一:“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最 后一课》
●片段二: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 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荷叶 母亲》
●片段三: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 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
●表达效果: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间接抒情类型: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 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 情方式。
●2.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 写景物予以抒发。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 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 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 发、倾吐出来。
●表达效果:直接抒情效果强烈、鲜明。
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 借助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表现出来,渗透在文章的 字里行间。

抒情的不同方式以及区别

抒情的不同方式以及区别

抒情的不同方式以及区别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区别并不大,但不是没区别。

借景抒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寓情于景: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

侧重于寓字上。

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关于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的问题已困多时,有时似是而非有时又似非而是,总也弄不明白,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觉得有理,贴过来与同仁共飨!有一道诗歌鉴赏题让学生区分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两种表现手法。

大意是问诗中的这种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情景交融。

我觉得这种问法不合逻辑,也不科学。

因为借景抒情作为艺术手法,一般和触景生情对举。

而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触景生情,都可算作手法。

这两种表达手法都可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

就是说,借景抒情是手段,情景交融是效果。

这二者不是对立概念,不可以让学生进行区分。

所谓借景抒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有我之境。

就是作者本有强烈的感情需要发泄,借助一定的环境来表现这种情感。

景是受情制约的,为情服务的。

诗人的情是喜情,见到的景色自然都洋溢喜的气氛,诗人的情是哀情,遇到的景都蒙上哀的色彩。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正因为情是得意的情,所以处处是美丽的花。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正因为被贬谪,仕途坎坷,所以云横雪拥,景是障碍重生的景。

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

诗人本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

现在身在一定的环境,或因景的秀丽而喜欢,或因景的萧瑟而伤愁。

这种情是由景而激发的,是受制于情的,是景决定了情。

如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

让真情流露的作文要用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

让真情流露的作文要用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

让真情流露的作文要用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让真情流露的作文要用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让真情流露的作文要用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

听着有点拗口吧?不过没关系,我一定给你们写一篇好作文!老实说,一开始我也不太懂什么叫"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不过老师解释了一下,我就明白了。

直接抒情就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绪,比如写"我感到非常高兴"、"我觉得很伤心"之类的句子。

而间接抒情就是用一些比喻、修辞或者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那么直白。

好了,我们来看看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例子吧!直接抒情的例子:"昨天是我的生日,妈妈给我买了超级可爱的小熊布偶,我太高兴了!简直想哭出来。

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间接抒情的例子:"阳光温暖地洒在我脸上,就像妈妈温柔的目光。

她递给我一个绒毛娃娃,小熊黝黑的眼睛闪闪发亮,和我的眼睛一样。

我用力抱住这个柔软的礼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看出区别了吗?直接抒情就是直接说出情感,而间接抒情则是用一些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我个人更喜欢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写作文。

因为这样可以让文字更生动有趣,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不过直接抒情也很好,能让人对你的真实感受一目了然。

总之写作文时,两种抒情方式都可以用,只要让你的真心真意流露出来就行了。

有时直接说,有时间接表达,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情感。

好了,关于"让真情流露的作文要用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我就写到这里。

希望大家都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好作文!我们下次见啦!篇2作文题目:让真情流露的作文要用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我最近在语文课上学到了一个新知识,叫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老师说这两个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表达真实内心感受的好办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区别和联系【术语解析】“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离不开抒情,抒情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抒情的方法一般分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胸臆是心意的意思,直抒胸臆,就是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它的特点是不要任何凭借物,也不讲究含蓄委婉,直截了当地宣泄,毫不遮掩地袒露。

这种抒情方式,往往以坦率和真挚感动人心。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反,作者不直接宣泄或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的感情。

它的特点是含蓄婉转,耐人寻味。

魏巍的叙事散文《我的老师》有这样一个片段: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

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

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画直线的句子,是叙述,但叙述里包含着“我们”对蔡老师的依恋之情,这就是间接抒情;画波浪线的句子变换了人称,蔡老师由前面的“她”变成了此处的“你”,作者似乎面对着蔡老师直接抒发内心的想法,这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叙、议中含情叙、议中含情,指的是寓“情”于叙事之中、议论之中。

任何写作者的叙述和议论都不会是完全客观、没有情感介入的。

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写作者笔下,必然有不同的情感倾向;一个问题,在不同的评论者眼里,必然有不同的褒贬态度。

如阿累的《一面》里写道:一天中午,我赶到虹口公园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六路车早班的最后一趟还没回来,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

心里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11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他们说得很快,听不清说些什么。

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的天真。

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

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了两个内容,一是作者售票员的工作很疲乏,一是作者走进内山书店的见闻。

前者暗含了对资本家盘剥工人的不满,后者暗含了对“用日本话在谈笑”的两个人的善意。

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也叫寓情于景,是指写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描写客观事物,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

它的特点是作者看似只写景,没直接抒情,文字里看不到“喜”“忧”“怒”“怨”等词语,但景物里其实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如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其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里只是写景,写明月清风,写鹊惊蝉鸣,写稻香阵阵,写蛙鼓声声,但文字里流露着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悠然和欣悦。

他因美景而悠然,因丰收而欣悦。

借景抒情之美,在于感情的表达含而不露,蕴藉悠远。

三、咏物寓情咏物寓情,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的关键在于“寓”。

它看似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但写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已经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中了。

如“诗圣”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诗歌里,这只孤雁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

其实,作者是借描写孤雁写他自己啊。

“安史之乱”后,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大雁的身影里,寄寓了诗人自己的遭遇和感情。

四、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叫咏物言志,是指通过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其特点是所托的这个物往往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如初唐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一、二句写蝉的形态、食性和鸣声。

但又句句紧扣作者的身份和品格,处处含着比兴、象征。

“垂”写蝉头部的触须,也是暗示作者的显官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较高的官员);“清露”写蝉的饮食,也是写作者的品格的清芬。

三、四句在一、二句具体描绘的基础上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以为得秋风之助,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大概诗人当时因为位高名显,遭到一些莫名的非议,他写作本诗,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心志,强调“我”的“声远”不是靠权位高,而是因品格高洁。

咏物寓情和托物言志,要在物与情感、心志之间连接,往往会借助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操练】那淡泊乐观的笑容魏一骏一年里有九个月“宅”在大学里的我们,平时很少或压根儿没去留意身边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为我们和属于他们自己幸福的生活默默努力着。

尽管这力量可能非常微薄,但他们没有怨言,依然坚强、乐观地生活着。

他们往往为我们忽视,但不该被生活所忽视。

今年春节前,家乡难得下了一场雪。

正回家过寒假的我,第二天一大早带上相机去公园拍雪景。

早上六点不到,就出了门,那时天还完全是黑的。

出了大门没多久,看到一人远远走来,原来是社区值通宵夜班的保安刚巡逻完回来。

到了公交车站,没等多久车便来了,我是车上唯一的乘客,售票员和司机却还得早早按时出车。

我打算先去吃早餐,到了一家快餐店,在进门之前隔着玻璃就看到一个临街边座位坐着一个中年妇女。

她四十岁左右,但看起来却比实际年龄苍老些。

门口停着一辆小三轮车想必是她的,车斗里放着马路清洁工人的橘黄色背心和扫把,不难判断出她是个清洁工。

她的左手撑着头,时而两眼望着玻璃窗外,时而闭眼小憩。

进门买好早餐,我特意多买了一杯橙汁,不料拿到手后竟发现是冷的,这令我很尴尬。

但既然买了,我还是将这杯橙汁递给了她,与她交谈起来。

她说她负责打扫这个路段,由于要七点上班,因此先在这里坐着等上班时间到。

她的家乡在四川,她与她丈夫都是来这城市打工的。

丈夫在建筑工地打临工,两个孩子留在四川老家上学。

由于住得偏远,来回坐公交车又是一笔开支,于是她每天骑四十分钟的自行车到这儿上班,每个月的工资从原先的七百涨到了九百元。

她对眼下的生活感到比较满意,至少在交谈中,我始终没有感觉到她对生活的苦闷和失落,时而还流露出些许羞涩但又发自内心的笑容。

片刻,她上班的时间到了,而我也吃完了早饭往公园去摄影了。

她带给我的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真使我难忘。

在这个城市中,她所做的只是为这座城市打扫干净这一段街道,扫掉人们肆意丢弃的宣传广告单,扫掉风吹落一地的树叶,捧着各种饮料经过的人却不会有一个给正在劳作的她递上一瓶矿泉水。

她会想这个问题吗她只是带着满意的笑容,看着自己打扫干净的街道,然后再骑上小三轮花四十分钟回到出租房中,用幸福的心情来做着粗茶淡饭,然后等着她丈夫下班回家后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记挂老人的身体和孩子的学习,然后在简陋的屋子里看会儿电视就休息了,甚至可能连电视机也没有。

接着又一早起来开始一天的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老了做不动了再回到四川老家去。

她为这个城市默默地辛勤工作着,而这个城市回报了她什么仅仅是每个月九百元的工资城市怎么善待如此朴实善良的农民工兄弟姐妹,大道理可以说上很多,但要真的变成政府的政策,肯定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我们普通人所要做的,就是将心比心,尊重他们的劳动,敬重他们的人格。

尤其是,在城市眼花缭乱的时尚让我们迷乱的关头,不妨想想他们——那乐观、淡泊、朴素而安宁的灵魂。

(选自2011年12月19日《新民晚报》)1.选文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叙述和描写中包含着作者对“中年妇女”怎样的感情2.选文结尾的议论,阐述了哪两个观点从这两个观点中,可见作者对“农民工兄弟姐妹”怀着怎样的感情望星空陈皓月前几天晚上,天气很好,便去了东区的操场溜达。

本想图个清静,哪知外围马路上一辆一辆的重型卡车呼啸而过,不得已塞上耳机。

我抬头看了看天,心情还是不错的:因为我看见了一颗很亮很亮的星星。

记得以前在仙林,就算天气再好,也看不见几颗星星,人造光源污染太严重了。

渐渐地,我感觉情况有点不对,那颗“星星”越来越亮,还传来一阵轰隆隆的刺耳声响。

原来是架低空飞行的飞机,那亮光是导航灯,又是个人造光源。

我的情绪莫名其妙地低落起来……我还记得之前在乡下过年的时候,大半夜起床看星星,冻得瑟瑟发抖。

不过,那片星空实在令人难忘,我从未见过那么密那么亮那么清晰的星,每一颗都是钻石的碎片。

周围光秃的树枝刺破天空,每个枝头挑着一颗星星。

那一刹那,我似乎听见了夜空的心跳。

远方的银河绚烂得像一道极光,横贯长空。

我第一次在天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座。

空气似在振动,汇集着夜空,繁星,树木,汇成一股巨大而无形的涡流,包围着我,和群星一起,缓缓地绕着宇宙旋转。

现在,抬头看看夜空,连黑都黑得不纯粹了。

我不知道这样浑浊的天空,是否还能激起人对宇宙的敬畏。

(选自2011年12月7日《扬子晚报》)1.选文第一、二两段,运用了手法,表达了从前“在乡下”和“前几天晚上”观星的不同感受。

2.第二段,没有一个字写作者的心情,但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之情。

喜鹊与斑鸠刘醒龙家里的南阳台和北阳台上,天天都有斑鸠飞来飞去。

写作时,这些中等身材、相貌俗气的鸟儿,经常隔着玻璃,在阳台上放肆地晃来晃去。

我不喜欢它们,这种名叫斑鸠的鸟儿,品行似乎有些问题,比如习惯鬼头鬼脑,从不正眼看人,善于故弄玄虚,有事没事都要猛地一拍翅膀,发出惊心动魄的音响,还以为真有惊怵悬念发生。

实际上,卖那么大的关子,根本不是要一飞冲天,往往只是蹿出百步之遥。

因为这些斑鸠,我才对与其迥然不同的喜鹊有所理解。

喜鹊的模样,无论是独立枝头,还是穿越云天,总是从容、安详、优雅、高贵,哪怕是偷猎者的枪口就要冒烟了,必须逃离死亡的飞翔也是有尊严的。

由此想到,有些豪富家族、有些利益集团,在经济活动中,其影响力能够随心所欲地让A股大盘由红变绿,由绿变红,却无法得到社会公众的起码尊重,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以为经济就是钱,以为文化就是钱,只要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斑鸠与喜鹊同属鸟类,习性也基本相同。

从本质上看,却不一样。

喜鹊从容、安详、优雅、高贵,斑鸠活得很累很紧张。

这种差异发生在人身上,就是文化的差别。

很多的钱可以再造更多的钱,钱再多,只能堆积成想要多大就有多大的好看泡沫,要想快速铸造一代人的精神文化,实在是痴人说梦,画饼充饥。

(选自2011年8月2日《文汇报》)1.文中斑鸠和喜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以它们分别象征哪一类人2.本文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那淡泊乐观的笑容》1.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中年妇女”辛勤劳动的尊重和关怀,所以后文才有“我特意多买了一杯橙汁”“递给了她”的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