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经典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材料产业
基于氧化铝陶瓷的低成本制备技术;重点突破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高性能氧化铝陶瓷、陶瓷膜的制备技术,与高性能结构陶瓷的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培养高端蜂窝陶瓷与特种蜂窝陶瓷,与特种耐火陶瓷材料、球形硅微粉、碳化硅与氮化硅等非氧化物陶瓷的制备技术;介质陶瓷(陶瓷电容器、微波介质陶瓷)、磁性陶瓷的制备技术;高活性、高纯功能陶瓷原料粉体制备、先进成型与烧结等共性关键技术;透明陶瓷材料、陶瓷封装与基板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等制备技术。
省经济与信息化委、科技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财政厅
2
优化产业布局,建设15个国家与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省进展改革委
省经济与信息化委、科技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
3
加大政策扶持,集中省级专项资金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省财政厅、科技厅
省进展改革委、经济与信息化委
4
重点培养碳纤维、多晶硅、膜材料与纳米材料等20个引领新材料产业向高端攀升的战略性产品,重点建设100个新材料创新平台。
新型显示
材料产业
大尺寸玻璃基板、薄膜场效应晶体管(TFT)、液晶料、偏光片、彩色滤光片等制备技术;高性能液晶高分子的合成技术;等离子显示板(PDP)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的荧光材料、介质材料、电极材料、载流子传输功能材料等制备技术。
高性能纤维
复合材料产业
基于高性能碳纤维、特种玻璃纤维、芳纶、芳砜纶、高强高模聚乙烯、聚苯硫醚、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聚四氟乙烯等制备技术;纤维增强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关键技术,快速制备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技术、静电纺丝纳米复合功能高分子纤维技术。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附件1:重点产品
领 域
重 点 产 品 范 围
(完整版)山西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山西省“十三五”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新型材料产业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接替产业之一。
相对于传统材料而言,新型材料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产业带动效应明显,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区域竞争的新优势。
为加快提升新型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适应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一)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依托能源资源和区位优势,全省新型材料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技术水平稳步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十二五”以来,我省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部分行业领域产能和产量居全球或全国前列,不锈钢已形成400万吨生产能力,规模跃居亚洲最大;煤系高岭土深加工产品年产量达到60万吨左右,居国内第一位,成为全球主要产地;钕铁硼永磁材料产量占到全国的1/7;精细化工、化工新型材料综合产能达到100万吨.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以来,我省积极推进新型材料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大力推动传统优势行业转型升级,新兴材料市场占比持续攀升.太钢高性能特殊钢在高铁、核电等多个领域占有较大市场份额,镁金属合金材料及制品的研发应用居国内前沿水平,钕铁硼永磁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5%以上,煤系高岭土材料、化工合成新型材料TDI、白乳胶、氯丁橡胶、新型耐火材料等品种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新能源材料、新型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纳米材料和固废再生材料等占到全省新型材料行业产值的30%左右。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我省新型材料产业领域企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产品特色鲜明、企业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太钢不锈钢、中条山有色集团、潞安高纯硅业、闻喜银光镁业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兰花科创、晋投玄武岩、三元炭素等优势企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大型骨干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新材料是指在材料学和化学领域中,通过改变材料的结构和组成,赋予材料新的性能和功能的一类材料。
新材料具有轻量化、高强度、高温抗氧化、高导电、高导热、高比容、光学特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环保节能、生物医药等领域。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新材料产业在“十二五”规划中被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规划提出了新材料产业的总体目标:到2024年,新材料产业规模跃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新材料技术,推动新材料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首先,加强新材料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和新材料技术创新团队。
其次,加强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建设一批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新材料的产业化进程。
同时,积极探索新材料技术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等问题。
此外,推动新材料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新材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
规划还强调要加强新材料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新材料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为了实现“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国家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措施。
首先,加大对新材料科研和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
国家将增加对新材料科研和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并加大对高风险项目的支持。
其次,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新材料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促进新材料的产业化进程。
同时,加快新材料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新材料产业的创新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我国的新材料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
此外,国家还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其在新材料领域中的创新发展。
通过“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新材料行业年发展规划加强材料科技创新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新材料行业年发展规划加强材料科技创新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新材料行业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加强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制定年发展规划并推进材料科技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材料行业年发展规划以及如何加强材料科技创新来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一、新材料行业年发展规划新材料行业年发展规划是指根据当前行业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制定未来一年新材料行业的发展目标、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等方面的计划。
目的在于引导行业各企业在相同的方向上努力,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正文内容由作者自行补充)二、加强材料科技创新材料科技创新是新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推动新材料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下是加强材料科技创新的几个方面:1. 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新材料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提高研发经费的比重,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到新材料研发中来。
2. 加强科研合作:加强国内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研发成果和技术资源,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3. 建立创新平台:建立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研发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环境,促进创新活动的展开。
4. 鼓励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三、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是实现新材料行业年发展规划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1.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增加新材料投资,并给予优惠政策,提高行业的竞争力。
2. 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新材料龙头企业,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
3. 完善产业链条:加强新材料产业链的建设,注重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引导,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4. 加强国际交流:加强与国际新材料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总结:新材料行业年发展规划和材料科技创新是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是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性、先导性产业。
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是维护产业安全,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内在要求。
为指导"十四五"期间我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造强省建设行动计划》《省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编制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及面临形势(-)"十三五"发展回顾"十三五”期间,按照制造强省建设要求,我省全面实施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十三五”期间,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11% , 202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7175亿元,占全省新兴产业产值总量的29.74% ,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
磁性材料、氟硅新材料、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等细分领域产业规模领先全国。
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十三五”期间,新材料领域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U 项,省级一等奖17项。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溅射靶材、大尺寸单晶金刚石、集成电路用12英寸硅单晶棒制造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成功,突破了国外封锁和垄断,有力地推动了集成电路、高清显示等产业产业的国产化进程。
创新平台持续完善。
新材料领域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8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
新建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区域中心,布局建设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2家,在柔性电子材料、表面处理、航空材料等领域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创新平台。
7所高校院所材料科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前l%0领军企业不断涌现。
"十三五"期间,培育新材料领域雄鹰企业30家,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9家,新增上市公司22家。
在磁性材料、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高端铜合金、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领军企业,引领相应领域新材料产业发展。
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一、总体目标1.建立健全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提高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新材料的突破和创新能力,推动新材料的应用和推广。
3.培育一批新材料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链。
4.推动新材料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5.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吸引人才,促进新材料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重点任务1.提高原材料自给率和质量。
加强对原材料的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提高自给率和生产质量,降低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程度。
2.加强新材料研发和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新材料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
3.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
打造一批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链完整性,提高新材料产业的竞争力。
4.推动新材料应用和推广。
加强新材料的市场开发和应用,推动新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新材料的市场占有率。
5.加强新材料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推动新材料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6.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加强对创新创业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创建创新创业载体,吸引人才,促进新材料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政策支持1.提供财政支持。
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降低税费等措施,鼓励企业投资研发和产业化。
2.加强研发平台建设。
建设新材料研发平台,提供研发设施和技术支持,推动新材料产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加大对新材料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和项目,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新材料产业的研发和创新。
4.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简化创业登记和审批程序,提供创业资金和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创新创业。
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包括:1.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2.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3.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新材料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1.新材料产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2.新材料产业链条不完善,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3.新材料应用领域相对窄,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度不高;4.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机制不完善。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国新材料产业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主要任务包括:1.突破核心技术,加大新材料产业创新力度;2.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域;3.提升产业链附加值,促进新材料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4.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高新材料产业技术人才供给能力。
发展方向包括:1.发展高性能、高技术含量的新材料产品,提高国内自主创新能力;2.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支持;3.推动新材料与现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协同创新;4.加强新材料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政府在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主要包括:1.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出台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2.建立健全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3.支持建设新材料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示范基地;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5.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新材料产业技术人才素质。
五、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对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的要求。
主要包括:1.加强对新材料产业发展风险的研判和防范;2.加强新材料产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3.加强新材料产业信息安全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4.加强新材料产业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风险挑战。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产业。
为了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该规划内容。
第一,规划目标。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中国新材料产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目标有: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新材料主导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新型材料产业占比提高到30%以上。
第二,关键任务。
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关键任务,包括推动新材料科技创新,加大新材料产业研发投入,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提高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等。
同时,规划还提出了推动新材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发展新型材料企业的任务。
第三,政策保障。
为了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
其中包括完善新材料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融资体系,推动新材料生产装备的升级换代等。
同时,还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等。
第四,发展路径。
规划提出了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培育一批重点新材料领域和产品,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新材料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等。
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新材料产业国际化的路径。
第五,重点领域。
规划明确了以下重点发展领域: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等。
这些领域是新材料产业的关键领域,也是推动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之,《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为新材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市场保障。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新材料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做出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经典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为应对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变化和挑战,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求,发挥我省新材料产业优势,抢占新材料技术制高点,推动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一)产业界定与特点新材料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材料:一是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二是高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三是由于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新材料性能比原有性能有明显提高,或出现新功能的材料。
新材料具有应用领域宽广,知识与技术密集度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强等特点。
鉴于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面广,结合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实际,本纲要针对我省具有特色的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10类材料产业作出规划。
(二)发展背景与趋势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新型平板显示材料等蓬勃发展,各类新型化工新材料等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
世界各国均把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材料作为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
美国提出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科学等新材料产业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日本、欧盟、韩国等也制订了促进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计划。
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于强劲发展的阶段,有关资料表明,未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年增长速度将保持在20%以上。
随着新能源、光电子、微电子、航空、汽车等产业的发展,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新型平板显示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三)发展现状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08年,全省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4881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15.09%提高到2008年的24.03%,其中,10类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拥有国家级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18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近80家。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我省已在金属材料、纺织材料、化工材料等传统材料产业方面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新型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和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迅猛发展。
苏州南大光电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金属有机源(MO源)产业化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70%。
我省纳米技术研究和应用总体发展已达全国先进水平,骨干企业近20家。
东海县是我国最大的石英材料集散中心,已初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硅材料产业集群。
中复神鹰是国内最大的碳纤维生产企业。
2008年,我省已形成年产4000吨原丝和1320吨T300碳纤维的生产能力,实现了碳纤维生产的完全国产化。
我省玻璃纤维总量居全国第4位,年收入超亿元的玻璃纤维企业有8家,江苏九鼎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型玻璃纤维企业。
特纤、电子布、增强基材、织物等产品全国领先,全国玻璃纤维名牌产品中我省占38%。
3.企业支撑不断增强我省新材料产业涌现出一批产品特色鲜明、企业知名度高、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骨干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和支撑作用。
昆山龙腾光电已成为我国平板显示器件最主要的生产基地,江阴兴澄和江苏诚德是全国特钢行业龙头,江苏兴达是全国最大的钢帘线研发和生产基地,江阴法尔胜是国内最大的高档金属制品和光纤预制棒生产企业,江阴申达是亚洲最大的双向拉伸薄膜生产基地。
江苏顺大多晶硅、江苏安格特无卤阻燃改性高分子材料生产技术全国领先。
苏州南大光电MO源、苏州华飞微电子光刻胶、南京久吾陶瓷膜等是国内独家掌握该领域技术的供应商。
溧阳华晶、江苏久祥、常熟林芝、江苏玖川、盱眙博图凹凸、淮安澳特邦、江苏河海纳米、江苏卓群等是我国纳米技术领域的骨干企业。
扬州惠通、中复神鹰、江苏恒神、中简科技、苏州兆达、江苏宝德、江苏双山、江苏海阳和丹阳中亚玻璃纤维等是我国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骨干龙头企业。
久吾高科、九思高科、高淳陶瓷、宜兴丰峰、昆山攀特、金宁电子集团、无锡鑫圣慧龙和南京中电熊猫照明等是我国功能陶瓷和膜材料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江苏江佳是我国中频陶瓷滤波器的最大制造商。
4.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我省新材料领域拥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个国家和省属研究院所、8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纳米材料行业共性技术中心。
建立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东南大学江阴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
南大的微结构材料、中电科技集团55所的信息功能材料等研发实力居国内前列。
近年来,我省一些核心关键材料取得了技术突破,新型电子信息材料方面有五代液晶玻璃基板、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光刻胶、键合金丝、氮化镓衬底材料等;新能源材料方面有发光二极管(LED)用二代化合物半导体、MO源、太阳能级多晶硅、二次电池关键材料高纯石墨、锂电池电极材料等;新型金属材料方面有超硬金属复合材料,核级用钢、高温合金、高速列车用特种材料、超细铜线、镁合金、亲水铝箔等;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方面有T300级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热塑片材等;新型化工材料方面有有机硅和有机氟原料和制品、全降解聚氨酯泡沫塑料、陶瓷膜等;新型建筑材料方面有位居全国前列的系列化混凝土用外加剂,新型水泥外加剂,防火、防腐和保温隔热的功能性涂料等。
我省新材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前沿领域新材料比重较低;二是布局比较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企业综合实力较弱;三是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消耗偏高,废弃资源的回收技术和水平较低。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一)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建立健全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围绕我省制造业高端化所需的关键新材料,以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器件集成化、制备技术绿色化为目标,加强对新材料产业的规划引导,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10类材料及其产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加专家的人才团队,打造一批全国一流、世界先进、市场广阔的战略性产品,推进一批战略性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布局,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努力实现新材料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小规模分散型向大规模集约型发展,为实现向“创新型经济”转变打下良好基础。
(二)主要目标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
力争至2012年,全省新材料产业销售规模达11000亿元。
其中,10类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销售规模达5400亿元,实现建设万亿元级产业目标,促进新材料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
至201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销售规模达20000亿元。
其中,10类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销售规模达10000亿元。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和成长性企业。
在10类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中培育5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50家超50亿元、150家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
依托现有的国家级新材料基地,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建设10个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尽快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瞄准一批重大战略性产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集成,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
重点培育纳米材料、碳纤维和膜材料等20个引领新材料产业向高端攀升的战略性产品。
重点建设100个新材料创新平台。
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
围绕新材料重点领域构建一批“企业家+专家”的人才团队,形成在领域内具有国际竞争力、集研发与产业化于一体的稳定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增强新材料科技与产业的竞争力。
三、重点任务(一)着力发展重点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巩固全国领先地位依托现有产业的技术优势,整合全省资源,重点发展10类新材料产业,通过“重点发展”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通过“重点突破”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通过“重点培育”储备2012年后续产业化的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我省新材料产业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1.纳米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半导体量子点纳米晶材料、纳米金属氧化物、超疏水和超亲水纳米二化硅、纳米水性杂化乳液、光电及微电子纳米材料、纳米陶瓷粉体材料、纳米结构膜材料、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的关键技术,纳米粉体的分级、分离及表面改性技术,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重点突破荧光纳米晶材料及聚合物复合材料、提高LED灯发光效率和寿命的纳米涂层、取代多晶硅的纳米银及纳米晶光电转化材料、纳米催化剂材料、纳米墨水与纳米印刷材料、纳米声波表面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纳米粉体材料、纳米能源材料、纳米环境材料、纳米电子、光子、传感材料及器件和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用纳米材料及器件。
在纳米水性杂化涂料、纳米医用材料、半导体纳米晶、纳米催化剂、纳米填料、纳米氧化物粉体材料、纳米碳材料等形成产业链。
2.微电子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硅单晶片及外延层、电子化学品及电子浆料、键合金丝、引线框架和封装材料等制备技术;重点突破8英寸以上硅单晶及抛光片、绝缘衬底上的硅和光刻胶等电子关键材料技术;重点培育应用于物联网的微机电系统(MEMS)器件中的微纳电子材料技术。
大力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特种电子元器件、高密度互连积层板、多层挠性板、刚挠印刷电路板和封装载板等硅基微电子产业链。
3.光电子材料产业重点发展III-V族半导体单晶及外延材料的制备技术;重点突破高纯度金属有机源(MO源)和氮化镓单晶等制备技术;重点培育应用于集成光学芯片中的微纳电子材料技术。
大力发展半导体发光管、半导体激光管和高频集成电路等信息光电子产业链。
4.新型显示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液晶显示技术中的相关材料,即:大尺寸玻璃基板、薄膜场效应晶体管(TFT)、液晶料、偏光片、彩色滤光片等制备技术;重点突破高性能液晶高分子的合成技术;重点培育等离子显示板(PDP)和OLED等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的荧光材料、介质材料、电极材料、载流子传输功能材料等制备技术。
大力发展液晶显示及其他新型平板显示材料及其产业链。
5.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基于高性能碳纤维、特种玻璃纤维、芳纶、芳砜纶、高强高模聚乙烯、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和高性能陶瓷纤维等制备技术;重点突破纤维增强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关键技术、快速制备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技术、静电纺丝纳米复合功能高分子纤维技术;重点培育特种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聚丙烯酸酯、聚氨酯、玻纤增强热塑性片材、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