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

合集下载

《题临安邸》的解释意思

《题临安邸》的解释意思

《题临安邸》的解释意思一、原诗及注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 注释- 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

- 邸(dǐ):旅店。

- 休:停止、罢休。

- 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沉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 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

这里是说南宋朝廷的不良风气像暖风一样熏染着人们。

- 游人:这里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 直:简直。

- 汴州:即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二、诗句解释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解释: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解析:诗人描绘出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的画面。

“山外青山楼外楼”,写西湖周围的景色,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是一种繁荣的景象。

但是“西湖歌舞几时休”则是诗人的质问,在这表面的繁荣背后,南宋统治者却在寻欢作乐,不思收复北方失地,这种歌舞升平的景象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2.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解释: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 解析:“暖风熏得游人醉”进一步描绘出那些在西湖边游玩的南宋统治阶级的状态。

“暖风”不仅是自然界的风,更是南宋朝廷纸醉金迷的风气。

这种风气让那些“游人”(南宋统治阶级)沉醉其中。

“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辛辣地讽刺南宋统治者忘记了汴京(北宋都城,象征着北宋的国土和政权),只知道在杭州(南宋都城)贪图享乐,把杭州当作汴京,完全没有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想法。

三、20题及解析- 答案:林升。

- 解析:林升是南宋时期的诗人,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

2. 诗中的“临安”指的是现在的哪里?- 答案:浙江省杭州市。

- 解析:临安在南宋时期是都城,现在的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题临安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题临安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题临安邸体裁:诗题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名字:林升年代:宋代描述: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

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事见《东瓯诗存》卷四。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翻译: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译文:韵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原文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题临安邸》是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被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

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他们的安乐窝。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样的黑暗现实而作的。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的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不但通过以乐景写哀情,加强了情感,而且在这短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沉迷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古诗《题临安邸》及意思

古诗《题临安邸》及意思

古诗《题临安邸》及意思
古诗《题临安邸》是杜甫的代表作。

此诗描绘了杜甫第一次去东晋朝廷的莅临,向天子敬礼的情景,诗中表现出了杜甫对国家极大的热忱,充分表达了他的心声,是杜甫民族主义的体现,也是一种充
满了思想含义的伟大诗篇,为后世研究和理解杜甫诗歌提供了重要参考。

《题临安邸》赋予了杜甫思想和精神的价值,他用雄辩的句子描绘了他临安邸一行人的场景,赋予他的国家伟大的梦想和宏伟的抱负。

古人传统的表达方式,中心以抒发感受为主,杜甫的诗歌表达出强烈的政治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

“汉兵向前驰,府库速报程”,“官弼常严明,地气应称情”,杜
甫用来形容临安邸的动静,描述了当时东晋朝廷的宏伟景象,同时又体现了他对这种乐观治理的赞扬。

而“官在汉高足,步自西凉路”,“泉涌王宫里,楼台成碧流”,
这二句诗歌则展示了杜甫对宫殿宏伟及宫廷贵族繁华的铭记和羡慕
之情,并言辞朴素实在,令人动容。

此外,诗中还有“金铙临千门,把箭正参差”,“帐前满垂杨,气象外苍梧”,这些描写使诗歌更激动人心,显示杜甫对当时朝廷的仰
慕与民族主义的表现,以及对国家的崇高的热情。

杜甫的《题临安邸》意思深刻,令人深思。

这首古诗歌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崇敬、尊重,对政治安定、统治者严明的美好期待,表达了他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歌最大的特色是在苍劲壮美的
诗句中体现出杜甫对国家的热爱,对朝廷的祈祷,对天下的希望和憧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义。

《题临安邸》原文及赏析

《题临安邸》原文及赏析

《题临安邸》原文及赏析《<题临安邸>原文及赏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题临安邸》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咱们先来说说这首诗的原文。

诗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这一句就像是给咱们展开了一幅繁华热闹的画卷。

想象一下,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近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那场面,真是壮观极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可就有意思啦!诗人看着西湖边那不停歇的歌舞表演,心里那个气呀!他在想,这歌舞啥时候才能停呢?难道就一直这么醉生梦死下去?“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暖风啊,不仅吹得人身体暖洋洋的,还把人的心智都给吹迷糊啦!那些个在杭州游玩的人,一个个都被这舒适的环境给迷得晕头转向,沉醉其中。

“直把杭州作汴州”,这简直就是当头一棒!大家都把杭州当成了曾经的汴州,完全忘记了北方国土的沦陷,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接下来咱们好好赏析一下这首诗。

有一次,我去杭州旅游,就站在西湖边上。

那时候正好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的,好看极了。

湖边的亭子里,有人在演奏着古典的音乐,不远处的舞台上,还有一群穿着古装的演员在翩翩起舞。

周围的游客们,有的拿着手机拍照,有的跟着音乐哼唱,脸上洋溢着轻松和愉快。

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就想到了这首《题临安邸》。

当时的场景是很美,大家也都很享受。

可我就在想啊,要是诗人林升看到这一幕,会作何感想呢?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南宋的统治者们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失地。

而如今,我们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也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曾经的苦难。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讽刺意味十足。

诗人没有直接痛斥统治者的无能和昏庸,而是通过对西湖边繁华景象的描写,以一种委婉却又犀利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忧虑。

这种手法,就像是给你一颗糖,你刚觉得甜,却发现里面藏着苦药,让人回味无穷。

从语言上来看,整首诗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没有那些生僻的字词,也没有复杂的句式,但是却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从结构上说,前两句是写景抒情,后两句则是进一步深化主题,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那些醉生梦死的人们。

陆游诗背景资料 题临安邸

陆游诗背景资料 题临安邸

一、题临安邸作者:林升【宋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开封。

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只顾吃喝玩乐,却忘了江山被撕裂,蹦碎的耻辱和愤恨。

创作背景:《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时期。

当时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而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

同时,一些达官显贵们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林升面对这样的情景,创作了《题临安邸[2]》,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二、《观大散关图有感》南宋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臞儒。

古诗译文:飞身上马前去奋击猖狂的胡虏,下得马来又忙草拟杀敌的文书。

二十岁时就有这样的雄心大志,五十岁了不料还是个瘦弱穷儒!创作背景:《观大散关图有感》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

诗人借观看大散关作战地图,寄托自己的情思。

诗中既有战乱的破败景象,又有抗敌胜利、国土恢复的繁荣景象,前者是现实,后者是想象,在现实和想象之间,是诗人的爱国热忱。

南宋的爱国作家陆游在这里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能驰骋疆场,运筹帷幄的文武全才的将领形象,他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实现书剑报国的夙愿。

三、《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题临安邸》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临安邸》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临安邸》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项:1、诗词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朝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赏析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题临安邸》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11 作者及朝代此诗的作者是林升,生活于南宋时期。

112 翻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12 赏析121 深刻的讽刺意味这首诗开篇通过描绘临安城青山重重、楼阁鳞次栉比的繁华景象,以及西湖边无休止的歌舞升平,以乐景写哀情,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种对表面繁华的描写,实则是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极大讽刺。

122 精妙的反问手法“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反问,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醉生梦死、贪图享乐的愤慨与不满,质问他们的奢靡生活何时才能结束。

123 生动的形象刻画“暖风熏得游人醉”一句,将温暖的风比喻成使人沉迷的因素,形象地写出了统治者们在安逸的环境中逐渐迷失自我,丧失了斗志。

124 强烈的对比诗的最后“直把杭州作汴州”,将杭州与曾经的都城汴州相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统治者忘却了国仇家恨,错把临时的安乐之地当作了曾经的故都,凸显了他们的荒唐与可悲。

125 深远的历史意义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警示人们要居安思危,不忘国耻。

总之,《题临安邸》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堕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题临安邸》原文及翻译

《题临安邸》原文及翻译

《题临安邸》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题临安邸》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题临安邸》原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1《题临安邸》原文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1《题临安邸》作品赏析《题临安邸》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
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

这样首先描写
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幺美好的自然。

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

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

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
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

他此时是多幺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

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
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题临安邸》原文及翻译

《题临安邸》原文及翻译

《题临安邸》原文及翻译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所作的一首咏史诗,出现在《宋诗三百首》中。

这首诗描绘了临安的美丽景色,传承了临安悠久的文化历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下面是《题临安邸》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
拂衣直到白杨社。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峡里谁家院,
篱边即此路。

绿槐高柳咽,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送客松门外。

涧水东流愁绝,
兰烟西去意长。

原田后稷时,
李斯乘时策。

功成身退处,
一首群公绝。

翻译:
山光在不经意间向西落去,
池中的月亮逐渐升起向东面倾斜。

走在夜凉之中,感觉到微风拂过耳畔,直到白杨社,才放行散发。

明亮的月光照在松树间,
清澈的泉水从石头间流过。

竹林中归来的浣女吵闹声不断,
莲花在渔船下荡动不停。

随意停留在花香处,
王孙自由自在地逗留。

谁家的院子在山沟里,
篱笆旁边就是这条小路。

绿色的槐树和高大的柳树相互拥抱,曲廊通向幽静的角落。

花香萦绕在禅房里,
送别客人,松门外静悄悄。

溪水东流愁绪不断,
兰香随风西去意长长。

在田野上后稷大有成就,
李斯也在有序之中发挥巨大作用。

功成身退的人处处可见,
走到最后,依旧不枉群众的期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资料,正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语,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与警告。

3、了解题壁诗是古代诗文发表的一种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与警告。

了解题壁诗是古代诗文发表的一种形式。

【教学过程】
一、引诗题
1.出示西湖美景图,古诗引入。

2.揭题板书,解释诗题.
3.介绍题壁诗:它是古代一种“发表”诗作的方式。

二、读准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谁来准确的读出这几个词?临安邸熏染汴州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3.请你认真观察,这个熏字怎么能写美观呢?师强调要点注意书写笔顺,生书空、练写。

4.指名读诗。

读正确,读流利。

5.指名有节奏地读,全班有节奏地读。

过渡语:孩子们,读诗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我们还要读出诗的味道,怎样能读出味道呢,我们就要先来了解它的意思。

三、懂诗意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指名汇报)
2.对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么?
3. 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4. 出示图片,师介绍汴州曾经的景象。

5.听了背景介绍和看了图片,谁能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指名汇报)
6.从诗人说直把杭州作汴州,你体会到他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预设: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和不满)
7.你从文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和不满呢?
指名读学习提示。

四、入诗境,悟诗情。

(一)预设:休
1.指名汇报(2-3生)。

谁还找这个休字,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2.引读:
面对这样的情况,所以诗人生气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王师权贵的休战言和,吃喝玩乐,所以诗人指责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国家被侵占,百姓生不如死,所以诗人愤怒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预设:醉
1.指名汇报(2-3人),谁还找这个醉字,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2.那么诗人说的醉怎么理解呢?(预设:这是诗人对王师权贵深深地讽刺。


师:是呀,诗人在讽刺这些达官贵人那吃喝玩乐,醉生梦死的样子。

引读:这是烂醉如泥的醉——暖风熏得游人醉
这是纸醉金迷的醉——暖风熏得游人醉
这是醉生梦死的醉——-暖风熏得游人醉
熏:生汇报。

师:让我们读出他们的丑态吧。

-------暖风熏得游人醉
师:这里的暖风指什么?游人指什么?(暖洋洋的春风。

享乐之风)它的表面意思的指什么?这里的暖风不仅指暖洋洋的春风,还指当时社会形成的享乐之风。

游人即指游客,这里指南宋的王师权贵们。

像这样一个词语有两种意思,我们叫它一语双关,这是一种修辞方法,请同学们把它批注在旁边。

(二)小结全诗:全诗短短四句,讽时刺世,用西湖的美丽和繁华反衬出诗人的愤怒与忧虑。

{板书:讽时刺世}
(三)朗读全诗:孩子们,这样一首题壁诗,不同的人读了,会有不同的感受。

假如你是一个贫民百姓,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全诗}
我听出了你们和诗人一样为国担忧。

假如你是一个达官贵人,请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全诗}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他们那醉生梦死的状态。

假如你是一个浴血奋战的抗金将领,再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全诗}
从你们的诵读中,我分明感受到抗金将士对王师权贵的无比愤恨。

(四)介绍墙壁诗的特点:诗人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见而读之感之,就可传播开来。

这是题壁诗的一个特点。

五、拓展题壁诗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不同的诗人将诗题在墙壁上,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过渡:《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壁上的名诗。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
2.指名读。

3.你觉得这首诗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4. 齐读。

5.小结:苏轼通过写庐山的变化姿态,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化,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板书:借景说理)
师: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也是一首题在寺壁上的诗,我们再来读一读。

1. 学生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

2.女生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好,男同学再来读一遍。

3.读完之后,诗中的这些景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

4.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欣赏这幽静美妙的环境吧。

(齐读)
5.小结: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表达了诗人的志趣爱好,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板书:志趣爱好)
师:元代开始,题壁诗就越来越少了。

但到了近代,一些爱国志士在受到迫害入狱后又出现了狱中题壁诗,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1.学生自己读一读。

2. 指名读。

3.这样一首狱中题壁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4.小结: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大肆迫害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不愿出逃避难,毅然决定以自己的热血唤醒民众,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

(板书:政治抱负)
5.让我们读出诗人的大义凛然吧。

(齐读)
师: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传播为媒介的今天,人们可以把自己写好的文章放在‘博客’‘微信朋友圈’里,供人们阅读。

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发表在朋友圈里的题壁诗。

1.师生合作读。

2.小结:这样一个六岁男孩,用他稚嫩的语言表达出了他的真情实感。

总结:孩子们,通过诵读这几首题壁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或讽时刺世,或借景说理,或表达诗人的志趣爱好,或展现诗人的政治抱负,或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纵观古今,每首题壁诗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

六、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