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老舍的语言特点

合集下载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

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

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

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

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

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

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出身于市民阶层的老舍,远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立足于民间立场,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骆驼祥子》就是其在20世纪3O年代创作的。

本文就他在《骆驼祥子》中运用其最具特色的语言艺术——“京味”的运用加以分析。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他很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

“京味”代表了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

《骆驼样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小说写样子从混乱的军营中牵出三匹骆驼,卖了35元钱,而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

在烈日与暴晒下拉车的祥子,对北平熟悉变化莫测的天气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

“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二、语言运用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说得严重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嘴皮”。

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

老舍习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简洁的方言,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

如祥子的语言,厚实而朴拙,他在第一次买车时,由于心情激动,只会说:“我要这辆车!。

’卖车的车主夸耀车好,希望加价时,祥子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从祥子的语言中,透露出祥子的憨厚和淳朴。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篇1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车夫祥子悲惨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说以北京方言为基础,选词凝练、语言通俗,散发着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

本文以其英译本为例研究其语言特色的再现。

关键词:《骆驼祥子》语言特色地方色彩老舍一贯主张写作应使用“俗”与“白”的口语。

并且说应该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

在作品里被人们称道的北京"大白话"实际上是经过作家提炼的、加攻过的人民口语,《骆驼祥子》这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最能代表老舍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

运用北京口语写作是老舍语言艺术的最主要特色。

他善于从北京人口语中发掘宝藏,加工提炼,加以创造。

《骆驼祥子》中的人物都是北京住大杂院的城市贫民,说的都是地道的、纯正的北京话,老舍熟悉他们的语言,因为他也住过大杂院。

《骆驼祥子》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都是北京话,所以小说的北京地方色彩不仅在于老舍描写了当地的风士人情,而且也是由北京话烘托出来的。

老舍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首先是他采用了北京语音“儿”化韵,用“儿”化韵的语音响亮,是组成“嘎嘣脆”的北京口语的重要成分。

语音的修辞作用很大,北京话“明儿”“明儿个”跟普通话“明天”词义相同,但语音比“明天”响亮,而且它本身又粘连着地方色彩。

又如北京话中的“甭”比“不用”的音韵响亮,可实际上它确是“不”和“用”的串联合并现象。

另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北京话词汇,如“鼓逗”、“心程”、“扒楼”、“敢情”等都使读者感到特有的北京风味和音乐美。

老舍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应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之美。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京味”语言在老舍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其独有的语言表达力,形成了现
代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并在“京味”小说的创作源头上,形成了以北京话为
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艺术特点,在整个语言魅力的构成中,体现出一种丰富的韵味。

一、北京独有韵味的特征表现与深厚的“京味”表达
在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表达中,最主要的是通过结合创作中景物描写的体现,将北京的特有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表达出来,并将主人公的人生展现在北京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呈现出一种浓浓的“京味”。

譬如,在老舍作品《茶馆》中,将
王利发的一些台词: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
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
滑舌的对话,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些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

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

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老舍先生的散文作品,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生活的千姿百态。

而《济南的冬天》更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透过这篇散文,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老舍先生独特的京味散文魅力。

京味,首先体现在语言上。

老舍先生的语言质朴平实,却又韵味无穷。

在《济南的冬天》中,他没有使用那些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句式,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象。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一句简单的话,仿佛是作者在与读者面对面地聊天,让人倍感亲切。

这种亲切的语言风格,一下子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走进他所描绘的世界。

老舍先生还善于运用北京方言,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比如“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这里的“着落”“干啥”等词语,都是地道的北京方言,使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能让读者听到老北京街头巷尾的声音。

除了语言,京味还体现在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上。

老舍先生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济南冬天的独特之处。

他写济南的山,“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将小山比作摇篮,形象地写出了山的温暖和慈爱,让人感受到济南冬天的宁静与温馨。

他写济南的水,“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通过对水的描写,展现出济南冬天的生机勃勃。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总的说来,老舍的语言呈现以下几个特色:(1)幽默风趣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特色。

这种幽默风趣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中无不充满幽默风趣的色彩,尤其在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如《离婚》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可谓不胜枚举:写张大哥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和天平,“在天平上,麻子和近视眼恰好两相抵消,上等婚姻”;写老李嫌弃自己的老婆,然而自己却是“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像里面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等等。

(2)俗白精致老舍的语言俗白优美、雅俗共赏,并不是通俗易懂且不加修饰,直白浅露地对大众口味完全趋附、投合,而是在俗白中体现出艺术性、审美性,具有雅的色彩。

老舍的“俗”不是“庸俗”之“俗”,而是通俗,即普通老百性的日常用语;老舍的“白”就是不做过多修饰的白话,清浅通畅。

如《月牙儿》的语言就是“俗”且“白”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辞,但又于俗白中体现出一种精致之美。

(3)饱含温情老舍作品的语言温和而不过激,虽婉而多讽,但蕴涵心酸、饱含同情。

特别是对小人物的描写,老舍的语言是宽厚温和的善意的奚落。

老舍的温情在《济南的春天》一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笔下的冬天没有那么寒冷,而是温暖可爱。

(4)富含潜台词主要体现在戏剧中,如《茶馆》的第一幕中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充满了刀光剑影。

这些潜台词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5)浓郁的北京风味老舍的作品多用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充满独特的北京韵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离婚》中充满了“敢情”“瞎掰”“吃劲”以及“莲花白”酒、“杏仁茶”、“酸梅汤”等市民日常生活用语;《骆驼祥子》中关于洋车夫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北京地方风味等。

(6)“谈话风”式的语言老舍“谈话风”式的语言平易自然、简练明白、朴素随性,多用白描、极少雕琢。

关于老舍的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下列表

关于老舍的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下列表

关于老舍的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老舍(Lao She)是中国20世纪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活写实主义: 老舍的作品以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写实描绘为特征。

他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各种阶层和风土人情。

幽默讽刺:老舍的作品常常夹杂着幽默和讽刺,他通过夸张和寓言手法,对社会弊病和人性弱点进行讽刺,以此来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语言的抒发:老舍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他擅长运用北京方言和口语,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更贴近生活。

他的语言表达既具有文学艺术性,又充满了通俗感。

关注人性: 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关注是老舍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通过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人性的复杂性,包括善恶、悲欢、苦乐等方面的方方面面。

社会批判: 老舍对社会现象和制度进行了敏锐的批判,他关注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并通过作品呼吁社会改革和进步。

总体来说,老舍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关怀、幽默的艺术手法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这些特色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位备受尊重的作家。

老舍的文学风格

老舍的文学风格

老舍的文学风格老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文学风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文学风格具有生动性、亲民性、语言独具特色和具有深刻思想性等诸多特点,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首先,老舍的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生动性,他的作品深入人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悟。

如《茶馆》中,老舍塑造的三十多个人物,都是鲜活的,他们的性格、言行、情感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读者仿佛能够和他们一起沉浸在茶馆里聊天、听戏、喝茶,感受着那种热烈、喧嚣的氛围。

其次,老舍的文学作品极具亲民性。

他的作品深入人心,表现的都是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如他笔下的雇佣军、小商贩、乞丐等形象,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处境和命运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老舍对于人性的描写,深刻刻画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普通老百姓的智慧和幽默,他的语言流畅自然,贴近现实社会,让人感到亲切又温暖。

此外,老舍的文学作品语言独具特色。

他在作品中巧妙运用北京方言,充满了本地的味道,具有极强的地方色彩。

同时,老舍的文字通俗易懂,富有情感和韵味,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

他的语言简朴自然,不刻意铺设华丽的词汇和修饰语,却又充满文化底蕴,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和特点。

最后,老舍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他的作品中,对人性、社会现实、历史发展等问题,他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度的洞察。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通过对祥子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对社会阴暗面的忧虑和反思,并为之呐喊和呼吁。

他的作品充满深邃的思想,引发读者对社会发展、人性探究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总之,老舍的文学风格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深入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底层群体和现实状况。

他的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思想深度,且有着独特的个性化风格,对于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无论在文学艺术上,还是在对社会的深入把握上,老舍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典范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1. 导语 由最近学过的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梳理 通过回顾所学课文导入,诱发学生学 设计意图
出小学五年来学过的老舍的作品:《猫》、《草 习的欲望。 原》。 2、介绍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总体 介绍老舍的语言风格:北京韵味、通俗易懂、幽 了解老舍先生的文学地位及语言特点。 默诙谐、用词准确 3. 语言风格赏析 分别选择《猫》、《草原》、《北京的春节》 中句段,结合这些句段,讲授、学习老舍 “北京 韵味、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用词准确“的语言 风格。 4. 推荐老舍的相关作品,提供学习任务单 阅读老舍先生的其它作品,通过任务单 结合课文中的句段,赏析老舍作品的语 言风格。
□课前预习 □课中讲解或活动 √ 课后辅导 □其他
教学用途 学习《北京的春节》一课后,利用微课程引导学生梳理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并进行知识的内化。 知识类型 制作方式 (可多选)
√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拍摄 √录屏 √ 演示文稿 □动画 □其他
补充《趵突泉》、《林海》、《养花》、《母 的形式,鼓励学生去感受老舍的语言特 鸡》四篇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读后完成作业单。点。 5. 结语 梳理老舍先生的作品概括出其语言风格推荐 学生阅读《老舍儿童文学文选》。 同时希望教师阅读其他名家名篇,体会他们 的语言风格。 总结概括,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及 习作实践。
《感受老舍的语言特点》微课程设计方案
微课程信息 主题名称 《感受老舍的语言特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老舍的作品多篇,这些作品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流 畅、自然风趣、用词简洁凝练,修辞方法运用恰到好处,较好地体现了著名 语言大师独特的语言风格。研究品析老舍的作品,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 语言文字的优美,而且能从赏析中领悟到大师的语言风格,提高运用语言的 能力。 选题意图 此微课程在学生学习《北京的春节》的基础上,联系老舍先生的其它作 品,进行纵向梳理,概括出其语言风格,学习老舍先生作品的语言特色,并 进行阅读实践。 【点评】该微课程针对语文教学中老舍的作品多这一特征,试图从老舍 的多个作品中梳理出老舍的语言特点,选题巧而精准,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 梳理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内容来源 适用对象 鲁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猫》;第八册《草原》;第十册《北京的春节》 五年级 1.通过复习《北京的春节》一课,引导学生梳理小学五年学过的老舍作 教学目标 品。 2.结合作品的语句,了解老舍作品的语言特点 【点评】该微课程目标总体定位合理,小而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