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课徒画稿(树法)【珍藏版】
陆俨少谈用笔

【月雅讲堂】陆俨少十大画论:临摹,写生和用笔(一)一、论临摹临画不是一树一石,照抄一遍,这样的临,好处不多。
必须找寻其规律,以及用笔用墨的方法,问个所以,为什么要这样?悉心摹仿,把他的好处,成为我的好处,方见成效。
看一画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一旦遇到好画,对我有补益的,便抓住不放,尽情去看,先看其总的气象、韵味、格调、经营位置,虚实取势,然后再看用笔、用墨,要随着它的起笔落笔、横直走向、起伏徐疾、设色滃淡,全然默记于心,只要眼睛一闭,便如在目前。
但看熟之后,还要用到创作上去,这样看一张有一张的收获。
如果马虎的临摹一张画,不去揣摩其笔墨,也不去问其为何要这样布局取势,虽也呈树石泉瀑、屋宇桥梁,样样不少,不动脑筋的照抄一遍,这样的临摹还不如仔细地看为有益。
临摹还须有好范本,好范本不常有,也不常见,如果没有临摹的条件,遇到好画必须借重看、仔仔细细地看,逐笔琢磨,看之烂熟,把通幅的气象、脉络、笔墨深印在心,眼睛一闭,如在目前,开动脑子,时刻存想心中有[画]字。
动笔的时候想,不动笔的时候也想,看到与画无关,而至理相通,一旦解发,有所悟入。
临画可以一笔一笔临,放过的地方少,看画也同样可以一笔一笔看,使心中有个印象,甚至可以用指头比划它的起笔落笔、顿挫转折之势,这样可收同等的效果,如果马虎地临,照抄一遍,反不如认真地看,得到好处。
看画也叫[读画],画读得多了,胸中有数十幅好画,默记下来,眼睛上闭,如在目前,时时存想,加以训练,不愁没有传统。
再来推陈出新,取法大自然,一定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创出时代的新面貌来。
我们要从传统技法中得到养分,临是必要的,看也需要,除此两者,还要加之以[想]。
如果有机会能到江南、太行以及黄土高原一带,看到真实的山水,对照古法,猜想他们怎样经过反复的实践,而创造出这种风格和皴法来,那末就不会因为临了古画而食古不化。
而且碰到另外不同的山水,借鉴他们的经验,也可以创造出新的风格和皴法来,服从对象,为我所用。
陆俨少图式梳理——陆俨少最全的写生作品

陆俨少图式梳理——陆俨少最全的写生作品陆俨少一生好游山水,自称“烟霞有癖”。
其一生画风的变格创新,与他写生悟法的关系相当密切。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陆俨少先是在上柏山办农场静心修炼,期间游历了西天目山和黄山,并北游曲阜、泰山、长城、云冈、妙峰山等胜景。
抗战爆发避难入蜀,陆俨少又趁到成都和宜宾办展之际,游历了青城山、峨嵋山丶乐山等蜀中景致,直至1945年乘木筏由峡江东归。
只是这段时期整个中国画坛还是为摹古拟古的风气所笼罩,因此早年的师造化虽然在气局变化上对他大有启示,但在技法风格上引发的变化却并不大。
至上世纪60年代,陆俨少时常参加由上海中国画院和浙江美术学院组织的到浙江、安徽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写生,为了适应新形势,亦时常随画院下工厂码头写生,画了大量的新题材作品。
这里所选的3批写生山水,大多作于这一时期。
新山水写生促使他变革原有的传统画法,形成了一生中重大的风格突破。
可惜的是,从50年代到70年代,陆俨少在七十之前的二十年最好的年华中,却由于反右和文革,写生岁月仅是其中极短暂的几年。
这样一位有着卓异才华的山水画家,却不得不长期忍受写生机会被剥夺的厄运。
也正由于写生机会的阙如,使陆俨少后期的山水画缺乏鲜活的写生印象的支持,忆写往昔游踪和探究结构气势,成为他后期熔铸风格的必然选择。
陆俨少后期的山水画,不得不悲壮地倾向于中国情韵的脱略形迹的形式结构风格,这也是他对不公命运的挣扎和抗争。
到“右派”摘帽之后,陆俨少才有机会至雁荡和皖南写生;文革后期,他又去新安江写生。
写生机会对他来说竟是如此吝啬,但即便如此,陆俨少仍禁不住流露出无法遏止的写生灵气!或许今天提这样的假设已毫无意义:假如没有以往的极“左”对于人性的梏桎,陆俨少的一生能够有许多时间自如地外出写生师造化,那他后期的山水画又会是个什么样子?——不得而知。
所幸陆俨少至晚年,饱览天下胜景的机会又多了起来,可惜这种幸运对他来说已太晚了——这时的陆俨少已经老了丶跑不动了。
【名品赏析】陆俨少国画作品欣赏(五)

【名品赏析】陆俨少国画作品欣赏(五)陆俨少国画作品欣赏(五)溪山卧游图设色纸本手卷1973年作 (436.8万元,2010年7月西泠)《溪山卧游图》山水手卷创作于1973年,此卷是陆俨少绘赠中国美院教授吴静山的,原为九开册页,其中八开山水,一开书法,吴静山1990年将其装裱成手卷,形式舒展自如,自题引首并题签。
八开山水,描绘陆俨少当年蜀川之游,一开书法则为自题跋文,述说作此山水缘由。
画、书、文皆入妙境。
1962年秋,吴静山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为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和导师陆俨少所赏识,而此幅溪山卧游图也是陆俨少精心之作,将之赠予吴静山,足见二人师生情谊甚笃。
峡江图手卷 1973年作款识:往者予经三峡,短笺轻棹,犯险者数矣,及今思之,尤有余悸。
自解放来炸石平滩,夜航无阻,而予仍写此濆激洄游之状,悬性命于俄顷者,亦使后之人尚知夫昔日行旅之艰难,而今之所以川江上下如涉户庭,以有社会主义建设之伟大耳。
癸丑冬月,陆俨少写。
钤印:陆氏(朱)、俨少(白)、自爱庐(朱)、、就新居(朱)自爱新(朱)、自爱新之庐(朱)引首:三峡江流。
叔青女士属题,稚柳。
钤印:壮暮(朱)、谢(朱)、夕好(朱)题跋:一九七四年二月,为叔青女士大作家属正,谢稚柳。
钤印:谢稚(白)、稚柳(朱)题签:陆俨少峡江图。
叔青女士属,杭人唐云。
钤印:唐云(白)桐庐小景镜心水墨纸本 1974年作款识:予先世本浙江桐庐人。
高大父乃因贫不自存,行贾江南,遂著籍嘉定。
丁丑违难,予由桐庐登舟溯江而西。
山川云树,恍如旧识。
中心固已藏之。
自解放,岁往来浙东西不一,至江上於桐庐山,益爱之。
而自愧背叛贫农阶级,猿猜鹤怨,恐不复为乡中父老所爱关顾。
予於桐乡之感情,日增月积,未尝少替。
桐乡不解爱我,而我则爱桐乡綦切。
即横遭阻力,其志弥坚不稍夺。
清泉白石,实闻斯言。
偶读王临川集有,桐乡岂爱我,我自爱桐乡之句。
虽荆公指舒城而言,予用其意,而不啻为予碟之,而又岂仅桐乡已哉。
陆俨少课图稿:松树、榆树、柳树、松林、《卧龙》、秋树画法、北派名家山水画树法

陆俨少课图稿:松树、榆树、柳树、松林、《卧龙》、秋树画法、北派名家山水画树法国画教程:写意《连理松》松树最大的特征是枝干多曲折干枯,外皮呈鳞状,轮状分枝,节间长,小枝比较细弱平直或略向下弯曲,针叶细长成束。
'松'字正是其树冠特征的形象描述。
它体态俊美,'性格'刚强,历经风雨冰霜傲然挺立,具有顶天立地的气概,深受画家的喜爱,常被人们喻为高尚节操的象征,故古今画家多喜画松。
写意《连理松》绘画教程第一步:以浓墨行笔之法写主干,用笔墨色宜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松鳞的分布宜偏向主干一侧,不宜均匀分布。
注意松的长势与生长规律。
第二步:中锋写枝,女字形交叉,疏密相间,由粗到细。
第三步:细笔中锋写松针,用笔劲利挺拔,枯笔写松果,松果不宜多,宜老宜松。
第四步:以行草法写次干,墨色略淡,用笔宜简,注主干、次干的层次。
第五步:以浓墨点苔,注意其大小、弯曲、疏密关系。
以淡墨画石头、坡地。
最后整理,完成。
图文教程——画松创作解析步骤一:从画面的构图考虑,厾笔画出苍鹰。
↓↓↓步骤二:根据鹰的站姿,画出一悬松。
造型需重心外倾,松根要盘根错节。
↓↓↓步骤三:用兼毫笔小斧劈皴画悬宕,使松根紧扎宕石缝隙中。
↓↓↓步骤四:换勾线笔勾画松针,点墨苔。
↓↓↓步骤五:赭石色调少量花青色后蘸少许墨复加树干,墨青敷画松针,收拾画面,题款、钤印完成。
↓↓↓内容摘录自《美术爱好者之友范画临本:画松》,顾青蛟、陈建国编绘,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节选网络共享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学习,请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
国画教程:写意《卧龙》松树最大的特征是枝干多曲折干枯,外皮呈鳞状,轮状分枝,节间长,小枝比较细弱平直或略向下弯曲,针叶细长成束。
'松'字正是其树冠特征的形象描述。
它体态俊美,'性格'刚强,历经风雨冰霜傲然挺立,具有顶天立地的气概,深受画家的喜爱,常被人们喻为高尚节操的象征,故古今画家多喜画松。
山水画刍议

山水画刍议我从小喜欢画画,信笔涂鸦,没有老师指点,住在乡间,也看不到名作。
到了十三岁,才见到一本石印的《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
后在中学读书,图书馆中有一部有正书局印的《中国名画集》,大开眼界,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临摹。
十八岁才从师专学山水画,得到老一辈的指点,以及接触一些古今名画,探讨其传统技法,心摹手追,努力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创立面目。
平生好游,到过几处名山大川,经过思考摸索,不断实践,也下了些功夫。
到今年七十岁,经过了五十多个年头,中间自己走了些弯路,而且即有所得,也看不透,讲不清,有些东西也可能是错误的,现在我把它写成这本小册子。
分为二部分,上部分是泛论,把我自己的想法,以及取得的一些经验,一条一个问题,不列次序,也没有系统地写出来。
一些前人讲过的,在这里不再重复多讲。
下部分是具体画法,把我一己的创作方法,也没有系统地写出来和附图加以说明。
一般人都是这样画的,我也不再重复了。
中间有些互见的地方,为了行文方便以达到说清楚问题,所以也不再删去。
这些论点,只是我一己的想法,这些方法,只不过是我自己常用的,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更不是唯一的方法。
一个作者形成他的独特风格,有其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想法也不同,所以风格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我这些极为肤浅的东西,不希望年轻人来学我象我。
从前唐代书法家李邕说过:“学我者病,似我者死。
”艺术贵有自己的风格,完全亦步亦趋地学人家是没有出息的。
所以这本小册子,只供学画的年轻人参考之用。
如果看过之后,有所启发,得到一些帮助,就算是起了一些作用。
我还希望一些老前辈,有真知灼见的作者指点我的错误,提出批评,让我在以后有生之年,得到改进,是莫大的幸福。
陆俨少一九七八年十月目录前言泛论一学画起手二识辨和吸收三山水画中三大流派四山水画派的盛衰五好画的标准六创作的条件七激情和创新八学习传统九师法大自然一○创稿一一传统和创新一二画中主题一三基本功一四画的章法一五章法三诀一六画中重点一七气势十八画忌平一九繁简虚实轻重二○大块面二一透视和光暗二二规律二三工与写二四变化二五笔不虚设二六章法生发二七虚实二八用笔功夫二九呼应顾盼三○执笔法三一用笔中锋三二用笔要圆三三线条大小三四用笔提按三五用笔诀窍三六落笔和收拾三七点和线三八皴法三九用笔要毛四○用笔入纸四一用笔为主四二用墨法四三用墨光润四四由浓入淡四五墨骨四六设色主调四七青绿法四八设色变化四九加得上,放得下五○肮脏和干净五一放和收五二沉着和痛快五三画贵自然五四养气五五亮和暗五六用虚五七动和静五八创新一例五九大块水墨六○画忌四气六一创立面目六二画雪法六三飞雪画法六四雨景画法六五画风法六六画雾法六七点子画法六八画树干六九画枯树七○留白七一兼善七二学画时间七三学画四多七四推陈出新七五学有师承七六题款七七题款的部位和格式七八中国画幅式七九画扇面八○笔墨纸砚八一画绢泛论一、学画起手山水画学习的方法,起手不外临摹,从中可以得到传统的技法。
名家课徒稿临本陆俨少写意山水画谱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名家课徒稿临本陆俨少写意山水画谱》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也是山水画表现的重要手段。笔墨的运用要遵循‘意 在笔先’的原则,做到‘胸有丘壑,笔有千钧’。墨色的变化要丰富而有层次, 线条的运用要圆润流畅。”这段摘录则深入剖析了笔墨的运用,强调了意在笔 先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墨色和线条在画面中的关键作用。
“学习山水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临摹、写生、创作的循环过程。临摹是为了 学习古人的笔墨技巧和构图方法,写生是为了观察自然、积累素材、锻炼笔墨 表现能力,创作则是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段摘录则是对学习山水画过程的精辟总结,为后学者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陆俨少先生的画作中,我不仅 看到了对传统的继承,更看到了对现代的创新。这让我深切体会到,作为一个 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将其发扬光大。
《名家课徒稿临本陆俨少写意山水画谱》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艺术宝典。它不仅 对于专业绘画者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广大艺术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本难得 的入门指南。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艺,更对中华文化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将这份 艺术的热情与执着传递下去。
从微观角度来看,目录中的每一章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内容详实。例如,在技 法解析部分,该书详细介绍了陆俨少的笔墨技巧、构图法则和设色方法等,并 通过具体的作品为例进行说明,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学习。作品鉴 赏部分则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对陆俨少的写意山水画进行了深入剖析,引导读者 领略其作品中的意境之美。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与欣赏似乎逐渐被遗 忘。但这本书却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感受到了山水间的那份静谧与 和谐。通过临摹学习,我渐渐领悟到陆俨少先生是如何用笔墨来捕捉大自然的 神韵,如何将心中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
山水画大师陆俨少的用笔经验,值得一看!

山水画大师陆俨少的用笔经验,值得一看!陆俨少(1909年-1993年),现代画家。
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县南翔镇人,“上海书画三杰”之一。
擅画山水,尤善于发挥用笔效能,以笔尖、笔肚、笔根等的不同运用来表现自然山川的不同变化。
线条疏秀流畅,刚柔相济。
云水为其绝诣,有雄秀跌宕之概。
勾云勾水,烟波浩淼,云蒸雾霭,变化无穷,并创大块留白、墨块之法。
兼作人物、花卉,书法亦独创一格。
•下笔之前,必须运气,运指腕。
•我作画从头到尾,1支笔画到底,甚少换笔,顺应笔毛,互为肥瘦,杜甫所谓“笔尖寒搦瘦”,因工具之不同,每有意想不到之效果。
•用笔柔毫宜刚用,健毫宜柔用,尖笔不尖,秃笔不秃,做到如此,才见功力。
第一靠不断地肌肉训练,要做到把力用到笔尖上。
第二要熟知笔性,深体细察,因势利用。
•运用笔尖时,要提得起,留得住。
画一根线条,要用全身的力量送到底。
送的时候中指向下按,同时臂腕向里拖(按:此系指画直线,如画横线则应是臂腕向右拖),中指微微拨动,摇曳生姿,不是平划过去,这样线内就有东西,有了东西,就留得住。
•中指拨动,是用笔的诀窍。
•作画的要求不同,大大超过写字。
其大要指实掌虚,四面出锋,回旋的余地要大,这是总的方法。
但指实不是执死不动,尤其中指必须微微拨动。
因为五个指头,大指、食指、中指紧紧执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只不过起到辅助作用,而上面三个指头,中指最靠近笔尖,稍动一下,点划之间便起微妙的变化。
指紧执笔杆,二指辅助,指实掌虚,是竖笔的执笔法。
•拖笔,尤其向下拖,执笔的方法就要改变,好像单勾法。
大指、食指两个指头在上面从相对的方向执住笔杆,中指、无名指、小指三个指头在下面托住笔杆,近于执钢笔或铅笔的方法。
所不同的只是指头要伸直一些,又不要执得太紧,笔锋同样要藏在墨痕中心,这样也可以达到圆的效果,叫做卧笔中锋。
•用笔要竖得起,卧得下。
……竖笔拖笔,必须穿插交叉互用,因势而行,切忌做作。
达到运转自然,圆浑无碍,才是佳制。
【名品赏析】陆俨少国画作品欣赏(三)

【名品赏析】陆俨少国画作品欣赏(三)陆俨少国画作品欣赏(三)代耕小组设色纸本 1952年作 (170.5万元,2007年7月西泠)画面充满喜悦,一群庄稼人牵着牛,肩扛锄头、铁耙来到一户农家,户主—画中手拿《代耕协议》的老伯伯正在向自己的老伴传达喜悦。
贴在门上的红纸上写着“ 光荣之家” 几个字,显然,这是一户军属,而画中抱在妇人怀里的男孩的白色围嘴上印着“ 抗美援朝” 四个红字则进一步向我们昭示,这是一户家人赴朝参加抗美援朝的军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崇尚互相帮助,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文革之前。
《代耕小组》表现的就是这样的主题。
陆俨少以其准确的造型、熟稔的笔法以及融和喜庆的色彩来表现这个欢乐的场面,画中十二个人物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表情,甚至连那头牛都是快乐的,通体毫毛都画得圆劲而富有质感。
然后他用大量的篇幅来展现环境,陆俨少采取的手段从构图到笔墨再到设色全部源自传统,其用心的程度即便是远山也不是勾一根线画其轮廓,而是不厌其烦地用解索、荷叶诸法交替皴擦,近景右下角的山石以浓墨并复以牛毛皴,周围的杂草则双勾没骨兼施,色墨雅润,技法丰富,绝无重复。
《代耕小组》在竭尽人物的现代描写之后,又回到了陆氏所擅长的山水中来,俨然一幅让人无可挑剔的现代山水人物画。
此画题识,陆俨少也一改此前此后那种他最常用的文白相间的语言而采用白话表达,使之与作品的内容和谐一致。
如此古为今用,陆俨少踏着大步由旧社会走进了新社会,毫无疑问,这是陆俨少十分满意的一件作品。
陆俨少作这类画的时间很短暂,大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就基本停止了。
因此,这类作品在陆俨少整个创作中为数不多,画得像《代耕小组》这么精、保存得这么好的作品则更为罕见。
耕耘上云山镜心设色纸本《耕耘上云山》此图无款印,一望即知是俨少先生六十年代前期,试图变革旧法,追求新意时的作品。
人物耕牛,全用细笔中锋钩描,大有高古游丝之意,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