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地图知识点整理
初一地理知识点学习:地图

初一地理知识点学习:地图一.地图的基本因素1.地图的三因素:比率尺,方向,图例。
⑴比率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质距离减小的程度。
比率尺的表达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比率尺的大小比较:表示范围,表示内容的关系:大小:①分子确立:分母小→ 比值大→ 比率尺大;分母大→ 比值小→ 比率尺小②图符同样:比率尺大→范围小→内容详;比率尺小→ 范围大→内容略⑵方向:在地图上鉴别方向①指向标定向:指向标箭头指示北方。
②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一般定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无指向标,经纬网的状况下)⑶图例:地图的语言,包含各样符号和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二.地形图的判读⑴海拔:地面某个地址超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⑵相对高度:某一地址超出另一地址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⑶等高线:把各个点的海拔标明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结成线,就叫做等高线。
①等高线的特征: a.同一等高线的点海拔高度同样。
b.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c.在同一幅图内,除悬崖外,表示不一样高度的等高线不可以订交。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a.山顶: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成关闭曲线,内高外低。
b.山脊:山岭的顶部,等高线的曲折部分向低处凸出(中间海拔低,两边海拔低为山脊)。
c.山谷:山脊之间的低洼处,等高线曲折部分向高处凹进(山谷处能形成河流,中间海拔低,两边海拔高为山谷)。
d.鞍部:相邻两山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有一平等高线构成的中间部分。
e.悬崖:近似垂直的山坡,多条等高线重叠的部分。
f.盆地:周围高中间低,闭合曲线,外高内低。
③等高线稀少坡度缓和,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⑷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之间着上不一样的颜色: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原,棕色表示高峰,蓝色表示大海。
⑸等深线:把大海中海拔同样的各点连成线,叫做等深线。
从等高线或许等深线的疏密状况能够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许海底的坡度的大小。
三.从地图上获守信息1.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①地形图②水文图③天气图④植被图;社会经济图:①人口图②交通图③工业图④农业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的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必背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这一形状可以通过多种现象和观察结果来证明,如海边看帆船、月食现象、站得高看得远、夜晚看北极星的位置变化,以及地球的卫星照片和航天飞船上的观察。
2.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二、纬线和纬度1. 纬线的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 纬线的特点:形状: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长度: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3. 纬度的划分:赤道 (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 “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4. 低、中、高纬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三、经线和经度1. 经线的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叫子午线。
2. 经线的特点:形状:半圆状长度:相等方向:指示南北方向3. 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 (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为东经,习惯上用 “E”为代号,以西为西经,习惯上用 “W”为代号。
4. 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其经线度数之和等于180°,且一条为东经,另一条为西经。
5. 几条特殊经线:180°、0°的经线圈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20°W、16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界线。
四、地球的运动1. 自转:绕转中心: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约24小时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的差异2. 公转:绕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产生的自然现象: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五、地图的基本要素1.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初一的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一的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经纬网:经线和纬线交织形成的网格,用于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和方向。
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二、陆地和海洋大洲和大洋:世界分为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广阔,陆地面积有限,且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三、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气温与降水: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由其决定。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等。
四、居民与聚落人口与人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人种和民族多样化。
语言的种类与分布:世界语言众多,英语、汉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五、发展与合作国家和地区:国家是政治地理学名词,地区指未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托管地等。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国际合作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和平稳定。
六、中国的地理概况中国的位置、疆域与行政区划: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疆域辽阔,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等。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民族众多且分布不均。
这些只是初一地理知识点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许多细节和深入的内容需要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地图、图表等辅助工具进行记忆和理解,同时注重实际应用和联系生活实例,以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初一的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的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地图第一章第二节地图的三要素:①比例尺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a、比例尺的大小,如1:10 000>1:100 000 ;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如北京地图,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如中国地图,内容粗略P9 图1—16b、比例尺的转换:厘米变千米,去掉5个0如1:5 000 000即表示图上一厘米等于实地距离50千米②方向:a.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看指向标P10 活动题图1—18③图例:P10 图1—17地球和地球仪第二章第一节1、地球的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专指赤道2、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纬线:赤道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指示东西方向横着,呈圆形;长度不等,赤道即0°纬线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成为一点。
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North;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South。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且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半圆,指示南北方向竖着;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W”表示West;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E”表示East。
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P19图2-114、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东西半球分界:160°E,20°W ;地球的运动第四章第三节1、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周期:一天2、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3、与地球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南北半球的季节和昼夜长短情况相反气节日期北半球季节太阳直射点位置昼夜长短春分 3月 21日北半球春季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夏至 6月 22日北半球夏季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秋分 9月 23日北半球秋季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冬至 12月22日北半球冬季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4、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地球绕着地轴自己转5、公转的意义:地球绕着太阳转a、一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变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短,北极圈极夜;南北半球情况相反C、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66.5°—90°;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热带南北纬23.5°之间;热带与寒带之间是温带23.5°—66.5°。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必考7大重点地图速记

01经纬网图【地图速记】(1)经纬线(度):①北回归线,②南回归线,③北极圈,④40°N(纬度),⑤80°E(经度)。
(2)纬度带:⑥低纬度,⑦中纬度,⑧高纬度。
02地球运动【地图速记】(1)左图中阴影部分是夜半球,光照部分是昼半球。
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节气),此时地球公转到右图中C处。
(2)写出五带位置:甲地:北寒带,乙地:热带,丙地:南温带。
(3)读图,填在下表。
03等高线地形图【地图速记】(1)地形部位:A 山峰(山顶) ,B 山脊,C 鞍部,D 山谷,E 陡崖。
(2)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3)李庄在丁村的西南方向。
04世界海陆分布【地图速记】(1)大洋:A印度洋,B 太平洋,C 大西洋,D 北冰洋。
(2)大洲:E非洲,F 欧洲,G 亚洲,H 北美洲,I 南美洲,J 大洋洲,K 南极洲。
(3)海峡或运河:L 苏伊士运河,M 白令海峡,N巴拿马运河,O 马六甲海峡。
05板块构造学说【地图速记】(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六大板块名称。
①亚欧板块,②非洲板块,③印度洋板块,④太平洋板块,⑤美洲板块,⑥南极洲板块。
(2)图中A表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表示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红海将不断扩大,几千万年后,将成为新的大洋,位于非洲与欧洲之间的地中海正在不断缩小,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4)阿拉伯半岛与印度半岛从大洲划分位于亚洲,从大陆划分属于亚欧大陆,从板块划分属于印度洋板块。
06世界气候类型分布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图速记】(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候类型。
A 热带雨林气候;E 亚热带季风气候;J 温带大陆性气候;B 热带草原气候;F 地中海气候;K 寒带气候;C 热带季风气候;G 温带海洋性气候;L 高原山地气候;D 热带沙漠气候;H 温带季风气候。
(2)字母A表示的气候类型分布在赤道附近,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分布最典型的地区有非洲的刚果盆地、马来群岛和亚马孙平原。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图解版)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考点1. 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地球的大小: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仪的点和线:地轴:地球自转轴;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北极: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与北极对应的点,地球上的最南点赤道: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纬线: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线(子午线):连接南北两极垂直于纬线的线4、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形状特征纬线是一个闭合圆圈经线是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指示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数量关系无数条;所有纬线都互相平行无数条;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长度分布赤道向两极缩为一点、每一条纬线长度不相等(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每一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经纬度数划分纬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各增大到90°北纬N:北半球0°---90°N南纬S:南半球0°---90°S经度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增到180°东经E:东半球20°W—0°--160°E西经W:西半球20°W—180°--160°E经纬度变化规律纬度数向北逐渐增大的为北纬纬度数向南逐渐增大的为南纬经度数向东逐渐增大的为东经经度数向西逐渐增大的为西经分界线确定南北纬分界线:赤道(0°纬线)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东西经分界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180°经线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半球划分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赤道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20°W、160°E经线圈20°W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160°E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纬度划分低纬度(南北纬0°-30°)、中纬度(南北纬30°-60°)、高纬度(南北纬60°-90°)考点2. 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类自转: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公转: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周期1天1年旋转中心地轴太阳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季节变化,形成五带昼夜长短变化2、地球公转示意(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时间3月21日前后6月22日前后9月23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半球昼夜昼夜平分(等长)昼长夜短昼夜平分(等长)昼短夜长南半球昼夜昼夜平分(等长)昼短夜长昼夜平分(等长)昼长夜短天文学现象北极圈以北极昼,南极圈以南极夜南极圈以南极昼,北极圈以北极夜半球热量相等北半球多,南半球少相等南半球多,北半球少南北半球季节状况3、4、5月份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的秋季6、7、8月份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9、10、11月份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的春季12、1、2月份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3、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界线纬度范围特点A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3.5°N —23.5°S 有阳光直射现象,获得阳光热量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初一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

初一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一、地球和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 纬线和纬度-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
- 纬度:以赤道为0°纬线,向北向南各分为90°。
赤道以北为北纬(N),赤道以南为南纬(S)。
低纬度(0° - 30°)、中纬度(30° - 60°)、高纬度(60° - 90°)。
3. 经线和经度-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 经度: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为180°。
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180°经线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
4.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 周期:约24小时(1天)。
- 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东边时间早于西边)。
- 地球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365天(1年)。
- 产生的现象:四季更替(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五带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5. 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为比例尺 =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有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表示形式。
- 方向: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地图上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七年级地图版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地图版知识点汇总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地图版,这是一种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和人类活动的方式。
地图版是指在平面上把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水文、地理位置、气候、资源和人文景观等信息符号化、标准化并按照固定比例、方位要求公开表现出来的地图形式。
以下是七年级地图版常见知识点的汇总。
1. 方位与经纬度方向是指一个物体在空间中朝向的方向。
在地图版中,通常会出现十六个风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偏南、东南偏东、西南偏南、西南偏西、东北偏南、东北偏东、西北偏南、西北偏西),以及角度制和方位角表达方式。
经纬度是表示地球表面位置的一个重要方式,它由纬度和经度两部分组成。
纬度是以地球赤道为基准,垂直于赤道面,在南北方向上测量地球表面地点距离赤道的角度。
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在东西方向上测量地球表面地点距离本初子午线的角度。
七年级学生需要掌握如何通过地球上一个点的经纬度来确定其具体位置。
2. 地图符号地图符号是指将地球上的各种地貌、水文、建筑、交通和人文景观等以统一方式加以标示和表示的特定符号,在地图中充当一种语言,可以高效地传达信息。
例如,水流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河流可以用线标示,山体可以用等高线表示等等。
在学习地图版时,必要要掌握各种地图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3.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它将地球表面各地的高低起伏描述为不同长度和宽度的平行线组成的等高线。
地球的表面曲率最大的地方在赤道,曲率度数为111km/km,往极地方向曲率逐渐减小,最后在两极附近变成了一个平面。
地球的尺度是区域与天然地貌的比例尺,一般用一条远大于区域视角的单位长度表示比例。
在学习地图版时,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尺度对绘制准确的地图非常重要。
4. 贴图贴图是指将地图放到一个球体上,并与地球重合。
通过贴图,我们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实现对地球表面的实时浏览和旋转。
在地图版中,常用的贴图技术包括球形贴图和基于纹理坐标的复杂几何图形贴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图知识点整理
1 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 a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b大小: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c表示方法: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
数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
线段式-(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
⑵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与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地形图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5.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地形: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山地:海拔较高:>500米,地面起伏程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