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习题(整理)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

1八年级下册复习专项七 文言文基础知识一、填空题1.1.解释加点的文言实词。

解释加点的文言实词。

(1)(1)渔人甚异渔人甚异.之(惊异惊异,,诧异。

对……感到惊异诧异。

对……感到惊异) )(2)(2)率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妻子儿女) )(3)(3)余人各复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至其家((邀请邀请) )(4)(4)尝贻尝贻.余核舟一余核舟一((赠)(5)(5)盖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挑选) )(6)(6)怒怒.而飞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其翼若垂天之云((振奋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7)(7)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盘旋飞翔) )(8)(8)请循请循.其本其本((追溯追溯) )(9)(9)教然后知困教然后知困.(困惑困惑) )(10)(10)不独亲不独亲.其亲其亲((以……为亲以……为亲) )(11)(11)高者挂罥高者挂罥..长林梢长林梢((挂着挂着,,挂住挂住) )(12)(12)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需求谋求、需求) )2.2.解释加点的文言虚词。

解释加点的文言虚词。

(1)(1)见渔人见渔人见渔人,,乃.大惊大惊((于是于是,,就)(2)(2)悉悉.如外人如外人((全,都)(3)(3)欲穷其欲穷其.林(那)(4)(4)不足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道也((对)(5)(5)高可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大约大约) )(6)(6)潭中鱼可潭中鱼可.百许头百许头((大约大约) )(7)(7)以以.其境过清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不可久居((因为因为) )(8)(8)子之不知鱼之乐子之不知鱼之乐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完全,,肯定肯定((是这样是这样)] )](9)(9)其其.视下也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亦若是则已矣((代大鹏代大鹏) )(10)(10)一食或一食或.尽粟一石尽粟一石((有时有时) )(11)(11)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尚且) )(12)(12)鸣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不能通其意((助词助词,,无意义无意义) )二、选择题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 )A.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与世隔绝的地方) )B.B.斗斗.折蛇行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北斗星那样) )C.C.而计其长曾不盈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满)D.D.策之不以其道策之不以其道.(道理道理) )2.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B.C.D.3.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C )A.A.闻之闻之.,欣然规往B.B.闭之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C.C.鹏之鹏之.徙于南冥也D.D.执策而临之执策而临之.4.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A.率率/妻子邑人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B.以其境以其境以其境//过清C.C.佛印佛印佛印//绝类弥勒绝类弥勒,,袒胸袒胸//露乳D.D.是是/故谋闭而不兴5.5.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D )A.A.复前行复前行复前行,,欲穷.其林B.B.凄凄.神寒骨C.C.中峨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D.鹏之徙鹏之徙.于南冥也三、翻译句子1.1.土地平旷土地平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选贤与能男有分(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不独子其子①子:________②子: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现实生活充满了缺失和苦难,才使得人们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

请从下面备选作品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说说在《大道之行也》中描绘了怎样相对应的理想图景。

备选作品:《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2.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

及为相,甚允③时望。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

上常临镜,默默不乐。

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注】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

②同平章事:官职名,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

③允:符合(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选贤与能________②女有归________③及为相________④上常临镜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习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第9课桃花源记1.缘.溪行: 2.芳草鲜美..: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5.仿佛..若有光: 6.才.通人:7.屋舍俨然..;. 8.桑竹之属.:9.阡陌..交通: 10.悉.如外人:11.黄发垂髫....: 12.乃.大惊:13.便要.还家14.咸.来问讯:15.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6.遂.与外人间隔.. :. 17.乃.不知有汉;18.无论..魏晋; 19.为.具言所闻: 20.延.至其家: 21.此中人语.云:22.不足.为外人道也: 23.便扶向..路:24.处处志.之: 25.及.郡下:26.诣.太守: 27.欣然规.往:28.未果.;. 29.寻.病终:30.无问津.者:第10课小石潭记1.心乐.之; 2.水尤.清冽:3.蒙络摇缀....: 4.可.百许.头:5.日光下澈.:. 6.佁然..不动:7.俶尔..远逝: 8.往来翕忽..:.9.斗.折蛇.行: 10.犬牙..差互:11.悄怆..幽邃.:. 12.隶.而从者:第11课核舟记1.奇巧..人: 2.为.宫室:3.罔不因...势象.形: 4.尝贻.余核舟一:5.八分有奇.:. 6.箬篷..覆之: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8.石青..糁之:9.中峨.冠而多髯者: 10.如有所语.:11.其两膝相比.者: 12.绝类.弥勒:13.矫.首昂视: 14.神情与苏、黄不属.:.15.诎.右臂支船: 16.珠可历历..数也:17.左手倚一衡.木: 18.若.听茶声然.:.19.其船背稍夷.:. 20.钩画了了..21.曾.不盈.寸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第12课《诗经》二首1.在河之洲. 2.窈窕淑...女3.君子好逑. 4.左右流.之5.寤寐..思服. 6.悠.哉悠哉7.琴瑟友.之 8.左右芼.之9.钟鼓乐.之 10.蒹葭苍苍..:11.溯洄从...之 12.溯游..从之13.蒹葭萋萋.. 14.白露未晞.15.道阻.且跻. 16.在水之湄.17.蒹葭采采.. 18.白露未已..19.在水之涘. 20.道阻且右.第21课《庄子》二则1.北冥.有鱼 2.怒.而飞3.志.怪者也 4.去.以六月息.者也5.抟扶摇...而上者 6.野马..也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其.视下也9.亦若是.则已矣 10.全.矣 11.请循.其本第22课《礼记》二则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3.教然后知困. 4.然后能自反..也5.学.学半 6.讲信修.睦7.选贤与能... 8.不独亲.其亲.9.盗窃乱贼..而不作.10.矜、寡、孤、独、废疾者...........11.男有分. 12.女有归.第23课马说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3.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5.才美不外见.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策.之不以.其道. 8.食.之不能尽其材.9.执策而临.之 10.其.真无马邪第24课唐诗二首1.卷我屋上三重..茅 2.高者挂罥长..林梢3.忍能..对面为盗贼 4.唇焦口燥呼.不得5.俄顷..风定云墨色 6.秋天漠漠..向昏黑7.长夜沾湿何由彻...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9.两鬓苍苍..十指黑 10.卖炭得钱何所营.11.翩翩..两骑来是谁12.回.车叱.牛牵向北13.宫使驱将惜不得....14.系.向牛头充炭直.1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第9课桃花源记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人教版语文八下文言文专项精练(附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下文言文专项精练(附答案)

文言文专项考点复习【中考考点】1.词语解释:一般两个课内,两个课外。

包括实词、虚词(之、乎、者、也、而、乃、其、且、若、以、于、则等)活用词、通假字等。

题型可以是解词或选择题。

2.翻译句子:包括“直接翻译、描绘情景或谈对句意的理解”三类题型。

3.比较赏析题:一般考察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或表达技巧的异同。

文言文常见写作方法①写景抒情文:用典、联想、想象、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描、象征、烘托、对比、虚实相生,托物寓意等。

②写人叙事文:用典、悬念,照应,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首尾呼应、烘托、对比、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正侧面相结合、比喻、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渲染等。

4.简答题:人物形象把握,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情感倾向,谈感悟认识等。

【分值】8--12分。

【题型】课内与课外同题材或同话题文章片段比较阅读,也可以是课内外阅读各自独立考察。

【候选重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专项训练】一、与朱元思书(一)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13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10、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实是/欲界之仙都B. 蝉/则千转不穷C.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D. 水/皆缥碧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B.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跑)C.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D.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12、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

人教版初二下册文言文练习题

人教版初二下册文言文练习题

人教版初二下册文言文练习题在人教版初二下册的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文言文的篇章。

下面是一些文言文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巩固所学知识。

一、阅读理解1. 下面是《史记·汉书》中的一则描写刘邦(汉高祖)的片段,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项羽所丧胜,王侯已尽降,君臣女主相继入赵(赵国)。

或谓高祖#:顺公(指刘邦)欲刼赵大城,咸阳,入宫以王矣。

於是高祖:引扶若、乘舆,顺公即入,闭大门。

既而更文武,令群臣立肃,行君臣礼,故人莫不惊骇。

高祖未知,竟陵侯谢安者,进奏曰:“皇帝非社稷之主也,天作威福深,其非人不与万民同。

”高祖曰:“善。

”问题:根据文中描写,刘邦怎样表现出君主的风度?谢安为什么向刘邦进言?答案:根据文中描写,刘邦在入赵大城时闭大门,然后宣布文武臣子都必须恭敬地行君臣礼,这样的举动表现出他的君主风度。

谢安向刘邦进言是因为他认为皇帝不是社稷之主,而是由天命而来的。

他希望刘邦能够与万民同享天赐的福祉。

二、写作练习2.请你仿写一篇《论语》的篇章,谈谈你对友谊的理解。

答案:孔子云:“朋友久不分离,未也;亲也。

”吾生於斯世,身处众多社交场合,留意观察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深为之感。

友谊之于人生,如同明镜,能映照出一个人的真诚与善意。

友谊需要悉心培育,像蓄水一样,日积月累方能滋润芬芳;友谊需要经得起考验,像金石一样,经过时间的磨砺才能更加坚固。

而真正的友谊则需要互相信任、互相包容,像饰品上的珍珠与红玉,互相衬托更加美丽。

友谊之中没有功利,没有仇恨,只有互相扶助与关怀。

友谊之于人生,如同舟行波浪之中,互相依靠与支持;友谊之于人生,如同盛开的花朵,散发出它独特的芳香。

友谊能滋润心灵,使人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温暖与舒适。

然而,要维持友谊并非易事。

友谊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与付出,要经常保持联系,相互关心。

友谊并不在乎地位高低,而在乎心灵的相通与交融。

只有真诚地对待,使友谊之花在生活的荒漠中绚丽绽放。

总而言之,友谊是一种无私与善意的情感,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文言文复习习题及答案 - 打印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文言文复习习题及答案 - 打印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与朱元思书》习题一.[基础知识训练](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 )②.( )③.( ) ④( )(二)(三写登舟纵目总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五)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蝉则千转不穷。

( )①. 欲穷其林。

( )猿则百叫无绝( )②.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③.果如鹤唳云端。

( )(六).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介绍了优美的景色。

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征。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文言文复习测试(含答案)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文言文复习测试(含答案)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文言文复习测试(含答案)八年级第三单元文言文语文复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桃花源记(一)解释括号前的字或词:1、仿佛()若有光2、才()通人3、豁然开朗()4、屋舍俨然()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6、便要()还家7、皆叹惋()8、交通()9、妻子()10、绝境()11、无论()12、使扶向()路13、遂()迷14、规()15问津()(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寻寻向所志()寻病终()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三)翻译句子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具答之(五)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六)理解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2、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 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一、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16分)1、小生:古义: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文言文复习测试(含答案)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文言文复习测试(含答案)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3单元文言文复习测试(含答案)一、桃花源记一)解释括号前的字或词:1、仿佛(好像)若有光2、才(刚刚)通人3、豁然开朗(突然变得明朗)4、屋舍俨然(房屋整齐划一)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好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等)6、便要(就要)还家7、皆叹惋(都感到惋惜)8、交通(往来)9、妻子(妻子们)10、绝境(偏僻的地方)11、无论(不论)魏晋12、使扶向(引领到)路13、遂(于是)迷14、规(规矩)矩15、问津(询问路)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寻寻向所志(寻找自己的志向)2、志处处志之(到处都有志同道合的人)三)翻译句子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哪个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也不管是魏还是晋。

②自XXX避XXX时乱,率妻子XXX来此绝境,——自称先祖为躲避秦朝的混乱,带着妻子和家乡的人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

③此中人XXX:“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说:“不值得告诉外人。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开阔平坦,房屋整齐划一,有好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等。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很开心自在。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些人一个一个地讲述他们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到惋惜。

四)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具答之答:B五)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A不足为外人道B便要还家C豁然开朗D黄发垂髫六)理解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自XXX避XXX时乱,率妻子XXX来此绝境。

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桃源人生活得很幸福自在,不想再回到外面的世界受苦受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 __②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 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4.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视觉: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7.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9.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10.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11.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分别代表什么?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⑵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期:⑶箪瓢屡空,晏如也宴如:⑷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2、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

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⑴曾不吝情去留译文:------------------------------------------------------------------------------------------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译文:------------------------------------------------------------------------------------------(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文:------------------------------------------------------------------------------------------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并解释:5、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答:------------------------------------------------------------------------------------------6、用“____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7、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

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马说》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①祗.辱()②骈.死()③槽枥.()④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或.尽粟一石:②虽.有千里之能:③才美不外见.:④且.欲与常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翻译: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4、《马说》是一篇,作者(朝代)(姓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③[策]之不以其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6、“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以丛草为林C、以至鸟兽木石D、不以善小而不为7本文中韩愈说明愚者不知“千里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3句):8、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9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

10、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

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

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二、(鄂州市2007){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

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

逮,及、到。

③大姓:大户人家。

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

⑥资:借。

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分)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礼愈至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④主人怪问衡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门人弟子填其室或遇其叱咄B 弗之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C 邻舍有烛而不逮以书映光而读之D 衡乃穿壁引其光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①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甲文------------------------------------------------------------------------------------------乙文------------------------------------------------------------------------------------------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

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分)三、(2007年内蒙古赤峰市)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

2、辄:就。

沃:浇。

这里是“洗”的意思。

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22、解释加点的词。

(4分)(1)余幼时即嗜.学()(2)录毕,走.送之()(3)益慕.圣贤之道()(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23、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肉食者谋之.24、翻译句子(6分)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___________(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四、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选段,完成5—9题。

(15分)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2分)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烨然若.神人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腰.缠万贯 C 右备容臭.臭.气相投 D主人日再.食再.接再厉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