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形象分析5
形容关羽的形象

形容关羽的形象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蜀汉时期的名将,也是
民间英雄形象的典范之一。
他的形象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
人们称为“义薄云天”的代表。
下面就来分步骤阐述关羽形象的特点。
一、形象特点
关羽是一个相貌非常英俊,威武有力的人物。
他的脸型方正,眉
目疏朗,鼻梁高耸,嘴角微翘,给人以端正有力的感觉。
他的身材魁梧,骨骼粗壮,肌肉发达,给人以强壮坚毅之感。
他是一个极为英俊、魁梧、威武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极强的印象。
二、衣着特点
关羽的衣着一直是史书上记述最多的,以青蒙巾,黑面皮甲为实,悬白虎头短戟、长刀、步五虎盔的表现最多。
这样的打扮形象明显是
为了展现出一种将领的风范。
三、性格特点
关羽的性格特点是义气重、忠诚、信义、勤奋、公正,他对待朋
友们都十分忠诚,对待敌人则表现出一种坚决的态度。
他嫉贪官污吏,忧民疾苦,以维护公正而广受人民爱戴。
在中国历史上,他被人们尊
为人们公认的忠诚正义的代表,也是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四、死后形象
关羽死后,他的形象更加伟岸,被大家神化。
他很快就成为了一
个史诗般的英雄人物,不仅被视为“丈夫之大者,气分为之奋发”,
而且还被作为一个道德典型和宗教符号,影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
他的形象被塑造成为神话一般的存在,人们会在各种方式下纪念和怀
念这位中国的民间英雄。
总之,关羽是一个曾经屹立于世界上的伟岸而英俊的形象,同时
也是成为了中华儿女心目中的一个时代英雄。
他的形象给大家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三国演义》关羽形象分析课件

《三国演义》关羽形象分析课件《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是一个具有厚重历史意义的形象,他的形象在历史和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课件将从关羽的形象塑造、性格特点和历史地位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形象塑造1、象征:《三国演义》中,关羽作为身着绿袍,青龙偃月刀镇守荆州的将领,他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
在古代文化中,青色代表着春季、新生,同时也代表着忠诚、义气等美德。
而青龙偃月刀则是典型的勇武利器,代表着力量与胜利。
2、外貌:关羽形象一直被描述为魁梧、充满武勇的形象,他的面容有一种雄浑刚健之感,铁青的面色和厚重的长髯使他看起来更加威武不凡。
书中还提到了他的身高,超过了当时正常的身高,如此一来就更加符合一个英雄形象的特点。
3、形象塑造手法:《三国演义》通过关羽所承担的不同任务和他表现出的特殊能力来深入塑造关羽的形象。
如让他镇守荆州,表现出他的忠诚和勇气;在赤壁之战中表现出一名顶天立地的勇士;在最后一天的决战中,宁可放弃自己的性命,也要为心中的大义奋斗到底等等,都深加塑造了关羽形象。
二、性格特点1、忠诚:关羽一生以忠诚为字眼,并以此打动了不少英雄之心,他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能坚守信仰,欠风流。
当时的乱世之下,人人都在逃避现实,只有关公和刘备像一盏明灯,给大家指明了方向和准则。
2、孝顺:关羽不仅忠于国家,也忠于家庭。
关羽一生牢记“孝为先”,以孝敬父母为首要任务,这点在《三国演义》中经常被提到,这正是其受人爱戴的原因之一。
3、义气:义气是关羽形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整个三国时期,关羽一直与主公刘备一起战斗,历尽千辛万苦却不离不弃,这种忠诚并没有换取过多的回报,然而,这却是他伟大的贡献之一。
三、历史地位1、军事地位: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擅长骑射和骑战,并以青龙偃月刀驰骋沙场。
他的形象被人们描绘成铁血染面,战疆难度,一胆之士。
2、信仰地位:关羽不仅仅是一名勇士,更是一个信仰的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羽被尊奉为武圣,崇拜者络绎不绝。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描绘为一个勇猛无敌、忠诚正直的英雄人物。
关羽身材高大,面目俊美威严,垂纶而立,值得倾慕。
他面向敌人威风凛凛,背向敌人显得如山巍峨。
他的长髯垂至胸前,骑一匹红色的绝世好马,手持青龙偃月刀,霸气十足,散发出一种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
关羽极其讲究义气和忠诚,对刘备有着无限的忠诚。
他护佑刘备、为国家效力,一生都秉持着忠诚呼风唤雨。
他为了保护刘备,参加了数十场战争,屡立战功,被誉为“义薄云天”。
关羽无论敌我,无论善恶,对待他人都是真诚待之,从不做出背叛或欺骗的行为,甚至对俘虏也非常宽大。
他的人品和谦虚使得他受到无数人的崇敬和尊重。
关羽的胆识和智谋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在数次的战役中,他能够灵活运用兵法,绝处逢生。
他在长板坡、赤壁等战役中表现出色,以其聪明才智和英勇无畏,给对手带来巨大威胁。
总而言之,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形象是一个忠诚勇猛,仁义正直的英雄形象,他的形象凝聚了古代中国人心中最崇高的价值观和品质。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及事迹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及事迹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及事迹如下:
形象:
1.忠勇。
关羽之忠主要体现自从跟随刘备后,不离不弃、生死相随。
2.狂妄。
关羽看不起曹仁,执意进军樊城,结果攻了半年多,都没
有攻下来。
3.孤傲。
刘备受封汉中王,关羽在得知自己和张飞、马超、黄忠被
封为上将后,很不满黄忠也被封为5虎将,明显是骄傲自大。
4.爱士兵。
关羽作为将军能真诚对待士兵,这在讲究等级观念的东
汉末年来说,是不多见。
事迹:
1.三英战吕布。
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关羽挥刀上阵,与吕布大战
数回合未分胜负。
2.义释曹操。
赤壁之战后,曹军遭到打击后逃往北方。
关羽念及曹
操昔日恩情,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分析与精神价值思考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分析与精神价值思考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宏伟壮阔的战争纷乱的年代里,历史演变的自然规律和不可抗拒的人物命运悲剧在各个阶层和人物身上上演。
就如《三国演义》开头一首诗歌点明小说的故事走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其中关羽的人生结局安排更是作者罗贯中独具匠心和重点描绘的,这其中为塑造关羽的忠诚信义服务,更是区别史料记载,使得关羽命运的发展有始有终,有因有果。
一、《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分析毛宗岗评关羽为:“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
”关羽的形象更是在众多英雄将士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作者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这也使得关羽形象更具神异的色彩。
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文必提诸葛,武必提关羽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尽管在性格上有不可或缺的局限,如刚愎自负,骄傲自大,大意致使失掉荆州,然而却不能掩盖他身上的亮点。
关羽性格和形象的鲜明和亮点也使得他在人们的心中深刻和与众不同。
(一)英灵儒雅借用毛宗岗评价,“则极其儒雅,则极其英灵”,在描写关羽的爱好时,爱读《春秋》,便可知关羽并不是粗鲁的武将,在小说开始的描写多以张飞和关羽作为刘备的辅佐而出现,而同样境遇,关羽更沉稳,冷静,从其描写的语气和用词的数量上就可以判断出,如第二回。
其二,从关于出场的形象描写也可以看出。
赤色是忠诚的代表,“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更是给人一种正义儒雅的感觉。
关羽形象描写是《三国演义》众多英雄形象描写最详细和深刻的。
外貌描写是侧面烘托,关羽行为更是体现儒雅的一面。
与刘备,张飞的兄弟之情,与刘备的君臣关系,都是检验君子的行为标准。
最突出的事件是“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这足以看出关于对待男女之色,遵循礼节,借曹操叹服不已侧面写出关羽威风凛凛的正义儒雅的形象。
(二)忠诚神武关羽作为“忠”与“义”的代表,首先是对刘备的忠诚是最直接的表现,如第一回三兄弟结拜并宣誓。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英雄。
他高大威猛且武艺不凡,出场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打造兵器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而后虽然与刘备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但仍能斩将杀敌,大显神威。
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在面对困难和危险的处境时,关羽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他的勇气和智慧,尤其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之关羽解析

三国演义之关羽解析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备受赞誉的英雄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广为流传的文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关羽这一人物进行解析,探讨他的性格、才能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一、关羽的性格特点关羽是一个具有威严和忠诚的人物形象。
他以背信弃义、讲信用著称,被尊称为“义之典范”。
他非常忠诚于刘备,忠诚于兄长张飞,将忠诚看作作为一个武将最基本的品质。
他在演绎中表现出无私、正直的精神,深受观众喜爱。
其次,关羽的豪爽和勇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为人豁达,大度宽厚,待人和善,不计较私利。
他的勇武和胆识也是关羽的鲜明特点,无论面对敌人的攻击还是危险的情况,他都能保持冷静和勇敢。
另外,关羽还具备高度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
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能够维护军队纪律和指挥有力。
他能够赢得士兵们的尊敬和爱戴,是一个备受敬仰的领导者。
二、关羽的才能和战绩关羽作为一名武将,不仅拥有出色的战斗力,还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精通骑射和剑术,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武艺。
他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的英勇和智慧赢得了赞誉。
关羽最著名的战绩莫过于单刀赴会和守阪洛的故事。
在单刀赴会的过程中,他以一人之力闯入敌军大营,展现了其无与伦比的勇猛和大无畏的气概。
而在守阪洛时,他坚守城池数月不退,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信仰的忠诚。
关羽的才能不仅限于战场,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谋略家。
他在战术上善于利用地理优势和敌人的弱点,制定出精准的作战计划。
在刘备发起攻张鲁的战争中,关羽奉命率军攻取汉中,展现了其高超的军事智慧。
三、关羽对历史的影响关羽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在文学作品中也被赋予了崇高的形象。
他的形象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典范,被广泛传颂。
关羽的形象也被艺术家们所借用和形塑,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关羽在历史上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他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之一,为刘备建立的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忠诚、正直和勇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进程,成为后世效仿的榜样。
对《三国演义》中关羽人物形象塑造的赏析

对《三国演义》中关羽人物形象塑造的赏析
《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一个举世闻名的人物,这部名著中塑造关羽人物形象,
种种形式都足以赞叹。
关羽作为一位群雄屈节之士,形象十分鲜明。
一方面,关羽的骁勇善战,功勋卓著,令人叹为观止;另一方面,关羽的果敢忠心,深受人们喜爱。
关羽的情义感人,其与弟兄的羁绊深植在心中,尤其是关于兄弟的约定前往襄
阳必及于许都,这种意蕴深邃的忠心情谊,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此外,关羽洒脱豪放地处世,不被世俗之见束缚,对待敌友慷慨通情达理,处事也是节衣缩食,拒绝腐朽纨绔,实为一位贞节的群雄令人敬佩。
在国力地位上,关羽的武功,让自己的坐标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即便遭受至深
的伤痕,屈节的关羽也依然维持着原本的坚守,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关羽对三国来说是一个崇高的象征,令人们敬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把、礼拜等仪式行为。
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
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利动机不同,对诸神象征的没释也不同。
华琛(.)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组织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
过分强调崇拜者的实用功利,有将宗教史研究减化、归结为心理学研究的危险。
本文希望通过对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个案分析,考察神明象征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笔者认为,神明崇拜的发展和变化,不单有因时因人而异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内在本质上的连续性:从象征包含的意义上说,神明对于社会群体的意义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其中的连续性缕缕可辨,这构成了杜赞奇()所说的“语意链”();从发展过程看,诸神崇拜及相关神话、象征存在于文化传统的发展河流之中,前者发展受到后者的制约,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一套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神明象征在时空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共通性。
因此,在神明象征的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共存。
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乃是吸取了上层士大夫文化的因子塑成的;这种经重塑的关羽在明清时期渗透到民间社会和士大夫阶层,成为官方和民间塑造关羽崇拜的重要文化资源。
正因为如此,官方把典和民间崇拜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一、关羽的最初形象一般认为,关羽显灵开始于隋朝“。
但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记载的大都是唐人对关羽的崇拜情况。
唐末范掳《云溪友议》即云:“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伺,天下谓四绝之境。
或言此词鬼助土木之功而成,伺曰三郎神。
三郎即关三郎也。
因此,比较稳妥的说法是,至迟在唐代,关羽已为人所崇奉了。
荆州玉泉)词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关羽在民间的最初形象,是以凶悍可畏为特征的。
《云溪友议》称:“(郎也。
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
绍侣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
厨中或先尝食者,顶刻大掌痕出其面,历旬愈明。
侮侵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
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
”这是荆州一带的情形。
《北梦琐言》己载的关羽亦有相似的形象:“唐咸通(—)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抹。
摇其患者,令人热寒战栗,亦无大苦。
弘农杨砒挚家自骆谷入洋源,行及秦岭,回望京师,乃曰:‘此处应免关三郎相随也。
’语未终,一时股栗。
”⑥这是关中一带的情形。
这些资料说明,在唐代,关羽崇拜已经在一些地方广为流传,但民间对关羽的映象,多视之为与鬼很有联系的凶神,这一形象当是受历史上关羽勇武的形象和被东吴擒杀的经历影响的。
至宋代,关羽形象已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在某些地方仍可找到唐代关羽形象的踪迹。
四川大概是宋代关羽崇拜比较盛行之处,陆游《入蜀记》即云:“雷池昭勇庙,吴大帝时折衡将军甘兴霸也。
兴霸尝为西陵太守,故庙食于此。
底下有关云长像。
”⑦渲州亦有关云长庙,“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谨。
偶象数十躯、其一黄衣急足,面怒而多琶,执令旗,容状可畏”。
这说明关羽作为凶神的形象一直到两宋之交还遗留在民间。
在官方崇拜中、关羽最初是作为武庙的配享者出现的。
唐代武庙主神为太公尚父(姜尚),故称太公尚父庙。
“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
出师命将,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
”至上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公,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
这“十哲”有为张良、田楞宜、孙武、吴起、乐毅,左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勋,关羽并末列其中。
关羽进入武庙始于建中三年(),此年礼仪使额真卿奏言:“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
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
”于是,“记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人图形焉”,这位配享者包括范蠢、孙腹、廉颇等古名将。
而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也位列其中。
⑧至此,关羽始成为武成王庙的位配享者之一。
不过,终唐之世,关羽在官方把典中无足轻重。
至北宋初期,宋廷以“关羽为仇国所擒”,一度曾将关羽撤出武庙陪把的位置。
⑦只是到北宋中叶以后,在佛教、道教将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下,朝廷才开始注意到关羽,并予以救封。
至宣和五年(),在礼部的奏请下,徽宗方“令从把武成王庙”⑦。
南宋和元代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有所提高。
但总的说来,明代以前关羽在官方把典中地位较低,也不稳固,其形象受佛教化和道教化的关羽的较大影响。
⑩二、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关羽形象一直是三国故事的一部分。
据学者考证,三国故事可追溯至唐代。
⑩从《事物纪原》和《东京梦华录》等书看来,三国故事在宋代已颇为流行。
前者提到: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⑥,而后者载徽宗时,东京瓦肆伎艺中有名为霍四究者说《三分》。
⑩苏东坡也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轨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留理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顺三国故事还被改编成戏剧上演。
《南村辕耕录》载有元代院本《赤壁厦兵》、《刺董卓》、《襄阳会》、《骂吕布》等名目。
《录鬼薄》载有关汉卿所写剧本《闹荆州》、《单刀会》、《双赴梦》及武汉臣的《三战吕布》等名目。
⑩宋末元初,在“说三分”等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出现了《三分事略》(刊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年])和《三国志平话》(刊于元至治年间[—])两书。
⑩至元末明初,就出现了上承“说三分”与《平话》传统、并依据史书改编、摘录和复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
《演义》与“说三分”有清楚的渊源关系,《三国志平话》和元代三国戏中共约个故事,都见于《演义》。
”从“说三分”至《三国志平话》再至《三国演义》这一传统中,民间艺人对关羽形象进行了重塑,关羽形象因此较唐有较大变化。
在唐代他是一个以凶猛著称的人人敬畏的神,此时则变成广为接受的人物。
宋人张宋《明道杂志》记载:“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异之。
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轨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
”宋代关羽形象于此足见一班。
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可用“儒家化”来概括。
陈寿《三国志》中的关羽可说是名将,但说到忠义,他却曾为敌国所俘,说到神勇,他却失之鲁莽傲慢,最后不得寿终。
历史上的关羽虽非文盲,但大概也识字无多。
《三国志》本传没有关羽读书的记载,只是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云:“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④而宋代“说三分”继承、发挥这一说法、创造出关羽讽诵《左传》、秉烛夜读的形象,从而为关羽忠义的形象作了一个注解,进而将之塑造成儒家的理想人格。
关羽形象的塑造是以“桃园结义”、“降汉不降曹”、“漏桥挑袍”、“古城会”等一系列情节来完成的。
历史上的关羽最大的问题就是曾投降曹操,《演义》却将之改编为:关羽被围困在下邱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宁肯战死,决不投降。
张辽恳切地向他提出,如果猛拼一死,等于犯了三桩大罪:一是使刘备失去依靠,二是把两位嫂嫂丢在曹营无人照顾,三是不能再匡扶汉室拯救黎民。
关羽听后,沉吟半晌,提出停止战斗的三项条件: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与刘备的家属一宅分为两院居住,三是探听到刘备的下落便去寻找。
直到曹操应允了三项条件,关羽方才回下邱救出甘、糜二夫人,随曹操到达许昌。
这就是著名的“约三事”。
这一故事不仅抹去关羽降曹的污点,反而将关羽塑造成忍辱负重的又忠又义的人物,它还为以后的一系列故事作了铺垫:其后在“挂印封金”、“古城会”等故事中充分塑造了关羽的忠的形象,而在“华容道”故事中又突出关羽重义和知恩报恩的形象。
因此,宋元“说三分”传统对关羽塑造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关羽—原有“勇武”人格中加入“忠义”的内容。
关于宋元“说三分”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清人顾家相强调理学的影响:“北宋太祖得国,虽亦非正,而诸儒辈出,修身立品,远胜前朝,(韩、范、富、欧已然,不始于皖、洛、关、闽也。
)一时风俗人心,为之五变。
沿及金、元,虽以外域帝中邦,而理学大昌,人存直道。
”三、明清时期的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普及《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出现后,至明代中叶流传已十分广泛,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羽的忠义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
早在明代,《演义》就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明人胡应鳞《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条即云:“古今传闻讹谬,率不足欺有识。
惟关壮缪明烛一端则大可笑。
乃读书之士,亦什九信之,何也?盖溢胜国末,村学究编魏、吴、蜀演义,因传有羽守邱见执曹氏之文,撰为斯说,而埋儒潘氏,又不考而赞其大节,遂至谈者纷纷。
”《演义》对清初统治者的影响尤深。
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都是通过它了解到关羽的形象。
早在太宗崇德四年(),即命大学士达海译是书。
顺治七年(),《演义》告成,“大学士范文肃公文程等,蒙赏鞍马银币有差”,据清人陈康棋《燕下乡腔录》卷十记载,清初满洲武将不识汉文者,“类多得力于此”。
时人尚有清初统治者以《演义》中“桃园结义”故事蹋糜蒙古之说。
④《演义》对士大夫阶层的影响俯抬皆是。
文人作诗用典忌用小说家言,而清人作对赋诗引用《演义》者比比皆是。
袁枚即举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