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大学 不平等世界的神话与现实
全球化与不平等

全球化與不平等Globalization and Inequality東海大學社會學系4631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Spring 2008)課程教學綱要授課時間: Wednesday 14:10-17:10授課教室: SS 306授課教師(合授): 陳正慧(Cheng-hui Lucy Chen) & 蔡瑞明(Ruey-ming Tsay)授課教師: 陳正慧(Cheng-hui Lucy Chen)辦公室: SS 536 電話: 04-2359-0121, ext 36310E-Mail: slgcchen@.tw約談時間: Tuesday 13:00~14:00, Thursday 16:20~17:20, or by appointment授課教師: 蔡瑞明(Ruey-ming Tsay)辦公室: SS 540 電話: 04-2359-0121, ext 36314E-Mail: rmtsay@.tw約談時間: Tuesday 10:00~12:00, or by appointment課程介紹:對大部分人們而言,「全球化」已經不是一陌生的名詞,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吃的、穿的、用的、戴的,已無一不被「全球化」了。
全球化的影響更是深入每個社會與地區,在環境、自然資源、教育、財富分配、經濟發展等各方面產生極不平等的分配。
這門課即試圖以宏觀的角度來討論全球化下有關不平等的一些議題。
依兩位授課老師的研究興趣,這門課的兩大核心焦點為農業全球化及全球化與社會階層,簡介如下:這學期第一部分的焦點是探討全球化對不平等的影響。
全球化的影響與日俱增,深入每個社會與地區,產生不平等的資源分配。
過去以一個社會為對象的社會學分析,已經漸感不足,有需要以宏觀的角度來審視全球化下的社會階層化現象。
第一部份的內容主要是以討論全球化的研究如何來解釋這個現象與不平等的關連。
這學期第二部分上課的內容主要是探討農業全球化的相關議題。
教育大众了解大学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大众了解大学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大学全球化是21世纪的现象,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面对着一些挑战,但也有许多机会。
一、全球化的挑战1. 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文化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包括校园文化、教育体系和学科设置等等。
这带来了沟通和交流的困难。
2. 资金压力大学全球化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例如用于建立国际交流中心、赞助海外交流项目等。
如果大学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就很难扩大规模,探索更多的国际交流项目。
3. 市场竞争大学面对着来自全球其他大学的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需要提高自己的学术声誉和教学质量,使其在国际上获得更高的认可度。
二、全球化带来的机遇1. 学术合作大学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学术合作,为大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例如共同研究、跨国学生交流项目、国际会议等。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2. 多元文化体验大学生可以在更广泛的国际环境中学习和体验不同的文化,这有助于拓展他们的眼界、开阔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的国际意识。
这种经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
3. 提高学术声誉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邀请国际知名教师开设课程、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合作发表论文等方式,大学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吸引国际高素质教师和学生。
三、应对挑战的策略1. 提高校内国际化水平大学可以参考国际经验,制定国际化策略,加强校内的国际化办公室建设和管理,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2. 加强学术合作大学应该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另外,大学要发挥学科优势,在国际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3. 加强资金投入大学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国际化发展,建设国际化平台、赞助海外交流项目、与国际教育机构开展合作等等,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结论:大学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共存。
解读全球化“神话”

解读全球化“神话”作者:戴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9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一股巨大潮流,涉及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球化”的字眼大量地充斥着媒体,成为最时髦的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名词。
“全球化”到底是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为什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可以从唐任伍教授的论著《“扶强抑弱”的全球化规则研究》中找到答案。
关键词:全球化;扶强抑弱;规则;神话作者简介:戴轶(1981-),女,籍贯:辽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中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一股巨大潮流,涉及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球化”的字眼大量地充斥着媒体,成为最时髦的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名词。
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甚至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席卷全球,席卷全世界。
“全球化”似乎是一个美丽的神话。
但为什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究竟是哪一个链条上出现了断裂?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唐任伍教授的论著《“扶强抑弱”的全球化规则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该论著针对全球化运动中出现的财富和信息占有上的两极分化、非经济的人类发展指数差距的扩大、“单边主义”的恶性膨胀、资本投机行为的泛滥、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兴起等各种“现代性隐忧”现象产生的根源和实质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明确告诉我们,这些“现代性隐忧”的产生是由于“全球化规则失衡”造成的,表现在全球化规则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法则”,全球化规则的制定者是富国的“代理人”,规则存在形式上的平等实际上的不平等,全球化规则缺乏透明度。
与以往的同类成果相比,该论著的特色和主要观点表现在:认为对全球化机制、组织、秩序的运行来说,规则是第一重要的,全球化运动中出现的种种“现代性隐忧”,均是“全球化规则失衡”导致的恶果;明确提出全球化规则先天具有强烈的“扶强抑弱性”和“美国性”,体现着强烈的实力主义特性和要素的趋利本性,是完全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设计的,是一种实力取向而非司法取向的规则,全球化规则缺乏透明度,存在形式上的平等实际上的不平等;明确指出全球化规则失衡导致全球化实际上成了“美国化”、当代资本主义化和“西方化”的褊狭性,其实质就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引导和推动全球化的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强制推行按照其文化和价值观念制定的、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从而导致“优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呈“倒瀑布型”配置,最后向发达国家集聚;详细分析论证了全球化规则失衡使得全球化偏离预想的轨道,在促进整个世界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导致了财富和信息占有天平的严重倾斜,人类非经济发展指数差距的相对扩大,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的两极分化更加厉害,发达国家在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在饱受贫穷落后之苦,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明确指出建立一个各国公平、世界共存“共赢”、共同繁荣的经济全球化,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现代性隐忧”,必须改变全球化规则,建立一种为世界上所有文化都能分享和接受的“全球化规范”,即“太空船道德”而非“救生艇道德”,确立以人为本、共担风险而非单方面坐享红利的全球化机制;提出了“一体化”是“全球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必然趋势,并区别了“制度性一体化”与“功能性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指出“一体化”的实质同样是“美国化”,在指出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不可阻挡的前提下,认为“一体化”仅仅只是一种趋势;从新的角度分析中国必须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化运动及全球化规则的制定和修改,熟悉全球化规则,机智、巧妙地利用全球化规则,突破传统模式,加快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本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实现全球化规则体系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平衡。
12.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世界范围内涌动着两个大 潮:世界市场发展的大潮,信息革命的大潮。这 两个大潮孕育了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形 成。“全球化”或“经济全球化”一词于80年代 开始在西方报刊和著作中出现。冷战的结束给全 球化的发展趋势以极大的推动。90年代起,全球 化便频繁地被引用和应用。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 生曾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LOGO
对极端主义的批评
极端全球主义观点从根本上是错误的,在政治上 是幼稚的。 低估了国家政府管制国际经济活动的持久权力。 国际化力量要依靠国家政府的管制权力来确保经 济自由化的不断进行。 国家政府在管制和积极推动跨边界经济活动中的 中心地位不断提高。
LOGO
不平等问题
怀疑论者阵营中的。 立场:世界经济中的不平等和等级模式根深蒂固, 从结构的角度看,这些模式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只发 生了皮毛上的改变。 不平等→原教旨主义和攻击性民族主义。文化的分 裂
LOGO
The Invisible Continent《看不见的大陆》
现在出现了一个新大陆,这个新的大陆是大家看 不见的,但是所有人都不能逃过它的影响,大家 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新经济的四大互相影响的特征(有形、无国界、数 字科技和高效益成本比),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战 略。 “新经济”已经大大改变了全球竞争规则,重申 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性。无论个人还是机构,都 需要用新的眼光来看迅速变化的世界,并从中找 到成功机会。
LOGO
代表思想家
弗朗西斯· 福山(Francis Fukuyama, 1955) 《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宣扬自由民主主义统 一全球。他认为全球化这股力量正在使国际关系 发生革命,并且为更和平、更繁荣的世界的出现 奠定着基础。 马丁· 阿尔布劳(M. Albrow) 英国社会学家,伦敦罗汉姆普顿学院社会科学研 究教授。《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 社会》
关于全球化得三种观点的讨论

关于全球化三种不同观点的讨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全球化”已成为全球热门词汇。
所谓的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例如,印度的计算机编程员为美国和欧洲的雇主服务,而缅甸的罂粟种植可能与柏林和贝尔法斯特的吸毒有关,无不显示了全球化对全世界的巨大影响影响。
全球化起源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许多学者的著作,如卡尔•马克思、圣西门、麦金德等。
他们都认识到了现代化是如何促使全世界走向一体化的。
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全球化”一词才在学术界广泛流行起来。
在这个“黄金时代”,西方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迅速发展,把有关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传统思维的不足暴露无遗。
在一个更加相互依赖的世界里,国外发生的事情对国内有着持久的影响,而国内的发展对国外也会造成冲击。
伴随着国家社会主义的崩溃和全世界资本主义的巩固,全球化的知名度在20世纪90年代急剧上升。
信息革命的到来使人们更加相信,这个世界正在迅速成为一个共享的社会和经济空间。
然而,全球化的观念也引起了无休止的争论。
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等人把现有的全球化理论划分为三大阵营:极端全球主义者、怀疑论者以及变革论者(及全球化论者)。
全球狂热分子认为,全球化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一个新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单一民族的国家不再常见。
甚至在全球经济中单一的经营单位也变得不可能。
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各种旧的制度在全球化面前或者完全过时或者正失去存在的基础,市场成为决定和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力量。
他们通常把经济逻辑奉为圭臬,而它的进一步发展所形成的新自由主义更是把单一的全球市场的出现以及全球竞争规则赞美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对于新自由主义者来说,个体自治权和市场的规则已经超过了政府的力量。
全球化的矛盾及趋势

全球化的矛盾及趋势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强劲的发展趋势和历史潮流。
就其实质而言,以发达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辨析这些矛盾及其发展态势,对于我们把握全球化的发展规律,指导全球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产方式的国际化与生产资料的国际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全球化使得社会分工与合作扩大到全球范围,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达到了国际化的新阶段。
这在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及其所决定的分配形式也应由社会或公共所有。
但残酷的现实却是,生产资料及分配形式严重向国际垄断资本倾斜,“一个跨国资本家阶级业已出现,它控制着形成中的跨国国家机构和全球决策。
这是一个新的霸权集团。
”[1]跨国资本掌握着全球经济的“命脉”,规定着全世界生产的总方向,决定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性质。
因此,全球化不仅未消除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反而使这种矛盾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范围表现出来,矛盾也更为尖锐和难以解决。
二、资本全球性与劳工的地方性之间的矛盾全球化为资本提供了选择世界产业后备军的机会,世界竞争还不仅限于低技能工人,甚至波及处于信息网络社会的所有劳动者。
全球资本比全球劳工具有更大的权力,资本是全球性的,而劳工则是地方性的。
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国内工人工资的降低侵害了劳动者,这种情况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信息主义的历史现实正是精确地利用网络的分散化力量,导致了资本的集中与全球化。
劳工在操作层面瓦解,在组织上片断化,在存在上多样化,在集体行动上则被区隔。
”“在网络社会的情境下,资本在全球层次上协调统合,劳工却个体化了。
”[2]三、个别跨国公司经营的有计划性与整个国际竞争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借助于高度发达的现代交通手段和通讯设施,以及完备的网络管理系统,个别跨国公司内部组织严密,产品和市场的开发、生产和营销战略具有高度的计划性和执行的协调性。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教育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教育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全球化教育。
全球化教育的废除是必要的,因为全球化教育可能会导致文化同质化,削弱本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全球化教育可能会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外国文化,而忽视本国文化的重要性。
这将导致本国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教育的影响下,可能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统逐渐丧失。
此外,全球化教育也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在全球化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可能会更加受到重视,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资源可能会被忽视。
这将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加剧贫富差距。
因此,废除全球化教育是必要的,以保护本国文化和教育资源的平衡发展。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全球化教育。
全球化教育的废除是不可取的,因为全球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全球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历史,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正如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教育不是国家的事业,而是全人类的事业。
”全球化教育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垒,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发展。
此外,全球化教育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素质。
通过全球化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竞争环境,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全球化教育的废除是不可取的。
全球化教育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发展方向。
在这一辩题中,我们可以引用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名言,“教育不是国家的事业,而是全人类的事业。
”这句话表明了教育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全球化教育有助于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另外,我们还可以引用全球化教育对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重要作用,以及全球化教育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和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通过这些经典名言和案例,可以更好地支持我们的观点,使辩论更加有说服力。
全球化的利与弊:辩论辩题

全球化的利与弊:辩论辩题
正方辩手:
全球化的利大于弊。
首先,全球化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国际贸易和经
济发展。
例如,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口大幅增加,经济迅速增长。
其次,全球化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比如,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的音乐、电影、美食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让人们更加多元化。
最后,全球化也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知识共享,推动了全球科技发展。
比如,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交流促进了科技知识的跨国传播和交流。
反方辩手:
全球化的弊大于利。
首先,全球化导致了资源不均衡的利用和环境破坏。
例如,为了迎合全球市场需求,一些发展中国家大量开采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
其次,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比如,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开厂,剥削廉价劳动力,导致当地工人生活水平低下。
最后,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和文化冲突。
比如,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了一些传统文化的衰落,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冲突。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
正方可以引用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名言,“全球化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相互依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反方可以引用印度作家阿米塔夫·甘地的名言,“全球化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这对于文化多样性是一种威胁。
”。
经典案例可以是苹果公司在中国大量开厂,引发了劳工问题和环境问题;又如,跨国快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快餐文化,导致了一些地方传统饮食文化的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与大学——不平等世界的神话与现实菲利普•G•阿特巴赫• 2012-11-22 16:10:36 来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1期作者简介:菲利普•G•阿特巴赫,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美国波士顿MA02467菲利普•G•阿特巴赫(1941—),男,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教授。
内容提要:关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已经有许多讨论了。
有人认为,全球化、互联网与科学共同体可以使各国在知识相互依存的新时代,在高等教育这一竞技场获得平等的机会。
有人则宣称,全球化不但意味着世界性的不平等,而且会导致大学“麦当劳化”。
也有人认为,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压力,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到私立高等教育的增长,都是全球化的结果。
在这些假设中,有些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但是也存在不少误解。
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化的真实状况,着重讨论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一些影响方式。
本文特别关注的是:全球化在怎样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在未来几十年面临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国家。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高等教育不平等中心边缘关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已经有许多讨论了。
有人认为,全球化、互联网(Internet)与科学共同体可以使各国在知识相互依存的新时代,在高等教育这一竞技场获得平等的机会。
有人则宣称,全球化不但意味着世界性的不平等(inequality),而且会导致大学“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
也有人认为,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压力,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到私立高等教育的增长,都是全球化的结果。
在这些假设中,有些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但是也存在不少误解。
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化的真实状况,着重讨论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一些影响方式。
本文特别关注的是:全球化在怎样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在未来几十年面临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国家。
[1]长期以来,大学深受全球环境的影响,因而受到校园外以及跨国界的环境的影响。
然而,当人们分析21世纪的全球化时,往往忽略了这种现实。
由于大学的深厚历史根源及其对大学气质和治理方式的持续影响,当我们考察大学时,采取一种长远的视野是有裨益的。
正如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指出的,那些16世纪20年代以前成立的机构(institutions),其中只有85个至今仍然存在,包括罗马天主教教会、英国议会、几个瑞士行政区和约70所大学;在它们之中,可能大学的变化最小。
[2] 从一开始,大学就代表着全球性的院校机构,因为它们使用统一的语言——拉丁语,并且为国际顾客即学生服务。
当时的教授同样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所传授的知识反映了当时西方世界的学问。
当今世界各国的大学,除了开罗的艾资哈尔大学(Al-Azhar University)以外,均起源于共同的渊源——中世纪欧洲大学,特别是有教授治校传统的巴黎大学。
由于殖民统治的缘故,非西方世界很多地区也输入了欧洲的大学模式。
即便是那些没有经历过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国家——如日本、泰国、埃塞俄比亚和其他一些国家,也接受了西方学术模式。
[3] 这种情况也存在于中国、尽管该国业已建立坚实的本土学术传统。
中国大学表现出了国际性和中世纪欧洲大学传统的特征,譬如院校的基本结构和教学方向。
美国大学结构在全球影响深远,表征着世界各地大学特征的基本结构,但其自身也是熔铸了各种国际影响的混合物。
最初的来自英国的殖民地学院模式,与19世纪德国的研究型大学理念及美国式的服务社会观念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美国大学模式。
通过一些创造性的方式,外国模式与美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
随着欧盟迈向在“共同欧洲空间”(common Europe space)内寻求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外来影响再次凸显出来——学位结构、课程学分制和其他改进中的成分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不断演化的学院校模式。
就如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建立本国的大学系统时,吸收了德国院校模式和一些美国理念一样,欧盟着眼于全球范围内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
今日的全球化,最起码对高等教育来说,并不缺乏先例。
从一开始,大学就在协调国家现实与国际趋势之间的张力。
英语现在已经成为主导研究和学术的语言,但德语像在它之前的拉丁语一样一度占主导地位。
学生到国外学习,学者在国外工作,这一直是一种普遍现象。
的确,21世纪的全球化遍及全球——很少有地方可以躲避这种当代趋势,而且借助于现代技术,创新和实践可以极快地传播开来。
当然,这种类似趋势在历史上一些时期也曾出现过。
由于知识经济对21世纪发展的核心作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高等教育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这是由其在培养适应新经济的人才和创造新知识方面的作用所决定的。
[4] 如事实所示,世界贸易组织(WTO)现在聚焦于高等教育。
当前关于《服务贸易总协议》(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简称GATS)的争论,就是一种由跨国公司和富国的一些政府机构发起的、争取通过WTO将高等教育纳入世界贸易规则体系的努力。
这表明,在当今世界,大学和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5]一、定义当我们进行关于全球化的讨论时,有必要界定几个术语的涵义。
对一些人来说,全球化意味着一切;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全球化只不过给当代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集中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目前所处的特定国际背景,以及全球化对它的影响。
这样,本文的焦点并不是讨论高等院校管理之类的宽泛问题,诸如大学怎样应对大众化入学或高等教育私营化,等等。
本文将全球化定义为,对高等教育有着直接影响的广泛的和不可避免的经济、技术和科学发展趋势。
院校系统和机构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容纳和体现了上述方面的发展趋势,并且无法忽视这些发展趋势。
这些现象包括,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科学交流中通用语言的使用、高等教育大众需求(大众化)与对受过良好教育人才的社会需求带来的双重压力。
国际化包括,为了适应全球化需要或利用全球化机遇,由政府、院校系统和乃至院系和研究所承担的各种政策和项目。
国际化是为了适应变化的自愿的及可能是创造性的方式。
给以更大的首创空间,院校机构和政府部门就可以选择它们应对新环境的方式。
尽管人们无法完全控制全球化的力量,国家和院校机构并不是非得受全球化或者与之类似的力量的控制不可。
国际化意味着较高程度的自主权和首创精神。
[6]本文还关注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趋势——跨国化(multinationalization),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国的学术课程和院校机构出现在其他国家。
经常是参与方共同承办一些学术课程,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
在两国或者更多国家院校机构之间进行的合作学位课程是跨国学术事业的一种形式,一般被称为“联合办学”(twinning)。
在境外设立院校机构成为这一趋势的一种变式,它可能是以授权形式而设(有时被称为“麦当劳化”),或者仅仅是开设分校。
[7] 渐渐地,互联网也被用来传授跨国学术课程。
我们无法完全回避全球化。
历史证明,当大学切断自己与经济和社会潮流的联系时,它们本身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变得无关紧要了。
举例来说,欧洲大学就是因为忽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而导致了被边缘化。
事实上,当法国大革命完全将大学踢在一边时,冯•洪堡(van Humboldt)正在潜心发明一种新的德国大学模式。
[8] 与此同时,关于怎样应对全球化,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系统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这样,那些坚持认为21世纪高等教育只能有一种模式的人显然是真的错了。
二、不平等环境中的中心与边缘全球化的高等教育界极为不平等。
关注那些发展中国家和力量薄弱的院校系统,就可以发现这种严重的不平等。
当有人认为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其他表现形式预示着将知识平等带向世界时,我们还看不到证据。
在某些方面,全球化为学生和学者有可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学习和工作打开了通道。
但是,在许多方面,全球化只是强化了现存的不平等,并且形成了新的壁垒。
关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讨论了。
经济学家约瑟夫•斯提格利兹(Joseph Stiglitz)和达尼•洛德里克(Dani Rodrik),还有其他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全球化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9] 他们当中的任何人都不反全球化,而且都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他们的批判揭示了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常常为主流观点所忽视。
强势大学始终控制着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而那些薄弱的院校机构和系统则因为资源短缺和学术标准低下而亦步亦趋。
学术中心引领着科学和学术的方方面面,诸如研究与教学、大学组织模式和办学方向,以及知识传播。
学术中心一般位于大国、富国,它们受益于所在国的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经费;基础设施,如研究所需的图书馆及实验室;具备相应资格的学术人员;支持学术自由的传统和规章制度;教授、学生和院校机构对更高成就的追求。
典型情况是这样的,那些顶尖级院校机构在教学与研究中使用某种主要国际语言,而且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现在,世界的学术中心和边缘之区分比以往更加复杂了。
[10] 主要的国际学术中心,也就是北半球的那些领导型大学,尤其是那些使用某种通行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大学,占据了学术层次的顶端。
世界一流大学在其他地方也存在,例如在日本和几个欧洲小国。
中国、新加坡和韩国的一些大学在努力向世界级研究型大学迈进。
21世纪初,即便是处于世界院校系统中心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以及某种程度上包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内,也存在许多边缘院校。
例如,美国的3200所中学后院校(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中,只有约100所可以称之为研究型大学。
这些大学获得了政府拨付给大学的研究经费的80%,主导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大多数方面。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大多数院校处于学术中心的边缘位置。
其他国家的院校系统也呈现出类似的层级化。
也有一些大学发挥着区域中心的作用,传播知识并联结着世界顶尖级大学。
例如,埃及的主要大学在阿拉伯世界担任学术领导的角色,成为联结主要学术中心的桥梁,但其自身对学术贡献相对有限。
中国的重点大学是主要服务于国内的重要科研生产者,同时也是联结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的纽带。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一所大学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的一个重要成员,也就是获得“中心”地位比过去更难了。
[11] 这是因为,进入的门槛提高了顶尖级研究型大学需要大量资源,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都需要实验室和设备方面的大量投资。
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来建立完备的网络设施,这需要高昂的费用,图书馆建设以及联结相关数据库也是如此。
在一些国家,大学如果不能获得雄厚的财政资源,就不能跻身顶尖级院校之列。
实际上,一些新建院校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不管它们置身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