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尉逸事状
高中语文 必修五 4.16《段太尉逸事状》

焦令谌
段太尉
从而表现作者褒贬分明、爱憎强烈的感情
思考2、文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描写 仁慈宽厚爱民如子这一性格特征?分别写出采 用这些描写方法的词语。
通过“自取水洗去血,裂伤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 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等细节,叙 写他同情、救助、安抚一个无力交租而惨遭毒打的农民。 这种同情人民反对豪强的正义精神,在当时社会是难能可
寄寓(临时驻扎)
耶?泾州野如赭(zhě),人且饥死;而必得谷,
赤地千里 赭,赤色。
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 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
长者
以----为耻
总之
轻视
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
隶耶!”
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仍然
将要
若 何?”
怎么办。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
孝德曰:“愿奉教。”
太尉曰:“某为泾州,
接受您的教诲。奉,承、接受。 某:自称之词,相当于“我”。
甚适(很清闲),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
寇,入侵的外敌。
以乱天子边事。
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
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 “诚……者”——表假设关系。“诚”, 副词,果真。“者”,语气词,用于前一分句的末尾。
柳宗元的传记散文
柳宗元人物传记中的优秀作品,一般都能比较深刻地揭露 当时社会的黑 暗和腐败,反映人民生活的悲惨。例如《捕蛇 者说》一篇,作者通过蒋氏这个 捕蛇者的遭际,描写了中唐 时代赋敛毒于异蛇的悲惨景象,反映了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 再如《童区寄传》,作者通过揭露当时社会人口买卖的罪恶, 歌颂了少年区寄勇于克敌制胜的大无畏精神。柳宗元在《与史 官韩愈致〈段太尉逸事〉书》中,曾提到这篇作品有两个主 要特点:一是事实确凿;二是努力刻画人物。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原文翻译及赏析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原文翻译及赏析《段太尉逸事状》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
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朔方将领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
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原文]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
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祖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
”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
今不忍人无冠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译文]太尉刚任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住在蒲州。
郭子仪第三于郭晞任尚书,代理郭子仪军营统领,驻军邠州,放纵其士卒横行不法。
邠地懒惰、贪婪、凶残、邪恶之人,大都用财物贿赂,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里,就可以胡作非为。
官吏不能干涉。
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市场上勒索,不能满足,就奋力打断人家的手足,砸碎锅、鼎、坛子、瓦盆,把它丢满路上,袒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撞死孕妇。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忧虑不敢说。
太尉从泾州把有关情况禀告邠宁节度使衙门,希望能商议此事.到了节度使衙门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被暴徒伤害,依然安闲自在,如果引起大乱,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
”太尉说:“我任泾州刺史之职,很清闲,事不多。
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而遭杀害,以乱天子边地安危之事。
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
段太尉逸事状翻译

段太尉初任泾州刺使的时候,汾阳王郭子仪以关内河东副元帅的身份驻扎在蒲州。
汾阳王三儿子郭晞任尚书,兼任行营节度使,驻军邪州,放纵士兵为非作歹。
邠州一些奸诈贪婪、横暴邪恶的人,大多数通过行贿在军队里挂个名,就随心所欲地胡作非为,地方官员不能过问。
这帮歹徒每天成群结伙地在市场上勒索财物,一不如意,便狠狠地打断人的手脚,敲碎人家的坛坛罐罐,扔得满地都是,然后光着膀子扬长而去,甚至撞死怀孕的妇人。
邪宁节度使白孝德慑于汾阳王的权势,只是暗中发愁而不敢明说。
段太尉从泾州函告邰宁节度使衙门,请求商议这件事。
他一到邪州,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这里的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眼看百姓横遭残害,仍旧安然自得。
将要酿成大乱子了,怎么办呢?”白孝德说:“希望听您的指教。
”段太尉说:“我管辖的泾州地区很安闲,事情不多。
现在不忍心看到百姓在没有敌寇侵犯的情况下就被残害而死,以致扰乱皇上的边防大事。
您如果任命我为都虞候,我就能替您制止暴乱,使您的百姓不再受害。
”白孝德说:“好极了!"答应了段太尉的请求。
段太駙代理都虞候一个月后,郭晞的士兵十七人到市场索取酒喝,又用刀刺伤了酿酒师傅,打坏了盛酒的器具,酒都流到地沟里去了。
段太尉布置士兵捉拿了这十七人,全都砍下脑袋插在长矛上,竖立在市门外示众。
郭晞的军营都吵闹起来,全都披上铠甲(准备报复)。
白孝德非常惊慌,把段太尉叫来说:‘这该怎么办?”段太尉说:“不要紧的,请允许我到郭晞的营中去解释一下。
”白孝德派了几十个人跟随段太尉,段太尉全都辞掉,并且解下随身佩带的军刀,故意挑选了一个又老又跛的人牵马,来到郭唏军营门前。
身披铠甲的士兵都出来了,段太駙一边笑着一边往里走,说:“杀我这样一个老兵何必身披铠甲呢?我顶着我的脑袋来了!"身披铠甲的士兵们都惊呆了。
段太尉便趁机劝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了你们吗?副元帅难道亏待了你们吗?为什么要行凶作恶来败坏郭家的功名呢?替我通报郭尚书,叫他出来听我说话。
段太尉逸事状古今对照互译译文【唐】柳宗元

大愧流汗,不能 荣的话却也深感惭愧,汗
食,曰:“吾终 流浃背,吃不下东西,说:
不可以见段公!” “我终究不能再见段公
一夕,自恨死。 了!”一天傍晚,羞悔而
死。
及太尉自泾
到太尉自泾原节度使被
州以司农征,戒 征召为司农卿之时,告诫他
其族:“过岐, 的家属说:“经过岐州时,
朱泚幸致货币, 朱泚如果赠送财物,切不要
太尉写了判决书,语言很是
太尉判状,辞 谦和,派人劝告焦令谌,替农夫
甚巽,使人求谕谌。 求情.焦令谌大怒,将农夫叫了
谌盛怒,召农者曰: 去说:“我难道怕段某吗?你怎
“我畏段某耶?何敢 敢议说我的坏话!”拿判决书铺
言我!”取判铺背上, 在农夫背上,用大杖打丁他二十
以大杖击二十,垂死, 杖,打得快死了,将他抬至太尉
本文记叙了段太尉一些优秀事迹,并没 有抒情、议论,只是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 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这些优秀品 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安史之乱” 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对人民的残酷压迫, 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以及追 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基础知识积累
一、 词类活用
1 杀一老卒,何甲也?
因谕曰:“尚书
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
固负若属耶?副 “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
元帅固负若属耶?副元帅难道亏待你们了吗?
奈何欲以乱败郭 为什么要以变乱来败坏郭家
氏?为白尚书, 的名声?替我禀告郭尚书,
出听我言。” 晞 请他出来听我解释。”郭晞
出见太尉,太尉 出来见太尉,太尉说:“副
曰:“副元师勋 元帅功勋充满天地之间,应
避讳
关于避讳皇帝名字其它的例子:唐代以前, 有一种食物叫薯蓣,避唐代宗李预讳,改 为“薯药”。后又避宋英宗赵曙讳,改为 “山药”。
大学语文段太尉逸事状的原文整理

大学语文段太尉逸事状的原文整理大学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至今仍对社会生活和文艺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段太尉逸事状是一篇经典的大学语文段落,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原文整理。
段太尉逸事状最早见于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表奏充国子监学士源明》,这篇文章是韩愈向唐玄宗上书抨击当时国子监的陋习和倡导学术创新的一封奏章。
而段太尉逸事状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韩愈利用这个故事,来阐述学术界存在的陈规旧习和思维僵化问题,并号召青年学者勇于打破旧有桎梏,追求创新。
段太尉逸事状的内容大致如下:昔有段公,为太尉,以文学事长安,蕴藉颇优。
一日,段公独游于北邙山之下,见李白徘徊于山下,遂问:“诚意辞官乎?”李白云:“然,寡人无心向污泥碧海。
”段公曰:“污泥碧海,朕亦不欲为之,然事君,岂可虚掷?”遂执李白手泪问之,李白唯唯而对。
段公既而黯然出门,见故吏徐肇在门外候者,因语及废统,愤然曰:“上无气节,下无决断,灵台之祸,吾有一分。
”于是大泣。
徐肇泣而劝之曰:“能如此,伯仲长者以国士为念矣。
”段太尉逸事状以深情启示大学,担忧时局的端微、政治的腐败和知识分子的墨守成规,为弘扬中华文化的思想智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篇段落立意深刻,寓意深远,融汇了韩愈的文学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总之,段太尉逸事状是大学语文中的一篇经典文章,以韩愈的笔触阐述了对陈规旧习和思维僵化问题的忧虑,并号召青年学者奋发精神,力求创新。
这篇文章在历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和学习中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段太尉逸事状完整

柳宗元
1
题解
• 段太尉:太尉,官职名。其人叫段秀实。
• 逸事状:“状”,又称“行状”,一种文 体,记述某人生平事迹。“逸事状”是 “行状”的变体。
• 二者的不同在于:“行状”全面介绍一个 人的生平事迹,“逸事状”则只记录逸事 (即正史未载之事)。
整理课件
2
段太尉(719—783)
• 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 县)人。
• 3、为死者写墓碑之文提供素材。
• 逸事状有固定格式:在文末写作者名字及写作
目的。
整理课件
5
柳宗元
• 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 称柳河东。
• 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 刺史,世称柳柳州。
•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如
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
整理课件
4
“逸事状”的特点
• 只录逸事,力求典型,抓住两三件事写。
• 所写之事应详细、确实,不可道听途说。
• 行状一般只褒不贬,与史传不同(史传求全
面)。
• 这与写作目的有关。史传是对一个人一生作全
面评价。而写逸事状的目的有三个:
• 1、使史官录用,希望修史时为死者作传。
• 2、向朝廷报告,为死者请求谥号。
整理课件
30
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
郭晞:
1、纵士卒无赖
2、晞再拜
3、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
4、谢不能,请改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整理课件
31
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
尹少荣:刚直 焦令谌:恣意盘剥百姓 朱泚 :奸诈狡猾
整理课件
32
段太尉逸事状原文-翻译及赏析

段太尉逸事状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1)太尉:指段太尉(719 783),名秀实,字成公。
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
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
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
当时段太尉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
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
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的推荐,段秀实任泾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刺史。
这里以段秀实死后追赠的官名称呼他,以示尊敬。
(2)汾阳王:即郭子仪。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于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进封汾阳王。
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正月,郭子仪以司徒(国家三公)兼中书令(宰相)的身份,充任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大使、河中节度观察使、河中尹、关内河东副元帅,出镇河中。
蒲:州名,唐为河中府(治所在今西省永济县)。
(3)王子晞句:郭晞,汾阳王郭子仪第三子,随父征伐,屡建战功。
764年,吐蕃侵边,郭晞奉命率朔方军支援邠州。
时任御史中丞,与马璘合势,大破吐蕃,以战功加御史大夫。
又任朔方行营节度使。
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去世,追赠兵部。
《》胡三省注:据《实录》,时晞官为左常侍,宗元云尚书,误也。
(4)领:兼任。
节度使:主要掌军事。
唐代开元年间(713年741年)设置,原意在增加都察权力。
安史乱后,愈设愈滥。
(5)寓军:在辖区之外驻军。
邠(bīn)州:指所在今陕西省邠县。
(6)无赖:这里指横暴的意思。
(7)货:财物,这里指贿赂。
(8)嗛(qi ):通慊,满足,快意。
(9)釜:锅。
鬲(l ):一种像鼎一样的烹饪器。
瓮(w ng):盛酒的陶器。
盎:腹大口小的容器。
(10)白孝德:安西(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人,李光弼部将,764年(广德二年)任邠宁节度使。
(11)状:一种陈述事实的文书。
白:秉告。
中考文言文《段太尉逸事状》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段太尉逸事状》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段太尉逸事状》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太尉刚任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住在蒲州。
郭子仪第三于郭晞任尚书,代理郭子仪军营统领,驻军邠州,放纵其士卒横行不法。
邠地懒惰、贪婪、凶残、邪恶之人,大都用财物行贿,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里,就可以胡作非为。
官吏不能干涉。
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市场上勒索,不能满足,就奋力打断人家的手足,砸碎锅、鼎、坛子、瓦盆,把它丢满路上,袒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撞死孕妇。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忧虑不敢说。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
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祖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从泾州把有关情况禀告邠宁节度使衙门,希望能商议此事.到了节度使衙门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被暴徒伤害,依然安闲自在,如果引起大乱,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
”太尉说:“我任泾州刺史之职,很清闲,事不多。
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而遭杀害,以乱天子边地安危之事。
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
”白孝德说:“很好。
”就按太尉的请求任命他为都虞候。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
”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
今不忍人无冠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太尉暂任都虞候一个月,郭晞手下的土兵十七人入城拿酒,又用刀刺伤了酿酒的技工,打坏了酿酒的器皿,酒流入沟中。
太尉布置士兵逮捕了这十七人,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城门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教学目的一、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二、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三、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教学重点、难点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二、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
柳宗元: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
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
这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
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划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
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
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
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
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
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
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
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1、学生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法: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能为公已乱无伤也,请辞于军。
尚书固负若属耶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言未毕,晞再拜曰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自占数十顷,给与农垂死,舆来庭中乃我困汝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公,仁信大人也汝又取不耻汝将何以视天地泚固致大绫三百匹果不用吾言然终不以在吾第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窃好问老校退卒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运用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及倒叙的写作技法;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一、导入课题二、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课文是如何记叙段太尉的“逸事状”的?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此文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通过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同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丑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史料价值。
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即第一个事件:勇服郭晞。
作者依次写悍卒肆志,自荐平乱,诣营陈辞,请留宿营,突出了段秀实外柔内刚的性格。
事情的起因是郭晞纵士卒残害百姓,为所欲为。
作者先详细地叙述了士卒肆志之状:天天成群结队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不能满意,就奋击折人手足,将各种瓦器都砸碎,狼籍满地,裸露着臂膀扬长而去,至撞杀孕妇人。
写暴行之惨烈,如在眼前。
接着作者指出了士卒之所以敢为所欲为的症结所在,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白孝德只是心中忧伤却不敢说明。
紧接着作者又写段秀实自荐担任都虞候前去平乱,显示了他的刚勇无畏。
不久,在郭晞士卒十七人再度横行时,段秀实果断地派士兵捕捉了他们,并一一斩首,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街市示众。
这里“注”和“植”两个动词,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段秀实的“勇”。
这是一写其勇。
段秀实为民除了害,大快人心,然郭晞士卒岂肯罢休,立时都披上盔甲,事件进入高潮。
此时白孝德震恐,而段秀实从容镇定,临危不惧,决定诣营陈辞。
作者极写郭晞士卒剑拔弩张,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反衬了段秀实的大智大勇。
段秀实不带卫士,不带佩刀,坦然出现在郭营,使郭晞士卒愕然。
段秀实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心理上消除对方的戒备。
作者这样叙写的寓意是:段秀实是不怕死的。
他外柔内刚,平易而又刚强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至此,段秀实已渐居主动地位,他向郭晞慷慨陈词,指明利害关系后,终于折服了对方。
这是二写其勇。
至此,事件似已告终,不料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写了段秀实要求留宿军营一节。
为什么要写这一情节呢?掩卷细想,却又不难理解,段秀实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使郭晞心悦诚服,再拜谢罪,顾叱士卒说:“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郭晞到底有无约束部下的决心,段秀实要探明白。
留宿军营,既显示了段秀实的坦荡胸怀,又可考察郭晞改过的诚意和决心。
这是三写其勇。
第二段即第二个事件:仁愧焦令谌。
段秀实除了以刚勇取胜对方外,还具有仁信爱民之心。
这则逸事叙述他同情、救助、安抚一个无力交租而惨遭毒打的农民。
作者通过段秀实一系列行动,展现了他对农者的怜悯之情。
写这则事件的结局,作者让第三者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出场,由他怒斥焦令谌的不敬、不耻、不愧,从侧面烘托了段秀实仁厚慈惠的爱民之心。
第三段即第三个事件:节显治事堂。
段秀实不仅具有不畏强暴,疾恶如仇、爱民如子的高贵品质,而且还有清正廉洁的节操。
作者写段秀实洞察朱泚之心,拒不收礼,将礼物栖之梁木的逸事,颂扬了他的高风亮节。
这则逸事作为段秀实拿笏击泚行为的补充,说明他的气节,不仅表现在大处,而且见于小处,人物形象更显得光彩。
上述三则逸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虽名异,彼此间也无联系,但其精神是相通的。
从作者客观的叙述中,使人感受到了深沉的赞颂之情。
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时间、原因及材料的来源,以说明逸事状内容之不谬。
2、思考讨论:本文的结构如何?是怎样把三件逸事串起来的?学生讨论后明确:此文在结构上也颇具匠心。
所记逸事的开头,作者都写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
按顺序,“仁愧焦令谌”之事应在“勇服郭晞”之事前,作者将它移后,把“勇服郭晞”提前来写,其好处是能充分体现写作主旨。
因作者要反击小人诽谤段秀实以笏击泚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就一定要强调他“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的本质,而“勇服郭晞”最能说明这一点。
另外,这种先后倒叙也符合读者的欣赏心理。
作者先写剑拔弩张的气氛和激烈的场面,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
然后写段秀实性格中仁信爱民的一面,对百姓的和好眷眷之意,文势跌宕起伏,布局富有变化。
这样安排,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本文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全文不着一句议论,寓情于事,以形传神,繁简得当。
作者在行文中不感情用事,完全让事实和形象说话,他精心选取了段秀实生活中的三则逸事,繁简得当。
“勇服郭晞”一事,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其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余音,充分展示了段秀实的刚勇个性。
诣营陈辞是这则事件的高潮,叙写尤为详细,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仁愧焦令谌”一事,作者为展示段秀实的仁心爱民的品质,在描述其为被打成重伤的农者洗血、裹疮、注药、哺食、卖马、偿谷,不避琐细。
而“节显治事堂”,作者笔墨简略,用的是以简代繁的手法,叙事行文虽寥寥数语,然而由于能抓住主要环节,收到了见微知著的效果,人物的识见和气节仍光彩逼人。
4、思考:试归纳总结本文主题思想讨论后明确:本文记叙了段太尉一些优秀事迹,并没有抒情、议论,只是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这些优秀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安史之乱”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第四课时教学要点:1、总结归纳本文的人物性格和写作技法;2、讲解讨论《优化设计》上的作业。
一、人物性格分析研讨:课文写了段太尉的几件逸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1.诛杀暴卒刚正沉勇2.代民偿租仁慈宽厚3.拒收贿赂清廉正直二、写作技巧分析1.文中写焦令谌如此骄横,其作用是什么?讨论后明确:反衬,从而表现作者褒贬分明、爱憎强烈的感情。
2.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讨论后明确:《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特点大抵可分为三点:一是精心选材,每一件事都突出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二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描写生动形象,而不作议论;三是使用倒叙手法,有利于主题突出,文章结构巧妙。
首先是精心选材,全文写了段秀实三件事,每一件事都表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
第一件逸事是“勇服郭?”,详细记述了段秀实自荐平乱,只身前往军营,面对全身披挂、张牙舞爪的乱军,慷慨陈辞,抓住要害说服郭?,又主动留宿营房,以凛然正气震摄乱军,每一步骤都突出了他的“勇敢”。
第二件事是“仁愧焦令谌”,表现了段秀实仁义爱民的思想品德,第三件事“节显治事堂”,他对朱?的拉拢行贿早有提防,他“戒其族:‘过岐,朱?幸[作万一讲]致货币,慎勿纳。
’”朱?果真送来三百匹大绫,他的女婿实在推托不掉,不得以收下。
段秀实事后才知道此事,一面指责他的女婿,一面命令将大绫放在治事堂的房梁上,坚决不许把大绫放在家中。
这件事表现了段秀实很有政治远见,颂扬了他的清政廉洁。
三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把三件事联系到一起,可以完整地钩勒出段秀实的思想品德:见义勇为、仁义爱民、廉洁清正。
柳宗元在本文中未发一句评论,而是用富有个性化的言语行为来表现段秀实的思想性格。
如第一件事,郭?部下十七人依仗郭氏父子势力,到集市抢酒闹事,段秀实将这十七人“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显示了他平定乱军、安抚民心的决心和魄力。
乱军“一营皆噪,尽甲”,为了化解矛盾,消除动乱隐患,明示道理,段秀实决定只身独往军营,文章是这样描写行为言语的:“解配刀,选老嬖者一人持马,至?门下。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并且乘机开导官兵们:难道郭氏父子对不起你们吗,“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秀实勇闯军营,仅仅几句话就点明了问题的要害,致使郭?及其部下不得不垂首俯教。
读到此,不能不为柳宗元善于用个性化的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所折服。
叙述“仁愧焦令谌”一事时也是以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段秀实对无故挨打的农民倾注了自己的仁爱,文中描写道:“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寥寥几笔,一个正直、仁义而又满腔义愤、无处说理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文章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学员在阅读时一定早就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