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各章重点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症、证、病的区别: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嗳气等。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咳嗽、胸痹、消渴、厌食等。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外感风寒、肝胃不和、气虚血瘀等。
主藏血。
肾(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
7.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在胸中集聚之处,称作“气海”,亦称“膻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卫气:水谷精气所化生,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8.气的功能:推动作用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防御作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9.任脉的基本功能: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主持妊养胞胎。
脉微欲绝18.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湿邪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19.气行失常指气的升降出入发生变化,而引起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20.未病先防的原则方法:(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包括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包括药物杀灭病邪、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1.神志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多为痰气郁结,蒙蔽心神的癫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属痰火扰乱心神的狂病;猝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属肝风内动,痰迷心窍的痫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笔记

总论第一章药性理论一、四气1.四气的确定: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如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2.四气的作用:⑴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
⑵温热药——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
二、五味1.五味的确定:通过口尝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
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和药物作用的标志。
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三、升降浮沉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⑴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至虚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
⑵沉降药——其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
二、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⑴四气五味:①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②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⑵药物质地轻重:①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②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
⑶炮制配伍:药物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升降浮沉性能。
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四、归经1.归经的确定: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依据药物对脏腑经络病变治疗作用进行归纳而定。
如羚羊角、钩藤能清热熄风,石决明能平肝潜阳,柴胡能疏肝解郁,分别治疗肝经病变的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证,故这些药归于肝经。
五、毒性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①剂量过大;②误服伪品;③炮制不当;④制剂服法不当;⑤配伍不当。
2.使用注意事项:⑴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注意配伍禁忌;防止伪品混用,保管好剧毒中药。
中药学要点归纳概要

1.《中药学》第一章解表药※重点概括解表兼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有麻黄、香薷、浮萍;而解表兼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有麻黄、细辛、紫苏叶。
解表兼能祛风湿或通络散寒的药物: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
解表兼能祛风湿止痛的药物有桂枝、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而解表兼能祛风止痉的药物有防风、蝉蜕。
解表兼能通鼻窍止痛的药物有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
此中辛夷为治鼻渊之专药;白芷芬芳退窍,主入阳明,为足阳明经引经药。
解表兼能利咽的药物有薄荷、牛蒡子、蝉蜕;而解表兼能透疹的药物有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胡荽、柽柳。
解表兼能升阳举陷的药物有柴胡、升麻、葛根。
此中柴胡升肝胆之气而有升阳举陷之功,为治疗少阳之要药。
解表兼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有薄荷、柴胡;而解表兼能清热解毒的药物为升麻、菊花、野菊花、牛蒡子。
解表兼能消除水邪的药物:麻黄、桂枝、生姜、香薷、紫苏、细辛、白芷、浮萍。
其余章节兼能解表的药物:大青叶、板蓝根、青蒿、金银花、连翘、独活、广藿香、佩兰、苍术、前胡。
第二章清热药11.※重点概括清热药中,擅长清心火的药物:黄连、栀子、连翘、水牛角、生地黄、淡竹叶、竹叶。
清热药中,擅长清怒火的药物:龙胆草、夏枯草、栀子、大青叶、牛黄、赤芍、黄连、决明子、青葙、密蒙花、谷精草、熊胆。
清热药中,擅长清肺火的药物:黄芩、石膏、知母、地骨皮、金银花、连翘、芦根、天花粉、鱼腥草、射干、山豆根、马勃。
清热药中,擅长清胃火的药物:石膏、知母、黄连、芦根、天花粉、穿心莲、蒲公英。
清热药中,擅长清肠火的药物: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白头翁、秦皮、马齿苋、鸦胆量、败酱草、大血藤。
清热药中,清暑热的药物:青蒿、金银花、石膏、绿豆。
清实热又清虚热的药物:知母、生地黄、玄参、牡丹皮、白薇、青蒿、地骨皮、胡黄连。
清热解毒中,兼治湿热泻痢的药物:白头翁、金银花、拳参、马齿苋、穿心莲。
清热解毒中,兼治肺痈吐脓的药物:鱼腥草、金银花、败酱草、蒲公英、穿心莲。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绪论部分【基本要求】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3.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重点】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难点与关键】难点:中药的四气、五味、炮制、配伍关系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中药学》复习笔记整理

中医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为轴心,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重要手段,以自然疗法为主要形式,其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内容。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①《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柩》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③《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修本草》是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理论、恒动理论、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指的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①形体结构整体性: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物质同一性:物质是同一的。
③机能活动统一性:心理和生理是人的两大基本活动,心身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促进、制约的协同关系古人强调“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恒动观念: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3、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体系的基本特点。
●证、症、病的区别:①证:即“证候”,“证据”之意。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②症:指症状,是病人述说的不适。
③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元气论1、气: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2、气的基本特征:(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以无形的弥散状态和有形的聚会状态被人们所感知)(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3、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1)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2)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3)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2、阴阳的特征(1)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取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的范畴。
中药学重点知识

中药学总论绪第一章起源与发展《神农本草经》:东汉,365,第1部,上中下三品《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730,朱写墨写《新修本草》:=《唐本草》,李责力苏敬等,84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1558《开宝本草》:宋,98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1892,集中国16世纪前本草学大成世界自然科学卓越贡献《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921(增716)第二章产地、采集、储藏道地药材:确定依据临床疗效是关键第三章炮制第一节目的1.减毒:eg.巴豆去油制霜,附子煎煮成制附子2.增效:eg.蜜制百部增润肺止咳,醋制延胡增止痛3.存:eg.干燥处理之肉苁蓉茎含汁半埋沙,黄芪切片干燥4.净:eg.刷枇杷叶背面绒毛切成丝5.好吃:eg.水漂海藻,昆布,紫河车腥味6.类似配伍作用:eg.生地黄酒煎成熟地寒清热凉血温补血滋阴,生首乌泻下通便制首乌专补肝肾第二节常用方法水飞:炙:液体辅料拌炒掸:药快入沸水潦过淬:煅红入冷水/液辅料(打铁)第四章作用第五章性能第一节四气寒凉温热平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第二节五味……药性歌酸涩收敛固涩,苦有泄燥之功,甘补和中缓急,辛发散行气血,咸能软坚泄下,淡能渗湿利尿,第三节升降沉浮辛甘温热升浮,酸苦咸凉沉降。
反映药物作用趋向性升浮: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沉降: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第四节归经药物作用定位概念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第五节有毒无毒第六章配伍eg……七情:单行:相须,使:增效(并列,主副)相畏,杀:减毒(被动,主动)相恶:减效相反:增毒(十八反,十九畏)第七章用药禁忌十八反药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药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中药学笔记(支持直接打印)

第二章就中药的产地采集储藏一、地道药材川:黄连,川芎,附子二、中药的采集江苏:薄荷,苍朮三、中药的储藏广东:砂仁,陈皮豫:地黄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鲁:阿胶滇:茯苓第三章中药的炮制一、炮制的目的二、常用的炮制方法第四章中药的作用一、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二、中药的功效第五章中药的性能中药药性理论①四气②五味③升降浮沉④归经⑤有毒无毒第一节四气:温、热、寒、凉的四种药性四气:《素问‧五常政大论》最早论及,《本经‧序例》确立“四气”之名,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将四气改为四性。
由来:以临床疗效判定(主观感觉)。
效应:(正)寒凉性:清热、去(泄)火、凉血、解热毒温热性:回阳救逆、温理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负)寒凉性:伤阳气、生(助)寒邪温热性:伤阴气、生火邪在临床的具体表述:大热、热、温、微温、平、凉、微寒、寒、大寒。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1. 正治 2. 恰当选药(病、药)3. 寒热并用 4. 虚热、虚寒第二節五味五味:口尝味,功能味,以功能味定药味。
最早见《尚书‧洪范》,《内经》论其与五行的关系。
正效应:1. 平:能散,能行-行气活血,治气滞血淤。
-川芎↓麻黄、紫苏(风寒表证)发散表邪,治表症薄荷(风热表证)能润:使津液来也补气:治气虚人参、党参2. 甘:能补补虚补阳:治阳虚锁阳补血:治血虚当归补阴:治阴虚麦冬、玉竹能和和中:肝胃失和甘草、大枣:解药毒、食物中毒通泄泻下大黄(苦大寒):热结便秘3. 苦:能泄苦杏仁降泄降气降逆气通代赭石清泄清热泻火火热上炎燥湿+寒苦寒燥湿。
黄连、黄芩、黄柏能燥+温散寒燥湿能坚:坚厚津液泻火不伤津※少量用→坚厚肠胃(健胃)4. 酸:能收、敛、固、涩(滑脱不禁无邪者)固表止汗治体虚之汗五味子、乌梅敛肺止咳治久咳、虚喘五味子涩肠止泻久泻久痢脱肛五味子固精止遗治肾虚、遗精、遗尿、尿频山萸肉固崩止带治崩漏山萸肉、五味子收敛止血治大出血乌梅能生津至津伤口渴乌梅、木瓜开胃助消化胃津不足、消化不良能安蛔治蛔厥5. 咸:能下:能泻下通便。
中药学重点知识

中药学重点知识中药学总论绪第一章起源与发展《神农本草经》:东汉,365,第1部,上中下三品《本草经集注》:南北朝,XXX,730,XXX写《新修本草》:=《唐本草》,XXXXXX等,84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1558《开宝本草》:宋,983《本草纲目》:明,XXX,1892,集中国16世纪前本草淡能渗湿利尿,第三节升降沉浮XXX升浮,酸苦咸凉沉降。
反映药物作用趋向性升浮: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沉降: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第四节归经药物作用定位概念学大成天下天然科学XXX献《本草纲目拾遗》:清,XXX,921(增716)第二章产地、收罗、贮藏道地药材:确定依据临床疗效是关键第三章炮制第一节目的1.减毒:eg.巴豆去油制霜,附子煎煮成制附子2.增效:eg.蜜制百部增润肺止咳,醋制延胡增止痛3.存:eg.枯燥处置惩罚之肉苁蓉茎含汁半埋沙,黄芪切片干燥4.净:eg.刷枇杷叶背面绒毛切成丝5.好吃:eg.水漂海藻,昆布,紫河车腥味6.类似配伍作用:eg.生地黄酒煎成熟地寒清热凉血温补血滋阴,生首乌泻下通便制首乌专补肝肾第二节经常使用办法XXX:炙:液体辅料拌炒掸:药快入沸水潦过淬:煅红入冷水/液辅料(打铁)第四章感化第五章性能第一节四气寒凉温热平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第二节五味……药性歌酸涩收敛固涩,苦有泄燥之功,甘补和中缓急,辛发散行气血,咸能软坚泄下,以脏腑经络实际为根蒂根基,以所治病证为根据第五节有毒无毒第六章配伍eg……七情:单行:相须,使:增效(并列,主副)相畏,杀:减毒(被动,主动)相恶:减效相反:增毒(十八反,十九畏)第七章用药忌讳十八反药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药歌XXX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XXX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XXX与XXX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XXX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1、比较麻黄、桂枝功用异同点,二者解表有何特点?相同点:发散风寒、风寒感冒重证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适用于风寒表实无汗)、宣肺平喘(咳嗽气喘)、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桂枝发汗力弱(风寒表实无汗,配麻黄、风寒表虚有汗,配白芍)、温经通阳(温通胸阳:胸痹、心悸、脉结代温中散寒: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温通血脉:血寒瘀阻,经闭腹痛温通经络:风寒湿痹,肩臂疼痛温阳利水:痰饮,蓄水证).2、为何说香薷为“夏月麻黄”,与麻黄有何异同点?因表证夏季多夹暑湿,而香薷化湿祛暑和中,故有“夏月麻黄”之称相同点:发汗,利水,表虚有汗忌用不同点:麻黄开宣肺气平喘,并通利水道,用于冬季伤寒。
香薷化湿祛暑和中,用于夏季伤暑。
3、具祛风湿解表作用的药物有那几味?其解表特点是什么?羌活、细辛、藁本、苍耳子、防风。
①防风:胜湿止痛,风湿痹痛;②羌活:祛风散寒,风寒夹湿的感冒,风寒湿痹(上半身),胜湿止痛,风寒、风湿头痛(太阳经头痛—后头牵连项痛);③细辛:祛风散寒,风寒、风湿之偏正头痛,风寒感冒,阴虚外感,温肺化饮;④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头痛,风寒湿痹。
4、试述细辛、白芷、紫苏的功效主治。
细辛:祛风散寒(风寒感冒,阴虚外感,风寒、风湿之偏正头痛);通窍止痛(鼻渊、齿痛、风寒湿痹);温肺化饮(外寒内饮证、寒饮咳嗽)白芷:解表散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骨、齿龈));通窍止痛(齿痛、鼻渊头痛、风寒湿痹);燥湿止带(带下过多);消肿排脓(疮痈肿毒)紫苏:发散风寒(风寒感冒兼气喘咳嗽、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胎气上逆,胎动不安)第二节发散风热药1、即解表又提升中气的药物有那几味?比较其功效应用异同点.葛根、升麻、柴胡相同点:发散风热、升提中气(葛根和升麻:透疹、麻疹不透)不同点:葛根为阳明经之主药,既可解肌退热,又能鼓舞胃气上升而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故可用于外感发热,项背强痛,津伤口渴,阴虚消渴及脾虚泄泻等证升麻用治风热头痛,且善解阳明热毒,升阳举陷力强,为治疗中气下陷诸证的要药柴胡主散少阳热邪,为治疗寒热往来,少阳证的要药(黄芩);对感冒发热,有良好的疏散风热之功;疏肝解郁,可治肝郁诸证,为肝胆疾患必用之品;其升阳举陷,治疗中气下陷诸证,药力稍逊2、比较桑叶、菊花的功效应用异同点。
相同点:疏散风热(外感风热头痛)、清肝明目(风热上攻,肝火上升之目)、赤肿痛(肝肾阴虚之目黯昏花)、平肝潜阳(肝阳眩晕)不同点:桑叶疏散解表力强,且能清肺润燥。
故常用于肺热燥咳;兼能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轻证菊花长于清肝明目,平肝,故常用于虚实目疾,肝阳眩晕;兼能解毒,用于疔疮肿毒3、治疗少阳证的要药是什么?试述其功效主治特点.柴胡.疏散风热(寒热往来、感冒发热),疏肝解郁(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肋疼痛、跌损肋痛)、升阳举陷(气虚下陷,久泻脱肛)4、试述薄荷的功效主治、用法特点.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清利头目(阴虚外感风热)、利咽(风热上攻头痛目赤、风热壅盛,咽喉肿痛)、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胸闷肋痛)5、解表药的含义、分类及其包括的药物有哪些?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分类:①发散风寒药(由外感风寒所致的风寒表证),包括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②发散风热药(有外感风热所致的风热表证),包括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附: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出汗不畅,头、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
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苔薄黄,脉浮数。
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1、清热药的定义、分类、功效、应用、配伍及注意事项。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气分热,适用气分实热证,诸脏腑热证)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热湿合邪的病证)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热毒炽盛的病证)清热凉血药(清营、血分热,营、血分实热证)清退虚热药(清虚热、退骨蒸,虚热病证)2、比较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功效主治异同点。
石膏VS知母:相同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治疗肺胃气分实热证的要药,并治肺热咳嗽。
不同点—石膏清热泻火力强,重在清解肺胃实热,治疗胃火头痛、牙痛;煅石膏外用生肌敛疮.知母清热泻火力弱,重在滋润肺胃之燥,兼滋肾降火退虚热;用于肺燥咳嗽,骨蒸潮热。
芦根VS天花粉:相同点—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热病津伤烦渴,肺热咳嗽。
不同点—芦根重在清热,兼止呕,利尿:胃热呕吐,肺痈。
天花粉重在滋阴生津,兼消肿排脓:内热消渴,肺热燥咳,痈肿疮疡。
3、栀子、夏枯草的功能特点是什么?栀子泻火除烦(热病烦闷);清热利湿(湿热黄疸);凉血解毒(血热出血);消肿止痛(痈肿疮疡).夏枯草清泻肝火郁结,为治疗痰火郁结,瘰疬瘿瘤的要药。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1、比较黄芩、黄连、黄柏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相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湿热火毒为患;不同点:黄芩主治上中下三焦湿热,泻肺火,凉血安胎。
黄连主治中焦湿火郁结;泻心、胃肝、实火,痈肿疔毒。
黄柏治下焦湿热;清肾经虚火,退虚热。
2、龙胆草对肝经的作用,体现在应用上有何特点?泻肝胆火。
①肝火目赤,多与黄芩、栀子等同用;②热极生风抽搐,高热惊厥,手足抽搐3、本节药中退虚热的药是什么?知母、黄柏第三节清热解毒药1、比较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功用异同点。
金银花VS连翘:相同点-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痈肿疮毒、外感风热、卫、营、血分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金银花散热力强,又可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制成露剂又可清热解暑.连翘消痈散结力胜,为治疗瘰疬痰核的良药;连翘心清心除烦效佳,多用于热入心包,神昏蟾语,此外兼可利尿.大青叶VS板蓝根VS青黛:相同点-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为治疗温毒发斑、痄腮、喉痹、火毒、疮疡、丹毒等的常用药.不同点-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斑疹吐衄多用。
板蓝根利咽散结见长,咽痛痄腮、大头瘟疫多用,又可凉血止痛。
青黛清肝泻火,息风止痉,常用于治肝火犯肺,咳嗽、暑热惊痫、惊风抽搐,凉血消肿. 2、本节药中,治疗温病的药有哪些?各适用于温病的那个阶段?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绵马贯众3、本节药中,治疗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热毒血痢、内痈的药有哪些?有何特点?①咽喉肿痛:射干(热痰痈盛,痰喘,祛痰利咽)、山豆根(火毒炽盛,解毒力强)、马勃(兼有风热表邪,宣散风热)②痈肿疮毒:蒲公英(乳痈要药,内外痈;利湿:黄疸、热淋)、紫花地丁(善消疔毒,治蛇伤)、蚤休(疔毒、蛇伤要药,凉肝定惊,肝热惊痫)、白花蛇舌草(利湿抗癌)、熊胆(清肝明目,息风止痉)、漏芦(乳痈)③热毒血痢:白头翁(冷积久痢)、秦皮(燥湿止带)、鸦胆子(冷积久痢,截疟蚀疣)、马齿苋(凉血止血)④内痈:鱼腥草(肺痈、肺热咳嗽)、红藤(肠痈)、败酱草(肠痈、肺痈)第四节清热凉血药比较生地、玄参;牡丹皮、赤芍的功用异同点。
生地VS玄参:相同点—凉血滋阴,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热病伤阴及内热消渴。
不同点—生地滋阴效佳,肝肾阴亏多用,又可止血,血热出血.玄参解毒功良,兼散结消肿,故喉痹痄腮,瘰疬痈肿多用。
牡丹皮VS赤芍:相同点—凉血止血:血热瘀滞。
不同点—牡丹皮凉血除蒸,即退血分实热,又退虚热:虚热骨蒸.赤芍只清血分实热,且活血止痛,泻肝火:肝热目赤.第五节清退虚热药1、试述青蒿的功效主治和用法。
清虚热(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除骨蒸(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少阳湿热证)、解暑(感受暑邪,发热口渴)、截疟(疟疾寒热)。
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
2、比较地骨皮、牡丹皮功效主治异同点。
相同点:凉血退虚热(阴虚发热)、骨蒸发热不同点:地骨皮偏治有汗骨蒸,清肺泻火,肺热咳嗽常用,兼止血.牡丹皮偏治无汗骨蒸,活血散瘀,血热瘀滞常用。
3、清热药分几类?各类的作用、适应证是什么?各类包括那些药物?①清热泻火药(清气分热,气分实热证,诸脏腑热证),包括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
②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热湿合邪的病证),包括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
③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热毒炽盛的病证),包括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绵马贯众、鱼腥草、红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蚤休、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熊胆。
④清热凉血药(清营、血分热,营、血分实热证),包括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⑤清退虚热药(清虚热、退骨蒸,虚热病证),包括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4、热证分几类?各类包括哪些内容?如何针对性的选药?清实热药中退虚热药有哪些?热证分表热(卫分)和里热2大类。
表热的针对性药物是发散风热药。
里热又分为实热【热入气分(清热泻火药);热入营分(清热凉血药);热毒火毒(清热解毒药);湿热合邪(清热燥湿药)】和虚热【清退虚热药】第三章泻下药1、试述泻下药的含义、配伍及注意事项.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攻下药常与行气药配伍,润下药可配伍行气药,峻下逐水药常配伍补益药以护正气。
注意事项:①里实兼表邪者,当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②里实证虚者,与补益药同用;③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力量强烈,易伤正气,故年老体弱、妇女的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
易伤胃气,奏效即止;④峻下逐水药毒性较强,对炮制、用法、用量、禁忌等需十分注意。
2、泻下药分类、功效、应用、各类包含的药物有哪些?每类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是什么?①攻下药:通利大便,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肠胃积滞、实热内结;包括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②润下药:润肠通便;津枯、阴虚、血虚之肠燥便秘;包括火麻仁、郁李仁;③峻下逐水药:逐水退肿;水肿臌胀、胸肋停饮;包括甘遂、京大戟、牵牛子、巴豆。
3、比较大黄、芒硝的功效应用异同点相同点:泻下攻积、热结便秘、相须为用、清火消肿、痈肿疮毒不同点:大黄解毒、活血化瘀、止血、利湿热:目赤、咽痛、疮疡、烫伤、瘀血证、血热吐衄、湿热黄疸。
芒硝咸能软坚:一是通燥屎;二是外敷消坚块(乳痈)。
4、大黄泻下攻积,临床如何应用?如何配伍?温热病热结便秘、高热不退,甚则神昏幨语,或杂病热结便秘者,常与芒硝等药同用,以增强泻下通腹泻热作用,如大承气汤;里实热结而兼气血亏虚,或兼阴虚津亏者,可与补气血药或养阴生津药同用,如黄龙汤。
寒积腹痛便秘,须与温里散寒的附子等药同用,如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食积腹痛,泻而不畅者,可与青皮、木香等行气消积止痛药同用,如木香槟狼丸。
湿热痢疾,里急后重,常与黄连等药同用.5、峻下药中毒性较强的药物是如何减低毒性的? 醋制、制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