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合集下载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一)在课改从轰轰烈烈走向冷静的今天,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读完《教育走向生本》,依然有许多收获。

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

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体会最深的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当鞋合脚时。

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

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

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

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

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

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

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

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

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

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

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

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

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第一版,8月第九次印刷。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

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

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

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

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

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

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xx年6月第一版,20xx年8月第九次印刷。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

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

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

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

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

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精选5篇)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一: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假期中读了郭思乐编写的《教育走向生本》,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

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

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

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

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

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

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走向生本》1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课堂: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辛辛苦苦,可是认真观察一下,不知有多少学生能听得进去,即使听讲的学生也不知到底能记住多少。

简而言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率不高,参与度也不高,但是老师却异常辛苦。

这是当今教育的普遍悲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哀?怎样才能摆脱这样的困境?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联络教学实际,我认为这是因为就是我们的老师没有摆正老师角色,假如摆正了老师角色,这些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生本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搞好教学设计。

根据这一宗旨我们可以定位课堂教学中的老师角色。

1、一切从学生出发,做好教学的组织者。

建构认为,认识是一个主动解释并建构个体知识表征的过程。

学生认识的主动性应该受到保护、受到培养的,然而,有些老师却习惯于满堂灌,根本不给学生主动学习认识的时机,学生看到了一些内容,本来跃跃欲试,试图说出,可是老师却凭借自己的权利毫无遗漏的讲了出来。

就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受到了压抑,学习的热情渐渐消退,学习效果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差。

因此,老师应该从满堂灌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一切从学生出发,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通过恰到好处的组织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主动认识,主动学习的时机,让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得到培养。

这种组织表达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上。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活动任务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原有认识根底,还要考虑需要和兴趣爱好;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活动可以得以进展,既不会因为内容太易,使学生感到乏味,也不会因为内容过难,令学生望而生畏。

学习活动的组织假如是分组进展,就要考虑小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考虑将哪些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学生才会乐于交流,乐于表达。

简而言之,老师就是要通过科学组织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人人都能参与合作探究展示。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范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范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范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范文 1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可以用郭教授评价学生的语言来评价:虽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但绝对是篇篇可读。

专业性,理论性的书籍能如此让人信服并引起强烈共鸣,确实是难能可贵。

书中许多观点,句子我都记忆犹新。

如“人之初,性本学还是性本惰?”“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等。

生本教育思想的学生观是:起点非零。

过去的教育一般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表现在教育上,就是越俎代庖。

生本教育认为: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几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作为人类的新一代,他们都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

在他们后面的,是人类50万年进化发展的历史;在他们前面的,是正在展开的现代社会,他们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儿童不可限量。

因此,我们认为学生有学习的本能和天性,学生的起点绝不为零。

遗憾的是,这种本能和天性被许多人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长期忽视。

生本教育正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尽可能顺应儿童学习的天性,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郭教授原文的精彩篇章我就不再一一累述。

好的文学作品的特征之一是能引发人丰富的联想,郭教授的作品就做到了。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式。

读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距离生本有多远,有让我欣慰,并小有成就感的,也有让我困惑反思的。

郭教授的观点: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深有体会。

就拿作文教学来说吧。

刚入学时很多学生作文存在这样的'现象:一写作文就是大话、套话。

7年级的孩子就开始写和谐滕州。

其实他能先和谐小组,再关心班级就很不错了。

为了纠正这种现象,我从入学就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说话,最低要求就是说清楚,说明白。

让别人听懂。

较高要求就是说的有意思,有道理,让别人想听。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5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

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

作为教师,我才感觉到自己该改变角色了。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

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

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

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我觉得其中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儿童的天性”。

是学生内部自然的外在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

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

教师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

不要“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

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欢乐”。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2生本教育管理是一种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管理,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十一。

它强调宽松与严格的结合,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余地,追求学校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的理想。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篇1生本教育,在我理解就是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从而自觉地完成生命主体提升过程。

只要做一件事情是快乐的,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愿意去做。

因为谁也不会拒绝快乐。

从学生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好,都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

但因个体差异的不同,学习上会存在差异。

换句话说,每个生命主体都有提高自身的欲望,也有内在驱动力,只不过这种内在驱动力来自于各种压力,可能来自家庭的,也可能是来自学校和社会的。

学生都想学好,只是由于方法、自我控制力、人本身所具有的惰性、还有天赋不同,造成了学生的成绩出现差异,自然而然出现所谓的优、中、差三等学生。

问题关键在哪里呢?兴趣,生本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以郭教授的理论,即生本教育就是要建立一个为而不争的教育成长世界,让我们的学生发自内心地以学习为快乐,而并不仅仅在乎分数和排名。

作为语文教师,我的心情是复杂的。

当看到学生作文、作业或周记中谈到自身烦恼时,我却只有安慰和鼓励。

这些烦恼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个人学习方面的。

例如,7班dyj,她的成绩在我们任课老师眼里是很好的,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就是她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在这次期中考试之后,一次下课期间,她告诉我说:“老师你安慰我一下吧,我心理不舒服。

”虽然她的总分在全年级和全班都是第一,但是她会因某一科目没有拿到第一而沮丧。

她在作文中写道,考得好的同学某一眼神、某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似乎在嘲笑我。

还有,她在预习《在沙漠中心》一课时,预习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读了本文你联想到了什么?”她是这样写的:通过阅读课文,我联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学习。

我们现在的学习就好比在沙漠中心,只有忍受住挫折,坚抵住困难,才能走出学习困惑的缠绕,走出沙漠。

看到了这些,我内心是很沉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

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

作为教师,我才感觉到自己该改变角色了。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
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

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
,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

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

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我觉得其中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儿童
的天性。

是学生内部自然的外在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

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
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

教师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

不要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

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欢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