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关羽三国演义中的忠义之人

关羽三国演义中的忠义之人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和仰慕的英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以其忠诚和义气而闻名于世。
他是刘备的义兄弟,也是刘备麾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关羽如何展示出忠义之人的品质以及他对三国时期的影响。
一、关羽的忠诚关羽是一个忠诚的人,他对家族、兄弟和国家都表现出非凡的忠诚。
在与刘备结义之前,他曾为曹操效力,但在发现曹操对他兄弟刘备不利时,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曹操的麾下,选择跟随刘备。
这种忠诚使得关羽获得了刘备的高度信任和尊重。
在与刘备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关羽一直坚定不移地支持刘备,为其出生入死。
举凡决策、作战和管理事务,关羽总是恪守忠诚的原则。
即使在危急关头,面临曹军的围攻,关羽也没有背叛刘备,而是坚守阵地,为刘备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确保刘备及时脱离险境。
二、关羽的义气除了忠诚,关羽还展现了令人钦佩的义气。
在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结义时,他们发下誓言,以生死相随,共谋国事。
关羽在义兄弟之间保持了一种坚定的忠诚和互助的精神。
在刘备死后,刘备的儿子刘禅继承了蜀国的政权,但权臣诸葛亮试图废黜刘禅。
关羽恪守本心,坚决维护刘禅的地位,以保护国家的利益。
他拒绝了诸葛亮的建议,并坚持继续维护刘禅的权威,为刘禅提供了坚定的支持。
关羽的义气也体现在对部下和百姓的关心。
他崇尚仁义之道,对待百姓和士兵时充满慈爱和关怀。
他深知身为一名将领的责任,始终考虑民生,共同致力于保护人民免受战争之苦。
三、关羽的影响关羽不仅仅在刘备身边展示了忠义之德,他的形象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他被尊奉为中国文化中忠诚和义气的象征。
在历史上,许多书籍、电视剧和电影都描写了关羽的故事,使得更多人了解到这位英雄的伟大之处。
他的形象在艺术创作和民间传说中被不断展现和赞美,被誉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关羽的影响力也超越了国界,中国人民在海外也举办着许多关羽庙会和纪念活动,传承并弘扬关羽的精神。
结语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之人的代表,他的忠诚和义气让人们为之折服。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气与忠诚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气与忠诚演义三英战吕布,五关斩六将,当中有一位武艺高强、义气过人的英雄,他就是关羽。
关羽作为蜀国五虎上将之一,以其忠诚不渝、义气勇敢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本文将从关羽的义气与忠诚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一、关羽的义气关羽作为刘备最亲密的兄弟,对刘备忠诚无比,对友谊更是视若珍宝。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与刘备一道北伐时,曾被敌人拖入泥潭中。
关羽面临危险,刘备却没有及时前来救援,这时谁也没有料到关羽会如此坚定。
不仅没有责怪刘备,他还豪气万丈地说:“妙才之气几时灭?纵使沧海变桑田,我心向阳披十万!”这一番话正是关羽的忠诚和义气的象征。
他坚信刘备的能力,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兄弟之间的义气和忠诚之中。
关羽的义气也体现在他对友谊的执着和忠诚。
在赤壁之战中,关羽被孔明派去接应周瑜。
然而由于误会,关羽差点丧命于大敌之手。
虽然关羽身陷绝境,但他并没有怨恨周瑜,而是理解了周瑜的苦心,甚至还放过了让他陷入险境的黄盖。
这一切都彰显了关羽对友谊的高度重视和义气的表现。
他的义气和忠诚即使面对生死之际也丝毫不减,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英雄的风采。
二、关羽的忠诚关羽的忠诚不仅表现在对刘备的忠诚上,还体现在他对蜀国的忠诚。
在刘备称帝之后,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
然而,当蜀国陷入危机,刘备去世后,刘备的子嗣刘禅即位,处境岌岌可危。
关羽深知蜀国的重要性,他忠诚地为蜀国效力,努力保卫蜀国的安全。
在他去世前,关羽还特意嘱托自己的儿子关平和关兴要尽己之力,保卫家国安宁。
这种忠诚不仅是对刘备的忠诚,更是对蜀国的忠诚。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忠诚精神,至今令人感动。
关羽的忠诚也体现在他对好友的关怀上。
在曹魏追击刘备的过程中,关羽留下了儿子关平保护刘备的妻子刘夫人和儿女。
虽然关羽知道自己面临危险,但是他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选择继续追击。
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忠诚的行为,关羽不顾个人安危,始终按照自己对刘备和蜀国的忠诚,为了朋友和国家奋不顾身。
五个方面来表现关羽的忠义

五个方面来表现关羽的忠义关羽是《三国演义》中重笔刻画的人物之一,他武艺高强,神勇盖世,同时又“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是忠义的化身。
笔者以为《三国演义》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表现关羽的忠义的:一、为义而盟。
关羽杀了本处势豪,逃难江湖,闻招军破贼,前来应募,结果与刘备,张飞幸遇,交谈甚是相投,于是三人在张飞庄后桃园结为兄弟。
这是第一回开篇所述。
标题不说“结拜”“结盟”,而说“结义”。
誓曰:“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可以说,“义”起领全篇,又贯穿全篇,成为全书中的一个神眼。
守义者便颂,背义者则伐,不论身在何方,皆用“义”来作褒贬的界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魏吴蜀相争,本无是非正邪之分,但小说就是要把蜀汉写作正面,曹魏定成反面,很多人对此不解以至反感,其实,这里面还是一个“义”在起作用。
刘关张重义,曹操背义,曹操最初行刺董卓不果,逃跑时对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九口,悉数杀尽,并且大言不惭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正是背义的宣言。
作者抓了一个“义’字,也使全书有了神韵。
关羽忠义一生,最后中了东吴吕蒙陆逊的计,战败被俘而死。
刘关张结义之后,便把相互之间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结果张飞蛮干,在军中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并且怒打要求放宽时限的下级军官,终于激怒范疆、张达。
二人杀了张飞然后夜投东吴.张飞为“义”而死,其间有冤亦有愚。
刘备在关羽被害之后,执意伐吴,被众人劝阻,似乎明白当下应集中精力对付曹魏,联吴讨魏的策略不能改变。
但张飞一死,刘备再也不能冷静分析形势,而是为“义”而动,兴兵伐吴,结果促成魏吴联盟,最终战败,病死白帝城。
刘备为“义”而死,其间有误亦有命。
桃园三结义,三人焚香盟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刘关张三人皆一生重义,相对而言,关羽的重义之举,更为完美一些。
二、守义而战。
兴兵之初,诸侯会集,共讨汉贼。
体现关羽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

体现关羽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关羽,咱们常说的“武圣”,这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可真是个大角色!他那份忠诚、义气、勇敢、智慧,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今天就来聊聊他身上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五件事,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位英雄的魅力。
1. 忠诚之心1.1 投靠刘备说到关羽,首先得提的就是他的忠诚。
刘备、关羽、张飞这三兄弟可真是铁打的关系,真的是同仇敌忾。
关羽跟随刘备,不光是为了战斗,更是发自内心的对兄弟的忠义。
你想,那个年代,谁能做到不离不弃?关羽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当年为了保护刘备,甚至不惜一人独闯曹营,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那种心气,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有“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豪气。
1.2 过五关斩六将说到他那段传奇经历,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可真是耳熟能详!这一路上,关羽杀了不少敌人,勇气可嘉。
他就是一位在绝境中逆风翻盘的勇者。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环境可真是艰难,谁敢说自己绝对安全呢?关羽却凭着自己的信念,一路杀过去,心中只想着兄弟的安危,真是忠诚的化身!这份情义,简直是人间绝色,哪怕是再苦再累,也没见他有一丝怨言。
2. 义气深重2.1 义释华雄提到关羽的义气,义释华雄这个故事那可是传奇中的传奇!当时,华雄这小子在战场上横行无阻,真是让人头疼。
其他人都心有怯意,但关羽毫不在乎。
他毅然决定上场,哪怕知道危险重重,心里想着的就是为兄弟们出一口气。
最后,他果然一剑了结了华雄,这份勇气,真是让人敬佩。
谁敢说关羽不义呢?他简直就是兄弟们心中的那面大旗,时刻高高飘扬。
2.2 义气结交张飞再说他和张飞的关系,真是义气深重到不行!他们兄弟仗义的故事多得数不胜数。
记得有一次,张飞为了给关羽报仇,竟然一气之下挑衅敌人,结果弄得两人都受了伤。
可这就是兄弟间的义气!不求回报,不计较得失,纯粹的“你有难,我必帮”,这就是关羽的情义,真让人感动得想哭。
人生能有几个这样不离不弃的朋友,简直太幸福了。
3. 勇敢无畏3.1 单刀赴会关羽那颗勇敢的心,真是无人可敌。
关羽义薄云天三国演义中的忠勇英雄形象

关羽义薄云天三国演义中的忠勇英雄形象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巨著,书中描绘了许多英雄人物,而关羽则是其中一位备受尊敬的忠勇英雄。
他的形象在演义中被塑造得极其鲜明,具备了许多令人敬佩的特质。
本文将从关羽的忠诚、正直、勇敢和博爱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首先,关羽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
他奉刘备为主,一生都将忠诚和效忠放在首位。
在刘备与曹操矛盾激化后,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安全,毅然选择离开曹操投奔刘备。
这个决定体现了关羽的忠诚和对义气的坚守。
即使在功名利祸面前,他依然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主公,并在后来举荐了诸葛亮,为刘备的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其次,关羽以其正直的品性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无论是与张飞的关系,还是在与曹操和刘备之间进行权衡抉择时,关羽都秉持着自己的原则。
他一直对张飞兄弟情深义重,关键时刻才敢责备张飞的鲁莽行径,以警示他遵守纪律。
而当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后,关羽选择了离开曹操,归于刘备,证明了他坚持正道和价值观的决心。
勇敢无畏是关羽英雄形象的重要特质之一。
无论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还是在千钧一发之际保护刘备,关羽总是毫不犹豫地迎向危险。
他的威名远播,并因此得到了“武圣”的称号。
著名的长坂坡之战中,关羽率领少数兵力成功抵抗了数十万敌军的围攻,展现出了他非凡的勇气和战略智慧。
这些战斗场景不仅展示了关羽的英勇,也凸显了他对于正义的追求和维护的决心。
最后,关羽以其博爱的品格与人民息息相通。
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关羽因其仁爱之心,借箭之诚而得到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他关心百姓的疾苦,不仅一直保护着刘备,还时常在各地设立救济粮仓,让人民得到帮助。
这种广济天下,乐善好施的精神让他在民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声望,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总结起来,关羽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位忠诚、正直、勇敢和博爱的英雄。
他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并且一直以来都是被广泛称颂和崇拜的对象。
关羽义薄云天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向我们证明了忠诚、正直、勇敢和博爱是伟大英雄的真正标志。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描绘为一个勇猛无敌、忠诚正直的英雄人物。
关羽身材高大,面目俊美威严,垂纶而立,值得倾慕。
他面向敌人威风凛凛,背向敌人显得如山巍峨。
他的长髯垂至胸前,骑一匹红色的绝世好马,手持青龙偃月刀,霸气十足,散发出一种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
关羽极其讲究义气和忠诚,对刘备有着无限的忠诚。
他护佑刘备、为国家效力,一生都秉持着忠诚呼风唤雨。
他为了保护刘备,参加了数十场战争,屡立战功,被誉为“义薄云天”。
关羽无论敌我,无论善恶,对待他人都是真诚待之,从不做出背叛或欺骗的行为,甚至对俘虏也非常宽大。
他的人品和谦虚使得他受到无数人的崇敬和尊重。
关羽的胆识和智谋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在数次的战役中,他能够灵活运用兵法,绝处逢生。
他在长板坡、赤壁等战役中表现出色,以其聪明才智和英勇无畏,给对手带来巨大威胁。
总而言之,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形象是一个忠诚勇猛,仁义正直的英雄形象,他的形象凝聚了古代中国人心中最崇高的价值观和品质。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及事迹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及事迹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及事迹如下:
形象:
1.忠勇。
关羽之忠主要体现自从跟随刘备后,不离不弃、生死相随。
2.狂妄。
关羽看不起曹仁,执意进军樊城,结果攻了半年多,都没
有攻下来。
3.孤傲。
刘备受封汉中王,关羽在得知自己和张飞、马超、黄忠被
封为上将后,很不满黄忠也被封为5虎将,明显是骄傲自大。
4.爱士兵。
关羽作为将军能真诚对待士兵,这在讲究等级观念的东
汉末年来说,是不多见。
事迹:
1.三英战吕布。
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关羽挥刀上阵,与吕布大战
数回合未分胜负。
2.义释曹操。
赤壁之战后,曹军遭到打击后逃往北方。
关羽念及曹
操昔日恩情,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英雄。
他高大威猛且武艺不凡,出场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打造兵器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而后虽然与刘备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但仍能斩将杀敌,大显神威。
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在面对困难和危险的处境时,关羽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他的勇气和智慧,尤其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摘要:《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众人皆知,他为人勇猛、忠义、智慧,他的忠义精神为后人所推崇和膜拜,在感叹他侠义忠勇的同时,也在努力学习他的忠义精神。
在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最终把他塑造成忠义的楷模,勇武智慧力量的化身,同时也是寄托了后人对忠义之士的渴望。
我将从关羽的言语行动,勇猛智慧,曹操爱惜其才和关羽对后世的影响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关羽的忠义形象。
关键词:关羽;忠义;智慧;崇拜谈起关羽,人们的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三国演义》所描绘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人称其为“美髯公”,“头戴青巾,身着绿色战袍,手拿青龙偃月刀,足跨追风赤兔马”的英雄形象。
他身披战袍,左手捻须,右手拿一本《春秋》,专注读书的形象至今还清晰的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
[1]千百年来,关羽被尊称为“武圣”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武力超群,而在于他有智谋有胆识有谋略。
这些特点不仅仅为那些侠客武士所崇拜,并为士子圣贤所赞扬。
他的这些外表形象实际上是对其忠义智慧胆识文化特色的表现。
时至今日,不少地方还有关羽的庙宇,正说明对他的崇拜热情到现在也没有丝毫的减弱。
他能有如此待遇并不是因为后人崇拜他的武力,而是推崇他的忠勇、守信、仁义。
一、以言语、行动写忠义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关羽的核心品质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通过其语言、行动写出他的性格特点,来展示“忠义”形象,他的这些品格特点震撼着人的内心,不仅在当时为人感叹,到现在人们也是极为推崇。
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自己许下的忠义诺言。
(一)刘、关、张三豪杰桃园结义小说从一开始,通过写“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着力刻画了关羽的高大威武忠义双全的形象,从人物一出场就对关羽的忠义作出质的规定。
视其形貌:“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2]关羽英雄洒脱的气质,忠厚重义的品格,使我们如见其人。
从其外貌上更是符合中国古代戏剧脸谱的特色,“重枣”色既为红色,红色在戏剧脸谱中象征忠义。
关羽以其独特的外貌,在向后人诠释着忠,演绎着义。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我们可以从其短短的几句对话中了解到关羽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关羽言语豪爽、利落,仗义执言,就算是对刚见一面的刘备和张飞,对自己的身世毫不遮掩,他自报家世姓名说道“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
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
”他的回答绝对是言简而不失豪气。
从其谈论出生,离家原委中得知其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使自己飘落江湖。
当得知有报效国家尽忠效力的机会仍毅然前往,说明他心中不仅有为人侠义也有尽忠报国的志向。
他拥有一身好武艺,在《三国演义》中他的武艺仅次于吕布,为人更是深明大义,见有招兵破黄巾贼而去投军,他投军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破贼”。
这显然是一种以身报国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流落他乡,身无定处,关羽为国为民的意愿仍是很强烈,把国家和百姓的安危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3]从其行动上更能表现其忠义,当张飞欲“三人结为兄弟”共赴投军时,关羽毫不迟疑,慷慨应允,并立下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关羽一生也在践行着他这个诺言,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无论身在何处,永远心系兄弟,唯长兄刘备马首是瞻。
从第一回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编草席的刘备还是杀猪的张飞算不上什么英雄豪杰,更无钱粮兵马。
刘、关、张三人结拜兄弟,是志向相投,欲报国家平黄巾军,是英雄惜英雄。
从行动上表明关羽是一位讲忠义喜结交的豪杰。
从他的相貌、语言、行为都集中表现出一个“忠义之士”的特征,忠义智勇贯穿于他的一生,成为其品格的核心,为后人所敬仰。
尤其是在小说的后文中,多次描绘其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形象。
至死不渝,不违背桃园结义的誓言。
正如李贽尖锐的指出:“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谁识桃园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4]古往今来我们无不在羡慕刘、关、张的兄弟情谊,感叹关羽的忠义品质。
(二)忠义品性令敌手折服儒家认为,“义”是“立德之本,诸德之发也”。
《管子·心术》说“君臣父子之间之事曰义”,《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
儒家认为“义”是以“忠”为前提的,。
一个人立身安命首先要忠于父忠于君,才能以“义”取身安命。
关羽是集文人形象和武将特征于一身,他深知春秋大义,更是明白“忠”与“义”的关系。
关羽的“义”绝不是今天我们所片面理解的那种江湖“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反顾,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它是能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的“忠义”。
[5]关羽高尚的气节和品德,不仅仅在蜀汉流传,即使是蜀汉之外对他为人忠义都大加赞赏,无论是奸雄曹操还是一代枭雄孙权对其品德都是无比敬仰。
从其行动上,无论是在对刘备的忠义,还是与敌人对决,关羽表现的是一种侠者风范,忠勇仁义,不乘人之危,不投机取巧,更不会以诈取胜,就算是与强劲的敌人相遇,也要公平对决,不暗箭伤人,更不会为胜利而采取龌蹉卑鄙下流的手段,他做事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他重品德也重气节,义薄云天使对手感叹。
他过五关时明知道守关将领并不会真心放其通过,而仍是以真心去对待,他快意恩仇,斩六将时被逼无奈,但也是情理之中,他忠于兄弟,用生命去维护结拜誓言,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一共对曹操下跪过两次,第一次是为了张辽,第二次是感谢曹操赠其赤兔马。
关羽从来没有为了一个人来向别人头,就算是丢到自己性命也保持孤傲的头颅。
张辽又是何许人也,又有何德何能值得关羽去为他下跪呢?张辽原是吕布帐下的一员大将,曾奉吕布之命攻打小沛,关羽因其“仪表非俗”而相劝之“何故失身于贼”,因“知此人有忠义之气”,不用恶言相加,“以正言感之”,使迎战的张飞罢战领悟。
[6]可见关羽是欣赏张辽身上的“忠义之气”,正是对其自身忠义之志真实的写照。
第五十三回写到“关云长义释黄汉升”更加深化了他对敌手的重情守义特征的描写。
无论是张辽还是黄忠都最后成为忠心报主的战将,他们都是一代忠臣名将,名垂千古。
关羽的忠义对同时代的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以马超为例,马超是三国名将,初降刘备,“刘备见而深爱之,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马超这么做关羽当然是不允许了,关羽“请杀之”,先主以恩德服于天下当然是不同意了。
最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
”当大会诸将时候,关、张二人并站立在刘备两侧。
当马超进来,正要去入座,但见关、张立而先帝两旁,大惊,从此以后尊事刘备。
是因为关羽对先帝的忠义态度,使马超大惊,更是关羽对先帝的忠义让马超所震撼,更使其终身为蜀汉建功立业。
关羽用自己的行动,深深地给桀骜的马超上了一课,使三国英雄马超也对先帝大为敬畏,并使其为蜀汉尽心尽力。
(三)侠肝义胆美名远扬小说开篇就点明关羽的侠义之心,他见不得世间不平事,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关羽的整个表现都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小说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甚是传神,关羽手臂中毒,华佗对其曰:“某自有治法,但恐君侯惧耳。
”关羽对答曰:“吾视死如归,有何惧哉”,从谈话中可以看出他直面死亡,就算自己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没改变其侠义忠勇之志。
任凭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众人皆掩面失色,而他却静坐不变,饮酒吃肉,谈笑弈棋,不显任何痛苦之色。
华佗感叹其为“真神人也”,众将更是大为佩服他的侠肝义胆,处变不惊的精神。
他既有侠义也不缺失仁义,对弱者他怀有一颗宽厚仁义之心。
关羽在漫漫千里寻兄的路上,就算是危难时期也不失侠义之情,替胡老大人捎带家书给其小儿胡班,也正是这封家书救关羽一行人的命,胡班感其重情重义恩德,冒死放走关羽不忍加害。
借住郭家,对郭氏之子更是仁至义尽,郭家小儿先偷其赤兔马关羽看在他老父郭常之面留其性命,但郭氏之子不思悔改,半路纠集黄巾军来抢赤兔马,即便是这样关羽还是放了他,并没有取其性命,而是放其生路,这既是侠义也是仁义。
当刘备刚落脚徐州时候,曹操就派大将刘岱、王忠攻略,二将战败,刘、王二人被俘,刘备施以仁义治天下,准备放走二将时,张飞要去拦杀,被关羽阻却。
[7]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关羽得志还是失志之时,表现的都是其仁义宽厚,不以强欺弱,而是以仁义示天下的侠义品性。
(四)兵败走麦城关羽品德高远,无论是在帮助刘备“恢复帝业”还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管前面遇到多大困难,无论前方是千军万马还是万丈深渊,他都是义无反顾,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气节和忠义之志。
即使是荆州失守兵败麦城也至死不渝,从不委曲求全贪生怕死,而是光明磊落,死的其所,更不苟活于世。
荆州失守的危难之际,仍在想着试图重新夺回,就算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对兄弟的承诺,也是对蜀汉王朝的忠心,不成功便成仁。
面对东吴劝降不变“汉家节”,“吾乃汉将,岂降贼乎”字字有声。
关羽的“忠义之气”直上云霄,“玉可碎而不可以改其志,竹可焚而不可以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
正如后世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降,一个忠义凛然的形象展现在脑海中。
所以被东吴的孙权称为“真忠臣也”。
即使高官厚禄也改变不了其忠义之心,其忠心日月可鉴,天地可表。
就算是奸雄曹操在关羽死后也是对其大加封赏,更是以王的葬礼来安葬其亡灵,可见战场上的对手也对其忠义之志大为感叹,欣赏他忠义品质。
二、以勇猛、智慧写忠义《三国演义》中的关羽集勇猛、智慧于一身。
作者不仅仅从正面来写关羽的“忠义”形象,而且还通过一系列的情节,来展现关羽的勇猛无敌,有胆识更兼有智慧的特点。
而所有的这些方面,展现的就是他的“忠义”,因其勇猛,有胆识有智慧,才能做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才能最终达到“恢复刘汉王朝”的忠义理想。
(一)温酒斩华雄,足可见其“勇”华雄是董卓帐下一员猛将。
小说在其中出场时极力的渲染华雄的威武、高大、勇猛,“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尤其是在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凤四将危险的局势下,只不过是玄德之弟的关羽主动请战,一个小小“马弓手”,不惧外强内疑的局面,“出账提刀,飞身上马”,“酒尚温时斩华雄”,以极其夸张简单的笔调,详略得当的语言处理,彰显了其勇猛无比,胆识超群的特点。
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兵,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显示着其大气豪迈,英勇无敌的气概,传奇着忠君报国平天下的赤子之心,用勇猛传奇着忠义,用行动书写着武将勇猛的本色。
(二)放水淹七军,足可见其“智”从小说中我们知道于禁乃曹操的心腹大将,曹操认为派他到樊城驰援可保万无一失,但事实却并不如曹操打算的那么好。
当面对于禁大军,关羽表现的是处变不惊,即使是面对敌前先锋庞德暗箭袭来,伤其手臂,并不是以报私仇为快,而是先大局后私仇,这是一种大气和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