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技术试验-大豆报告

合集下载

大豆田间试验计划报告

大豆田间试验计划报告

大豆田间试验计划报告English Answer:Soybean Field Trial Experiment Plan.Objective:The objective of this experiment i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 new soybean variety in terms of yield, quality, and disease resistance.Materials and Methods:Experimental Design: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will be used.Plot Size:Each plot will be 10 m x 10 m.Planting:Soybean seeds will be planted at a rate of 10 seeds per meter.Fertilization:Plots will be fertilized according to soil test recommendations.Weed Control:Herbicides will be applied as needed to control weeds.Disease Control:Fungicides will be applied as needed to control diseases.Data Collection:The following data will be collected:Yield.Seed quality.Disease incidence and severity.Statistical Analysis:The data will be analyzed using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Expected Outcomes:The expected outcomes of this experiment are:A determination of the yield, quality,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the new soybean variety.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the new soybean varietyin commercial production.Chinese Answer:大豆田间试验计划。

作物栽培学大豆实习报告

作物栽培学大豆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大豆实习,使我对大豆的生长发育规律、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作物栽培学的认识。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5月10日至2021年6月10日实习地点:XX农业大学大豆试验基地三、实习内容1. 大豆生长发育规律(1)播种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一般选择在春季,即4月初至5月初。

(2)出苗期:播种后7-10天,大豆开始出苗。

(3)苗期:大豆出苗后至开花前,约30天左右。

(4)开花期:大豆苗期结束后,进入开花期,约40天左右。

(5)结荚期:开花期结束后,大豆进入结荚期,约50天左右。

(6)成熟期:结荚期结束后,大豆进入成熟期,约30天左右。

2. 大豆栽培技术(1)播种:播种前进行土壤深翻,施足底肥,播种深度2-3厘米,行距40-50厘米,株距15-20厘米。

(2)施肥:大豆需肥量较大,一般底肥施用复合肥300-400公斤/亩,追肥施用尿素50-70公斤/亩。

(3)灌溉:大豆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应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湿度适时灌溉。

(4)病虫害防治:大豆主要病虫害有大豆蚜虫、大豆锈病等,应及时防治。

3. 大豆病虫害防治(1)大豆蚜虫:在大豆生长过程中,蚜虫会造成大豆叶片卷曲、生长缓慢等问题。

防治方法: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如吡虫啉、阿维菌素等,每隔7-10天喷施一次。

(2)大豆锈病:大豆锈病主要危害大豆叶片、茎蔓等部位。

防治方法: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如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等,每隔7-10天喷施一次。

四、实习心得体会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大豆的生长发育规律、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在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3.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通过本次实习,我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更加珍惜粮食,树立了“爱农、学农、兴农”的理念。

大豆生产实习报告

大豆生产实习报告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豆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深入了解大豆生产的全过程,提升自身的农业实践能力,我于2023年暑假期间在XX县XX农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大豆生产实习。

二、实习单位及时间实习单位:XX县XX农场实习时间:2023年7月15日——2023年8月15日三、实习内容1. 大豆种植技术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习了大豆的种植技术,包括选种、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农场技术人员详细讲解了大豆的生长习性、土壤要求以及种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田间管理实践: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亲自参与了大豆的播种、施肥、灌溉等工作。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田间管理的技巧,了解了大豆生长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3. 病虫害防治:实习期间,农场正值大豆病虫害高发期,我学习了如何识别和防治大豆病虫害,并参与了农药喷洒、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4. 收割与加工:在实习的最后阶段,我参与了大豆的收割和加工过程。

我了解到大豆收割后要及时晾晒,以保证品质。

同时,我也学习了大豆的初步加工技术,如脱粒、筛选等。

四、实习收获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习,我将所学的大豆种植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了解农业发展:实习让我深入了解了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现状,认识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3. 培养团队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培养了团队精神。

4. 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1. 农业科技是关键:只有不断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才能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2. 农民是主体: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业效益。

3. 绿色发展是方向:在发展大豆生产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这次大豆生产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还让我对农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大豆播种实习报告

大豆播种实习报告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过程,我于2021年7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大豆播种实习活动。

实习地点位于我国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习期间,我有幸跟随农业专家学习了大豆播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实习内容1. 了解大豆种植技术实习期间,我们首先了解了大豆的生长习性、种植区域、播种时间等基本知识。

大豆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在我国北方地区种植较为广泛。

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春季,土壤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

2. 学习大豆播种技术(1)播种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选择优质的大豆种子,进行消毒、浸种等处理。

然后,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施足底肥,确保大豆生长所需养分。

(2)播种方法:大豆播种可采用条播、穴播等方式。

我们主要学习了条播方法,具体步骤如下:① 播种前,根据大豆种植密度,确定行距和株距。

一般行距为40-50厘米,株距为15-20厘米。

② 在播种机中设置好播种量,调整好播种深度,确保大豆种子均匀分布在土壤中。

③ 播种后,及时进行覆土,覆土厚度一般为2-3厘米。

(3)播种后管理:播种后,要加强田间管理,包括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实践能力:通过亲身参与大豆播种,我掌握了大豆播种的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深入了解农业生产:实习过程中,我了解了大豆种植的整个流程,对农业生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1. 实践出真知: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农业生产技能。

2. 勤学苦练:在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农业生产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技能。

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农业工作者。

3. 传承农业文化:作为新时代的农业工作者,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农业文化,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这次大豆播种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我国农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的总结报告

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的总结报告

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的总结报告近年来,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的增加与品质的提高一直是改善粮食结构的重要措施,而大豆的高产栽培模式实验是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的重要研究工程。

在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中,将考察不同的耕作模式、施肥模式和植物保护模式,并分析这些模式在大豆高产栽培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本次实验采用设定田间试验,用半野外条件下种植大豆,考察不同耕作模式和施肥模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在实验中,以美豆为试验材料,将美豆分成四类,分别为有化肥、无化肥、有农药、无农药四种,比较其抗性、品质和产量。

实验表明:施用化肥和农药的有效性对大豆的产量有显著影响,施用化肥和农药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

而且,在大豆的品质方面,施用化肥和农药的作用也是显著的,可以提高大豆的抗性和品质。

结果表明,大豆的高产栽培模式实验中,施用化肥和农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改善大豆粮食的品质和结构。

另外,控制土壤湿度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建议在大豆种植的地区加强水土管理,提高大豆的土壤湿度,这样可以改善大豆的栽培环境,以提高大豆的产量。

此次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为我们提出了科学的施肥模式和植物保护模式,改善了大豆的品质,促进了大豆产量的提高,是大豆高产栽培中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成果。

若想延续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的成果,将大豆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合理利用化肥、农药和水土的资源,改善大豆的种植环境,强化大豆的栽培管理,以实现大豆高产栽培的目标。

综上所述,本次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的结果表明,施用化肥和农药对大豆的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控制土壤湿度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可以改善大豆的种植环境,实现大豆高产栽培的目标。

大豆试验工作总结

大豆试验工作总结

大豆试验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对植物蛋白质需求的增加,大豆作为一
种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备受关注。

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许多科研人员进行了大豆试验工作,以期能够找到更好的栽培方法和育种途径。

在这些试验工作中,科研人员们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试验和实验室研究。

他们通
过对大豆的生长环境、土壤肥力、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找到最适合大豆生长的条件。

同时,他们还进行了大豆品种间的比较试验,以找到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质大豆品种,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种子选择。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们还通过基因改良和育种工作,努力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他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大豆的抗病性、耐旱性、耐寒性等进行了改良,为大豆的栽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这些试验工作,科研人员们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他们发现了一些适合
大豆生长的新技术和新品种,为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同时,他们也为大豆的栽培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种植指导。

总的来说,大豆试验工作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科
研人员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相信大豆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黄豆生长环境实验报告(3篇)

黄豆生长环境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黄豆在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包括温度、水分、光照和土壤等因素对黄豆生长的影响。

通过实验,了解黄豆的生长习性,为实际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黄豆种子:品种为黑龙江大豆。

2. 育苗盘:若干。

3. 培养土:营养土和沙土混合。

4. 温度计:用于测量环境温度。

5. 湿度计:用于测量空气湿度。

6. 光照计:用于测量光照强度。

7. 浇水器:用于浇水。

三、实验方法1. 分组与处理:将黄豆种子分为四组,分别为A组、B组、C组和D组。

每组50粒种子。

- A组:作为对照组,正常生长条件,即温度20-25℃,湿度60-70%,光照自然光照。

- B组:降低温度至15℃,其他条件同对照组。

- C组:增加湿度至80-90%,其他条件同对照组。

- D组:减少光照至自然光照的1/3,其他条件同对照组。

2. 种植与观察: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播种于育苗盘中,覆盖一层薄土,保持土壤湿润。

每天观察并记录黄豆的生长状况,包括发芽时间、株高、叶色、叶面积等。

3.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组黄豆的生长状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芽时间:对照组A组的黄豆发芽时间为5天,B组发芽时间为7天,C组发芽时间为4天,D组发芽时间为6天。

结果表明,适中的湿度有利于黄豆的发芽。

2. 株高:对照组A组的黄豆株高为20cm,B组株高为15cm,C组株高为22cm,D 组株高为18cm。

结果表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黄豆株高的增长。

3. 叶色与叶面积:对照组A组的黄豆叶色鲜绿,叶面积为10cm²,B组叶色较浅,叶面积为8cm²,C组叶色深绿,叶面积为12cm²,D组叶色较浅,叶面积为9cm²。

结果表明,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有利于黄豆叶色和叶面积的增长。

4. 结荚情况:对照组A组的黄豆结荚数量为30个,B组结荚数量为20个,C组结荚数量为35个,D组结荚数量为25个。

大豆实验报告

大豆实验报告

大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大豆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并探讨其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通过观察大豆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分析其生长速度、根系发育、叶片形态等特征,以及对光照、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响应。

实验结果表明,大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健康生长,并对环境因素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引言:大豆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了解大豆的生长和发育规律,对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大豆的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其生长过程和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培养皿、培养基、水、光源等。

2. 实验步骤:a. 将大豆种子浸泡在水中,使其充分吸水。

b. 在培养皿中铺一层湿润的培养基。

c. 将浸泡后的大豆种子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

d. 将培养皿放置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e. 每天观察大豆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f. 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对大豆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与讨论:1. 大豆的生长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大豆的生长速度较快,幼苗迅速出土,并逐渐长高。

2. 根系发育:大豆的根系发育良好,根系逐渐扩展并向下生长,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

3. 叶片形态:大豆的叶片呈羽状复叶,叶片表面光滑,叶色鲜绿。

4. 光照对大豆的影响:大豆对光照的需求较高,充足的光照能促进其光合作用,提高养分合成效率。

5. 温度对大豆的影响: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大豆的生长,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其生长速度和发育状况。

6. 水分对大豆的影响:适宜的水分条件是大豆生长的基础,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会对大豆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大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健康生长,生长速度较快。

2. 大豆的根系发育良好,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

3. 光照、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大豆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4. 大豆对光照的需求较高,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其生长和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调查报告
一、成熟植株与经济形状考察
考查指标:
1.株高:子叶节到植株顶端的高度(不包括顶花序),以cm表示;
2.主茎节数:主茎第一真叶节到顶端节的节数,不包括子叶节及顶端花序;
3.结荚(底荚)高度:子叶节到最下部豆荚的高度,以cm表示;
子叶节到主茎最低豆荚着生处的高度:
a)最低豆荚着生于主茎叶腋的花序,子叶节到花序着生处
b)有效分枝以下的主茎无豆荚,子叶节到有效分枝着生处
4.有效分枝数:指主茎上结荚的分枝数,有效枝至少有2个节,不计二次分枝;
5.单株荚数:一株的有效荚和无效荚数之和;
6.有效荚数:指含有一粒以上饱满种子的荚数;
7.单株粒数:除未成形粒外,所有未熟粒、虫食粒、病粒的数目;
8.单荚粒数:用单株粒数除以单株有效荚数之商;
9.单株粒重:将10株豆粒筛去杂质,但包括未熟、虫食及病粒,称重,计算均重(克∕株);
10.荚熟色:豆荚成熟时的颜色,分为灰褐、淡褐、褐、深褐、黑;
11.荚形:分为直葫芦形,弯镰形、扁平形三种;
12.粒形:指籽粒的形状,分为:圆形、椭圆形、扁椭圆形、长椭圆形、肾形;
13.粒色:分为黄、青、黑、褐、双色;
14. 脐色:分浅黄、黄、淡褐、褐、深褐、蓝、黑七种;
15.种皮光泽:分强光、微光和无光三类;
16.百粒重:随机选取完整成熟豆粒两份,每份100粒,称重(克),若两份100粒重相差超过0.5克,重新取样称重;
17.虫食粒率、紫斑粒率、褐斑粒率:随机取豆粒300粒,各挑出以上三种病虫粒,计算出百分率。

分析:由于没有标准植株做参考,所得数据无法定性比较。

但从虫食粒率、紫斑粒率、褐斑粒率三个数据均为0可以看出,大豆的品质不错;此外,25.6g的百粒重较一般的产量水平也很高。

由此猜测,大豆理论亩产也应该较高。

二、大豆测产
1.测产公式
大豆的子粒产量=单位面积株数×单株粒重
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平均行距÷平均株距
单株粒重=单株有效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100
2.产量计算
单位面积平均行距平均株距单株有效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667㎡46cm28cm63 2.4125.6
产量=(667÷0.46÷0.28)×63×2.41×25.6÷100÷1000Kg/亩=201Kg/亩
3.产量分析
通过网上搜索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农业数据,查阅得到2014年我国大豆平均亩产为119 Kg/亩。

中国种子协会理事长王连铮说,现在有一些地区大豆亩产量达到200公斤以上,个别地方达250公斤。

由此,经计算得到的实验田大豆理论亩产基本可信,产量属于高产水平。

大豆产量高低与产量构成因素密切相关,大豆的产量构成因素有以下几点:
1.单位面积株数:即种植密度,计算得实验田种植密度为5178株/亩;
2.结荚数:结荚数与种植密度、单株结荚数有关。

计算得实验田种植密度为5178株/亩,单株有效荚数为63个,即单位面积总结荚数为326,214个;
3.每荚粒数;
4.百粒重:据研究,百粒重增加一克。

每亩即可提高产量12.5公
斤。

实验田所测百粒重为25.6g,为较高水平。

总之,由于所取样本很少,测量技术手段简单,实际产量与理论计算结果可能有较大误差。

要想提高产量,必须紧密结合产量构成因素,选育高产品种,做好各项农田管理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