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海岸地貌
合集下载
海岸地貌

7000B.P以来的海面变化(美国)
海平面变动与海岸发育
海陆轮廓的巨大变化 海岸剖面的改造
红色区域显示如海面上升10m,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和东 海岸将被淹没的低地(这些区域目前居住25%的美国人 口)
近纽 )约 红一 外角 遥(
感纽
照约 片港
附
海面上升对海岸剖面的影响
海面下降对海岸剖面的影响
地质构造的性质及延伸方向对海岸平面 形态影响很大
花岗岩基岩海岸,向海倾斜的基岩节理容易产生地滑
飓风引起的大浪冲刷玄武岩组成的海崖,加深海蚀凹槽 (Maui, Hawaii)
玄武岩被侵蚀形成的海蚀崖(Kauai, Hawaii)
大 连 老 虎 滩 公 园 的 海 蚀 崖
海蚀崖的顶部较平坦,局部有沙砾沉积物,为海蚀阶地 (northern California)
岸峡海
湾岸
© (f)
断海分
层岸类
海(
岸堡据
: 洲(
a)
海 岸
溺 谷
(e)
火 山
海 岸
(b)
海
海岸分类(据组成物质)
基岩海岸 堆积海岸
砾石海岸 沙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
海平面变化与海岸剖面的塑造
海平面变化可以分为地动型和水动型两 类,对海岸线变迁影响的效果是相似的:地面 的下沉相当于海平面的上升,地面的上升相当 于海平面的下降。一般来说,海平面上升(陆 地下降)将导致海岸线向陆地的迁移——海 侵,海平面下降(陆地上升)将导致海岸线向 海洋方向的退却——海退。
泥沙横向运动形成的地貌
泥沙纵向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
水下岸坡泥沙的运动 冲激带泥沙的运动
规水 律下
岸 坡 泥 沙 纵 向 运 动
海岸地貌

③生物作用: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因珊瑚和珊瑚礁的大量 发育,构成珊瑚礁海岸;在红树林和盐沼植物广泛分布的海 湾、河口的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后者是平静、隐蔽 的海岸环境,细颗粒物质易于堆积。在有些海岸上,生物的 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 ④气候因素: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等 条件的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便形成不同 的海岸形态,并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淤泥质海岸地貌
三,引起海平面 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 的变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 到相当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基 本轮廓,形成了各种海岸地貌。在海岸地貌的塑 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 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 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 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 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 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 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 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 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 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 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①波浪作用:为塑造海岸地貌最积极、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海 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尤其具 有较大波高和波陡的暴风浪,对海岸的破坏作用更为显著。被 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输入波能较弱的岸段堆积, 又塑造多种堆积地貌。 ②潮汐作用:潮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海浪和近岸流作用的范围。 在由细颗粒组成的泥质海岸带,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 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 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
第八章海岸地貌

❖ 引起海平面变动的原因有: 气候变化如冰期和间冰期更替(冰后期大量冰川 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反之相反); 全球构造运动——板块运动造成大洋容积变化引 起全球性海平面变动; 因局部地区的地壳运动引起地区性海面变动。
第三节 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
一、海蚀作用
❖ 海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表现较明显
(一)波浪冲击和空气压缩作用
环礁和岛屿堡礁形成过程
二、红树林海岸
(一)红树林海岸的分布
❖ 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适宜红树林生长的风 浪小且淤泥质多的热带亚热带浅水地区。
(二)红树林海岸的作用
1、促淤 2、防洪
思考题 ❖ 1、简述海蚀作用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其作用
结果。 ❖ 2、简述达尔文关于环礁和岛屿堡礁的成因
过程。
第八章海岸地貌.
❖ 地质构造的性质和构造线延伸的方向与海岸形 态和性质关系很大。
❖ 纵向海岸:岸线方向与构造线方向大致一致, 岸线平直,少港湾和半岛,称达尔马提亚型海岸。
❖ 横向海岸:岸线方向与构造线方向近于垂直, 特别是当不同岩性频繁交替时,岸线曲折成锯齿状, 多岬角和港湾,称里亚型海岸。
❖ 斜向海岸:介于纵向海岸和横向海岸之间,常 发育成不对称雁状的曲折岸线。
典型沙质海滩的四个组成单元
三、淤泥质海岸
• 粉砂淤泥质海岸常分布在河口三角洲附近、港湾、 澙湖内,也可分布在面向开阔海,而坡度平缓的海岸 地区(例如我国渤海湾、莱州湾和苏北海岸)。
• 形成与发育需要大量细粒沉积物补给。还要有一 平缓向海延伸的水下岸坡,使波浪在抵达潮间带时 大大消能。
淤泥质海岸
钱塘江大潮
2007年8月2日16时30分左右,杭州市江干区下沙七堡1号丁字坝附近水 域发生一起30多人被潮水卷走的事件造成12人死亡。
第三节 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
一、海蚀作用
❖ 海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表现较明显
(一)波浪冲击和空气压缩作用
环礁和岛屿堡礁形成过程
二、红树林海岸
(一)红树林海岸的分布
❖ 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适宜红树林生长的风 浪小且淤泥质多的热带亚热带浅水地区。
(二)红树林海岸的作用
1、促淤 2、防洪
思考题 ❖ 1、简述海蚀作用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其作用
结果。 ❖ 2、简述达尔文关于环礁和岛屿堡礁的成因
过程。
第八章海岸地貌.
❖ 地质构造的性质和构造线延伸的方向与海岸形 态和性质关系很大。
❖ 纵向海岸:岸线方向与构造线方向大致一致, 岸线平直,少港湾和半岛,称达尔马提亚型海岸。
❖ 横向海岸:岸线方向与构造线方向近于垂直, 特别是当不同岩性频繁交替时,岸线曲折成锯齿状, 多岬角和港湾,称里亚型海岸。
❖ 斜向海岸:介于纵向海岸和横向海岸之间,常 发育成不对称雁状的曲折岸线。
典型沙质海滩的四个组成单元
三、淤泥质海岸
• 粉砂淤泥质海岸常分布在河口三角洲附近、港湾、 澙湖内,也可分布在面向开阔海,而坡度平缓的海岸 地区(例如我国渤海湾、莱州湾和苏北海岸)。
• 形成与发育需要大量细粒沉积物补给。还要有一 平缓向海延伸的水下岸坡,使波浪在抵达潮间带时 大大消能。
淤泥质海岸
钱塘江大潮
2007年8月2日16时30分左右,杭州市江干区下沙七堡1号丁字坝附近水 域发生一起30多人被潮水卷走的事件造成12人死亡。
第八章海岸地貌.3

海岸带泥沙运动及其地貌
泥沙横向运动及均衡剖面的塑造
F1-波浪向岸力;F2-波浪向海力;g’-重力沿岸坡分力
海岸均衡剖面塑造示意图
水下岸坡近水底的泥沙颗粒, 在波浪的作用下做往复运动。假 设原始水下岸坡是一个微微向海 倾斜的,由同一粒径的泥沙组成 的斜坡,并且波浪前进的方向与 海岸垂直及其作用力保持不变, 那么在水下岸坡上,存在着一个 中立线。 在中立线附近,由于 泥沙静位移量为零,所以不冲也 不淤,岸坡不发生变化。在中立 线以上,由于泥沙向岸移动,岸 坡受侵蚀,在中立线以下,泥沙 向下移动堆积在坡脚(波及面以 下)形成水下堆积阶地。
美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海岸的冬、夏季剖面
泥沙横向运动形成的地貌
泥沙纵向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
水下岸坡泥沙的运动 冲激带泥沙的运动
• 水下岸坡泥沙纵 向运动:z形路线 • 纵向运动速度的 影响因素:
波浪强弱
泥沙颗粒大小 所在岸坡位置 波向线与岸线交角
岸坡位 置对纵 向运动 的影响
入 射 角 度 的 影 响
泥沙纵向运动形成的地貌 ——岸线向海转折时
——
地泥 貌沙 岸 纵 线 向 向 运 陆 动 转 形 折 成 时 的
泥沙纵向运动形成的地貌——岸外有 岛屿屏障时
沙嘴几乎将海湾封闭,湾内形成泻湖,只有一个狭窄潮汐水道与外海沟通, 泥沙流的方向指向观察者(Martha's Vineyard, Massachusetts)
冲激带泥沙颗粒的移动路线
沿岸流的形成及作用
转岸岸泥 海 折流线沙 岸 海,运在 带 岸携动冲 泥 形带;流 沙 成泥(和 的 沙沙 回运 嘴运由流 动 动于的 原 ;斜作 因 (射用 。 波下 ( 沿浪不 岸形断 激 流成沿 浪 在沿 带 b) c)
泥沙横向运动及均衡剖面的塑造
F1-波浪向岸力;F2-波浪向海力;g’-重力沿岸坡分力
海岸均衡剖面塑造示意图
水下岸坡近水底的泥沙颗粒, 在波浪的作用下做往复运动。假 设原始水下岸坡是一个微微向海 倾斜的,由同一粒径的泥沙组成 的斜坡,并且波浪前进的方向与 海岸垂直及其作用力保持不变, 那么在水下岸坡上,存在着一个 中立线。 在中立线附近,由于 泥沙静位移量为零,所以不冲也 不淤,岸坡不发生变化。在中立 线以上,由于泥沙向岸移动,岸 坡受侵蚀,在中立线以下,泥沙 向下移动堆积在坡脚(波及面以 下)形成水下堆积阶地。
美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海岸的冬、夏季剖面
泥沙横向运动形成的地貌
泥沙纵向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
水下岸坡泥沙的运动 冲激带泥沙的运动
• 水下岸坡泥沙纵 向运动:z形路线 • 纵向运动速度的 影响因素:
波浪强弱
泥沙颗粒大小 所在岸坡位置 波向线与岸线交角
岸坡位 置对纵 向运动 的影响
入 射 角 度 的 影 响
泥沙纵向运动形成的地貌 ——岸线向海转折时
——
地泥 貌沙 岸 纵 线 向 向 运 陆 动 转 形 折 成 时 的
泥沙纵向运动形成的地貌——岸外有 岛屿屏障时
沙嘴几乎将海湾封闭,湾内形成泻湖,只有一个狭窄潮汐水道与外海沟通, 泥沙流的方向指向观察者(Martha's Vineyard, Massachusetts)
冲激带泥沙颗粒的移动路线
沿岸流的形成及作用
转岸岸泥 海 折流线沙 岸 海,运在 带 岸携动冲 泥 形带;流 沙 成泥(和 的 沙沙 回运 嘴运由流 动 动于的 原 ;斜作 因 (射用 。 波下 ( 沿浪不 岸形断 激 流成沿 浪 在沿 带 b) c)
08第八章 海岸地貌

①完全剖面海滩 ②不完全剖面海滩
41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①完全剖面海滩(双坡式海滩)
具有双面坡,向海面缓,向陆面陡(与沙子的静止角一致)
向陆坡
向海坡
42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完全剖面海滩
43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亚蜈之洲
38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中立带不断向下和向上扩大,最后使岸坡发育成为一 条凹形曲线。该曲线上每一点的物质在每次波浪运动中, 前进速度与回返速度的差值,正好为重力所抵消,结果 只在原地来回运动。当海岸剖面成为上述曲线时,即为 平衡剖面。
上部堆积:海滩
下部堆积: 水下堆积阶地 中部侵蚀
[返回]
原因:(进流速>退流速) 进流时,在水的惯性力作用下,以较大的速度向岸运动, 在克服重力、摩擦力、渗漏时速度逐渐变慢,只有少量水 流可达岸坡顶部,以后能量消耗完毕。在重力作用下发生 退流,因受渗漏与下次波浪的顶托,速度较慢。 作用: 拍岸浪的频率在13~15次/分钟时具有破坏性:浪头打下可 将岩石与泥沙撞击破碎,回流时将其带入海。 频率 6~8次/分钟时具有建设性,此种拍岸浪的水头不直 下落,而是向前溅射,撞击海滩沙,把其向上推,增加海 滩高度。
泥沙向岸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资料]
③上述两者间有个深度,使总进流速=总退流速 即进流速-重力流速=退流速+重力流速
这个深度上的泥沙向岸移动距离=向海移动距离,即泥 沙只在原地作震荡运动,不产生实质性位移。 这个深度所构成的线称中立线。 大于中立线深度的泥沙往海移,小于中立线深度的泥 沙向岸移。
第八章海岸地貌

2、海蚀平台
是向海微倾的平坦台地,它随海蚀崖后退而变宽。
3、海蚀阶地
海蚀平台形成后,若因陆地上升或海平面下降而 高出海面,则成为海蚀阶地;若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 则成为水下阶地。
4、海蚀穴(洞)
海崖坡脚处由波浪侵蚀形成的凹槽,其中宽度大 于深度的为穴,深度大于宽度的为洞。海蚀洞顶崩塌, 形成海蚀窗。
1.2 潮汐作用
潮汐的特征:
一个潮汐周期大约为12小时26分;在宽阔的大洋上, 潮差很小,理论上为78cm,在太平洋中部仅为50cm。但是 在一些特殊的地形条件下,如喇叭形的海湾地区,潮差可 以达到很大,钱塘江最大潮差可达8米,世界上最大的潮差 可达20米
潮汐的在海岸带的作用:
扩大波浪作用的范围 搬运波浪作用形成的泥沙 侵蚀海底和海岸
1.3 海流作用
海流的概念:
海水有规律的水平流动,称为海流。
海流的形成原因:
漂流:由行星风系形成的; 密度流:由海水密度差异造成的。
海流的作用
搬运波浪作用形成的泥沙 侵蚀海底和海岸 (由于大部分海流从海洋到达海岸带沿途受海底摩擦、地形
阻碍以及波浪和潮汐的顶托,其能量已经非常微弱,对海岸地貌的塑造作用 不及波浪和潮汐作用强。)
波浪作用
潮汐作用
海流作用
1.1 波浪作用 (1.1.1波浪及其要素)
波浪的概念
风吹过海面时,通过压力和摩擦作用将能量传 递给海水,使海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作圆周运 动,海面随之发生周期性的起伏。这种海面周 期性的起伏,就是波浪。
波浪要素
波峰与波峰线, 波谷与波谷线, 波长(L), 波高(H),周期(T),波速(C), 波射线
海岸地貌

(2)海蚀洞,海蚀平台和海蚀崖的形成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请按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 排列三种地貌。(2分)
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
【典题回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学联盟10月联考) 海岸按物质组成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和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是由岩
石组成的海岸,岩体直面辽阔海域,深水逼岸。经过海水长期的作用,再加上 基岩海岸本身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结构的不同,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 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左图示意山东省海岸线分 布,右图示意各种海蚀地貌。
(3)岬角向海突出,常形成海蚀柱、海蚀拱桥等。结合材料,描述海蚀柱的形成过程。(6 分)
①岬角处岩性及结构的不同,在海水侵蚀作用下,两侧形成海蚀洞; ②随着海水的进一步侵蚀,岬角两侧海蚀洞蚀穿而成拱门状,形成 海蚀桥;③海蚀拱桥顶部风化崩塌,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石形成海 蚀柱。
2、海岸堆积地貌(简称海积地貌)
C.海浪侵蚀
D.冰川堆积
火山活动是指与火山喷发有关
的岩浆活动,A错误;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 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 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 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 由材料分析可知,马耳他是地中海 积物的全过程,材料中并没有 中部岛国,景点“蓝窗”就分布在 明确显示风化作用,B错误; 戈佐岛西北角,海水作用比较广泛, 冰川堆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 位于岛屿的东北角,受海浪侵蚀作 地貌,该地纬度位置偏低, 用明显,因此判断“蓝窗”景观的 受冰川作用不明显,D错误。 地质作用为海水侵蚀,C正确;
和最重要的外营力。
潮汐--主要由
在地球上分布的差
异,而引起,它也是塑造海岸地貌的重要因素。
近岸流--主要是指与海岸平行的沿岸流和近岸的
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
【典题回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学联盟10月联考) 海岸按物质组成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和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是由岩
石组成的海岸,岩体直面辽阔海域,深水逼岸。经过海水长期的作用,再加上 基岩海岸本身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结构的不同,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 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左图示意山东省海岸线分 布,右图示意各种海蚀地貌。
(3)岬角向海突出,常形成海蚀柱、海蚀拱桥等。结合材料,描述海蚀柱的形成过程。(6 分)
①岬角处岩性及结构的不同,在海水侵蚀作用下,两侧形成海蚀洞; ②随着海水的进一步侵蚀,岬角两侧海蚀洞蚀穿而成拱门状,形成 海蚀桥;③海蚀拱桥顶部风化崩塌,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石形成海 蚀柱。
2、海岸堆积地貌(简称海积地貌)
C.海浪侵蚀
D.冰川堆积
火山活动是指与火山喷发有关
的岩浆活动,A错误;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 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 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 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 由材料分析可知,马耳他是地中海 积物的全过程,材料中并没有 中部岛国,景点“蓝窗”就分布在 明确显示风化作用,B错误; 戈佐岛西北角,海水作用比较广泛, 冰川堆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 位于岛屿的东北角,受海浪侵蚀作 地貌,该地纬度位置偏低, 用明显,因此判断“蓝窗”景观的 受冰川作用不明显,D错误。 地质作用为海水侵蚀,C正确;
和最重要的外营力。
潮汐--主要由
在地球上分布的差
异,而引起,它也是塑造海岸地貌的重要因素。
近岸流--主要是指与海岸平行的沿岸流和近岸的
第八章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

2、大洋盆地沉积物特征
(1)深海软泥
褐色软泥 广布于大洋盆地,主要由粘土矿物、陆源的石英 砂、火山灰、宇宙物质几风尘等组成,富含Fe、Al质,一 般呈红褐色,碳酸盐含量小于30%.
钙质软泥 碳酸盐为主的软泥,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 各大洋区,生物碎屑含量大于30%.
硅质软泥 以硅质为主的软泥,生物碎物礁所隔离出来的一部分近岸 海礁,常有排水口与广海相连。
三、海洋和海陆交替带研究的 实际意义
1.海岸砂矿:砂金、金刚石、锡石、锆 石和独居石等砂矿的重要产地。
2.海岸工程:港口、潮汐发电、建筑物 和防止海水入侵大陆、利用海岸摊除养 殖水产和开发三角洲与海岸旅游资源等 等,都必须研究海岸带地质、地貌、沉 积物、内外动力作用过程和海平面的升 降等。
(2)沿岸流堆积地形
当波浪前进方向与海岸斜交时,波浪作用的退流方向与重力沿海底 向海的切向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泥沙便沿着波浪退流与重 力切分量的合力方向呈“之”字形沿岸运动,称泥沙纵向运动。
①沙嘴:由于海湾区波浪折射分散和波浪的季 节变化,堆积体生长端呈钩状,这种沉积体称 为沙嘴。
②连岛沙坝:在有屏障海岸,于屏障体的波影 区内,沉积物流的容量降低,最初堆积成角滩, 继而延伸成沙嘴,最后形成连岛沙坝。
(1)波浪
波浪要素与浪基面
波长
波高 波峰
平均海平面
波谷
水深
海底
浪基面(水深=L/2) :或r=0.5he-2a
浅水波
在水深不超过1/2波长的浅水区,波浪会因 与海底之间的磨擦而逐渐变形直至破碎。
对称波
非对称波
激浪
洗浪
波浪
倾浪 破浪
底流
波浪在不同水深作用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近岸流
近岸流是指在波浪破碎带内海水发生的水平运动, 它包括沿岸流、裂流和离岸流。
第二节 海平面变动
海平面变动直接影响到海岸线的进退和海岸的 沉积与海岸地貌的演变发育。海平面上升,使原 水下岸坡深度增大,波能消耗减小,海岸遭受侵 蚀程度增强,沉积物将向岸外水下岸坡移动并堆 积下来;反之相反。
轨道为不对称的上凸向下逐渐展平(椭圆形), 从水面向下,轨道半径逐渐变小,到海底扁度达到 极限,水质点仅做平行于底面的直线振荡运动 。
2、波形
水质点轨道不对称引起波形不对称。由海向岸, 前坡越来越陡,后坡越来越缓,水质点运动轨道伸 展的上半部波动流速大下半部波动流速较小,从而 导致向岸的波动流速大于向海的波动流速。
波浪冲击可直接作用,也会使岩石裂隙和节理 中的空气受到压缩,对岩石施加巨大的压力,而 退水时,压力骤减,如此,反复进行作用,崖壁 岩石破碎 ,海岸受蚀崩解,形成陡峻侵蚀海岸。
(二)磨蚀作用
在波浪作用过程中,海水携带的岩石碎块, 砾和砂对海底起磨蚀作用,使基岩组成的水下 岸坡被磨蚀成平滑的海蚀平台,并可在海崖基 部刻蚀出海蚀穴。
引起海平面变动的原因有: 气候变化如冰期和间冰期更替(冰后期大量冰川 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反之相反); 全球构造运动——板块运动造成大洋容积变化引 起全球性海平面变动; 因局部地区的地壳运动引起地区性海面变动。
第三节 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
一、海蚀作用
海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表现较明显
(一)波浪冲击和空气压缩作用
海蚀洞
海蚀窗
(2)海蚀拱桥
突出的海岬两侧,如 果发育相向的海蚀洞被 蚀穿而相互贯通而形成 拱桥状的海蚀地貌 。
(3)海蚀柱
海蚀拱桥进一步受蚀,顶 板崩塌,外侧形成脱离海 岸的海蚀地貌,也可由海 崖后退过程中离岸小岛再 经海蚀作用而形成。
平潭海蚀柱 高30m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豪勋爵岛的球状金字塔,这是世 界上最高的海柱,高度为562米。
(三)溶蚀作用
主要在碳酸盐组成的海岸带发生,可形成别 具一格的溶蚀平台。
由溶蚀作用形成的溶蚀平台
二、海蚀地貌
(一)海蚀穴(洞)
海崖坡脚处由波浪侵蚀形成的凹槽。其中宽度 大于深度的称穴,反之为洞 。
*海蚀穴(洞):常沿节理和抗蚀力较弱的部 位发育。
*海蚀窗:海蚀洞顶崩塌形成与海蚀崖上部沟通 的海蚀穴(洞)。
破浪区
不对称浪区
对称浪区
波基面
大于1/2波长区
(三)波浪破碎
波浪自外海进入浅水区达到某一临界点时, 波浪都将发生破碎。
1、崩顶破碎
波陡(波高/波长)较大的波浪传入坡度平缓 的海岸,易出现崩顶破碎。
2、卷跃破碎
在具有相当坡度的水下岸 坡,中等波陡的波浪易产生 卷跃破碎。
3、激散破碎
波浪波陡较小和坡度较 大的水下岸坡上容易形成 激散破碎。
我国大陆岸线约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约14000多 海岸的动力作用
一、波浪作用
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外营力。
(一)深水波浪的特性
1、成因
海洋中的波浪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水质点在风 力、重力、水压力、表面张力相互作用下,作近于 封闭的圆周运动,海面相应地产生周期性起伏,形 成波峰和波谷。
钱塘江大潮
2007年8月2日16时30分左右,杭州市江干区下沙七堡1号丁字坝附近水 域发生一起30多人被潮水卷走的事件造成12人死亡。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东坡 杭州湾
/show/Y7lhp55d6Rq-uOSwBIDnTw...html?st=1_9_2_1&nr=1 /show/2YdV2kBhVVySQHy8MQNTkQ...html?st=1_9_5_1&nr=1
第八章 海岸地貌
概论
(一)海岸线与海岸带
海水面与陆地的交线称海岸线。由于潮汐作 用海岸线会随海面波动而变动。海岸带包括海岸 线两侧的陆上和水下两部分。海岸自海向陆可分: 滨外、临滨(近滨)、前滨和后滨。
(二)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近岸流等海洋水 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如 何 测 量 海 岸 线 ?
波浪破碎的三种基本类型
(四)波浪折射
1、概念
当波浪传播进入浅水区,如果波向线与等 深线斜交(不垂直),随波浪向岸传递,波向 逐渐朝着与等深线(与岸线平行)和岸线垂直 的方向偏转。
2、成因
因波速随深度变浅而下降,位于较浅一端 的传播速度小于较深一端的波速,导致波峰线 发生偏转。
3、结果
在水下地形和不规则的岸线导致等深线曲 折情况下,波能出现辐聚,辐散等现象。一般 地,在海岸凸出的岬角处波浪辐聚,波能集中, 发生侵蚀 ;在海岸凹进的海湾处:辐散,波能 扩散,发生沉积 。
(2)水质点由波顶向波底运动时,垂直流向向 下;水质点由波底向波顶运动时,垂直流向向上。
(3)位于波顶和波底时,水质点的水平流速值 最大,垂直流速位零;位于波顶和波底之间的中 点时,水平流速值为零,垂直流速最大。
(二)浅水波浪的传播与变形
当波浪传播进入浅水区,发生变形后就转变为 浅水波。
1、水质点的运动轨道
2、波形
风浪的水质点运动轨道为不封闭的圆形或 椭圆形,波形为非正规的余摆线,峰顶较陡, 略呈不对称。
水质点沿圆形轨道运行一周,海水面就发 生一次升降,并使波形向前传播 。
波浪在向前传播的同时也向下部水层传播, 当海底深度大于波长时,波浪对海底的作用已 很微弱。
(1)当位于圆形轨道上半部时,水质点的运动 方向与波浪传播方向一致;当位于圆形轨道下半 部时,水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浪传播方向相反。
不规则海岸线对波浪折射影响
4、绕射作用
当波浪被沙嘴、突出的岬角特别是受防 波堤等人工建筑物阻挡,则在阻挡物后侧产 生波影区。因波能被阻碍,波浪发生绕射, 波能沿波峰线做侧向传递进入波影区,能量 大为减少,所以波影区常比较平静。
波浪的绕射
二、潮汐和潮流作用
潮汐除了直接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变动外,还影响 波浪的有效作用,使波浪作用带和破碎带位置随 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根据潮汐引起的水位变 化,可把海岸带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