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进行草莓组织培养繁殖呢
草莓组培

1、取材。
每年的6-8月,选择植株生长健壮,匍匐茎充实,尖端生长良好,无病虫害的优良植株取其茎尖或花药,作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
2、消毒。
材料取来修整后用纱布包好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2-4小时(以茎尖为例),然后进行表面消毒。
先用70%酒精漂洗半分钟,然后用0.1%的新洁尔灭浸泡15-20分钟,再用0.1%的升汞(氯化汞)消毒5-8分钟,最后用1-2%的过氧乙酸消毒1分钟。
每次都要用无菌水冲洗3-4次后再进行下一次消毒。
整个消毒过程都应在超净工作台内完成。
3、接种。
接种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接种前要先用酒精灯对接种用具(镊子、接种针、接种架等)消毒自然放凉。
先用镊子一层层的剥去茎尖外的幼叶和鳞片,然后在解剖镜下找到生长点(可带1-2个叶原基)用接种针挑出生长点(小于0.5毫米),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盛有培养基的培养瓶内,封好瓶口,置于培养室内培养成小植株。
4、室内培养。
培养室要求干净清洁,室内装有紫外线杀菌灯,每天要对室内进行消毒,以防污染。
培养温度20-28℃,最适温度25℃,相对湿度70%,光照强度1000-2000勒克斯,每日光照10小时左右。
5、继代培养。
每培养25-30天,培养瓶内的小植株就会分出3-5个小植株,把这些小植株分出放于继代培养基内培养;过20-30天后又会长出小植株,如此反复进行继代培养,增加繁殖系数。
6、诱导生根。
根据生产需要可在1-2月份集中一批苗子生根。
草莓试管苗生根很容易,有的在继代培养基上便可生根。
或者在培养基中加入0.5毫克/升的LBA,经30天左右便可长出6-10条长约2-3厘米的小根。
7、温室驯化。
把生好根的小苗经光照锻炼7-10天,从试管内取出,洗净根部培养基,移栽入事先准备好的营养土内,使其逐渐长大发出5-6片新叶的过程称为驯化。
驯化用的营养土要求土质以疏松的沙土掺入少量有机质。
移栽后要浇透水,支小拱棚覆盖塑料薄膜保湿。
驯化温度以15-20℃,前两周空气相对湿度80-100%,第三周开始短时间放风,放风强度逐渐加大,至移栽后第四周可去掉覆盖物。
草莓组培苗技术

草莓组培苗技术
草莓组培苗技术是一种高效的草莓繁殖方法,其优点包括繁殖速度快、无病虫害、品质稳定等。
下面就草莓组培苗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材料准备
1. 材料:新鲜草莓植株、无菌培养基、无菌器皿等。
2. 工具:手术刀、镊子、酒精灯等。
二、操作步骤
1. 选取健康的母株,将其茎尖部位取下,去除叶片和侧芽。
将茎尖切
成长度约为1cm左右的小段,每段保留一个芽点。
2. 将切好的草莓茎尖放入含有植物生长素的无菌培养基中,进行离体
培养。
在离体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温度和湿度适宜,并定期更换
新的无菌培养基。
3. 在培养基中生长出小苗后,将其转移到含有较低浓度植物生长素的
新培养基中进行继续生长。
此时需要注意控制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
度,以避免过度生长。
4. 当草莓苗长到一定大小后,可以将其移植到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土壤中进行生长。
在移植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伤害草莓苗根部。
5. 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湿度和施肥等因素,以保证草莓苗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三、注意事项
1.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无菌条件,避免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污染。
2. 需要定期更换新的培养基和器皿,以保证草莓苗的健康生长。
3. 在离体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干燥或过湿对草莓苗的影响。
4. 植物生长素的浓度需要根据不同阶段进行调整,以保证草莓苗正常生长。
草莓苗繁殖详细技术

草莓苗繁殖详细技术
草莓苗繁殖技术
一、繁殖地的选择
草莓的繁殖地应保证草莓的生长环境适宜,比如湿度、通风、土壤肥力等。
地面应该保持湿润,以免发生苗株萎蔫和弯曲。
二、种子播种
1、准备种子
草莓种子应选择优良的草莓品种,以保证苗种质量。
种子应先清洗,取出种子胚,以净本助繁。
可以采用150盐水浸泡、超声破碎或放入液氮室冷冻等处理方法。
2、苗圃种植
草莓苗圃应有一定的尺寸,具有足够空间,可以容纳足够的草莓苗株,保证每头植株的生长空间。
此外,苗圃还要有足够的排水系统,种植前应进行耕翻,使地表铺平整洁、排水良好。
3、种子播种
播种前应采用种子烘蒸等方法,轻蒸湿度控制在70%左右,以降低病菌滋生,轻蒸后的种子呈浅褐色,即可种植。
在播种时,应将种子均匀撒在苗圃中,种子播种深度不宜过深,以免影响苗株的生长。
三、灌溉
灌溉应根据草莓苗株的状态,及时施用水分,及时补充土壤的水分,保持土壤的湿润,使草莓生长正常。
四、除草
除草是苗种繁殖的重要步骤,主要负责清除苗圃内杂草对草莓生长的抑制作用。
可以采用化学除草剂或手工除草来完成,使苗圃清洁整洁,为草莓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五、病虫害防治
草莓繁殖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苗种的病虫害情况,种植草莓苗种时,可以采用除草剂等配合抗草甘膦等杀虫剂来防治病虫害,使草莓苗的生长顺利。
草莓三种繁殖方法及移栽管理

草莓三种繁殖方法及移栽管理一、草莓繁殖方法草莓苗繁殖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葡匐茎分株、地下茎分株、种子育苗。
下面,就给朋友们讲一讲草莓三种繁殖方法及移栽管理。
1、分株繁殖采完果后,增施一次速效肥,就可大量抽生走茎(又叫匍匐茎)。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走茎,在节上压细土,几天后即可在节部长出新根,形成一棵茎苗,发出嫩叶,形成3片叶时,便将其匍匐茎两端剪断,摘离母枝,就地培苗,立秋前后移栽异地,第二年春可结果。
一般每根匍匐茎保留3-5个走茎,每个走茎繁殖2-3棵苗为宜。
2、分株繁殖即在更新改造草莓园时,切去老株,保留有较多根系,将有2-3张叶片的秧苗重新移栽,这种“返老还童”的方法,以初秋为好。
翌年即可结果。
3、种子繁殖用种子育苗可在当年7-8月份播种,也可第二年春天播种。
播种前先将种子用水浸泡12个小时,待膨胀后,撒在备好的细土苗床上,洒上水,盖好膜,10天左右即可出苗,苗长出4片叶时选壮苗移栽大田。
二、草莓移栽管理移栽时间,应在立秋前后,气温在15℃-25℃为宜。
阴天进行,如果晴天移栽,要搭棚遮阴。
双行栽植的株距15-20厘米,行距50-100厘米。
单行栽培株距15-25厘米,行距50-120厘米。
移栽时,除整细土、施足基肥外,移栽的苗心要高于地平面。
同时泼透水和淡粪,保证成活率,还要注意防旱防涝,经常浇水,清好大田排灌渠,保持良好通透条件,促使根系发达延伸。
每亩新植地,一次追尿素4公斤,复合肥40-50公斤,菜枯肥15-20公斤,旺长苗可少施一次肥。
大田中耕,要将泥土整细,除掉杂草,注意不要壅心叶,基部的老叶可同时摘除,降低地下湿度和阴极面,保持透光条件。
若出现抽生走茎(匍匐茎),要及时除掉,以减少营养消耗。
入冬后,注意防寒保暖,加覆盖物,用塑料膜或用木棒竹子起棚进行覆盖保暖。
开春时,随着气温的回升,当温度稳定在12℃以上时,就揭除覆盖物,促进生长。
在草莓现蕾至开花时,可喷施叶面肥2-3次,使用浓度为6%的高锰酸钾和钼酸铵的混合液,或用3%的硼酸液,在下午4点后喷施。
草莓组培快繁技术

草莓种苗繁育技术

草莓种苗繁育技术一、土壤选择草莓喜光而又较耐阴,根系浅,不仅抗旱性差,而且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适于在肥沃、通气良好的砂壤土上栽植。
二、品种选择当前在阜康地区生产上常用的优质、高产、抗寒、抗干热、抗旱的品种有丹东大果、鬼怒甘等。
三、种苗繁育采用匍匐茎分株法,简单易操作,繁育速度快。
四、育苗准备在育苗前半个月土壤深耕,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千克、二铵和硫酸钾各10千克,肥料撒匀,结合整地翻入土中。
精细整地,根据地形做畦,畦宽1~1.2米,长度随地而定,也可据大田需苗量确定育苗面积,大田每667平方米用种苗8000~10000株,在整好的田面上667平方米用氟乐灵或乙草胺80~150克,对水40千克喷施,随后立即耕地,进行芽前除草。
五、定植母株春季4月中旬、秋季8月中旬开始定植,选择具有原种特征、无病虫的母株壮苗,以畦面中部为中心,行距80~100厘米,株距30~40厘米,667平方米定植1600~2800株,通过匍匐茎的繁殖,可育成4万株左右,供大棚2688平方米用苗量。
定植时苗心茎部要与表土平齐,即上不埋心、下不露根为宜,同一品种集中栽植在一个畦内,不同品种中间要留走道,以保持纯度。
六、苗圃管理1.灌水栽后及时灌水,春栽时每3~4天灌1次小水;秋栽时气温高,最好每天或隔天灌1次小水,直到缓苗后再进行常规管理,全生育期灌水8~10次。
2.中耕缓苗后结合灌水进行中耕、除草和保墒,中耕宜浅,以不损伤根系为准,繁育期内共中耕4~5次。
3.追肥全生育期追施尿素和硫酸钾1~2次,667平方米用量10~15千克,穴施或沟施,根据长势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或尿素1~2次。
4.压蔓为减少营养消耗,应将母株上抽出的花絮及时摘除,在匍匐茎大量发出时,用人工培土压蔓的方法,将新发出的茎蔓向主茎的每个方向分布均匀,以促早发根,到畦面茎蔓布满后及时摘心,并疏除多余匍匐茎。
七、病虫害防治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易诱发病虫害。
草莓植物组织培养

对影响草莓组培繁殖系数的碳源因素进行了探 讨研究。 结果显示:蔗糖和市售白砂糖为草莓组培快繁的 最佳碳源。 恒温培养26天,繁殖系数均能达到15以上,从经济 角度考虑,可以用白砂糖取代蔗糖;用白砂糖作碳源, 当浓度为3%时,草莓脱毒组培苗的繁殖系数最高, 长势最好。
用不同质量的有根或无根组培苗 (285.6mg、201.6mg、153.4mg)在 山皮土和合成土中进行扦插试验结 果表明,苗木质量越大,成活率越高;苗 木质量相同时,在合成土中扦插成活 率高.
以IBA0.1mg/L的浓度处理的生根率最高, 为100%,平均根条数为2.4条。 不加IBA及IBA浓度超过0.2mg/L,多数 苗都是先于苗基切口处产生愈伤组织,随后 在愈伤组织上分化生根,致使成活率大大降 低。
使用无土育苗基质,要求基质具有良好的保水保 肥能力,透气性能好,PH5.5~6.5,物理化学性质 稳定,最好经过灭菌。 一般用2~3种基质混合使用,如草炭、蛭石按体 积比2﹕1混合。 在移苗前1d,将混合好、已润湿的基质装入穴 盘,轻压;用1000倍的普力克浇透,以杀死基质 中残存的病原菌。第二天移苗时,基质含水量大约 为80%,即适合移苗。
感谢观看
提高移栽成活率的关键
选择不定根直接生自茎基,根多且粗壮,叶片在3片以 上,叶大、厚、深绿的生根苗,成活率普遍较高。 栽培基质要用清水冲洗干净,或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 掺拌灭菌,用煤渣作基质时,还要用0.2%冰乙酸中和使 碱性降低。 移栽时采取“深栽浅埋”。深栽就是在移栽时根要栽 得深,浅埋的标准是使小苗的根颈与土表平齐,或略高于 土表。 注意控制光照与温度、湿度。小苗移栽后,放在温室内 或塑料拱棚内培养,温度控制在15--20℃,湿度维持在80 %左右为宜。同时由于刚移栽的小苗茎杆脆嫩,应尽量采 用喷雾状浇水,水量也不宜过大,落干后再喷。遮光50%, 一周后,可逐渐增强日光照射。
草莓种苗繁育技术

草莓种苗繁育技术
草莓种苗繁育技术包括分株繁殖、播种繁殖和离体培养等方法。
以下是具体的技术步骤:
1. 分株繁殖:选取生长良好且无病虫害的母株,将其分成多个株苗。
将分株后的株苗移植到新的种植床或盆栽中进行培育。
2. 播种繁殖:将草莓的种子栽培到育苗盘或育苗箱中。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种子将会发芽并生长成苗。
育苗期通常需要
2-4周。
待苗长到一定程度后,将其移植到新的种植床或盆栽
中培育。
3. 离体培养:将草莓的顶芽、茎尖或叶片等组织分离出来,置于含有合适激素和培养基的培养器中。
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组织将会产生新的芽或根,并最终生长成苗。
待苗长到一定程度后,将其移植到新的种植床或盆栽中培育。
无论采用哪种繁育方法,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健康的母株:选用健康无病虫害的母株进行繁殖,以确保后代苗的健康。
2. 适宜的环境条件:为种苗提供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有助于其良好生长和发育。
3. 合适的培养基和激素:根据具体的繁育方法和需求,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营养和激素,以促进种苗的生长和分化。
4. 注意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和处理可能出现的病虫害,以保证种苗的健康和生长。
草莓种苗繁育技术的选择将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来确定,种植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繁育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如何进行草莓组织培养繁殖呢
草莓生产,培育壮苗是关键:
壮苗标准是无病虫危害,具有5~6片正常叶,叶色不浓也不淡,呈鲜绿色,叶柄粗而不徒长,苗重30克以上,根茎粗1.0~1.5厘米,株型矮壮,侧芽少,根须多粗而白。
用传统方法繁殖培育小苗,速度慢,占地多,易遭受病毒侵害,引起退化,影响产量知果实品质。
用组织培养法繁殖培育壮苗,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组织培养繁殖草莓苗的优点
1.繁殖速度快一年内一个分生组织可获得几千到几十万株苗,发展潜力大。
2.可迅速更新市场品种根据市场需要,2~3年内可以更新一次品种,常规生产则需要4~5年。
3.灵活只要建立起组织培养操作车间,即扩大培养实验室,就可全年生产,还可以使植株保存在冷库中直至秋天或第二年春天。
4.健康植株比例大,增产效果明显茎尖组织中的分生组织本身不带毒,且整个操作是在无菌环境中进行的。
培养的无病毒苗比一般未脱毒苗生长快,坐果率高,结果期延长,果重明显提高,平均可增产30%~50%。
二、组织培养繁殖草莓苗的技术要点
1、配制培养基常用的是MS培养基,它既有草莓生长所需要的大量元素氮、磷、钾,也有微量元素锌、铜、铁、钼等,还含有对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和调节作用的有机物质与植物激素等。
在这些营养成分中加入琼脂使其凝固。
具体操作过程为:
①煮琼脂,边煮过搅拌,使其全都溶解。
②从母液中取一定量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植物激素放于烧杯中。
③把①中的溶液和糖加入琼脂水中。
④调节pH值为5.8左右。
⑤把溶液分装到三角瓶中,用铝铂纸包好平口。
⑥标上记号,放入消毒锅内蒸气消毒。
2、材料和接种草莓生长点培养宜采用匍匐茎尖端的生长点。
生长点接种时期,考虑到既要匍匐茎生长充实,又有利于进行病毒鉴定及繁殖,故以6~7用力好。
采芽和接种应在无菌室内进行。
生长点的大小以带一个叶原基的生长点(0.3~0.5厘米)为宜,每个烧瓶宜接1~2个茎尖。
3、培养草莓接种后,将三角瓶排放在培养室内的培养架上,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一般为温度保持在22~25℃,光照时间为18小时,光照强度为3000勒克斯,经4~8周后,可直接分化成小植株。
分化率的高低取决于材料的大小生长情况和受污染状三个因素。
4、扩大繁殖将上述分化好的小植株移入新鲜培养基中。
培养基中含有浓度较高的6-苄基嘌呤5~10毫克/升,能解除腋芽的休眠和促进营养生长,并加有微量的萘乙酸或赤霉素。
长成苗新形成的腋芽又不断繁殖,在3~6周内可获得30~40个芽。
繁殖次数可达10次左右。
然后将繁殖苗转入发根培养基中继续繁殖。
5、发根在繁殖培养基中去除6-苄基嘌岭就能获得发根苗。
发根培养基中提高了吲哚丁酸浓度(0.5~1毫克/升),还加入了活性碳,使之疏松通气好。
发根时培养瓶可置于室内自然散射光下。
一般无根苗在发根培养基中2~4周,即可离开室内培养基进行移植。
6、试管苗移植入土壤当植株长到3~4厘米井生根后,及时移植到温室土壤中。
温室温度以20~22℃为宜,保持土壤充分湿润,成活率可达95%以上。
两个月后就可移至室外田间栽培,方法与常规生产相同。
7、病毒苗的鉴定用生长点培养得到的植株,必须经过病毒鉴定,常用的是小叶嫁接法。
具体方法
取被鉴定草莓生长成不久的新叶,除去两边小叶,中央小叶带1~1.5厘米长的叶柄,削成锲形做成接穗,指示值曲则除去中间的小叶,在叶柄一侧用刀切入1~1.5厘米,接入接穗,用毛线包扎好,涂上少量的白色凡士林以防干燥。
若带有病毒,嫁接后1~2个月在新展开的二叶片、匍匐茎或老叶上,会出现病斑,则说明被鉴定苗是无病毒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