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说》知识点梳理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诵读理解1、字音骈(pián)槽(cáo)枥(lì)一食(shí)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而食(sì)也外见(xiàn)食(sì)之真无马邪(yé)2、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二、文学常识1、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马说》知识点梳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马说》知识点梳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作为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小说,《马说》以其生动形象的叙事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唐代将领安禄山叛变内乱时期的真实历史故事,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和荒谬。
以下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马说》的知识点。
一、历史知识1. 安禄山叛乱:安禄山是唐代将领,他在758年开始叛乱,成立了大藩镇,自称为大燕皇帝。
史称“安史之乱”,这是唐代历史上一次比较大的内乱。
在叛乱的过程中,民众受到了极大的痛苦,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幅削弱。
2. 唐玄宗:唐玄宗是唐朝的第八任皇帝,他是唐高宗的儿子。
他在位期间,采用了许多宽政措施,追求和平安定。
但由于他不善政治,导致唐朝最终走向了衰败,安史之乱也是在他的统治期间爆发的。
3. 唐朝后期:唐朝后期指的是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有着非常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国力逐渐衰落,这也使得唐朝最终被推翻。
二、文学知识1. 描述手法:小说中采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活泼,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主旨。
2. 情节结构: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不仅讲述了马和张义真的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唐朝后期的历史背景。
双线结构结织通过交错和对比,使小说更加有层次。
三、生态知识1. 马的保护:小说中描述了人们对藏马的保护,这也提醒着我们,同样要保护好野生动物,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 人类与自然:小说中亦涉及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也呼吁我们在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中,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谦虚及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不要破坏生态环境。
以上便是《马说》知识点的梳理,小说从人类的历史、文学、生态等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
通过阅读,我们也可以得出如下几点感悟:一、身为人类的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环境,不要破坏大自然,二、历史是我们的财富,要珍惜历史,讲述好历史。
三、人类与自然,需要谦虚及敬畏之心看待。
比如让动物生态趋于平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总结一、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故事背景《马说》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
本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贞元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不被统治者赏识和重用,所以文中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往往是托物寓意。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四、主题思想文章借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五、写作特色本文借用具体的形象表现作者的见解和感慨。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生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处境六、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一、文章主旨《马说》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作者韩愈借马寓人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同时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懑和不平。
二、文章结构文章开篇即点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然后通过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揭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
最后作者以“执策而临之”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三、重要段落及解释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两句话点明了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存在,千里马才能被发现并得到重用。
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三句话描绘了人们对待千里马的不当方式,即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驱使、饲养和了解其叫声的含义。
这也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和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是对前文所述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了千里马被埋没的严重后果。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四、写作特点1. 托物寓意:作者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伯乐,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2. 对比强烈:文章通过对比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以及常马与千里马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以及人才被埋没的悲剧性。
3. 语言简练:文章用词简练、有力,句式整齐、有节奏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 情感强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情感饱满、热烈。
五、重点词语解释1. 伯乐:善于识别、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人。
2.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以下是对《马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文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重点字词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3、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或:有时。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5、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7、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8、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赶。
道:正确的方法。
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
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一、重点词语解释(一)1、衹:只是。
2、辱,受屈辱或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指马厩。
5、以:凭借。
6、称:著称。
(二)1、一食,吃一顿。
2、或,有时。
3、食(sì):通“饲”,喂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常的马,普通的马。
12、等:等同,一样。
13、安:怎么,怎能。
(三)1、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难道(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述)。
二、特殊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可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使”,如“故虽有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
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韩愈的《马说》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以下为大家总结这篇文章的相关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一词多义(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
(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吃。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3)能①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
今义:等候。
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四、文章结构1、第一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马说(一)课文字词详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
②故③虽有名马,①而:表转折,但是。
②故:所以。
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
②辱:(受)屈辱。
③于:在。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⑥槽枥:马槽。
⑦以……称:以……著称。
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
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
②一食:吃一次。
③或:有时。
④尽:吃尽。
⑤石:容量单位。
⑥食(sì):同“饲”,喂。
⑦其:指千里马。
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⑪不可得,①是:这。
②虽:虽然。
③能:才能。
④食:吃。
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⑥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显露、表现。
⑦且:犹,尚且。
⑧欲:想要。
⑨常马:普通的马。
⑩等:等同,一样。
⑪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①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③尽:竭尽。
④材:同“才”,才能、才干。
⑤鸣:马叫。
之: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
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邪?⑦其真不知马也!①策:名词,马鞭。
②而:连词。
③临:面对。
④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⑤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⑥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⑦其:代词。
(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三)课文分析1.主题: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
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⑤“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①叹无人识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
“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②悲无力使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③愤庸人误才。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6.理解式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全文中心思想: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写作方法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
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2.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
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课文内容理解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4、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5、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6、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7、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8、“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9、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