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古诗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秋风引·何处秋风至翻译赏析

古诗秋风引·何处秋风至翻译赏析

古诗秋风引·何处秋风至翻译赏析《秋风引·何处秋风至》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前言】《秋风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注释】⑴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⑵至:到。

⑶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晋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雁群:大雁的群体。

⑷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⑸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汉焦赣《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

”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翻译】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鉴赏】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意。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Org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秋风引原文及翻译注释

秋风引原文及翻译注释

秋风引原文及翻译注释
秋风引,落叶聚远山。

落日散,霜飞紫云间。

明月当空,秋声入深林。

野花迎秋依旧,叶落无限愁。

《秋风引》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名作,被誉为“古今秋诗一代宗师”。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意象新颖、节奏抑扬有力,折射出秋天的凄凉景色,描摹秋天里不断飞舞着叶子和云彩的景象,可谓写得淋漓尽致。

诗的开头:“秋风引,落叶聚远山”,以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种生机勃勃的秋天景象,秋风掠影,落叶纷飞,聚拢到远处的山腰,令人神往。

接着:“落日散,霜飞紫云间”,李白以精细的笔触,刻达了一种秋气渐饱的意境,描述了夕阳渐渐落去,霜气渐渐浓重,紫色的云彩也在随着秋风飞舞。

这里,poet需要表达秋天的悲凉,可谓一语中的,意境深远,流露出秋天的渐衰之意。

接下来:“明月当空,秋声入深林”,秋天的特色一派出现,夜晚明月当空,清明月光中,深林里传来秋天的声音,仿佛可以感受到一种凉意和清冷的气息。

最后,“野花迎秋依旧,叶落无限愁”,李白贴切地表达出秋天里花开依旧,但叶子却落落寡慰,宛如一种无限的忧伤和孤寂,令人伤感心碎。

《秋风引》这首诗是李白最出色的作品之一,他以生动的文字,描摹出秋天凄凉的景色,抒发出自己的感受,也把一股肃穆的情感融入诗中,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一种深邃的秋意。

秋天虽然朦胧,但却意味着生机盎然,只要我们睁开心灵之眼,就能看到秋日里的美丽景象。

李白把他给秋日的祝福,用一篇美丽动人的诗歌,传达到了千家万户,让世人分享他对秋日的感悟,也把一份温柔的情意留给了我们。

秋风引这首古诗的意思

秋风引这首古诗的意思

秋风引这首古诗的意思
秋风引的古诗解释为: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秋风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长时期的贬谪生活。

这首诗作于被贬期间。

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有感而作。

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秋风引》原文: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2、至:到。

3、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晋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4、雁群:大雁的群体。

5、朝:凌晨。

6、庭树:庭园的树木。

7、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汉焦赣《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

”这里指诗人自己。

8、闻:听到。

有关秋天的古诗刘禹锡《秋风引》赏析_励志诗歌

有关秋天的古诗刘禹锡《秋风引》赏析_励志诗歌

有关秋天的古诗刘禹锡《秋风引》赏析《秋风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

《秋风引》原文:作者: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赏析: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刘禹锡描写秋天的诗《秋风引》赏析

刘禹锡描写秋天的诗《秋风引》赏析

刘禹锡描写秋天的诗《秋风引》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刘禹锡描写秋天的诗《秋风引》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作者: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⑴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⑵至:到。

⑶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晋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雁群:大雁的群体。

⑷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⑸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汉焦赣《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

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译文】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诗人背景】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赏析】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禹锡《秋风引》原文译文鉴赏

刘禹锡《秋风引》原文译文鉴赏

刘禹锡《秋风引》原文|译文|鉴赏《秋风引》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风引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秋风引》原文唐代: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译文及注释译文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注释⑴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⑵至:到。

⑶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晋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雁群:大雁的群体。

⑷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⑸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汉焦赣《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

”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秋风引》鉴赏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进一步推寻思索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

“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结合前两句诗,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秋风引古诗的意思

秋风引古诗的意思

秋风引古诗的译文及赏析秋风引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译文: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赏析: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进一步推寻思索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

“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结合前两句诗,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

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刘禹锡《秋风引》赏析

刘禹锡《秋风引》赏析

刘禹锡《秋风引》赏析刘禹锡《秋风引》赏析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风引》古诗翻译及赏析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译文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
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

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

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

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

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

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

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

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

”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

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

”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

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

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

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

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