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19年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题及答案

2019年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题及答案

2019年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题及答案实验一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实验器材: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实验步骤: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结论: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二实验名称:蜡烛的变化实验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小刀、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1. 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 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3. 用小刀切割蜡烛,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切割蜡烛,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实验三(一)实验名称: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坩埚、火柴、方座支架(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

实验步骤:1.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方座支架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二)实验名称: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实验器材:烧杯、火柴、盘子、小勺、方座支架(带铁圈、石棉网)、坩埚、酒精灯、水泥。

实验步骤: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将水泥块放入坩埚,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实验四实验名称: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一)实验器材:汽水瓶4个,电吹风1个,纯净水、食盐。

实验步骤:1.将4个汽水瓶分别编号A、B、 C、 D。

2.用电吹风将A瓶内吹干后迅速放入一枚铁钉,并立即用瓶盖将瓶口盖住。

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含答案)

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质量检测试题一、填空:1. 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2.人体或动物体的多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都有、和。

3. 和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选择:1.构成生命体的“积木”是一种微小的结构, 胡克把它命名为。

A.细菌B.病毒C.细胞2.下列不是由细胞组成的是。

A.草莓B.植物的根C.面包3.下列现象属于遗传的是。

A.虎父无犬子B.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C.双胞胎兄弟群瘦不同4.橘生准南则为橋,橘生淮北则为枳。

这句话说明了。

A.植物的变异B.植物的遗传C.动物的变异5.科学家推测猿人生活方式的主要科学依据是。

A.参观博物馆B.观察骨骼化石和遗留痕迹C.查阅历史书籍6.喜马拉雅山脉发现的鱼龙、菊石类海洋生物化石,说明。

A.喜马拉雅山脉以前是海洋B.鱼龙生活在高山C.喜马拉雅山脉适合海洋生物生存三、判断:1.科学家列文·胡克最早发现了细胞。

()2.一只草履虫就是一个细胞。

()3.除相貌特征外,某些疾病也会遗传,我们要及早关注。

()4.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

()四、实验题:某同学在做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a.撕取一小块洋葱鳞片内表皮;b.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c.盖上盖玻片;d.将洋葱表皮放入水滴中;e.用碘酒染色。

1.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b-a-d-( )-( )。

2.做好临时装片后,该同学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使用显微境时,如果镜面比较脏,应该用( )擦净。

A.手B.纸巾C.擦镜纸3.显微镜上靠近载物台的镜头叫( )。

A.目镜B.物镜C.反光镜4.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是( )。

A.安放—上片—对光—调焦—观察B.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C.安放—上片—调焦—对光—观察5.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从显微镜目镜中看到物体(黑点)如下图所示,想要把这个黑点移动到视野中心,应将玻片往( )移动。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一.填空题:(25分)1、动物生存需要的条件是:温度、等。

2、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3、由多条食物来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___。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

5、老虎、草、羊这些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写出这条食物链:。

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6、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的。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7、青蛙适应寒冷环境的方式是。

8、我国的珍稀动物有、、等。

二、判断题:(20分)1、香蕉树, 松树, 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 )2、做一个生态瓶,首先要装水,然后把田螺、小鱼、小虾、泥鳅等放进去就行了( )3、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

( )4、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5、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6、自然界没有植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

()7、草丛、森林、湖泊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群落。

()8、大多数食物链是从植物开始的。

()9、绿豆种子发芽和绿豆芽的生长都可以不需要阳光。

()10、在养鱼池里种些水草,能为草鱼提供食物,还能给鱼提供氧气。

()三、选择题:(20分)1、植物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2、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相互利用的关系 B.吃与被吃的关系C.相互竞争的关系 D.互惠互利的关系3、苹树不宜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4、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条件不发生变化。

A、一个B、二个C、三个5、每个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A.植物B.动物C.植物和动物6、由蛇、蝗虫、高粱、青蛙可以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 )。

青岛版科学实验(六年级上册)

青岛版科学实验(六年级上册)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
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
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备注说明
(该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示等)
仅供参考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培训手册
(六年上册)
序号
实验名称
课本页码
类别
备注
1
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P7
分组
2
蜡烛燃烧的实验
P14
分组
3
食盐变化的实验
P16
分组
4
水泥变化的实验
P16
分组
5
铁生锈
P19
分组
6
惯性实验
P30
分组
7
昼夜交替的模拟试验
P42
分组
8
四季更替的模拟实验:
P48
分组
9
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P64
分组
10
葱叶结构的模拟实验
P72
分组
11
牛奶的变化
P22
演示
12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实验
P51
演示
序号
1
类别
分组
实验类型
对比实验
实验名称
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实验目的
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器材
四片馒头、塑料袋、烧杯、滴管、水
实验步骤
1.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新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目录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基础知识梳理 (3)常考简答背记 (6)第二单元微生物基础知识梳理 (7)常考简答背记 (9)第三单元秋冬星空基础知识梳理 (11)常考简答背记 (13)第四单元自转与公转基础知识梳理 (14)常考简答背记 (18)第五单元简单机械基础知识梳理 (19)常考简答背记 (23)第六单元防疫与保健基础知识梳理 (24)常考简答背记 (26)第七单元设计与工程基础知识梳理 (27)常考简答背记 (29)新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遗传与变异基础知识梳理第1课细胞1.17世纪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植物细胞。

2.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3.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4.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

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5.人体或动物体的多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植物细胞除这些结构外还有细胞壁,细胞壁有保护细胞内部、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6.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洋葱表皮细胞的形zhuang大体为长方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大泡泡是液泡。

7.认识细胞8.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就是细胞不断生长、增殖、衰老、死亡的过程。

9.单细胞生物有草履虫、有孔虫、喇叭虫、变形虫、细菌等。

第2课像与不像1.人的几种相貌特征2.人的相貌特征、血型、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3.有些疾病是可以遗传的,如红绿色盲、糖尿病等。

4.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称为遗传。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都是遗传现象。

6.同种生物后代与亲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称为变异。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题及答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题及答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一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实验器材: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实验步骤: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结论: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二实验名称:蜡烛的变化实验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小刀、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1. 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 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3. 用小刀切割蜡烛,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切割蜡烛,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实验三(一)实验名称: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坩埚、火柴、方座支架(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

实验步骤:1.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方座支架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二)实验名称: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实验器材:烧杯、火柴、盘子、小勺、方座支架(带铁圈、石棉网)、坩埚、酒精灯、水泥。

实验步骤: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将水泥块放入坩埚,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实验四实验名称: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一)实验器材:汽水瓶4个,电吹风1个,纯净水、食盐。

实验步骤:1.将4个汽水瓶分别编号A、B、 C、 D。

2.用电吹风将A瓶内吹干后迅速放入一枚铁钉,并立即用瓶盖将瓶口盖住。

将蜡烛融化后封住瓶口的缝隙,使其与外部的空气无法接触。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汇总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汇总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汇总新课标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汇总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一、实验目的:会使用显微镜对洋葱表皮细胞进行认真观察,知道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实验器材:学生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三、实验步骤:1、将洋葱表皮细胞切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切片的中心处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

2、左眼看目镜,调节显微镜至看到的细胞切片清晰。

3、把看到的图像在纸上用笔画下来。

四、实验结论: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五、注意事项:调节准焦螺旋时,切忌用力过猛或调节幅度过大所导致的显微镜损坏、细胞切片损坏。

2、斜面实验一、实验目的:1、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的观察实验。

2、能用测力计等简单测量工具对在不同斜面上拉动的小车等物体所用力的大小进行定量观察。

3、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

二、实验器材:测力计、长方形木板、小木块若干块、小车。

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论:竖直提小车用的力最大。

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

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五、注意事项:在斜面上拉小车,要使其匀速运动。

这样测得的拉力才准确。

3、杠杆的作用实验一、实验目的:会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知道杠杆的作用。

二、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三、实验步骤:1、把杠杆尺组装好后,调节两边螺母,使杠杆尺平衡。

2、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10厘米小孔处各挂一个钩码。

3、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小孔处挂两个钩码,右边5厘米小孔处挂四个钩码。

4、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小孔处挂两个钩码,右边5厘米小孔处挂一个钩码。

5、自由组合钩码数量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6、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的距离。

四、实验结论: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大,用的力越小,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用的力越大。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设计与工程》练习题1(2022秋)(附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设计与工程》练习题1(2022秋)(附参考答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七单元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填空:1.当气球内的空气向某个方向喷出时,气球会向的方向运动。

这种现象叫作。

2.改变水火箭瓶中水量的多少,可以改变火箭飞行的,改变水火箭发射角度,可以改变火箭飞行的。

3.发射水火箭时,要选择的地方。

4. 系统能利用光伏板将光能转换成,供生产和生活使用。

5.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有: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等。

6.国家鼓励和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二、选择:1.制作水火箭时,用做模拟实验来研究水火箭的动力问题。

A.乒乓球B水 C.气球2.制作水火箭时,要把顶部做成形状。

A.球形B.方形C.圆锥形3.同一个水火箭,在角度发射飞得最远。

A.90度B.45度C.30度4.同一个水火箭,在瓶中的装水量是时发射飞得最远。

A.五分之一B.三分之一C.二分之一5.光伏发电系统广生的效益不包括。

A.帮人们节省了电费B.不会排污染物,有利于环境的保护C.制作成本昂贵6.下列设备没有利用到太阳的光能的是。

A.平板电脑B.太阳能电池板C.光伏板三、判断:1.制作水火箭时,尖端材料选用报纸最好。

()2.水火箭飞行时射身打转,应调整尾翼的位置和大小。

()3.制作并发射水火箭后,要根据发射情况,进行调试改进。

()4.利用光伏发电系统可以节能减排,有利于保护环境。

()5.使用光伏发电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6.光伏发电系统发的电可以自用,也可以输送到国家电网。

()四、填图题:五、问答题:你怎样看待家庭光伏发电?附:参考答案一、填空1.相反、反冲2.高度、距离3.空旷4.光伏发电、电能5.厂房、大棚、民宅6.单位、个人、热水、光伏发电二、选择C、C、B、B、C、A三、判断╳、√、√、√、√、√四、填图题五、问答题光伏发电促进了绿色能源的发展,减少了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利于对自然的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上实验一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实验器材: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实验步骤: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结论: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二实验名称:蜡烛的变化实验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小刀、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1. 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 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3. 用小刀切割蜡烛,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切割蜡烛,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实验三(一)实验名称: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坩埚、火柴、方座支架(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

实验步骤:1.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方座支架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二)实验名称: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实验器材:烧杯、火柴、盘子、小勺、方座支架(带铁圈、石棉网)、坩埚、酒精灯、水泥。

实验步骤: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将水泥块放入坩埚,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实验四实验名称: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一)实验器材:汽水瓶4个,电吹风1个,纯净水、食盐。

实验步骤:1.将4个汽水瓶分别编号A、B、 C、 D。

2.用电吹风将A瓶内吹干后迅速放入一枚铁钉,并立即用瓶盖将瓶口盖住。

将蜡烛融化后封住瓶口的缝隙,使其与外部的空气无法接触。

3.在B瓶内装入一满瓶煮沸的水,使水将铁钉完全浸没。

再用瓶盖将瓶口盖住,并用相同的方法用蜡烛将瓶口的缝隙封住。

4.在C瓶内装入少量纯净水,使铁钉一部分在水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但不封口,使其与外部空气接触。

5.在D瓶中加入少量的纯净水并加入少量食盐,将铁钉一部分浸泡在盐水中,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也不封口,使其与外部空气接触。

6.将4个试验瓶放在家中观察一周(每天观察一次)。

实验结论:1.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2.在有盐的情况下,生锈的程度会加深、速度会加快。

实验名称: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二)实验器材:三枚相同的铁钉、三个相同的试管、三个试管塞、干燥剂一小袋、水适量。

实验步骤:1.把三枚铁钉分别放入三个试管中,其中一个试管放干燥剂。

2.一个试管放少量的水,浸没铁钉一部分;另一个试管放满水,将铁钉完全浸没。

3.最后分别用试管塞把三个试管塞紧。

实验结论:潮湿的空气是铁生锈的重要条件。

所以铁不能长期放在潮湿的空气中。

实验名称: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三)实验器材:油、醋、肥皂屑、食盐、铁钉、瓶子、玻璃棒。

实验步骤:1.将食盐倒入杯子中,加水搅拌,形成盐水。

2.将肥皂屑放入杯子中,加水搅拌,形成肥皂水。

3.准备3个瓶子,分别标记为1号、2号、3号、4号。

4.在1号、2号、3号、4号杯子中分别倒入等量的醋、油、盐水、肥皂水。

5.将4枚相同光泽的铁钉分别放入4个杯子中。

6.观察一周,记录现象。

实验结论:铁生锈所需要的条件是酸或碱或盐。

实验五实验名称:观察牛奶的变化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醋、啤酒、食盐、柠檬汁、牛奶。

实验步骤:1.将醋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2.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3.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的牛奶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4.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1.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

2.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变成絮状。

3.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的牛奶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

4.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实验六实验名称:模拟实验:静止和运动实验器材:小车、墨水瓶、橡皮。

实验步骤:1.将小车平放在课桌上,墨水瓶、橡皮放在小车上。

2.拉动小车,观察并思考:橡皮相当于墨水瓶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橡皮相对于课桌呢?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小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课桌为参照物呢?实验结论:拉动小车,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静止的,橡皮相对于课桌是运动的;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小车是静止的;若以课桌为参照物,小车是运动的。

实验七(一)实验名称:惯性实验实验器材:烧杯一个,鸡蛋一个,光滑的薄木板一块。

实验步骤:1.把薄木板放在烧杯上,鸡蛋放在薄木板上面。

2.用手沿水平方向迅速抽掉薄木板,观察鸡蛋如何运动。

实验结论:鸡蛋没有随薄木板一起运动,而是保持了它原有的运动趋势,薄木板抽掉后,只好掉进鱼缸内,说明鸡蛋具有惯性。

(二)实验名称:击打棋子实验实验器材:棋子、尺子。

实验步骤:把5个棋子摞起来,然后用尺子迅速打击下部的棋子,观察上面的棋子的运动。

实验结论:上面的棋子没有与被击打的棋子一起飞向远处,而是竖直向下落回原处。

实验八实验名称:昼夜变化的原因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或小纸人)。

实验步骤: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

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哪边是白天,哪边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如插有大头针的地方或者是小纸人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是早上、正午和傍晚?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传,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九实验名称:探究四季的原因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步骤: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

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

3.地球仪在转动地过程中倾斜角度要保持一致。

4.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太阳”的光芒分别直射在什么地方?这与四季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呢?实验结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实验十实验名称:月相变化模拟实验实验器材:电灯、皮球。

实验步骤:1.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

2.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3.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实验十一实验名称: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实验器材:电灯、圆形小镜子。

实验步骤:1.在与你的眼睛同样高的墙壁上悬挂一盏电灯,用它当作太阳。

手持一面圆形的小镜子当作月亮,与你看电灯的视线大体相平。

2.面对电灯,闭上一只眼睛,调整“月亮”与眼睛的距离,使“月亮”能完全遮住“太阳”,这时,就发生了日食。

3.保持原有姿势,沿逆时针方向原地转动,当你的头部(相当于地球)遮住射向“月亮”的光辉时,便发生了“月食”。

4.再重复几次实验,观察“日食”和“月食”时哪边先亏。

实验结论:1.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

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到地球上。

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

2.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在月球表面的光就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会发生月食。

实验十二(一)实验名称: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实验器材:捕捉蚯蚓若干条、长方形纸盒、黑湿布、透明的塑料薄膜。

实验步骤:1.找一个长方形纸盒把里面涂黑,把盒底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

2.在桌子铺一块黑湿布,在布上放5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正好在盒内的明暗交界处,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亮处和暗处蚯蚓的数量。

实验现象及结论:蚯蚓都会爬到暗处,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二)实验名称: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实验器材:捕捉若干条蚯蚓、长方形纸盒、透明的塑料薄膜、干土、湿土。

实验步骤:1.用一个长方形纸盒,在盒底垫上塑料薄膜,在盒左边放干土,盒右边放湿土,干土与湿土间隔一段距离。

2.在盒中间没有土的地方,放5条蚯蚓,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干土与湿土中蚯蚓的数量。

实验现象及结论:蚯蚓都爬到湿土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实验十三(一)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实验器材:植物(玉米、大豆苗等)、小花盆(或培养皿)、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光源、剪刀。

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不透光的纸盒:用剪刀在其中一个纸盒上部左侧挖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孔,在另一个纸盒上部右侧挖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孔。

2.将三株长势相同但真叶尚未出胚芽鞘的植物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三个花盆中。

3.用两个纸盒分别扣住其中两个花盆(一盆纸盒上的孔朝左开,另一盆纸盒上的孔朝右开),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灯光作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

第三盆在自然状态下生长。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温度、天气等情况,并不断拍照,保留图片记录。

实验现象及结论:幼苗朝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说明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二)实验名称:植物根的向地性实验器材:刚刚萌发的4粒玉米种子,培养皿、棉花、滤纸、胶带、橡皮泥。

实验步骤:1.取4粒同样大小、同样饱满、刚刚萌发的玉米种子,平放在一个培养皿内,使其胚根尖端朝向培养皿中央。

4粒玉米分别位于培养皿的4个方向。

2.将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盖在玉米上。

在滤纸上面填满棉花,并交足清水。

3.盖上培养皿盖,用胶带把培养皿底与培养皿盖粘连在一起(切不可密封,以保证通气),整个培养皿竖立放置在温暖的环境中。

实验现象及结论:4粒玉米种子的根都向地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