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
关于礼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关于礼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国传统礼仪自产生之初到发展至现代,一直因其具有的普遍性、继承性、差异性和时代性备受人们追捧。
那你知道关于礼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关于礼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礼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索敞严肃【索敞严肃】索敞讲学。
肃而有礼。
己立立人。
多士济济。
【原文】北魏索敞、为中书博士。
时魏尚武功。
贵近子弟。
不以讲学为意。
敞勤于诱导。
肃而有礼。
贵游皆严惮焉。
多所成立。
前后显达。
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
皆受业于敞。
敞以丧服散于众篇。
遂选比为丧服要记。
许止净谓世风日下。
士气嚣张。
为师者宁取其严。
不取其宽。
师不严、则道不尊。
学者于自治之规矩准绳。
尚瞀瞀不知。
安望其克己复礼。
为忠为孝乎。
故治国必自端士风始。
欲端士风。
必自尊师道始。
【白话解释】南北朝时候。
北魏朝里有一个姓索单名一个敞字的人。
在朝里做了中书博士的官。
这时候的魏朝。
一味的讲究武力功劳。
贵家的子弟们。
都不留意去考究学问。
索敞的教导人。
是很勤谨的。
循循善诱。
既然很严肃。
又很有礼节。
因此贵家的子弟跟他游学的。
都很惧怕他。
所以能够成名立功的人很多。
前前后后都有显达的人。
官做到尚书太守的。
竟有几十个。
都是曾经在索敞那儿受业过的。
索敞又因为礼记里的丧服一部份。
向来没有专篇。
都是散见在各篇的里面。
他就一概选出来。
再分了类。
做成了一篇丧服要记。
关于礼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原平恭耕【原平恭耕】郭子原平。
事死如生。
恐人裸袒。
束带躬耕。
【原文】南宋郭原平、禀至行。
佣力养亲。
亲殁既葬。
墓前田数十亩。
原平见耕者裸袒。
亵其墓。
乃货家资。
贵买其田宅。
束带垂泣。
躬自耕垦。
每出卖物。
裁求半价。
邑人共识。
加价与之。
彼此相让。
要使微贱。
然后取直。
许止净曰。
诗云、维桑与梓。
必恭敬止。
况父母邱墓乎。
束带躬耕。
此礼之出乎至性者。
非矫也。
卖物求半价。
而人加价与之。
何俗之醇耶。
然盛德所感。
无有顽民。
亦理之必然也。
【白话解释】南北朝时候。
长江以南的宋朝。
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有哪些

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有哪些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中国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岁月沧桑,但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仍是历久弥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中仍将发挥巨大价值。
那你知道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希宪礼贤【希宪礼贤】元廉希宪。
卓见超群。
不厚尊贵。
独礼斯文。
【原文】元廉希宪、礼贤下士。
刘整以尊官往见。
公不命坐。
宋诸生褴褛。
袖诗请见。
公延入坐。
尽欢。
既罢。
人或问之。
公曰。
国家大臣。
语默进退。
系天下轻重。
刘整虽贵。
曾有犯上之行。
诸生斯文。
我不加厚。
则儒术由此衰矣。
尊富贵。
轻贫贱。
人之常情。
而不知已失礼矣。
然非谓尊贫贱而轻富贵也。
亦惟视其贤不贤耳。
亦非谓尊其贤而轻不贤也。
盖不贤者须化之为贤。
故嘉善而矜不能。
若以不贤致富贵者。
则卑之可也。
【白话解释】元朝时候。
有一个姓廉名字叫希宪的很敬礼贤士。
并且很谦虚优待读书人。
有个大官姓刘名叫整的去见他。
廉希宪不叫他坐。
有几个前宋朝的秀才。
衣服穿得很破很丑。
袖子里带了所做的诗句去见他。
廉希宪就邀他们入坐。
大家谈得很欢喜。
这班人去了以后。
人家就问廉希宪。
这是为了什么缘故。
廉希宪说。
凡是做国家里大臣的人。
或说或不说。
和他的一进一退。
都关系着天下的轻重。
刘整虽然贵显。
可是他曾经有了冒犯皇上的行为。
秀才们都是些斯文的人。
我若不去格外的厚待他们。
那末读书的风气。
都要从此衰下去了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朱熹闲居【朱熹闲居】晦翁庄重。
敬慎威仪。
自少至老。
须臾未离。
【原文】宋朱熹、字仲晦。
自号晦翁。
庄重能言。
闲居、未明而起。
深衣幅巾方履。
拜于家庙及先圣。
退坐书室。
几案必正。
书籍器用必整。
倦而休也。
瞑目端坐。
休而起也。
整步徐行。
其威仪容止之则。
自少至老。
未尝须臾离也。
晦翁幼颖悟。
父松指天以示。
问曰。
天之上何物。
父异。
授以孝经。
封之。
题其上曰。
不若是。
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
独端坐。
以指画沙。
视之、八卦也。
有关美德故事

有关美德故事中华文明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共有的财产,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古代传统美德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故事一:彩衣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故人们叫他杨乞。
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
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
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
”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
后来父母逝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故事二:哭竹生笋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
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迫不得已,想不出什么好的规定,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
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认真瞧瞧,四周长出了许多竹笋。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故事三:打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赤手空拳,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本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故事四:鹿乳奉亲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敬。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完整版

《传统美德故事》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一):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谦虚礼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礼作为一种具体得行为来讲,就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得礼貌举止,也就就是此刻所说得礼貌。
而礼貌得本质就是表示对别人得尊重与友善,这种心理需求,就是超越时代得,就是永存得、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得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她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就是谦虚、平等得表现,就是礼貌得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得祖先对自然文化得骄傲与自豪,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得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春秋时期,孔子与她得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她们得政治主张。
一天,她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她们得去路。
孔子说:您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得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瞧这就是什么?孔子一瞧,就是用碎石瓦片摆得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就应就是城给车让路还就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您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她能够做我得老师啊!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就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得。
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她会热爱祖国与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得父母,还就应尊敬别得老人,爱护年幼得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得淳厚民风,这就是我们新时代学生得职责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得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得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得父母想吃米饭,但就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就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得这点要求了不?于就是,小小得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瞧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得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就是一个勇敢孝顺得好孩子、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明礼仪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明礼仪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个人乃至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那你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明礼仪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明礼仪,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明礼仪:杨时立雪【杨时立雪】宋有杨时。
师事程颐。
雪深一尺。
侍立不移。
【原文】宋杨时、字中立。
潜心经史。
第进士。
调官不赴。
以师礼见程颢于颍昌。
相得甚欢。
及归。
颢目送之曰。
吾道南矣。
颢卒。
又从程颐于洛。
年已四十。
事颐愈恭。
一日、颐偶瞑坐。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门外雪深一尺。
二程为当代名儒。
杨时舍官师事之。
知所择矣。
其后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
皆有惠政。
最可佩者。
侍立师旁。
雪深一尺而不去。
盖其得力于二程之礼教多矣。
【白话解释】宋朝时候。
有一个姓杨单名叫时的人。
表字就叫中立。
他读书对那经书和史书很用心。
中了进士之后。
朝廷里调他去做官。
杨时不肯就。
他到颍昌的地方去。
拜了大程夫子名叫颢的做先生。
师生们都很欢心。
等到他回去的时候。
程颢双眼送着他说道。
从此我们的大道。
传到南方去了。
程颢去世了以后。
杨时又到洛阳地方去。
在二程夫子名叫颐的那儿受业。
这时候、杨时的年纪已经有四十岁了。
可是侍奉先生愈加的恭敬。
有一天、程颐偶然闭了双眼坐着。
杨时和一个同学、姓游名叫酢的、在程颐旁边侍立着不去。
等到程颐醒了。
门外面已经下了雪、有一尺多厚了。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明礼仪:韩皋敬笏【韩皋敬笏】韩皋敬慎。
三世大臣。
祖父遗笏。
不授仆人。
【原文】唐韩皋、字仲闻。
休之孙。
滉之子也。
貌类父。
既孤。
不复视鉴。
资质厚重。
有大臣器。
官至户部尚书。
其家三世为大臣。
传执一笏。
皋以笏经祖父所执。
未尝轻授仆人之手。
归则躬置于卧内榻上。
明日出。
复自取之。
韩休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
韩滉仕至将相。
皆事君尽礼。
一门三代为大臣。
皆止于敬。
而皋且敬及其笏。
未尝将祖父所存之手泽。
轻授于仆人。
其礼也。
亦即其忠也、孝也。
於戏。
不愧为韩休之孙矣。
传统美德故事(优秀6篇)

传统美德故事(优秀6篇)谦虚礼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
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
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七岁之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尊老爱幼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诗曰:邓曼谏君,抚民以信,莫敖未刑,楚师败阵。
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有哪些

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有哪些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
那你知道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义颛祷侄诗曰:万姑义颛,哭天拜祷,得赐一男,忠胤以保。
明朝有个万义姑,名义颛,她的父亲叫万钟,两个哥哥大的叫万文,小的叫万武,都是替国家效命在战场上死的。
家里的人,除了万义颛以外,只有一个后母曹氏和两个嫂嫂,一叫陈氏,一叫吴氏。
吴氏嫂嫂怀孕已经六个月了,万义颛很希望嫂嫂生一个儿子,替万家延续香火,就日夜拜着天地,祷告着说:“万家快要绝后了,还望上天送给她一个男孩子,可以传了忠臣的后代。
倘若真的生了男孩子,那么我立了誓不去嫁人,大家一同抚养着这个小孩子。
”后来吴氏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子,给他取名叫万全,义颛和寡妇们一同守节不嫁。
有许多有名的人家向义颛来求婚,都被她谢绝了。
她亲自教侄儿读书。
后来侄儿长大了,袭了祖父官职。
万义姑到了七十多岁才过世。
万义姑的祖父万彬、父亲万钟、两个哥哥万文、万武,都为国家捐躯;母亲和两个嫂嫂,都守节;义姑更是义气出了名,所以那个地方上的人,都称他们是“四忠三节一义”的人家。
【注释】①颛:zhuān。
不嫉妒人有才德,我当赞叹,彼于社会,必有贡献。
若生嫉妒,是谓愚痴,业报夺汝,宿世慧思。
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陈林义母诗曰:义母林氏,从守延平,人子己子,一样恩情。
宋朝陈韡①的妻子林氏,读书识字,还能够写文章。
这时候,强盗时时来打劫汀州、邵武、延平几个地方,陈韡这时就在延平做太守,并且兼管招捕反叛的任务。
林氏就跟丈夫一同去上任,并且说:“要死就一同死。
”那地方的人,见了太守的家小也同来,于是大家就很感激地讲着:“我们看太守带了家小来,就表示要死守城池,这样看来我们还怕什么呢?”在延平,有男人为了国家去效力,妻子没有依靠,林氏就请她们到衙门里来住,自己同她们一起做伴,叫她们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同在一块儿读书,因此这个地方上的人个个肯尽全力。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还能让人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孝”的。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孟子的人,他的母亲去世后,他非常孝顺,每天都亲自前去扫墓,还常常在墓前跪拜。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如此孝顺,他说,“我母亲生我养我,我应该尽孝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孝顺父母。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忠”的。
在三国时期,有一个叫关羽的将军,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敌人围困,面对敌人的逼迫,他宁死不屈,最终壮烈牺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我们应该忠于国家、忠于朋友、忠于事业。
第三则故事是关于“义”的。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孟尝君的人,他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接受敌人的挑战,最终为朋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义”是指为了正义和公平而奋斗,我们应该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帮助他人,维护正义。
第四则故事是关于“礼”的。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孔子的圣人,他提倡“礼”之道,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表现。
他强调人们要遵守礼仪,尊重长辈,尊敬师长,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礼”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规矩,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
以上这些故事,都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它们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让这些美德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
愿我们能够在传统美德的指引下,做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
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所在。
那你知道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薛聪矜庄【薛聪矜庄】
薛聪方正。
暗室矜庄。
友于诸弟。
杖罚何妨。
【原文】
北魏薛聪、方正有理识。
虽在暗室。
终日矜庄。
见者莫不懔然。
父忧庐墓。
酸感行路。
友于笃睦。
而家教甚严。
诸弟虽婚宦。
恒不免杖罚。
除徐州刺史。
政存易简。
卒于州。
吏人留其所坐榻。
以存遗爱。
谥简懿侯。
许止净曰。
薛聪事魏高祖。
帝每曰。
朕见薛聪。
不能不惮。
何况他人。
欲进以名位。
辄不受。
帝曰。
卿天爵自高。
非人爵所能崇也。
故人必自励于暗室。
而后能化及于家国。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
北魏朝有一个姓薛名叫聪的人。
他的品行很方正。
办出来的事务、都是很合理、很有见识。
虽然住在暗房子里面。
也镇日价很端正庄严的。
别人家看见了他。
没有一个不惧怕的。
他丁了父亲的忧。
在坟旁边筑了一间茅篷住着。
他悲酸的哭声。
就是走路过的人听得了。
也要替他伤心。
他对于兄弟们。
很友爱和睦。
可是家教很
严。
诸位弟弟。
虽然已经娶了亲。
做了官。
但是有了过失的时候。
总免不了用杖责罚的。
后来薛聪做了徐州地方的刺史官。
他的行政很简易。
不繁重。
他死在徐州任上。
下属和人民。
把他的坐榻保存起来。
表示留存薛聪的遗爱。
朝廷里又封赠他叫简懿侯。
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荣绪拜经【荣绪拜经】
宋臧荣绪。
笃爱五经。
孔子生日。
膜拜典型。
【原文】
南宋臧荣绪、幼孤。
灌园以供祭养。
母殁。
朔望辄拜。
甘珍必荐。
隐居京口。
教授生徒。
学者称为披褐先生。
甄明至道。
惇爱五经。
以孔子庚子日生。
其日、陈五经。
衣冠拜之。
又以饮酒乱德。
言常为诫。
其纯笃如此。
孔子删诗书。
定礼乐。
赞周易。
修春秋。
为万世礼教之师。
是五经所在。
即礼教所在。
臧荣绪以尊敬孔子而笃爱五经。
以孔子生于庚子日。
乃于是日陈列五经。
且具衣冠而拜之。
而谓五经可废也否耶。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
南宋朝的臧荣绪。
从小就没有了父亲。
他亲自在园地里种了菜蔬。
拿来做祭祀祖宗和供养母亲的用度。
后来他的母亲死了。
他在初一和十五这两天。
每每很恭敬的拜着。
有了甜美珍贵的食物。
也一定要献供的。
臧荣绪隐居在京口地方。
教授着一班学生。
当时的读书人。
因为他虽然不做官。
却是很有学问。
所以称他叫做披褐先生。
他的为人表明大道。
笃爱那诗经呀、书经呀、易经呀、礼记呀、春秋呀、这五部经。
因为孔夫子是在庚子那一天生的。
所以他到了这
一天。
把这五部经陈列在书桌上。
穿了礼服、戴了礼帽拜着。
他又因为喝酒是要扰乱人的德性。
所以常常说着警诫的话。
他平生品行的纯正和笃实。
大概都是这个样子的。
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孙晷温恭【孙晷温恭】
孙晷独处。
未尝倾斜。
穷老告索。
欣敬有加。
【原文】
晋孙晷、恭孝清约。
每独处幽暗之中。
容止瞻望。
未尝倾斜。
虽侯家丰厚。
而布衣蔬食。
躬耕垄亩。
诵咏不废。
欣然独得。
亲故有穷老者数人。
恒往来告索。
人多厌慢之。
而晷欣敬逾甚。
寒则同寝。
食则同器。
朝野称之。
人能于独处幽暗之中。
容止瞻望。
常不倾斜。
则其动容周旋。
必中礼矣。
人能于穷老告索之时。
有求必应。
不生厌慢。
则其敬老怜贫之礼尽矣。
况事父孝。
事兄恭。
喜人善。
畏闻人恶。
非深于礼者不至此。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
有个姓孙名晷的人。
他的为人恭谨孝友。
清静俭约。
就是独自一个人住在幽暗的地方。
他的容貌举止。
和两目观望的时候。
没有倾斜一些儿的。
虽然他的家里。
因为是封侯的。
所以很富厚。
可是他穿的是布衣。
吃的是蔬菜。
并且亲自在郊野里耕种田地。
仍旧不废弃读书吟诗的功课。
他很欢欣地、似乎有独得的快乐。
他有几个老年穷苦的亲戚故交。
常常到他家里来借钱。
人家多讨厌他们。
怠慢他们。
但是孙晷是格外的欢迎。
格外的敬重。
天冷的时候。
就同他们一
处睡着。
吃饭的时候。
就同他们一桌吃着。
朝廷里的人和郊野里的人。
都称赞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