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性和五味

合集下载

了解中药的四性、五味

了解中药的四性、五味

了解中药的四性、五味
中药的四性又称四气,是指中药可以分为
寒、热、温、凉四种属性。

寒凉药
通常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滋阴等作用,能够治疗热证的药物。

温热药
通常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的作用,能够治疗寒证的药物。

平性药
不论是寒证或热证均可以服用的药物。

注:
寒凉太过容易损伤阳气。

温热太过容易损伤阴液。

中药的五味,是指中药可以分为酸、苦、
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除此以外,另有
淡味与涩味。

辛味
具有发散解表,活血行气的作用,用于外感表证,以及气滞血瘀等证。

注:辛味太过易耗气伤阴。

甘味
具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以及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体虚,拘急疼痛以及中毒等证。

注:甘味太过易滋腻助湿而妨碍消化。

酸、涩味
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自汗盗汗、久咳久泻、遗尿遗精、崩漏、带下等证。

注:酸、涩味太过易收敛痰湿邪气。

苦味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降逆下气.坚阴益阴等作用,用于湿热证以及阴虚火旺等证。

注:苦味太过易伤津败胃。

咸味
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用于痞块硬满、大便燥结等证。

注:咸味以太过易伤血动血。

淡味
具有渗淡利湿的作用,用于水湿停聚、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注:淡味太过易渗湿利水而伤津。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一般情况下,中药的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效,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具体内容如下:
1.四气:在中药方面,所谓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四气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而归纳出来的。

寒凉与温热是对立的两类药性,寒凉的中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能,温热的中药通常具有回阳救逆、助阳、温里散寒的功能。

2.五味: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根据五行理论具有特定的作用,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如辣椒、姜、葱等;苦味具有燥湿泻火的功效,如甘薯、玉米、小麦等;苦味具有燥湿、泻火的功效,如苦瓜、莲心、野菊花等;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效,如柑橘、柠檬等;咸味具有软硬泻下的功效,如海带、海虾、龟板等。

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建议患者遵医嘱用药。

中医基础四气五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中医基础四气五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中医基础四气五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导读自古以来,就有四气五味之说,且一直沿袭至今。

每味药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药物的四气五味也是很多中医人的盲点,药物性味总是傻傻分不清。

到底何为四气五味?四气是什么,五味又是什么?且看正文!什么是四气“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如患者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

反之,如患者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什么是五味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1辛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用于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黄帝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

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

2甘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多用于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中药四性五味

中药四性五味

四性五味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简介四性五味也称为四气五味,是指中药的药性和味道。

“四性”指寒、凉、温、热;“五味”指酸、苦、甘、辛、咸。

有“热气”的人会咽干口苦、喉咙不适,需要服用一些较寒凉的药物;有“寒底”的人因为身体经常怕冷,需要使用较温补的药物。

药材的味道十分复杂,有些药材有两种甚至是超过两种的味道,因此也就有多种的疗效。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寒、热、温、凉四性,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

从常见食物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

温热性质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补虚等作用,适合寒证等选用,寒凉性质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适合热证等选用。

中医认为五味入于胃,分走五脏,以对五脏进行滋养,使其功能正常发挥,不同的食物对脏腑的选择性迥异。

[1]四性即是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寒热偏性不明显的即为平性。

寒凉药材多具有清热泻火作用,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药材多具有温里散寒的特性,适用于寒性病症。

五味即是通称的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滋味,另还有淡味。

五味作用特点在于“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编辑本段药材表现四性表现四性属性作用代表中药材温阳祛寒补虚红枣、黄芪、当归、川芎、龙眼肉热祛寒,消除寒症肉桂寒阴清热解暑,消除热症金银花、黄连、大黄、生地黄凉降火气,减轻热症薏仁、菊花、西洋参、罗汉果平健胃开脾,强壮补虚枸杞、芝麻、芡实、甘草、白木耳五味表现1、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

中药的四性五味是什么?

中药的四性五味是什么?

中药的四性五味是什么?
四性,⼜称四⽓,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四性是古⼈根据药物作⽤于机体所发⽣的反应,以及对疾病所产⽣的不同治疗效果⽽作出的概括性归纳。

它是相对于疾病属性的寒〔寒证)、热(热证)⽽⾔的。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冻性,多有清热、泻⽕、泻⽕、凉⾎、解毒等作⽤,适⽤于阳证、热证。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具有温⾥散寒、补⽕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发放风寒等作⽤,适⽤于阴证、寒证。

性质较平和的药物介于温、凉之间,称平性,⽽这些药物实质上仍有偏温或偏凉的不同,没有超出四性的范围,或仍统称为四性。

五味就是⾟、⽢、酸、苦、咸五种味。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五种味。

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称五味。

确定五味根据⼝尝⾝受的结果和临床治疗所反映出的效果。

不同味有不同作⽤,味相同,则作⽤也相近或有共同之处。

1.⾟味。

能散,能⾏,有发散、⾏⽓、活⾎功效。

2.⽢味。

能补、能缓,有补益、和中、缓急功效。

3.酸味。

能收,能涩.有收敛、间涩功效。

4.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有泻和燥功效。

5.咸味。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功效。

6.淡味。

有渗湿、利⽔之功效。

每种药物都有性有味,有些药物性同⽽味不同,有些味同⽽性不同,作⽤有明显差异。

中药二知识点总结

中药二知识点总结

中药二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性味归经1. 性味性味是中药的重要属性之一,常用于判断中药的性能特点以及其适应病症。

中药的性味包括寒热、温凉、苦甘等,下面将对常见的中药性味进行简要介绍。

(1)四气五味:中药的性味归属主要包括四气五味。

四气分为寒、凉、温、热,五味分别为辛、甘、酸、苦、咸。

寒凉具有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病、湿热症候;温热则具有温经散寒、温里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阳虚寒症、经络寒痛等病症。

辛味具有发汗解表、行气开窍的特点,适用于感冒、头痛等病症;甘味具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体弱、疼痛等病症。

(2)药性: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特定的性质和功效。

不同的中药物质具有不同的药性,如川芎、当归等温补活血,人参、黄芪等温补益气,泽泻、栀子等寒泄火解热毒。

因此,在应用中药的时候,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选用合适的中药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归经中医药理论中有“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络”等概念,中药的性味归属常常与这些概念联系起来,以确定中药的归经。

下面将对中药的归经进行简要介绍。

(1)五脏六腑: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胆。

不同的中药对应不同的脏腑,如黄芪、人参可归肺脾、大黄、枳实可归肝胆,因此在进行方剂的组方和用药过程中需要结合五脏六腑的理论加以区分和归属。

(2)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任督二脉、冲阳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厥阴脉等。

中药在运用中常常与奇经八脉的归属联系起来,如治疗妇科病时常用当归、川芎等药物,这些药物多与任脉、督脉相关。

3. 性味与归经的应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决定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作用和适应范围。

具体来说,中药的性味决定了其运用的方向和功能特点,而归经则是在指导具体的用药过程中进行分类和区分。

如在治疗风寒感冒时,首选辛温发散的药物,如桂枝、羌活等;在治疗阳虚寒症时,首选温热扶阳的补品,如附子、肉桂等。

中医饮食的四性五味

中医饮食的四性五味


清热解暑,消除热症 金银花、黄连、大黄、生地黄

阴 降火气,减轻热症 薏仁、菊花、西洋参、罗汉果

健胃开脾,强壮补虚 枸杞、芝麻、芡实、甘草、白木

五味表现
五 作用 味
辛 能活血行气,发散风 寒
对应 器官

酸 能生津开胃,收敛止 肝 汗,帮助消化,改善 拉肚子症状
甘 补虚止痛,缓和药性, 脾 调和脾胃系统
食物的特性
萝卜、胡萝卜、香茹、平茹、猴头茹、葫芦、白糖、 冰糖、豆浆、鸡蛋、腐竹、茼蒿、猪肉、
鲫鱼、黄鱼、鸽蛋、枸杞子、灵芝、银耳、枸杞子、 茯苓、酸枣仁、白菜。
注意:平性类食物,既不寒凉也不温热,可经常食 用,具有营养和滋补作用,能够维持体机的健康,增 强体质,预防疾病。
温性:松子、香菜、山楂、柚皮、甜杏仁、杏仁、杏、 樱桃、桃子、牛腰子、鸡肝(微温)、猪肝、糯米 紫 苏叶(辛) 紫苏子(辛)、酒、醋、豆油、生姜、 大葱、大蒜、辣椒、油菜、韭菜、香菜(发)、荔枝、 菠萝、椰子、杨桃、枣、莲子、核桃、葡萄、乌梅、 木瓜、橄榄、李子、栗子、桃子、桔子、狗肉、公鸡、 牛肉、羊奶、白鸽肉、乌龟、麻雀肉、鲋鱼、黄鳝、 各类虾、草鱼、红枣、胎盘、麦芽糖、胡椒、花椒、 桂皮、 茴香、红糖、桂圆、带鱼
寒性:柚子、柿果、甜瓜、西红柿、圣女果、 猕猴桃、香蕉、芦笋 竹笋、芹菜、柿子、梨、 香蕉、冬瓜、丝瓜、西瓜、鸭肉、螺蛳(螺) (甘咸)、大麦、小麦、豆豉、绿豆芽、苋菜、 菠菜、白菜、黄瓜、黄花菜、冬瓜、甜瓜、西 瓜、苦瓜、龙须菜、蕨菜、马齿苋、藕、曲曲 菜、兔肉、鸭肉、鳗鱼、甲鱼、牡蛎、田螺、 龟、蛤、海带、海藻、蚌肉、白糖、黑木耳、 酱油、向日葵。
热性:豆油、胡椒、羊肉、狗肉、雀肉、辣 椒、生姜、茴香、砂仁、肉桂、红参、白酒。

中医的四性、五味、五色

中医的四性、五味、五色

中医的四性、五味、五色中医将药材和食材分成四性、五味、五色。

一、“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

1、寒凉性药材与食材:清热、泻火、解暑、解毒。

寒凉性质的药材与食物大多有清热、泻火、解暑、解毒的功效,能解除或减轻热证,适合体质偏热,如易口渴、喜冷饮、怕热、小便黄、易便秘的人,或一般人在夏季食用。

代表药材:金银花、菊花、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桑叶、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淡竹叶、马齿苋、葛根等。

代表食材:绿豆、西瓜、苦瓜、番茄、香蕉、梨、田螺、油菜、海带、芹菜、赤小豆、紫菜、薏米、白萝卜、冬瓜等。

2、温热性药材与食材:抵御寒冷、温中补虚、暖胃。

温热性质的药材与食材均有抵御寒冷、温中补虚、暖胃的功效,可以消除或减轻寒证,适合体质偏寒,如怕冷、手脚冰冷、喜欢热饮的人食用。

代表药材:黄芪、五味子、当归、何首乌、大枣、龙眼肉、鸡血藤、鹿茸、杜仲、肉苁蓉、锁阳、肉桂、补骨脂等。

代表食材:姜、韭菜、荔枝、杏、栗子、葱、糯米、羊肉、狗肉、鲢鱼、鳝鱼、辣椒、花椒、胡椒、洋葱、蒜等。

3、平性药材与食材:开胃健脾、强壮补虚。

平性的药材和食材介于寒凉、温热性药材和食材之间,具有开胃健脾、强壮补虚的功效且容易消化,各种体质的人都适合用。

代表药材:党参、太子参、灵芝、蜂蜜、莲子、甘草、白芍、银耳、黑芝麻、玉竹、郁金、茯苓、桑寄生、麦芽、乌梅等。

代表食材:黄花菜、胡萝卜、马铃薯、黄豆、大米、花生、蚕豆、无花果、李子、牛肉、黄鱼、鲫鱼、鲤鱼、牛奶等。

二、“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1、酸味药材与食材:能收、能涩。

酸味药材与食材对应于肝脏,大体都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可以增强肝脏的功能,常用于盗汗、自汗、泄泻、遗尿、遗精等虚证。

食用酸味食物还可开胃健脾、增进食欲、消食化积,酸味食物还能杀死肠道致病菌,但不能食用过多,否则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胃痛等症状。

代表药材:浮小麦、吴茱萸、马齿苋、五味子、佛手、石榴皮、五倍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味: 、能燥、
能坚

能补、能和、
能缓

能散,能行

能下、能软

能渗、能利
多用于治疗: 体虚多汗、肺虚久咳、 久泻肠滑、遗精滑精、 遗尿尿频、崩带不止。 热证、火证、喘咳、 呕恶、便秘、湿证、 阴虚火旺
正气虚弱、身体诸痛、 中毒解救、调和药性。 表证、气血阻滞证 大便燥结、痰核、瘿瘤、 癥瘕痞块、 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升 上升提举、趋向于上 辛甘淡 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 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行气开郁、活血消癥、
浮 向外发散、趋向于外 主温热 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
降 下达降逆、趋向于下 酸苦咸 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 息风止痉、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
清新开窍、凉肝息风
高热神昏、热极生风

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 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

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 阴寒水肿、寒风痹症、血寒经闭、虚阳上越、
回阳救逆
亡阳虚脱
*寒胜于凉;热胜于温;寒热不显者平也。 *桂枝下咽,阳胜则毙;承气入胃,阴胜以亡;故寒热温凉,一匕之谬。
沉 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主沉降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故崩止带、涩精止遗、收敛止血。
花、叶、皮、枝、质轻者多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质重者多为沉降药。
*不全部
气: 功效:
多用于治疗: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 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

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 热解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
常见药物: 固表止汗药、敛肺止咳药、 涩肠止泻药、固精缩尿药、 固崩止带药 清热泻火药、下气平喘药、 降逆止呕药、通利大便药、 清热燥湿药、苦温燥湿药、 泻火存阴药 补虚药、止痛药、调和药
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 泻下润下药、软坚散结药
利水渗湿药
升降沉浮:辛甘淡(阳);酸苦咸(阴);阳则升则浮、阴则降则沉。
味: 功效: *芳香 辟秽防疫、解表散邪、悦脾开胃、化湿去捉、通窍之痛、行气活血、开窍醒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