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和急性心力衰竭论文
急性心力衰竭论文:65例急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观察

急性心力衰竭论文:65例急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6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本组65例患者中,临床症状纠正64例,死亡3例。
结论急性心力衰竭在临床是急危重症,应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生命质量。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抢救;临床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危重而复杂的综合性病症,其发生原因是由于急性心脏病变使得心排血量急剧下降,进而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1]。
临床常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等。
由于患者发病时,病情较急、并发症较多,所以在进行治疗时应及时对其进行诊断,合理治疗,以保证患者病情及时得到救治。
我院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指定相应的治疗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65例,男39例,女26例,年龄43-78岁。
65例患者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6例,高血压21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
经临床诊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嗽、面色苍白等表现。
1.2 方法取患者坐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对呼吸困难者,采用面罩或鼻导管吸氧,呼吸衰竭时,可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此外,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并送重症监护病房,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必要时可进行心电监护,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医师,做好抢救工作。
对血压较高者可应用硝普钠,微泵给药。
对血压偏低者,应给予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治疗。
2 结果经一系列治疗措施,本组65例患者中,静脉滴注硝普钠22例,静脉推注氨茶碱及地塞米松19例,静脉滴注硝酸甘油14例,静脉滴注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9例。
6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纠正,1例抢救无效死亡,随访未见严重不良情况发生。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研究报告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研究报告心血管活动是人体内维持循环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之一。
其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个方面。
神经调节涉及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而激素调节则主要涉及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激素。
一、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交感神经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受到体内外各种刺激的影响,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各个方面。
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与心脏、血管、肾脏和其他内脏器官相连,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来增加心率、收缩力和心肌氧需量,同时缩小血管,提高血压。
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系统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维持心血管系统的平衡状态。
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对应,其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反。
副交感神经通过释放乙酰胆碱能够降低心率、降低心肌氧需量,并扩张小动脉和静脉,降低血压。
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通过迷走神经末梢与心脏相连,通过心房室结传导系统来调节心率和心律。
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素囊泡分泌的两种神经递质,在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体内受到应激刺激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这将导致心率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等生理反应。
在副交感神经活性较强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量下降,从而使心率和血压下降,身体进入平静状态。
四、其他调节机制除了上述神经和激素调节外,还有其他一些调节机制能够影响心血管系统的运转。
例如,心血管系统通过维持血容量、血液充盈度等方面的平衡来维持正常的心血管功能。
水钠平衡失调、贫血、缺氧、疾病等因素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活动。
此外,思维、情感、饮食、睡眠等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对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个方面,同时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及早的防治各种疾病等,都是维持心血管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关键。
心力衰竭护理论文

心力衰竭护理论文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即心肾综合征的问题,逐渐引起人们注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心力衰竭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力衰竭护理论文范文一:略谈心力衰竭的护理方法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68例。
其中男42例,女26例;患者年龄最小48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60.5±6.4)岁;患者的基础心脏病分别为风湿性瓣膜病24例,扩张型心肌病17例,心肌梗死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7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病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
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和健康教育。
患者自入院开始,按照制定的护理路径的内容,结合患者的需求和一般情况对其病情、心理状况、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支持等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并落实护理和健康教育措施以达到规范护理的目的。
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内容包括:(1)入院介绍,包括医院的环境、主管医师和护士以及陪护、作息制度和时间等;(2)入院第1天,填写护理路径表,详细介绍各种检查的目的、方法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3)入院第2天,介绍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症状、体征以及治疗方法等相关方面的知识;(4)入院第3~7天对患者进行饮食、用药等方面的耐心细致指导,告知其情绪等对病情控制的影响,进行心理支持和自我调节方面的指导,详细讲解预防并发症的意义和方法,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休息和循序渐进地进行活动;(5)出院前1d,指导患者进行血压、尿量的自我监测,戒除烟酒和控制体重,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6)出院当天,办理出院手续,嘱其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回院复诊;(7)出院1周内,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出院后的恢复和用药情况。
南方医科大学机能实验报告论文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和急性心力衰竭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和急性心力衰竭XXXXXXX XXXXXX大学广州(510515)摘要:目的以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等为指标,观察整体情况下某些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加深对心血管活动神经体液调节的认识。
学习以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减慢心电传导速度的方法,制备家兔急性心力衰竭的模型,观察急性心衰竭时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变化。
方法:通过刺激家兔迷走神经,分别给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Ach)、肾上腺素(Adr)等神经体液刺激的方法,对比家兔在刺激前后心率、呼吸频率、中心静脉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静脉注射盐酸普罗帕酮制造急性心衰模型并用多巴胺抢救,对比心衰前后以及救治前后家兔生命体征变化。
结果: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使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增大,呼吸频率加快;刺激迷走神经使平均动脉压下降,心率降低;静脉注射NE使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心率减慢;静脉注射Ach使平均动脉压下降,心率减慢;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大,心率加快;静脉注射盐酸普罗帕酮使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心率减慢。
静脉注射多巴胺后指标回升,救治成功。
结论: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符合其理论作用机制。
关键词:神经体液心血管系统急性心力衰竭心率动脉血压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引言: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对维持正常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心脏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血管则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兴奋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心肌细胞β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与血管平滑肌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迷走神经兴奋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M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指标都为心脏生理活动的间接反映,可以通过对比这些指标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活动的变化。
另外,通过注射Na+通道阻断剂(本实验选用盐酸普罗帕酮)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减慢心传导速度以降低心肌收缩力,导致心衰,用以构建心衰模型。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心力衰竭护理体会

临床医学论文急性心力衰竭护理体会急性心力衰竭指在各种急性器质性心脏病变基础上出现的心肌收缩力迅速下降,心脏的血液输出量急剧降低,进而导致的动脉血灌注不足、静脉瘀血的综合征。
临床中急性左心衰较为常见,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源性休克或急性肺水肿,如烦躁不安、气喘、咯大量粉红色或白色泡沫状痰,听诊双肺满布?音等。
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短期内即可造成患者死亡,所以及时有效的抢救及护理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我们在对52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取得了一些体会。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52例患者为我院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其中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46~73岁,平均(58.5±5.8)岁;左心衰竭28例,右心衰竭16例,全心衰竭8例。
入院时测血压,收缩压150mmHg以上36例,150mmHg及以下者16例;心肌梗死24例,扩张性心肌病16例,肺心病急性加重12例;过度劳累及情绪改变诱导发病24例,肺部感染诱导发病16例,无明显诱因12例。
2 结果2.1 治疗效果 52例患者经抢救和综合护理后,均顺利康复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治疗有效率100%。
2.2 护理满意度对52例患者急性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35例非常满意,11例比较满意,6例满意,满意度100%。
3 护理3.1 心理护理急性心力衰竭病情变化迅速,患者多高度紧张,甚至出现消极、恐惧、绝望等情绪,患者家属也容易出现上述不良情绪。
此时,护士应敏锐地发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问题,针对不良情绪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抢救过程中护士也应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取得他们的信任并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从而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
3.2 卧床指导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多为急诊入院,护士接诊时应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和体征做出初步评估,选择合适卧位以缓解临床症状。
若患者出现肺水肿,护士应指导患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患者心衰症状严重时应保持双下肢下垂,对四肢进行轮流结扎,每5min更换一次,以减少回心血量,缓解肺部瘀血状况。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中的心血管反射活性调节

02
心血管反射活性调节在 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心血管反射活性调节的机制
心血管反射是指心血管系统对各种刺激因素产生的适应性反应,通过调节心脏和 血管的活动,维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心血管反射活性调节的机制包括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和容量感受性 反射等,这些反射通过调节心脏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来维持血压和血液循环的 稳定。
临床试验与结果分析
01
大规模临床试验
对新型心血管反射活性调节药物 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以评估其 疗效和安全性。
对照试验
02
03
长期随访研究
将新型药物与其他标准治疗药物 进行对照试验,以比较其优越性 。
对接受新型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 长期随访
深入研究心血管反射活性调节机制
05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中的 心血管反射活性调节药 物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进展
新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s)
开发出针对特定组织或亚型的ACEIs,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新型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
研究针对不同组织或亚型的ARBs,以更精确地调节心血管反射活性。
新型β受体拮抗剂
开发出高选择性β受体拮抗剂,以改善心血管反射活性的调节。
心血管反射活性调节在心力衰竭中的重要性
心力衰竭时,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发生改变,导致心血管反射活性调 节功能受损,无法有效维持血压和血 液循环的稳定。
心血管反射活性调节的受损会导致心 力衰竭症状加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预后。
心血管反射活性调节的药物治疗方法
β受体拮抗剂 ACE抑制剂
血管功能调节及急性右心衰实验论文

正常心血管功能调节与急性右心衰竭指导老师:金春华2(1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班,2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广东广州 510515)摘要:目的:以家兔的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呼吸等作为指标,观察整体情况下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加深对正常心血管功能神经体液调节的认识;学习通过增加右心前、后负荷的实验技术,制备家兔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方法,观察急性右心衰竭时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变化。
方法:依次通过动脉夹夹闭家兔的右侧颈总动脉,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神经体液刺激方法观察家兔在刺激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
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增加心脏前负荷,静脉注射液体石蜡建立增加心脏后负荷,从而构建急性右心衰模型,观察家兔在注射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并注射山良菪碱进行抢救,对比急性右心衰前后及救治前后家兔生命体征变化。
结果:夹闭颈总动脉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升高,脉压差较正常时降低,中心静脉压有所升高,心率略微增加,呼吸频率减慢且呼吸深度明显加深。
刺激迷走神经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刺激前有所降低、脉压差升高,中心静脉压也降低,心率降低,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变化不大。
颈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0.3ml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升高、脉压差降低,中心静脉压升高,心率则明显降低,呼吸频率下降,呼吸深度变深。
颈静脉注射乙酰胆碱0.2ml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差较注射前降低,中心静脉压则明显上升,心率明显下降,呼吸频率明显增大,呼吸深度保持平缓。
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2ml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升高,中心静脉压降低,心率增高,呼吸频率增大。
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70ml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心率降低,呼吸频率减慢,呼吸深度加深。
颈静脉注射0.9ml石蜡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心率明显升高,呼吸频率增大。
血管功能调节及急性右心衰实验论文

正常心血管功能调节与急性右心衰竭指导老师:金春华2(1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班,2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广东广州 510515)摘要:目的:以家兔的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呼吸等作为指标,观察整体情况下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加深对正常心血管功能神经体液调节的认识;学习通过增加右心前、后负荷的实验技术,制备家兔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方法,观察急性右心衰竭时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变化。
方法:依次通过动脉夹夹闭家兔的右侧颈总动脉,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神经体液刺激方法观察家兔在刺激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
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增加心脏前负荷,静脉注射液体石蜡建立增加心脏后负荷,从而构建急性右心衰模型,观察家兔在注射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并注射山良菪碱进行抢救,对比急性右心衰前后及救治前后家兔生命体征变化。
结果:夹闭颈总动脉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升高,脉压差较正常时降低,中心静脉压有所升高,心率略微增加,呼吸频率减慢且呼吸深度明显加深。
刺激迷走神经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刺激前有所降低、脉压差升高,中心静脉压也降低,心率降低,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变化不大。
颈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0.3ml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升高、脉压差降低,中心静脉压升高,心率则明显降低,呼吸频率下降,呼吸深度变深。
颈静脉注射乙酰胆碱0.2ml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差较注射前降低,中心静脉压则明显上升,心率明显下降,呼吸频率明显增大,呼吸深度保持平缓。
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2ml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升高,中心静脉压降低,心率增高,呼吸频率增大。
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70ml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心率降低,呼吸频率减慢,呼吸深度加深。
颈静脉注射0.9ml石蜡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心率明显升高,呼吸频率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和急性心力衰竭摘要:目的:1.以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等为指标,观察整体情况下某些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加深对心血管活动神经体液调节的认识;3.学习以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减慢心电传导速度的方法,制备家兔急性心力衰竭的模型,观察急性心衰竭时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变化。
方法:实验中通过刺激支配心、血管的神经以及给药或体液因素等方法除可直接观察心率、心脏收缩力及缩血管效应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动脉血压的变化间接了解正常心、血管活动的变化情况及其调节。
另外通过给家兔静脉快速大量输液使回心血量增多以及静脉注射栓塞剂造成肺毛细血管栓塞引起右心前、后负荷升高导致右心衰竭。
1结果:夹闭颈总动脉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增大,脉压差降低,呼吸加深,中心静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变化不大。
刺激迷走神经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心率降低。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反常性下降,心率明显减慢,呼吸加深。
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下降,心率减慢,呼吸频率增大。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增大,心率增大。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30ml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下降,脉压差增大,中心静脉压升高,心率稍慢。
注射盐酸普罗帕酮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下降 LVAP/LVSP、±dp/dt max明显下降。
静脉注射救治药品之后,各项指标较前有所恢复,但没有达到正常状态。
结论:正常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活动受神经体液双重机制调节,当超过了自身调节范围时便能引起心力衰竭,多巴胺能作为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药物。
关键词:心血管系统、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急性心力衰竭、抢救概述:动脉血压是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
正常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活动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动脉血压的剧烈变化会显著影响各组织、器官的正常活动。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
交感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1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
迷走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的Ach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
另外,通过给家兔静脉快速大量输液使回心血量增多,以及静脉注射栓塞剂造成肺毛细血管栓塞,引起右心前、后负荷升高,导致右心衰竭。
1本次实验是一次根据以上原理所设计的验证性实验。
急性心力衰竭为死亡率较高的多发性疾病,其发生机制已经明了,救治策略也趋向成熟。
为了解心血管活动神经体液调节、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救治,我组进行了这一实验。
1实验材料:1.1动物:清洁及健康家兔一只(母,2.00kg)1.2器械:家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注射器(1ml、5ml、10ml)和针头,固定绳,手术线,纱布,止血钳,粗剪,组织剪,动脉夹,眼科镊1.3仪器设备:PcLab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压力换能器,动脉和静脉插管,三通管,刺激电极,恒温水浴锅1.4药品和试剂:20%乌拉坦,生理盐水,0.1%肝素,去甲肾上腺素(1:10 000),肾上腺素(5:100 000),乙酰胆碱(1:100 000),盐酸普罗帕酮,多巴胺2 实验动物的制备方法及步骤2.1动物麻醉家兔捉拿,称量家兔的体重,按照家兔重量计算麻醉剂量。
用20%乌拉坦由耳缘静脉前三分一快速输入,剩下部分缓缓注入。
此期间注意观察肌张力、呼吸频率和角膜反射的变化。
待家兔角膜反射消失,肌肉松弛后,将其固定于家兔手术台上。
2.2 置皮用粗剪刀剪去兔颈上的兔毛。
2.3分离血管神经分离右侧颈外静脉,穿双线;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分别穿单线;分离左侧颈总动脉,穿双线。
2.4插管右侧颈外静脉插管,并通过压力换能器与PcLab数据采集系统相连,根据数据采集系统屏幕上的波形判断是否达到右心房。
左侧颈总动脉插管,通过压力换能器与PcLab数据采集系统相连。
2.5神经体液调节实验手术完成后让动物安静5分钟,记录正常动脉血压、脉压差、中心静脉压、心率、呼吸频率。
2.5.1夹闭右侧颈外静脉持续10s,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
2.5.2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用5V电极刺激右侧迷走神经10s,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
2.5.3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0.3ml,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
2.5.4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静脉注射乙酰胆碱0.2ml,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
2.5.5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2ml,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
2.6急性左心衰竭实验2.6.1抽取37℃生理盐水30ml,快速由颈静脉输入,输液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
2.6.2抽取盐酸普罗帕酮2ml(1ml/kg),从颈静脉缓慢注入,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
2.6.3急性左心衰竭的救治静脉注射多巴胺2ml(1ml/kg),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3.实验结果3.1不同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体液刺激前后各项指标的监测值操作项目与步骤动脉血压(mmHg) 中心静脉心率呼呼收缩压舒张压压(cmH2O)(次/分)吸频率吸幅度正常116.22 1.34 114.89 39.63 0.40 315 56 浅夹闭颈总动脉10秒111.02 0.34110.68 37.23 0.30 303 51 深刺激迷走神经5秒前96.84 2.66 94.18 34.05 -1.92 310 52 浅后94.83 2.43 92.40 33.23 0.38 303 46 浅耳缘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0.3ml)前135.58 1.60 133.98 46.26 2.07 315 56 浅后118.08 2.91 115.17 41.30 0.97 310 52 深耳缘静脉注射乙酰胆碱(0.2ml)前118.08 2.91 115.17 41.30 0.97 300 52 浅后80.72 2.80 77.92 28.77 1.00 281 46 浅耳缘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2ml)前82.72 2.82 79.90 29.45 0.99 280 50 浅后88.67 2.82 85.85 31.44 1.20 291 53 浅实验结果显示:1).夹闭颈总动脉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增大,脉压差降低,呼吸加深,中心静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变化不大。
2.刺激迷走神经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心率降低,脉压差增大,呼吸频率增快,中心静脉压,呼吸深度变化不大。
3).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明显增大,心率和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加深,脉压差增大,中心静脉压变化不大。
4).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下降,脉压差增大,呼吸频率增大,心率减慢,呼吸幅度变浅,中心静脉压变化不大。
5).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中心静脉压均明显增大,呼吸频率增快,心率加快,呼吸幅度变化不大。
3.2 急性左心衰竭及其救治心衰模型制造前后及救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监测值操作项目与步骤动脉血压(mmHg)中心静脉压(cmH2O)心率(次/分)呼吸频率呼吸幅度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平均动脉压注射盐酸普罗帕酮前107.52 5.21 102.31 39.31 0.31 286 52 浅后46.55 1.53 45.02 16.54 0.50 203 60 深注射多巴胺前46.55 1.53 45.02 16.54 0.50 203 60 深后68.92 4.47 64.45 25.95 0.44 223 55 浅实验结果显示:1)静脉注射盐酸普罗帕酮后,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差,心率均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压升高,呼吸频率变化不大2)静脉注射多巴胺后,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差,心率均明显升高,中心静脉压降低,呼吸频率变慢4.结果分析4.1不同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人体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机制对心脏和血管的活动进行调节。
支配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的自主神经是交感神经跟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其能激活节后神经元膜上的N型胆碱受体;心交感神经节节后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其能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血压升高。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受体,可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
而支配血管平滑肌的主要是缩血管神经纤维即交感神经纤维,其节后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α受体结合引起缩血管效应,循环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41)本实验夹闭颈总动脉,使得动脉压力增高,直接刺激了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动脉压力感受器,引起心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性兴奋性减弱,迷走神经兴奋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受体,抑制心脏活动,可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
同理,用电极刺激右迷走神经,使其释放乙酰胆碱,有相同效应。
42)通过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E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的主要递质。
NE主要激动α受体,对α1、α2受体无选择性,对心脏β1受体也有较弱的激动作用。
激动血管的α1受体,使血管收缩。
动脉收缩使血流量减少,静脉的显著收缩使总外周阻力增加,顾使收缩压跟舒张压都增高。
激动心脏的β1受体,使心肌收缩性加强,心率增快,传导加速,心排出量增加。
但由于血压急剧升高,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因此在整体情况下,心率维持不变或稍慢。
23)通过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少剂量ACh可使全身血管扩张,并有反射性心律加快,其扩血管作用主要由于激动血管内皮细胞M3 胆碱受体亚型,导致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EDRF)即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从而引起临近平滑肌细胞松弛,血压下降。
此外乙酰胆碱能够抑制房室结和普肯耶纤维传导,延缓窦房结舒张期自动除极、使复极电流增加,达到动作电位域值的时间延长,导致心率减慢。
24)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都有较大的激动作用。
肾上腺素主要激动心肌、传导系统和窦房结的β1和β2受体,加强心肌收缩性,加速传导,加快心率,提高心肌的兴奋性,所以心排出量增加。
此外,肾上腺素在骨骼肌血管平滑肌上β受体占优势,故能使其舒张。
由于心脏兴奋,心排出量增加,出现收缩压升高,但又因骨骼肌血管舒张对血压的影响抵消或超过皮肤、粘膜血管收缩的作用,使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