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点梳理-宇宙与地球
高考地理必记必背—宇宙中的地球

高考地理必记必背—宇宙中的地球1.①天体:是指宇宙空间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主要的天体类型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两种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②天体系统由大到小有四个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
人类对宇宙的可见范围:半径约 140 亿光年(距离单位)。
③判断某一物质是不是天体,可以用“三看”来概括:一是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二是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三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中,位于外层空间的是天体,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不是天体。
2.①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并受其引力维持运转的天体系统。
②太阳系的组成:八颗大行星、矮行星和众多的太阳系小天体等。
③八大行星位置序列及分类: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④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运动的特点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3.①地月系:地球与月球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
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绕转运动。
然而,地月系的实际运动,是地球与月球对于它们的公共质心的绕转运动。
②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月相的判断可利用月相变化歌来判断: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4.日食与月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月相),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月相)。
当日、地、月三者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地球位于中间,形成月(日/月)食。
月球的运动会带来潮汐的变化。
人类可以利用潮汐的规律进行捕鱼和晒盐,利用潮起潮落发展滩涂水产养殖,还可以利用潮汐发电。
5.①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地球又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高中地理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
半径约140亿光年。
2、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
注意: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3、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4、天体的判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地球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5、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例如:北极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6、天体系统的层次7、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金星、地球、火星(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8、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9、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10、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日地距离适中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充足的水分------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原始海洋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能量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3、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
4、意义:(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
认识地球和宇宙知识点总结

认识地球和宇宙知识点总结1. 地球的基本情况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位于太阳系的内侧,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自转周期大约是24小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24天。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地壳主要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地幔是固态的熔岩层,地核则是由铁和镍组成的液态金属。
地球的大气层由五层组成,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顶层和外层。
地球的气候多种多样,包括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湖泊和江河等。
2. 宇宙的基本情况宇宙是一个辽阔的空间,其中包含了星球、行星、卫星、恒星、星系、星云等。
宇宙是由氢和氦等元素组成的,同时还有黑暗物质和暗能量。
宇宙中主要存在的星系有椭圆星系、螺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
宇宙中最大的天体是星系,星系又包含着众多恒星和行星。
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是夸克和轻子,它们构成了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3.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是一颗猛烈进行核聚变反应的恒星,同时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
太阳系中存在八大行星,分别是水金火木土天王海王。
每个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同时也自转。
在太阳系中还存在着许多小行星、卫星和彗星等。
小行星是围绕太阳公转的一种天体,通常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区域。
卫星是围绕行星公转的一种天体,大多数是围绕火星、木星、土星和天王星公转。
彗星是由冰和尘埃组成的天体,它们在太阳系的边缘区域形成,并绕太阳拱形运动。
4. 星空的观测和研究星空是指宇宙中繁多的星星和星系。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观测星空,可以看到不同的星座和行星。
星座是人们根据星星的分布规律所划分的区域,它们有助于人们观测星空和导航。
行星是太阳系中的行星,通过望远镜观测可以看到它们的表面和运动轨迹。
星空的观测和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宇宙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于各种宇宙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5. 地球的自然现象地球上存在着各种自然现象,比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龙卷风等。
高中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1、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特点:①物质性: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②运动性:宇宙中的一切在不断运动二、天体1、概念: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2、类型:①自然天体:自然界存在的,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②人造天体:由人工研制并用运载火箭或航天飞机发射到宇宙空间的飞行体;运行规律与自然天体相同或基本相同;包括宇宙飞行器和空间垃圾等。
3、常见天体天体类型组成物质及成员特点恒星炽热气体①质量庞大,温度高,能自己发出光和热;②往往和周围其他天体组成一个系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星云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密度较小①本身不发光,一般星云里都会有恒星,呈云雾状;②体积和质量都很大;③因形状的不同,称为狮子状、玫瑰状星云等行星如:八大行星①自己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②沿着固定椭圆轨道环绕恒星运动,质量比恒星小卫星如:月球①绕行星运行,本身不发光;②卫星大小不一,但是不会超过它绕转的行星流星体尘埃和固体块①不能自己发光,但与大气摩擦形成光迹;②进入大气层后,同大气摩擦燃烧而发光,产生流星现象;③没有烧尽的残体落到地面叫陨星,其中石质的叫陨石,铁质的叫陨铁彗星冰物质①密度很小,具有云雾状外表,不能自己发光;②绕太阳运行4、天体的判断标准:(1)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2)非附属于天体的一部分;(3)有独立的运行轨道三、天体系统1、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3、主要天体系统①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②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了解宇宙地球知识点总结

了解宇宙地球知识点总结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也称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大约在138亿年前,整个宇宙都集中在一个非常热的小空间内。
然后,突然发生了一次爆炸,宇宙由此而生。
大爆炸之后,宇宙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宇宙。
宇宙中有很多星系,每个星系中都包含了大量的恒星和行星。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就是其中之一,它包括太阳、地球和其他的天体。
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能够产生生命的行星。
二、地球的形成和结构地球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行星,它是我们所生活的家园。
地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大约在46亿年前,太阳系中的原始星际物质开始凝聚,形成了地球。
地球是由多个不同层次组成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球上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矿物和植被。
这些资源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而地球的大气层也对我们的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保护地球免受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侵害。
三、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的生命源于原始的有机物质,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渐演变出各种不同的生物。
生命在地球上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命对地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地貌和生态环境。
地球上的生命多种多样,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
它们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中生存和繁衍,构成了地球上复杂的生态系统。
人类是地球上的主要生物之一,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深远的,包括能源开采、城市建设和环境污染等。
四、地球与宇宙的关系地球和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星球,但它是我们所居住的家园。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对地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太阳的辐射和行星的引力。
地球上的生物也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类通过载人航天和探测器等手段,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这对我们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了解宇宙和地球的知识是对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和宇宙的理解。
希望我们通过对宇宙和地球的探索和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家园,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地球与宇宙六年级地理知识全面解析

地球与宇宙六年级地理知识全面解析地球和宇宙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存在。
在六年级的地理学习中,我们将全面解析地球与宇宙,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一、地球的特点及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圆球体,由许多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
首先是地壳,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表,由各种大陆和海洋组成。
地壳下方是地幔,在地幔中有熔融的岩浆。
地幔的下面是地核,地核是由铁和镍组成的,温度非常高。
地球的内部不断发生运动,这些运动形成了地震和火山等现象。
二、大陆与海洋的分布地球表面由大陆和海洋组成,它们的分布并不均匀。
大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则主要是海洋。
我们可以通过地理地图看到,大陆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
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周围则环绕着广阔的海洋。
三、地球的运动地球不止是一个静止的球体,它还进行着各种运动。
首先是自转,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周,它需要24小时完成一次自转。
这就是我们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原因。
此外,地球还进行着公转运动,它绕着太阳运行,完成一次公转需要365天,我们称之为一年。
这两种运动共同决定了我们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四、太阳系与宇宙的奥秘地球位于一个庞大而神秘的宇宙中,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太阳系包括太阳、八大行星以及一些小天体,比如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在太阳系之外,还有数不清的恒星、星系和星云等等。
宇宙是无限广阔的,它饱含着无数的奥秘和未知。
五、地球与宇宙的互动与影响地球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首先,太阳光和它的辐射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关键。
太阳的光照和热量使得地球温暖,让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并提供了动物所需的食物链。
其次,地球的引力与宇宙中其他天体的引力相互作用,形成了潮汐现象。
此外,宇宙中的陨石也会不时地撞击地球,形成陨石坑和其他地质现象。
六、人类探索宇宙的旅程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古至今都未曾停歇。
我们通过各种设备和技术,向外太空发射探测器,获取宇宙的信息。
初中地理会考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一、宇宙——天体和天体系统1.天体(1)天体的判断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
进入大气层、落回地球、地表的物体不是天体。
二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三看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动,依附在天体上运行的物质不属于天体。
例如,判断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是否属于天体。
(2)天体类型的判断据天体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判断天体类型。
2.天体系统的层次与判断(1)天体系统的判断判断天体系统的条件: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如地球和月球构成天体系统,北斗七星没有构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基本方法:据中心天体和绕转特征判断。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1.普通性的判断——据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判断(1)运动特征(2)结构特征地球在距日远近、质量、体积、密度、自转和公转周期、表面温度等方面与类地行星相似。
如下图所示:2.地球的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的分析思路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及生产、生活的影响2.我国太阳辐射能的时空分布规律(1)就时间而言,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能比较丰富。
如下图所示:(二)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不同的大气层上发生的太阳活动类型不同,其特征及对地球的影响如下所示: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二、地球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宇宙中的地球地理知识点

宇宙中的地球地理知识点
宇宙中的地球地理知识点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宇宙中的地球地理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合格考知识点梳理--地球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掌握天体的概念和类型,理解天体系统的形成和等级差别。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学会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了解划分地球部圈层的结构,4.了解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识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规律。
6.掌握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7.学会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计算。
8.运用地转偏向力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9.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知识详解: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性: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八颗行星⎩⎪⎨⎪⎧类地行星: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巨行星:E 木星、F 土星远日行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2)特殊性——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充足的水分。
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③适宜的太照和温度围。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 层的黑子,B 层的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3)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气候: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
②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
③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④在地球高纬地区出现极光。
【要点讲解】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三、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1.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甲)。
(1)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乙)。
(2)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丙)。
3.周期4.速度【要点解读】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6)四、昼夜交替和时间计算1.昼夜交替(如图)(1)昼夜现象①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②昼夜半球:甲位于夜半球,乙位于昼半球。
③晨昏线:图中AOB为晨线。
(2)昼夜交替①成因:地球自转。
②周期:1个太阳日。
2.产生时差(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2)地方时⎩⎪⎨⎪⎧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经度相差15°, 地方相差1小时(3)时区与区时①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
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五、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判断及应用 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六、晨昏线的判读和应用 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是以地球球心为圆心的大圆,将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
(2)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
(3)晨昏线所在平面始终与太线垂直。
(4)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5)晨昏线(面)与地轴的夹角=(=或>或<)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晨昏线与赤道的夹角等于与其相切的纬线的纬度。
(6)晨昏线在地表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区时的计算(1)确定时区,将已知经度除以15°,所得商按照“四舍五入”所得整数位即为该地所在时区数。
(2)确定时差,按照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用减法,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用加法确定时差。
(3)按照“东加西减”的规律计算时间。
3.时间计算的两种主要模式 (1)A 地+时差=B 地。
(2)A 地+时差+一起经历的时间=B 地。
【方法技巧】1.时间计算中的“加、减原则”“东加西减”:即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用加,在已知地点的西边用减(这里的东西方向是人为规定,以180°经线为分界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靠近180°经线的地方越靠东)。
2.两地经度差的“加减”计算技巧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都在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用较大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若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一个在东经度,一个在西经度,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其和即为两地的经度差。
七、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1.公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八、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变化规律【要点讲解】1.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1)纬度分布规律①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②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③变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极昼、极夜规律: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四周出现极昼(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四周出现极昼(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南、北极圈上,一年中只有一天极昼(极夜),南、北极点各约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主要是因为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附近,角速度、线速度较大,公转需时间较少,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夜,南极地区极昼;而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公转速度较慢,运行时间较长,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昼,南极地区极夜。
(2)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以上可概括为: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移,则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实际的昼长比理论昼长要长。
九、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1.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3)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2.季节变化特别提示(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当地地方时12:00的太阳高度,即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2)能够指示“正午”的信息很多,如一地的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当地地方时为12:00、太阳位于一天中最南或最北(极夜地区除外)、物影最短时的太阳高度等。
【要点讲解】各纬度变化具体如下: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特别提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ΔH=23°26′+Φ(Φ为当地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46°52′逐渐降低至23°26′。
【要点讲解】1.地球运动中关于季节判断的依据判断季节的依据,除地球运动相关规律外,还有气温和气压、季风、天气和气候、洋流和水文特征、山地植被和雪线变化、农事活动和极地考察等。
十、光照图的基本要素1.两线——晨线、昏线»AB。
(1)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线,如图1中»BC。
(2)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如图1中2.五点——晨赤点、昏赤点、晨昏北点、晨昏南点、太阳直射点(1)晨赤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00。
如图2中C点。
(2)昏赤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00。
如图2中A点。
(3)晨昏北点:晨线与昏线在北半球的交点,也是晨(昏)线上最北的点。
北点(图2中D点)0时北昼,北点12时北夜(当晨昏北点为0:00时,其北方为极昼;当晨昏北点为12:00时,其北方为极夜)。
(4)晨昏南点:晨线与昏线在南半球的交点,也是晨(昏)线上最南的点。
南点0时南昼,南点12时南夜。
(5)太阳直射点:即日心和地心的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如图2中B点)。
太阳高度为90°,地方时为12:00。
它与晨赤点、昏赤点的经度差为90°。
3.点线关系(1)晨昏线与纬线相切于晨昏北(南)点。
晨昏线与赤道相互平分。
(2)只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时,晨昏线为南北走向,即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如图3);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晨线为西北—东南走向(如图4中AB),昏线为东北—西南走向;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晨线为东北—西南走向,昏线为西北—东南走向。
(3)晨昏北点到北极点的纬度差=晨昏南点到南极点的纬度差=直射点到赤道的纬度差=直射点的纬度度数。
(4)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切点的纬度之和始终等于90°(互余)。
4.面面关系(1)二至日时晨昏圈平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66°34′。
(2)二分日时晨昏圈平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90°。
晨昏圈平面与某一经线圈所在平面重合。
(3)地球公转轨道面始终与赤道面呈23°26′的夹角。
5.角度关系(1)二至日,晨昏圈与地轴夹角为23°26′。
(2)二分日,晨昏圈与地轴夹角为0°。
十一、光照图的综合判读以极地俯视光照图来掌握光照图的基本判读1.分清昼夜半球,确定晨线和昏线(1)晨线:顺地球自转进入昼半球,以西为夜半球,以东为昼半球。
(2)昏线:顺地球自转进入夜半球,以西为昼半球,以东为夜半球。
2.确定地球自转方向(1)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根据晨昏线判断:»AB为昏线,»BC为晨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中心为北极点;②若»AB 说明:①若图中»BC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中心为南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