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日记

合集下载

曾国藩名言合集及背景资料

曾国藩名言合集及背景资料

曾国藩名言合集及背景资料1、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曾国藩日记》2、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曾国藩日记》3、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曾国藩日记》4、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曾国藩日记》5、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曾国藩全传》6、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曾国藩全传》7、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曾国藩日记》8、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曾国藩日记》9、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曾国藩日记》10、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曾国藩日记》11、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曾国藩日记》12、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曾国藩日记》13、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曾国藩日记》14、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曾国藩日记》15、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

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曾国藩日记》16、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曾国藩日记》17、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曾国藩日记》18、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曾国藩全传》19、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曾国藩全传》20、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曾国藩全传》21、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曾国藩全传》22、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曾国藩全传》23、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曾国藩全传》24、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曾国藩全传》25、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曾国藩全传》26、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

曾国藩书目

曾国藩书目

关于曾国藩的资料蒋星德:《曾国藩之生平及其事业(1811-1872)》,商务印书馆,1935年。

胡哲敷:《曾国藩》,重庆中华书局,1943年。

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贵阳文通书局,1947年;岳麓书社,1985年。

汪世荣编:《曾国藩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59年。

六哲:《曾国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全30册。

1985年至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冰鉴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教子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王颖:《官径:曾国藩为官术》,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何贻锟:《曾国藩评传》,正中书局,1937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马道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曾剃头》,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2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最新校译本:曾国藩家书》(3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马道宗编:《曾国藩传世经典》,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著、常鸿慈注释:《曾国藩如是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林世田等点校:《曾国藩日记》(3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童笙:《官品解读:曾国藩为官识人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童笙:《人镜解读:曾国藩醒世书训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家书》(2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王太运、吴运梅编著:《曾国藩智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著、史林注释:《治心经》,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文集》(中国古典文化精华,3册),京华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家训》,岳麓书社,1999年。

《曾国藩传世箴言语录解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凡人曾国藩:爱看美女中午思淫好睡懒觉

凡人曾国藩:爱看美女中午思淫好睡懒觉

凡人曾国藩:爱看美女、中午思淫、好睡懒觉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今娄底双峰)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从穷乡僻壤起步,在一无家学、二无家族背景的情况下,曾国藩崛起而成“中兴第一名臣”。

他获评的名头都很吓人:旷代圣相、古今第一完人、传统社会最后一个圣人···《清史稿·曾国藩传》将他与诸葛亮、裴度、王阳明相提并论。

如果你以为这么一个牛人肯定天赋异禀,绝顶聪明,那你就不是假不懂而是真不懂曾国藩了。

事实上,曾国藩是近代名人中最没有天分的一个,左宗棠、梁启超等人都说过他天性钝拙。

假如一定要说他有一丁点儿天分的话,那也只能说比他爸曾麟书好点儿。

曾麟书考了17次科举才中秀才,曾国藩只用了7次。

有句话说得好:曾国藩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证明,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但在最爱君眼里,不管他被封神封圣,他始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

1第6次参加童子试,主考官在他的试卷上批了十个字:子城(曾国藩原名子城)文理欠通,发充佾生。

佾生是祭孔用的乐舞生。

这话很伤人,相当于说:就你这点儿分数,去做个艺术生差不多。

2路过睢宁县,跟在当地做知县的同乡易作梅借了100两银子,去南京买了一部廿三史。

结果钱还是不够,他只好将随身多余的衣服典当了凑数。

3在帝都当官了,还专门给老家父母写信:寿具上漆千万不要找漆匠黄二,我最讨厌这个人了。

4他很长一段时间立志做一个好“词臣”,以文章报国。

在他那个时代,这样尚空文的读书人,扔块石头可以砸到两个。

5因为一句话没说到一块儿,他与湖南同乡、刑部主事郑小珊公开骂架,话说得很难听,不知道有没有提到生殖器,但肯定问候对方父母了。

6曾国藩日记:听说今天要公开斩首一名武将,我屁颠屁颠跟人跑去当典型的中国看客,结果发现上当了。

“讹言是日某武臣拟斩立决,人邀同往西市观,欣然乐从,仁心丧尽,此时悔之而不速反,徘徊良久,始归。

曾国藩最爱读的8本书:一步一脚印,一书一台阶

曾国藩最爱读的8本书:一步一脚印,一书一台阶

曾国藩最爱读的8本书:一步一脚印,一书一台阶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在学问和功业方面的成就,备受后世推崇。

曾国藩在读书、修身、治家方面的心得,一直很受人们的重视。

在《曾国藩家书》当中,他在不同时期向弟弟、子侄等人推荐书目、传授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心得。

其中,他最爱读的有8部书,被其视为枕边书,在军机政务之余随时披阅。

早期的八本书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三月,曾国藩在“致温弟沅弟”的信中,附录了他开的书目,其中有一项“熟读书”,其内容包括:《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

此外,还有“应看书”一项,但没有说明。

曾国藩要求自己“读熟读书十页。

看应看书十页”。

《易经》。

《曾国藩日记》记载,曾氏系统研读《易经》五遍:第一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起,至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结束,历时一年半,一天研读一卦,反复学习,几乎没有间断;第二遍,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至二月,历时两个月,每天二至三卦;第三遍,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至十二月,历时三个月;第四遍,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每天数卦,全部温习一遍;第五遍,同治十年(1871年)。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中位高权重而又全身而退,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受《易经》的影响。

特别是在他扑灭太平天国后,正是处于“不能退,不能随”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他拒绝称帝,另一方面清廷对其倍加疑忌和防范。

当时盛传一句话“赶走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他曾考虑解甲归田以避祸,但被幕僚谏止。

理由是,他已与太平军结下了深仇大恨,如果不手握兵权,必有身家性命之虞,即使朝廷放过他,仇人也绝不会放过他。

最后他想到了一个高招,这就是裁军。

但裁军暗藏玄机,那就是裁湘留淮,裁陆留水。

裁撤湘军以释清廷疑忌,保留李鸿章的淮军,并力保湘军水师转为正规军,既保存了实力,又确保了自身地位和安全,实现了“吉”的结果,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功高盖主而寿终正寝、善始善终的奇迹。

向曾国藩学写日记

向曾国藩学写日记

向曾国藩学写日记作者:琪姐姐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2021年第04期最近,琪姐姐迷上了曾国藩,他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可谓典型的小镇青年。

他智商平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打通了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

没有显赫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

他所有的成功开始于什么,你知道吗?居然是写日记。

看到这里,小朋友们一定会想:琪姐姐一定是又在想办法“忽悠”我们写日记,写日记顶多给作文积累素材,哪有你说的那么玄乎。

小朋友们别不信,接下来琪姐姐细致地给大家讲讲曾国藩的日记和我们平时写的日记有何不同。

琪姐姐可不是“忽悠”小朋友,我坚持写了两个月的日记,有了“用户体验”后,才推荐给你们的!曾国藩一开始并没有发现日记的重要性,他早期的日记中问题很多:第一,“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第二,把日记写成流水账,这也是小朋友日记中常出现的问题;第三,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

琪姐姐也爱给自己定目标,尤其在年初,可到年末,定下的目标均半途而废了。

我们从曾国藩早期日记的问题中,都能找到自己写日记的影子。

日记要怎样写才最有用呢?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写日记。

先来回忆一下,当时老师教导我们日记首先要记录日期、星期和天气情况,然后写一天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好能写出这件事对你的影响,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曾国藩后期改进的日记就是强调“感悟”。

理学大师唐鉴先生告诉曾国藩,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镜海先生每夜必记‘日省录’数条,虽造次颠沛,亦不闲一天,甚欲学之。

”唐鉴先生每天晚上都要记录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

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曾国藩听从唐鉴的建议后,改进了自己记录日记的方法,首先要把写日记当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定要恭楷来写,整齐、干净,方便日后存阅。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记录生活中的细节和反思,并非写流水账。

曾国藩日记选注精华

曾国藩日记选注精华

曾国藩日记选注精华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道光二十年(1840年)[问学]1、留馆①后,本要用功,而日日玩耍②不觉过了四十余天。

……兹拟自今以后,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晨后温经书③有所知则载“茶余偶谈”;日中读史亦载“茶余偶谈”;西刻至亥刻读集④,亦载“茶余偶谈”;或有所作诗文,则灯后不读书,但作文可耳。

忆自辛卯年,改号涤生。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⑤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改号至今九年,而不学如故,岂不可叹!余今已三十,资禀顽钝⑥ 精神亏损,此后岂复能有所成但求勤俭有恒,无⑦纵逸欲,以丧先人元气;困知勉行,期⑧有寸得,以无失词臣⑨体面,日日自苦,不至佚⑩而生淫,如种树然,斧斤纵寻⑾ 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如热灯然,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庶几⑿ 稍稍培养精神,不至自速死。

诚能日日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可以自立,可以仰事俯蓄⒀,可以惜福,不使祖宗积累自我一人享受而尽,可以无愧词臣,尚能以文章报国。

谨记于此。

道光二十年六月七日,公元1840年。

(保养元气的道理,就如同种树的情形,滥砍滥伐之后,土地荒漠化,牛羊就找不到草吃了,也如同点燃的蜡烛一样,快要燃完之际,千万不要让风,哪怕是微风吹到它,这样或许还能稍微培养身体的真元,不至于很快就死了。

)注解:①散馆留馆:清制,翰林院设遮常馆,选新进士之优于文学书法者人馆学习,称遮吉士。

三年后(亦有提前者)举行甄别考试,成绩优良者授翰林院,编修,检讨或各部主事及知县,称为“散馆”。

散馆考试后留翰林院充任编修、检讨等职称为留馆。

②玩耍:虚度光阴。

③经书:指儒家经典。

以四库全书》为例,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④集: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第四类的名称,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着作。

【历史故事】有趣的历史的文化故事

【历史故事】有趣的历史的文化故事

【关键字】历史故事有趣的历史的文化故事有趣的历史的文化故事篇一:曾国藩的“微博”曾国藩年轻时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

三十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的日记与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

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几十字,一二百字,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责,做深刻反省。

更关键的是,曾国藩写日记不光自己看,还让别人看。

虽然那时没有互联网,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布到网上,与粉丝们互动,但曾国藩有他的办法,他把日记抄录数份,然后在朋友圈子里传阅,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鼓励,就像现在粉丝们的跟帖一样。

比如,有一次,好友倭仁在他的日记后批语道:“我辈既如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

愿共勉之。

”曾国藩看到后的反应是,“为之悚然汗出”,然后感叹说,不如此“安得此药石之言”。

还有一次,他在日记中抱怨骆秉章对他很冷淡,他的弟弟曾国华评论说:“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

”这让他如醍醐灌顶,想起自己素来自负,对这位前辈加上级汇报工作或说话总是不容置疑,于是一下子警醒过来。

日记通常都是非常私密的东西,通常都会严加保密,不让外人知晓,可曾国藩为什么如此开放呢?原来他在日记中虽然能够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做到狠斗私字一闪念,但自己的缺点、错误或是陋习改正起来却非常困难,总是改了犯,犯了改,改了再犯。

例如,他曾在日记中立誓“夜不出门”,但还是经常“仆仆于道”。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京城刮起大风,他仍然“无事出门”,回来深切自责:“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杀人,别人邀他去看热闹,他“欣然乐从”。

从《曾国藩日记》看曾国藩的治学态度

从《曾国藩日记》看曾国藩的治学态度
生; 一 者修 业 之 事 , 操 习乎 记 诵 词 章 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术, 以图 自卫其 身 。
进 德修 业 , 志在 积 累学 问 , 提高 个 人涵 养 , 无 关科 举及 功名利 禄 。能够 在个 人实践 中真正 领悟
程 朱理 学 , 才 对科 举 与 读 书之 间的 关 系有 了深 刻 的认识 , 逐渐 意识 到专 为科 举 考试 而读 书的弊 病 ,
( 一) 摆 正治学 与科举 的关 系
明确读 书 目的 , 首 先要 摆 正 治 学 与科 举 之 间 的关 系。清 朝实 行科 举 取 士 , 科 举 考试 是 学 子 走
《 曾文 正公 中 阳文化 》 中亦认 为 , 正 是 曾 国藩 的
学 问 成就 了曾 困藩 的事 、 , “ 曾国藩 的事 业成 就 , 完伞 由学 问而来 , 无关 乎命 运 , 今昔人 的议论 都 是
曾 罔藩 , 字 伯涵 , 号涤 , 从 镇 压 太平 天 国运 动 到办理 天津 教 案 , 穷 其一 生 都在 竭 力 维 持 晚清 统治。《 清 史 稿》 “ 事 功 本 于 学 问, 善 于 礼 运” “ 作 为曾 圉藩 的盖 棺 定论 , 近人 郭 赋 和在
学 与科 举 的关 系 , 其次是 要做 “ 为 己” 之学 问。
Ma r . , 2 01 4 Vo 1 . 31 No . 2
第3 1 卷第 2期
从《 曾国藩 1 3 记》 看 曾国藩 的治学态度
张 鑫 洁
( 鲁东大学 文学 院 , l l J 东 烟台 2 6 4 0 3 9 )

要: 曾国藩 日记 始记 于道光 十九年( 1 8 3 9年) , 内容 涵盖 治学 内省 、 为人处事、 军事谋略 、 家庭教 育、 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日记(1)这个老师不靠谱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日:夜写散馆卷一开半。

家居。

季洪弟受风寒。

夜写散馆卷一开半。

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曾国藩的最早一篇日记。

文字内容让人皱眉,说不忍卒读,也不为过。

但是这篇日记,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曾国藩人生思考的开始。

事实上,这篇日记,是曾国藩迎来了他人生首次重大挫折时的盲目拼争。

这种拼争完全是机械性的,却让他抓住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根救命稻草,从此他的命运彻底改观。

时在1839年,曾国藩29岁。

在此之前,出身于农耕之家的曾国藩,连续两次科举落榜,咬牙拼命又考了第三次,终于时来运转,于道光十八年获得了人生首度辉煌,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

虽然名次稍微有那么一点点靠后,但相比之下,他父亲曾麟书连考了17次,都没有考出个名堂来,曾国藩此次堪称光宗耀祖了。

后面还有更开心的,曾国藩成为了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可以在京师深造,深造三年后,再考一轮,成绩差的可以去做个七品县令,成绩好的可以留在翰林院。

无论成绩好坏,曾家都将不再是泥腿子,而正式跻身于官宦之家。

这是让曾国藩高兴的事。

然而麻烦事来了。

曾国藩科考那一年,主考官是穆彰阿,所以曾国藩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穆彰阿的门下弟子。

当时曾国藩的名字叫曾涤生,但穆老师为了占有这个弟子,把曾涤生的名字改过,起名叫曾国藩。

这个名字改得倒是蛮好。

问题是,穆彰阿这个老师有问题。

穆彰阿是清时最有名的佞臣,“佞臣”这个词,比奸臣还要难听三分。

奸臣奸臣,心眼总是少不了的,而佞臣却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嫉贤妒能。

最为穆彰阿嫉恨的人,就是最先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林则徐,道光十九年时,正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赢得了世界性的称誉,而结局却是林则徐被贬窜新疆伊犁。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佞臣穆彰阿,在其中起到了坏作用。

曾国藩偏偏摊上这么个老师,可想他的运气有多么糟糕。

事实上,曾国藩一辈子都因为这个有名无实的老师,而横遭连累。

一些稗史讲述说,曾有一次,皇上召见曾国藩,于是曾国藩先行到穆老师家歇息,次日入宫,却被带到了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墙壁上悬挂着字幅,皇上却迟迟不见。

等了半天,曾国藩怏怏回来。

就见穆老师问他:国藩啊,你看到那里墙壁上悬挂的字幅了吗?曾国藩答:没有心思看啊。

穆老师连连摇头:机缘可惜啊。

然后穆老师踌躇好久,最后找了个仆役,让仆役拿四百两银子入宫,贿赂太监,等次日曾国藩再入宫,太监就在墙壁悬幅前点起明亮的蜡烛,让曾国藩看个清楚。

到皇上召见的时候,曾国藩就以悬幅上的内容回答,皇上大喜。

原来,墙壁上悬挂的字幅,都是历朝的圣训,所以曾国藩以此对答,才应合了皇上的心思。

稗史上为了强调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说皇上对穆彰阿说:老穆啊,你说你的学生曾国藩,他事事留心,还真是这样。

这个故事绘形绘色,但却明显的是一个反智之说。

所谓反智,就是不承认智慧与思想的价值,不承认曾国藩的人生成功,是靠了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

反智,就是将人生视为博彩,认为成功者都是侥幸撞了大运而已。

但实际上,无论是历史的本身,还是现实的规律,都不是这么简单。

历史上对穆彰阿,是有一个仍然不是太靠谱的评价的: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

这个评论,见于汪士铎的《汪悔翁乙丙日记》,并构成了历史上对穆彰阿唯一性的解读。

但实际上,穆彰阿有可能并非如人所言的这么肤浅。

在《近代稗海》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穆彰阿被贬斥失势之时,他大发请帖,邀请很多人到他家中,替他送行,因为他准备在宴请宾客的时候辞世。

收到请柬的人都哭笑不得,人哪有本事界定自己的生死?带着看热闹的心态,纷纷到了穆彰阿家中。

那一天穆彰阿摆了十几桌子盛宴,和每个客人碰杯。

席间眉飞色舞,谈笑风生。

酒兴正酣,穆彰阿突然说:时辰到了,我要淋浴更衣起行,诸位稍等片刻。

于是穆彰阿进入内室,淋浴后换过朝服蟒袍出来,面北背南坐下,对众人拱手说:少陪少陪,先走一步。

然后就静止不动了,人们走近一看,他果然已经死了,连身体都冷透了。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穆彰阿其人。

很显然,他已经悟透死生玄关,说是悟道了也丝毫不夸张,如这般道德之士,岂是佞臣二字能够涵盖得了的?再说穆彰阿被贬斥的罪名,也有点无理取闹。

事由是当时的咸丰皇帝欲起用林则徐,赴广西摆平大闹群体事件的洪秀全,而穆彰阿则认为:林则徐老迈年高,怕他没多大机会摆平洪秀全,走在半路上就有可能死掉。

事实证明穆彰阿硬是一个乌鸦嘴,林则徐真的行到半路就死了。

此事令咸丰皇帝怒火上窜,你说这个穆彰阿,那么多好事你怎么就说不准?偏偏这种事一说一个准?贬斥没商量,看见他就上火。

总而言之,穆彰阿悟不悟道,预测得准确与否,不关舆论的事。

舆论已经将穆彰阿定性为佞臣,就算是他悟道了,最多也只不过是一个悟道的佞臣。

就算他预测得再准,也是个富洞察力的佞臣,这个结论没跑。

在清朝历史上,翰林院的庶吉士放差,曾有一个叫罗惇衍的,他放差的那一年19岁,另两名同时放差的庶吉士,一个是18岁的张芾,另一个是17岁的何桂清。

三人中罗惇衍年龄最大。

但因为罗惇衍坚决不肯认穆彰阿当老师,拒绝成为穆党,结果竟是罗惇衍的放差被取消,理由是他年龄太小。

而另两名年龄比他更小的张芾和何桂清,却顺利地放差成功。

这是清史上唯一已放差又收回成命的事件,此事也构成了穆彰阿品性的一个重要指控。

而曾国藩,他不想落得个罗惇衍般的下场,只能是趴在穆彰阿的脚下叫老师。

而这就意味着,他以后的麻烦,肯定是少不了。

有可能是预感到了这种麻烦,更大的可能却是:曾国藩希望自己能够在穆彰阿门下众多的弟子之中,脱颖而出。

于是他开始写日记,开始思考人生。

(2)乡绅的幸福生活正月初四,阴,作书邀刘冠群来舍辰后,拜祖墓。

午刻,朱啸山来,王待聘妹夫来。

作书邀刘冠群来舍。

又作书寄霞仙。

季洪弟自来痘。

夜与尧阶、啸山谈至天明。

夜三更大雪。

这是曾国藩的第四篇日记,与第一篇日记,中间只隔了两天。

这时候的曾国藩,正值春风得意,笑傲烟霞。

他过着的也是文人梦寐以求的无聊人生,邀朋会友,对月小酌,对中流击水,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一年他已经29岁了,但表现举止,却仍然像个未谙世事的少年。

相比于三十而立的孔子孔圣人,这时候的曾国藩,大脑中却只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成形的思想或思考。

如果有的话,他断不会瞎扯一整个晚上。

此后的曾国藩,将不停地在日记中唠叨时间不够用。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不知道做些什么的时候,时间大把大把地浪费,却仍嫌不够。

而当你思想形成,人生目标明确而后,这时候你最缺的,就是时间了。

正月十三日,晴,调停楚善叔卖田事大姊家起龙至予家。

邀彭百乘、寿七至舍,为楚善步衡阳卖田事,予托百乘二人调停。

是日家中客多,共十余席。

朱尧阶专人来舍,约余于甘四走彼家,拟同当朱良二庄田。

四妹议许字朱凤台之子,尧阶遣人送男庚来。

夜作书复尧阶,不愿成当田事。

又作书与朱啸山,将四妹女庚发出。

又作书复刘霞仙,论事其详。

睡时五鼓矣。

说这时候的曾国藩,最不缺时间,也不够全面。

看看他这一天的生活记载,为了调停亲戚家买卖田地的事儿,当天酒席竟然办了十几桌,然后又为四妹妹出嫁的事奔走忙碌。

这些事情非他出面不可,因为他的身份特殊,好歹是个京官,在乡下是很吃得开的。

实际上,对当时的诸多读书人来说,到了这一步,就已经算是登上人生顶峰了。

人前人后风风光光,邻居乡人莫不卖你几分面子,乡人教育孩子也是拿你做榜样。

正所谓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实际上,我们可以在他后面的日记中发现,曾国藩真的很满意这种生活。

毕竟是出自乡村的一介农夫,当时的曾国藩,又能有几多见识?他过的是正常乡绅所渴望的生活,他所追求的也只能是这些。

但是两起并不意外的死亡事件,以及命运横加在他身上的诸多磨折,让他于苦痛之中,开始学习思考。

(3)接踵而来的死亡事件正月甘九日,阴雨,满妹病故辰刻,满妹死。

余尚未起,是叔淳弟痘亦密,甚危。

家中哭泣不敢出声,恐惊叔淳。

满妹生于道光十年庚寅八月初八日辰时,至是生八岁零一百七十一天。

满妹病,全赖澄候调汤药,扶持床褥。

余甚未尽手足之情。

自甘三日,常服补剂人参、鹿胶,竟不能济,痛哉!是日买棺去五千钱,敛葬皆不能薄,葬于油麻冲。

满妹临死,遍呼家中人,独不呼儿子桢第,知其危也。

儿子是日服补剂,夜深始服高丽参汤。

只以船小载重,医者刘东屏知其无济,余亦知其将死。

是夜四更始睡,余与内人并不能寐。

这里因生痘而死亡的女孩子,叫满妹,她是曾国藩最小的妹妹。

曾国藩兄弟姐妹9人,他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3个妹妹,4个弟弟。

但是现在,他下面只有两个妹妹了。

小妹妹满妹才刚刚8岁,就离开了人世。

29岁的曾国藩,亲眼看着小妹妹死去。

这是他首次目睹亲人死亡事件,那种无能为力的哀痛,势必让他痛绞于心。

而满妹临死之前对家人的呼唤,那声音更是令人心悸。

即使是在这种悲痛的时刻,曾国藩也察觉得出来,满妹死前呼唤过每一个家人,但却没有叫曾国藩刚刚一岁的儿子曾纪第。

满妹没有叫她的小侄子,是因为她知道,她将和他一起去另一个世界。

二月初一日,早,雪,儿因逆症夭亡儿子痘色转白,昨夜泻二次,皆药也。

饭后开方喂药,心知无补,尽情而已。

已刻竟死。

生子生十七年丁酉十月初二日戌时,至是一岁零四月。

自内子怀孕,未尝服药,生后至今,皆清吉。

家祖尤钟爱异常,至是家祖殆难为情也。

日晡时出葬,与满妹同穴。

满妹与儿子,生时无片刻离身,至是皆以逆症夭亡,痛哉!夜汪三与唐一来舍。

妹妹死后两天,曾国藩的第一个儿子曾纪第,也因为生痘离开了人世。

这也是曾家的第一个孙子,对其爷爷曾麟书的打击可想而知。

曾国藩在日记中说,8岁的满妹,与他一岁的儿子,此前天天在一起玩耍,现在他们仍然不肯分开。

他们两个葬在一起,以永恒的宁静,向曾国藩昭示着生命的无常。

第二起死亡事件,实际上彻底地改变了曾国藩的生活背景。

换句话说,儿子的死亡,势必对母亲造成强效的心理影响,进而也影响到曾国藩。

曾国藩的妻子,复姓欧阳,是父亲曾麟书的知交好友欧阳凝祉的女儿。

有资料记载说,曾国藩14岁那一年,就因聪明好学,小有才名,父亲颇以之为傲。

于是有一次,父亲专门带着曾国藩去好友欧阳凝祉的家塾中炫耀。

欧阳凝祉当场命题,曾国藩赋诗一首,欧阳凝祉大喜,认为这孩子将来必定会有出息,立即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了曾国藩。

这样的婚事,在士林中屡见不鲜,原本是桩佳话。

但是头胎儿子的突然死亡,让这个家庭从此笼罩在一种可怕的阴影之下。

事实上,曾国藩的妻子因失子之痛,而患上了忧郁症。

而曾国藩也终于发现,他所居处的生活,并非是这个世界的全部,有一种力量,不是能够为他所控制的,却左右着他的人生。

这种他所无法掌控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呢?而在这种力量面前,他又该何以自处呢?(4)天嫂疼爱洪秀全三月二十五日,早,晴,日中,大风雨,是日在家。

自从儿子、妹妹死后,曾国藩并没有如其所愿地沉浸在伤恸之中,差不多一个月的日子里,他疲于奔命地四处奔走,为乡下那烦琐的事务所忙碌。

乡下总有着无穷的琐事,需要他出面主持。

他发现他不属于他自己,他甚至也不再单纯地属于曾家,他属于太多太多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