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史记选读素材专题五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苏教版)

0 7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01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报任安书(存目)
02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 《史记》的体例
夏本纪 鲁周公世家 *河渠书 *六国年表
03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06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 —《史记》的叙事艺术
*秦始皇本纪 *赵世家 魏公子列传 淮阴候列传
07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 响
*《史记》与史学 *《史记》与文学 研究《史记》 参考选题 活动建议
感谢聆听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 (苏教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 录
0 1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0 2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0 3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05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0 6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 史家传统
高祖本纪 *李将军列传
0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 的理想人格
*孔子世家 管仲列传 屈原列传
05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项羽本纪 *廉颇蔺相如列传 *滑稽列传 刺客列传
高中语《滑稽列传》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 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 髡帣韝蘜跽,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 数起,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 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 醉矣。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也!为之奈何?”优孟曰: “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 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 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 也。
楚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了!该怎么办 呢?“优孟说:”请大王准许按照埋葬畜生的办法 来埋葬它。在地上堆个土灶当做套才,用大铜锅当 做内棺,用姜枣来调味,用香料来解腥,用稻米做 祭品,用火光做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中。 “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 要让天下长久听说这件事。
孔子说:“六经对于治理国家,作用是相同的。 《礼记》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乐经》用来诱发 人的和气,《尚书》用来记述历史事迹和典章制 度,《诗经》用来表达思想感情,《易经》窥知 天地的神奇变化,《春秋》用来衡量是非曲直。” 太史公说:“天下的道理广大无边,难道不伟大 吗!谈笑之际能巧妙地合于正道,也是可以解除 纷扰的。”
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 齐威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 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 理。进谏的方式是讽谏,也就是下对上,不直指其 事,而是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对隐语,齐威王也好这一口,所以,以除了邹忌外, 还有一个人也爱讽谏。他就是淳于髡。 《史记 滑稽列传》中就记载了淳于髡的事。“滑 稽”二字,属古今异义。今天指言语、动作或事态 令人发笑,而古代则指能言善辩,言辞流利。所以, 本文重点写淳于髡的言语机智。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宾语前

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动词宾语与介词宾语所处的位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现代汉语相同,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一种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后者叫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如下两种:一、动词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彼且奚△适.也?(《逍遥游》)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
如:①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②莫之△夭阏..者。
(《逍遥游》)这类句子要注意两点: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3.用“之”“是”“之为”,或在句首再加“惟”“唯”,将宾语前置,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是”只是标志词,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③其李△之谓.也?(《李将军列传》)△将△军④唯利△是图.。
⑤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二、介词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
如:①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非疑问句中的“以”的宾语常前置。
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纪》)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练习一下列句子中都有前置宾语,请用“·”与“△”标出动词或介词与它们的前置宾语。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焉△附.(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言△以.蔽之(4)维长终是图。
维长△终△是图.(5)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何△以.至此(6)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吾何△为.于此(7)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不容何△病.(8)岂管仲之谓乎?岂管△仲△之谓.乎(9)之二虫又何知!之二虫又何△知.(10)是以见放。
高中专题五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第14课滑稽列传课件选修《《史记》选读》(语文)

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来 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_____
(3)固 顽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_____ 坚持 固请,召有司案图:_____ 巩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
4.古今异义词
(1)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指能言善辩,言辞流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妇言慎无为 不要干(当)。 古义:_____________
没有作为。 今义:____________
(5)齐威王横行 率意而行。此指齐威王称雄一时之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屋子里,用没有帐幔的床作席子,拿蜜饯的枣干来喂它。
(3)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要死后家庭富足,又恐怕接受人家的贿赂,败坏法纪,作奸犯科而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大罪,自身被杀而家族被灭绝。贪官哪能做呢!
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第14课 滑稽列传
内容索引
先读先知——文本助读 品读研讨—— 文本核心 后读厚积——文本拓展
最新-高中语文《史记》的人物刻画素材 苏教版选修 精

《史记》的人物刻画闾巷之人的入传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
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
《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覆盖面,和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
司马迁本人“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报任安书》),希望借助于《史记》一书而扬名后世,实现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
出于这种心态,司马迁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鸣不平。
他在《伯夷列传》中写道:“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司马迁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知名度的高低,乃至他是否能够青史留名,固然和他本身的业绩有关,同时也和是否有人宣扬提携密不可分。
他在《游侠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在司马迁看来,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或凭借王者亲属的血缘优势,或身居卿相之位,有的是二者兼备,他们显名诸侯,犹如顺风而呼,事半功倍。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司马迁对儒墨等学派由于门户之见排斥这些出自平民的侠客而深感不公。
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别,而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
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而张仪身上更多的却是狡诈权谋。
江苏省高二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草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选修)》全套教案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草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项羽本纪[知识目标]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能力目标}1.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2.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思想目标]感受历史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第一课时一. 导入1、复习三首写项羽的诗。
2、两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明确:杜牧这首诗体现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敏锐触角和非凡气度,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而真正的男子汉是不怕失败,而能忍辱负重,病败雄心在。
(正如刘欢所唱《从头再来》)诗句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包羞忍耻,不肯总结教训,惋惜其英雄事业归于覆灭。
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如果说杜牧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
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望烽烟止息。
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
其中民心的向背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显得是至理名言!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中奋起。
二.初步感知思考:项羽是英雄吗?(结合原先你对项羽的了解,谈一谈你心目中的项羽形象?)三.浏览预习课文(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第二课时一.问: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二.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语文苏教版:专题五+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第15课+刺客列传+Word版含答案

第 15课 刺客列传1.通假字(1)吾曩者目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嘿.而逃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手揕其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为羽声忼.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乃引其匕首以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北购.于单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慑”,威慑,震慑,一说降服 (2)同“默”,默默地 (3)同“胸”,胸膛(4)同“慷”,慷慨 (5)同“现”,出现 (6)同“掷”,投掷 (7)同“佣”,被雇用的人(8)同“媾”媾和,讲和 (9)同“腕”,手腕2.一词多义(1)兵⎩⎪⎨⎪⎧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2)顾⎩⎪⎨⎪⎧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野有麦场: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大行不顾.细谨: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3)固⎩⎪⎪⎨⎪⎪⎧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4)私⎩⎪⎨⎪⎧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见张良: 项王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答案 (1)士兵/军队/兵器 (2)回头/看/拜访/考虑/但是/难道/只是 (3)坚决/坚固/险要的地方/顽固/本来/固然/巩固/坚守 (4)私利/私人的/偏爱/私下/私交,秘密活动 3.虚词归纳 (1)虽⎩⎪⎨⎪⎧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2)之⎩⎪⎨⎪⎧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3)因⎩⎪⎨⎪⎧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答案 (1)虽然/即使/即使这样 (2)助词,无义/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3)趁机/于是4.古今异义词(1)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采取某种措施,避免给人以口实。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了这一 艺术规 律来进 行创作 , 塑 造 了一大 批血 肉丰 满 、 独具 特质 的历史人 物形 象 , 给《 史记 》 这
部 巨著添上厚 重 的一 笔 。如《 廉颇蔺相 如列传 》 , 塑造 蔺相如 的形象 , 在 秦赵 紧张 的气氛下 作者 再从 容描绘献 璧取璧 、 保璧归璧 、 抗言 秦廷 的几 个场面 。相如能相 机行事 , 掌握 主动 , 具 有超人
鲜 明。 如《 李将军列传》 中杀 霸陵尉的细节 , 令 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 , 还有负能使气 的一 面。
又如《 项 羽本纪》 中, 项羽反复强调 “ 天之亡我 ” , 展现 了他捍 卫荣誉 , 充满血性 , 绝 不苟且 的英雄骨
气 以及他的有耻及 自愧 。 再 如《 刺 客列传 》 中关于客不至的细节 , 也暗示 了荆轲行动 的结果 。 在细 节的表现张力之下 , 还要注意 的是个性化 的语言。例如陈涉 、 项羽 、 刘邦三人 , 都说过反映其欲争 天下的话 , 却截然不 同。 陈涉是 : “ 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 项 羽是 : “ 彼可取而代也 ! ” 刘邦是 : “ 嗟乎 ! 大丈夫 当如此也 ! ” 三个人 的话都充分体现 了各 自的身份 、 个 性。 陈涉 的话符合其下层 劳动人 民的
身份 , 体现 了他 敢于反抗 的个性 ; 项羽 的话 符合他 旧贵族 阶级 的身份 , 反 映 了他过人 的胆气和干
脆豪 爽的个性 ; 刘邦 的话则符合他 自耕农 的身份 , 反 映了他羡慕秦始皇奢华生 活的卑微私心和夺
取 天 下 的野 心 。
其三 , 整体把握选文 内容 , 和其 他相关篇 目比照阅读 , 整体勾勒 出人物形象 。 “ 一事所 系数人 ,
《 史记 》 中俯拾 皆是 。“ 烘云托月” 的手法是《 史记》 的特色 , 自司 马迁之后 , 也 成 了中国小说 中表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与介词宾语所处的位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现代汉语相同,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一种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后者叫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如下两种:
一、动词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①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②彼且奚△适.
也?(《逍遥游》)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
如:
①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②莫之△夭阏..
者。
(《逍遥游》) 这类句子要注意两点: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3.用“之”“是”“之为”,或在句首再加“惟”“唯”,将宾语前置,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是”只是标志词,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
①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②夫晋,何△厌△
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其李△将△军△
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④唯利△
是图.。
⑤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
之为听.。
(《弈秋》) 二、介词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
如:
①何△以.
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微斯人,吾谁△与.
归?(《岳阳楼记》) 2.非疑问句中的“以”的宾语常前置。
如:
①楚战士无不一△以.
当十。
(《项羽本纪》) ②将子无怒,秋△以.
为期。
(《诗经·氓》) 练习一 下列句子中都有前置宾语,请用“·”与“△”标出动词或介词与它们的前置宾语。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毛将焉△附.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一△言△以.
蔽之 (4)维长终是图。
维长△终△
是图. (5)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何△以.
至此 (6)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吾何△为.
于此 (7)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不容何△病.
(8)岂管仲之谓乎?
岂管△仲△
之谓.乎 (9)之二虫又何知!
之二虫又何△知.
(10)是以见放。
是△以.
见放 (11)胡为乎来哉?
胡△为.
乎来哉 (12)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尔△
是过.与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 .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 .言于大府诛之
D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 D
解析 D 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练习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②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 ①沛公安在②大王来何操
D.⎩⎪⎨⎪⎧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 D
解析 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解析 ①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②“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
”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
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
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 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
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的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③纺:系。
1.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范氏富,(你)盍已乎?
B .(董叔)曰:“欲为系援焉。
”
C .献子执(董叔)而纺(董叔)于庭之槐。
D .叔向过之,(董祁)曰:“子盍为我请乎?”
答案 D
解析 应为“董叔”。
2.下列各句中,与“不吾敬也”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唯君图之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答案 B
解析B项与例句句式一致,为宾语前置句。
A项为主谓倒装。
C项为一般句式。
D项为固定句式。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氏富,盍已乎?
译文: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盍:何不) (2)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译文: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3)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文:(你)想要的(东西)已经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何请:请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