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贺山: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评裘锡圭论汉字形成马贺山

⽂字从没有什么前⽂字阶段,⽂字⼀发明创造出来,就是⽂字,⽂字就是记录语⾔的⼯具,不能记录语⾔的其他符号和图画,应该说与⽂字不搭界,不沾边,刻划符号与结绳记事⼀样,只是在少数⼈的范围内,传达⼀定的信息,但仍然与⽂字不能相提并论,同⽇⽽语。
裘锡圭⽤⼴义⽂字这⼀定义,将不是⽂字的东西,纳⼊⽂字范围,是特殊年代的产物,不应看作是合理的⽂字标准。
裘锡圭说他使⽤的是狭义的⽂字标准,⽽实际情况却不然,他⽤的例⼦仍然是⼴义的标准,说与作互相脱节:裘锡圭在《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1978)认为“⼤汶⼝⽂化象形符号跟古汉字相似的程度是⾮常⾼的,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脉相承的关系”。
⼤汶⼝⽂字符号与古汉字的⼀脉相承关系,也就是与商代甲⾻⽂的⼀脉相承关系。
这个结论下得过早,绝对,完全是⼀厢情愿。
其实,⽤相似程度之⾼低,来决定⼀脉相承,是不能成⽴的。
这只是个⼈的主观判断,⼀脉相承需要作多⽅⾯的求证,才能下这个结论。
⼤汶⼝⽂化象形符号跟其他遗址内出⼟的刻划符号,没有多⼤的区别,都是单个出现的符号,独⽴使⽤,独⽴完成陶⼯的任务,独⽴存在,它们从不连在⼀起使⽤,也没有连在⼀起的功能。
⽽⽂字则不然,⽂字总是组成与词语对应的句⼦出现,⽂字可以记录⼝语,因为它是系统⽂字的⼀个组成部分。
⼤汶⼝的刻划符号和图画显然不具备上述功能,⽂字可以⾃⼰说明⾃⼰,⼤汶⼝的刻划符号和图画显然什么也说明不了;⽂字是⼀个管理万国的朝廷,在全民族共同使⽤的书写⼯具,⼤汶⼝的刻划符号和图画,只局限⼀个⼩地⽅的陶⼯⽤的记号,使⽤范围狭窄,这样的少的可怜的⼗⼏个符号,怎么能说与古⽂字⼀脉相承,简直是⽣拉硬拽,信⼝雌黄。
裘锡圭从不解释⼤汶⼝的刻划符号和图画,是怎样变成⽂字的,质变点在什么地⽅,是谁让刻划符号和图画变成⽂字的,还是它⾃⼰变的。
⼤汶⼝的刻划符号和图画,与甲⾻⽂中间的环节,在哪⾥?因为它本⾝就是⼀笔糊涂账,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连郭沫若都说不清楚的事情,裘锡圭就更难解释了。
Removed_文字起源之马氏新说37

文字起源之马氏新说马贺山一个70岁的人,创立一个新的学说,实际上并不奇怪,因为他已经成熟了,他的阅历、知识、眼界等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可以成为一家之说。
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实在是平庸之辈,就是这么一个倔强的老头,居然喊出他发现了夏朝文字,实在让人感到莫名惊诧与可笑,搞了一辈子古文字的专业人士,都不敢说的话,让一个初生老牛犊,轻而易举的吼出来,。
其实,我也感到这话是不是喊早了,应该找个人商量一下。
后来我才感到,这话说得正当时,根本用不着跟谁商量,跟时下的专家学者请教,他们不会认可,他们会认为你发现的东西,根本就不是夏朝的东西,夏朝没有这么成熟的文字。
你把实物给专家学者看,他会认为是假货,你想把这些宝贝,捐给博物馆,他们认为不够档次。
我是学中文的,我有条件把这些家传的甲骨文和象牙文弄清读懂,我开始了漫漫求索之路。
首先我研究了一些文字起源的历史,研究了刻划符号,研究了图画文字,还研究了古人的图腾,研究了贺兰山和具茨山岩画,还研究了【黄帝内经】、【山海经】、【连山】、【归藏】、【周易】、【夏小正】、【尚书】、【诗经】等,我曾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和破译了被今人称为伪书的【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书】,在别人看来,用十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已有定论的事情,令人不可理喻。
然而就是在这此次破译实践中,让我获益匪浅,我发现,以上三书并不是伪书,也不是后人伪托,它们正是我要苦苦寻找的夏朝文字及夏朝以前的文字。
用十年的时间,去摸索,探讨,一部伪书,最后求证出新的结论,只喊出了一句话,这是我十年辛苦的一次释放,难道不该这么说吗?尽管有人认为夏朝以前是神话传说时期,尽管有人认为夏朝不是信史,尽管有人认为夏朝没有文字,我用时间和心血揭开事实真相,就是给予了他们最有力的回答。
我常常把破译古文字比作登山活动,我已破译了117个古文字,就好比登上了117座高山,登泰山而小天下,无形之中开阔了我的视野,过去我看郭老,高山仰止,非常崇拜,今日再看老郭,我是用审视和欣赏的目光来看他,他是古文字界的著名学者,他达到了今日学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是这个领域的带头人,他带着一群迷途的羔羊,走上了崎岖的小路,他们还以为是在攀登科学的顶峰。
夏朝出土文字已被发现

夏朝出⼟⽂字已被发现个⼈资料张冰[转载]马贺⼭发现了象⽛⽂,疑为夏朝⽂字!(2010-07-21 18:24:38)标签: 转载原⽂地址:马贺⼭发现了象⽛⽂,疑为夏朝⽂字!作者:renrenfengshou 夏朝出⼟⽂字已被发现马贺⼭[内容提要]:提起篆字,⼈们会想起周朝的⼤篆,所谓篆者,乃指官⽅⽂字也。
其实篆字并⾮周朝始,在夏朝已经流⾏蝌蚪篆了,即历史所说的夏篆。
[关键词]:夏朝 ⽂字 夏篆 象⽛⽂继我发现了夏朝传世⽂字[夏禹书]、[岣嵝碑]和夏朝以前的⽂字[仓颉书]之后,我⼜发现了夏朝出⼟⽂字。
这些夏朝出⼟⽂字是刻在6760年前的象⽛上,[经碳⼗四测定,这些象⽛距今已有6760年的历史,误差约为50年。
]这些象⽛⽂是我曾祖⽗⼆⼗年代,在保定⼀个官僚家教私塾时,⼈家送给他的,这些东西⼀直被我祖⽗和⽗母很好的保存着,唐⼭⼤地震时,这些东西都藏在⼤板柜⾥,当时房⼦都倒了,所有的家具都砸坏了,唯独⼤板柜完好⽆损,所以才保存⾄今。
对于这些象⽛⽂,过去⼀直以为是篆字,是周朝的⽂字,当我破解了[禹王碑]的⽂字后,我才如梦初醒,这些象⽛⽂是夏朝⽂字⽆疑,⽽且是夏朝的官⽅⽂字,正与历史上所说的夏篆相合。
[禹王碑]的⽂字史书上称为蝌蚪⽂,⼜称蝌蚪篆,被认为是中国最早最古⽼的⽂字。
因为当时是⽤⽵棍粘漆书写在⽵简和⽊板上,⽵硬漆腻,写出的字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故名。
它⽐商朝的甲⾻⽂要早许多,商朝的甲⾻⽂是⽤笔沾墨先书写在龟甲和兽⾻上,然后再⽤⼑刻。
漆书已是夏朝以前的事情了,⽽夏朝的⽂字为什么要刻在象⽛上?这可能与当时的⾃然环境有关。
上古时,华北⼀带温暖⽽潮湿,森林茂密,⽔草肥美,⾮常适合⼤象⽣存。
五⼗年代初,在河北迁安出⼟的五⽶⾼的⼤象⾻胳化⽯,是迄今为⽌我国发现最⾼最⼤的灵齿类⼤象化⽯。
由于有丰富的象⽛资源,这就为夏朝在象⽛上刻字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于⽓侯的变化和⼤象的南迁,到了商朝的时侯,还能见到商⼈在河南⼀带捕象的记录。
汉字为什么起源于鸟迹?马贺山

汉字为什么起源于鸟迹?马贺山汉字为什么起源于鸟迹?马贺山鸟迹,是汉字之根,汉字之源,汉字之母。
鸟迹,是将汉语与汉字连在一起的媒介,是通向象形文字的桥梁,是仓颉发明创造汉字的唯一灵感。
鸟迹,是汉字系统的最初的细胞,仓颉如果不发现鸟迹,是不可想象的,就不会产生汉字系统,换句话说,仓颉的汉字系统,就是由于鸟迹的启发,才发明创造出来的,用别的方法,创造不出汉字系统。
鸟迹,有什么特色。
鸟迹,具有固定的形,固定的音,固定的义,即三固定,形音义溶于一炉的特征。
这个特征正是文字所需要的特征,文字是记录口语的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鸟迹,是花纹,也是符号,它的最可取之处就是:能将符号与口语结合起来,鸟迹这种符号,可以与口语中的词汇,互相对应起来。
比如我们见到麻雀的足迹,可发雀音,知道是小麻雀。
见到大雁的足迹,可发雁音,知道大雁来了。
见到海鸥的足迹,会发鸥音,知道水鸟觅食。
见到山鸡的足迹,会发鸡音,知道有山鸡走过。
见到梅花鹿的足迹,会发鹿音,知道鹿刚刚跑过。
形音义就这样紧密的交织在一起,人们对鸟迹的认知过程,完全处于鸟迹的形音义的三固定,这正是文字所需要的三大特征。
除此以为,没有任何一个能具备鸟迹这样完美的事物。
比如图画,无固定的形,刻画符号,无固定的音和义,都不具备成为文字的可能。
文字是记录口语的符号,图画是图画,图画与符号不是一回事,刻画符号虽然符号,但它不是语言的符号,与记录口语无关。
文字是发明创造出来的,是专门人才专门创造发明出来的,非一般人所为。
那种认为人人都可以创造文字,是一种很天真的主观臆测。
那种认为文字是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演变而来,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只因郭沫若做了半坡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是汉字起源的断言,才有今日的很多人专门去挖刻画符号,去发现新的汉字源头,此大谬论也。
尽管鸟迹,由于文字有相同的三固定,有集形音义于一炉的特征,但它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数量有限,局限性很大,仓颉必须跳出鸟迹的局限,在鸟迹的基础之上,抓住事物的外部特征,用不同的花纹,符号代表不同的事物,而发明创造出了象形文字。
文字起源鸟迹,文字为仓颉所造马贺山

文字起源鸟迹,文字为仓颉所造马贺山文字起源鸟迹,文字为仓颉所造马贺山在文字起源的问题上,现代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文字为劳动人民所造,文字起源于陶片上的刻画符号,我认为,这都是受了著名的古文字专家郭沫若先生的影响。
在文字起源的问题上,大部分研究者都很少动过脑筋,他们喜欢随大流,喜欢听领导的行政口令,认为这不会有错。
孰不知,这一次他们都进入了一个误区,学术问题不是行政事务,领导怎说就怎么办,它需要独立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拥而上,前呼后拥。
自从郭沫若先生在1972年提出半坡遗址的刻画符号为原始文字后,四十年来,古文字界都在拿刻画符号当文字在研究,其中有的学者不止一次的指出,刻画符号不是文字,只是这种声音太微弱了,引不起学术主流的重视。
现在古文字界对待刻画符号问题,已陷入骑虎难下,进退两难的境地,文字真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吗?请问,历史上,究竟是哪个劳动人民创造了文字?这有没有文献记载?有没有事实作依据?不错,近年来,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大量的陶片上的刻画符号,那是当地陶工用来做记数记号记事用的,它的真正含义只有陶工本人知道,它还不能叫做文字,也不能叫做原始文字,它跟文字不搭界,它不能记录语言,它不能组成句子,表达不了一定的思想内容。
就是这样的刻画符号,长期以来,被当作文字来研究,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短命的昌乐骨刻文的教训,还不应该吸取吗?拿着不是文字的东西当文字研究,研究来研究去,误人害己,今天的古文字专家研究刻画符号的做法,与昌乐骨刻文的发现者的做法是一样的,无任何意义,也无任何价值,只能自己欺骗自己。
在古人的历史记载中,都记载了仓颉造字,文字起源于鸟迹。
为什么文字要起源于鸟迹,而不是起源于结绳?这是因为仓颉受到了鸟兽之迹的启发,得到了灵感,突然茅塞顿开,才发明创造了文字。
据说有一次,黄帝军队与蚩尤军队交战,仓颉不慎将作战地图丢失,黄帝军队无功而返,因此遭到黄帝的批评。
仓颉觉得治理国家,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已难以应付。
夏朝文字的一些思考[二]马贺山
![夏朝文字的一些思考[二]马贺山](https://img.taocdn.com/s3/m/eed04c0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f.png)
夏朝文字的一些思考[二]马贺山在夏朝文化夏朝历史的探索中,夏朝文字始终是解开夏朝文明之谜的一把钥匙。
有没有这把钥匙,能不能找到这把钥匙,非同小可,它关系到能否将夏朝的历史大门顺利打开,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具体的触手可摸的夏王朝。
由于多年来,我们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一直将夏朝当做传说时代,当作史前史,对夏朝的了解和探讨,局限在神话传说范畴内,对夏朝的历史研究,进展不大,或停滞不前,在学术上,没有重大突破。
商朝的甲骨文字发现,本该让人们将目光放的更远些,移到夏朝,移到唐虞朝,移到黄帝时代,但遗憾的是,我们的目光只局限在了商朝。
长期以来,学界把商朝当作中国历史的开头,把甲骨文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武丁以前的文字尚未发现。
这些绝对认识,阻碍了我们向前探索的脚步,甲骨文的发现,客观的说,应该进一步证明了仓颉造字的可信度,我们应顺着这条路,继续发现夏朝文字,唐虞文字,黄帝文字,遗憾的是,身为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发现了半坡遗址的刻划符号,将它认定汉字的源头,并提出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致使学界走上了一条漫漫的不归歧路。
多年以前,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夏朝文字的一些思考,主要讲夏朝文字是客观存在的,夏朝文字如黄钟大吕,岂能千载不传?当时只开了个头,今天继续往下探索。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特殊在什么地方,特殊在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五千年的文字史,有五千年的信史,五千年以来中国历史从未中断过,从黄帝以降,历史记载的都是十分详细,具体,文献典籍很多。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汉·孔安国《尚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
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三坟五典,乃三皇五帝之书;~,是八泽九州之志。
杜预有注:"皆古书名。
马贺山:真正传世四千年的夏朝文字——夏篆帖

马贺山:真正传世四千年的夏朝文字——夏篆帖夏朝文字为什么是篆字?2019-01-09马贺山在已发现的夏朝文字中,无论是传世的夏朝文字【夏禹书】、【禹王碑】、【莱丘铭】;还是出土的夏朝甲骨文、夏朝象牙文、夏朝玉版文;甚至是黄帝时代的【仓颉书】、曾力先生收藏的三碑书,也都是篆字,这让许多人迷惑不解,认为在商朝甲骨文之前,出现篆字,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
按一般人的思维是,尽管商朝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但它却保持了文字产生时的一些特征,象形、原始、简单、异体字多,一字多形,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等。
那么夏朝文字应该什么样?夏朝文字应该比商朝甲骨文还象形、还原始、还简单,就像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一样。
我国著名的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在【辉煌的中华早期文化】中讲到:“经过多年的发掘和调查,对二里头的面积、内涵都比较清楚了,它符合文明的条件。
二里头有大型宫殿,还有很多的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上刻着可能是文字的符号,已经是一个文明社会了。
它的时代、地理位置和我们文献记载的夏相吻合,多数学者同意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在这里,李学勤先生判断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是“文字的符号”,而李伯谦先生在《夏文化探索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他说:考古上发现了不少的夏代城址,一些城址内还有宫殿基址,发现了随葬铜器、玉器、陶器的墓葬,还有非正常死亡的墓。
在一些陶片上有刻划符号,已经是文字,有一些文字甚至可以和商代的甲骨文对照出来。
所以可以肯定夏文化是有文字的。
”从以上的两段的引文中,二位首席科学家已将二里头遗址的一些陶片上的刻划符号,当成夏朝文字了。
实际上,这些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都是单个出现的,一件陶器上只刻一个符号,它的作用就像结绳记事上的疙瘩一样,它代表什么意思,只有当事人知道,别人的猜测都是不准确的。
我可以告诉广大网友的是,将不是文字的东西,当文字研究,是四十年派的最大失误,将不是文字的东西,说成是原始文字,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不明智行为,根源就在于古文字界的学人,不清楚文字是谁造的?如果真的很清楚,,那也是张冠李戴,指鹿为马,完全受郭沫若先生的影响,在刻划符号的沼泽地里挣扎,他们究竟还要挣扎多久,我推测不会太久了,山东昌乐骨刻文的悲剧下场,预示了刻划符号将偃息旗鼓,尽快退出文字的历史舞台。
我发现了夏朝的出土文字[二]马贺山
![我发现了夏朝的出土文字[二]马贺山](https://img.taocdn.com/s3/m/d3603f1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5.png)
我发现了夏朝的出土文字[二]马贺山我发现了夏朝的出土文字 [二] 马贺山一个哲学家说过这样一个论断: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总会存在,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不会出现。
客观实践将会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一】夏朝有文字吗?历史记载夏朝有文字,如:《尚书.多士篇》中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夏革命」这是周王告诉殷遗民的话,你们殷人祖先有典籍记载着殷革夏命的事。
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先夏时期中国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们分别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也就是说,在公元前530年,楚国的左史倚相就以能够读懂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国语.晋语四》:「有夏商之嗣典」孔安国《尚书序》亦云:“鲁恭王坏孔子旧宅,於其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皆科斗文字” 从先秦古籍的记载来看,曾多次出现引用《夏书》《夏训》《夏令》等夏代文献的情况。
《礼记?礼运》称孔子说:“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 《夏小正》采用夏代的历法记事,《今本竹书纪年》中又有夏禹元年“颁夏时于邦国”一语,历来不少人就认为,它是夏王朝的职官所纪,是夏代的文献。
淮南子。
汜论训]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
[吕氏春秋。
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
夏桀迷惑,暴乱愈甚。
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
这里的图法指的是图书,是法律文献,是约束天子的法典。
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可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书籍,夏朝有文字,这是不容置疑的。
《左传》《国语》等古籍中多处引证了《夏书》。
《尚书》中《夏书》,其原始材料可能取之于夏代档案。
其中《甘誓》《禹贡》学术界认为比较可信,基本上有真实的夏代文书原始素材作为依据。
《左传》中征引“夏书”、“夏令”,“夏训”共有15处。
《国语.国语下》与《禹贡》记载十分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贺山:揭开汉字起源之謎——兼评郭沫若关于文字起源的一些论断汉字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截止目前,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提法文字产生在3300年说[徐中舒]文字产生在3700年说[裘锡圭]文字产生在6000年说[郭沫若]文字产生在7000年说[黄德宽]文字产生在8000年说[李学勤]文字产生在10000年说[唐兰]汉字的起源,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被人为的复杂化了,复杂到不知汉字是谁造的,什么时候造的,汉字是什么,等等。
造成目前这种混乱的局面,主要是郭沫若先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一个新的论断,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半坡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
在当时来说,这无疑是个先进的口号,符合大革命的政治形势,符合潮流,是活学活用的结果。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审视这一口号,觉得这一口号的提出,将学术与政治结合的太紧密了,简直天衣无缝。
多年来,无人敢怀疑这个口号的正确性。
我,一个古文字界的一个业外人士,要不是为了弄清汉字起源的真相,我也不想谈与政治有关的问题,因为我不是政治家。
况且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所处的大小环境,显然今非昔比,宽松多了,我们提倡科学发展观,提倡实事求是,所以才有机会,畅所欲言,公正客观的谈论汉字起源的真相。
首先我对劳动人民造字,没有任何成见,劳动人民用双手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财富,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前进,劳动人民永远是人们的衣食父母,我非常敬佩劳动人民,但具体到汉字的发明创造,我却不能同意郭沫若先生的论断,因为在历史文献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换句话说,汉字不是劳动人民造的,是黄帝时代仓颉造的,有人会说仓颉造字是神话传说,我说劳动人民造字,连神话传说都够不上,半坡遗址的陶片上的刻画符号,不是文字,跟文字不搭界。
笔者曾对陶片上的各种刻画符号,包括甲类符号、乙类符号,进行过全面的研究,皆否定了是文字,为什么?因为汉字不是陶工创造的,当时的陶工没有创造文字的条件和能力。
大量的史书记载,仓颉不仅造字,仓颉还造了大篆,仓颉还造了六书,有一套完整的汉字体系,【仓颉书】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有人极力反对仓颉造字和【仓颉书】,但又不说明理由,不知目的何在,让人难猜他的真实想法。
郭沫若先生说文字非一人一时所创,他在这里说得相当含蓄,虽不明说仓颉,实指仓颉,而一时则指时间之短,郭沫若先生的…一时‟究竟是指多长时间?他没有说,是指一年半载还是弹指一挥间,如果是后者,那仓颉倾一生之力,完全能创造出一整套汉字体系,用于朝政颁布法律之用。
郭沫若先生为什么要怀疑仓颉造字,否定仓颉造字,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1】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写道:…我们中国的历史起源于什么时侯?尚书是开始于唐虞,史记是开始于黄帝,但这些都是靠不住的。
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的起头!‟郭沫若先生为了一个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的起头的主观论断,竟否定尚书和史记关于中国的历史起源于黄帝时代、唐虞时代,说他们靠不住,而真正有问题的是郭沫若先生,他为了坚持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的起头这一论断,则否定仓颉造字,郭沫若与仓颉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他研究仓颉造的古文字,还怀疑仓颉造字,否定仓颉造字,人在春风得意时,可能都有点利令智昏,忘乎所以。
【2】郭沫若先生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又强调了一次:…我们根据周初的记载“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周书。
多士],可以知道夏代先人无册无典。
典册就是记录,,夏代既无记录,则夏民族是否已经发明文字,还是一个问题。
‟我认为,这种逻辑推理不成立,殷先人有册有典,不能证明夏代先人无册无典。
郭沫若先生的思维是不是有点不清晰,甚至混乱。
【3】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结尾处谈到:…顾颉刚的“曾累地造成的古史”,的确是个卓识。
他所提出的夏禹的问题,在前曾哄传一时,我当时耳食之余,还曾加以讥笑。
到现在自己研究了一番过来,觉得他的识见是有先见之明。
‟顾颉刚先生的“曾累地造成的古史”意在否定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郭沫若先生赞赏这一观点,说明他们在思想上有一致的地方。
【4】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说:…夏禹只是神话上的人物,夏代论理只能在新石器时代,当时连文字的有无都还是疑问。
‟郭沫若先生否定仓颉造字,怀疑夏朝文字,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重新确立中国历史的起源,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的起头,而甲骨文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其他都是靠不住的。
【5】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一文中说:“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
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坚硬的黑陶为其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
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
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
特别是殷代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
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文字不是陶工造的,半坡遗址的陶工正处于结绳记事时代,文字还未产生和发明,至于半坡遗址出土的那些陶片上的刻画符号,都是当时陶工用来记数记事用的记号,有人拿来与甲骨文进行比对,并指出某某符号就是某某甲骨文字,这种比对本身就不科学,不可取,是误人害己的事情。
身为中国著明的古文字专家,应谨慎一点,不要匆忙就认定不是文字的东西是文字,以免给下级或学生造成疑惑和麻烦,让后人贻笑大方。
应该指出的是,当今的古文字界,在四十年的探索中,对文字的起源的问题上,走上了一条歧路,不该否定的结论,我们给否定了,如仓颉造字、【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等,不该是文字的东西,却当成了文字,尤其是把劳动人民当成了文字的创造者,这让人几乎不敢质疑,在那个年代,一句话就可以带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引来杀身之祸,劳动人民造字完全是一个政治口号,与客观实际不相符,与真相的距离相差很远。
真相在哪里?客观实际又如何?我们还是看一看历史文献的记载吧,我们祖先的历史记载比我们想象的推测的要真实准确的多,更符合历史的真相:【1】《易·系辞》载:“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
【2】《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3】《荀子·解蔽》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4】李斯《仓颉篇》“仓颉作书,以教后嗣”【5】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字的发展:“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从垂现象。
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官仓颉,名候刚见鸟兽蹄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时,初造书契。
”【6】《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7】“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相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等等。
【8】《世本》就有:“沮诵、仓颉作书”之说。
【9】卫恒《四体书势》也说:“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并赞曰:“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世,垂法立制……。
”【10】《帝王世纪》载有:“黄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制文字。
”【11】“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
”(《汉书·古今人表》)最早的文字只记录帝王名号,连辅佐大臣的职名也不记录。
【12】卫恒《四体书势》记载:"昔在黄帝创制万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看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13】南朝刘勰(xié) 所著《文心雕龙: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以上所载,主要说了两件事,一件是说文字是仓颉造的,文字产生在黄帝时代,距今已有5000年的时间。
一件是说文字是起源于鸟迹。
这是汉字的真正起源,其他一切说法,皆不客观,皆不准确,其中包括文字来源于刻画符号或图画文字,都是捕风捉影,主观猜测而已。
四十年的发现探索,以无果而终,现在应该回到传统的大道上来,仓颉造字没错,汉字起源于鸟迹没错,仓颉为轩辕黄帝时期的史官,从察看鸟兽足迹受到启发,开始创造文字,这记载的再清楚不过了。
为什么有人要舍本逐末,舍近求远,偏要走一条崎岖小路,一走就是四十年。
我应该感谢这些先行者,是他们的探索和失败精神,让我少走了不少冤枉路,我的成功是建在他们的失败基础之上的,因为我接受了前辈和当代人的一切经验教训,才走上了传统的大道,发现了传世的夏朝文字和黄帝时代的文字,发现了出土的夏朝甲骨文,夏朝象牙文和黄帝时代的石刻文,所以我才能真正的揭开汉字起源的面纱,让大家看到汉字起源的真相,让大家看到汉字的真正的发明创造者是仓颉,让大家看到汉字产生的时间,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而将所谓的主流观点汉字起源于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视为哗众取宠,无稽之谈。
总之,我认为,汉字的起源应为在商朝甲骨文的前面,加上如下序列:黄帝时代的石刻文---唐虞朝象牙文---夏朝甲骨文---商朝甲骨文---周朝金文---战国文字---秦小篆---【附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