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大二下,现代文学(一))
老舍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有何特色

老舍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有何特色说起老舍先生的作品,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他的语言风格就像一位亲切的老朋友,跟你唠着家长里短,却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老舍先生的语言特别接地气儿,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
就拿《骆驼祥子》来说吧,里面的人物对话,那叫一个生动!比如祥子和虎妞拌嘴的时候,虎妞一嗓子“我可不能守一辈子女儿寡!我不要脸,这都是你的错儿!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六十九了,白活!”这话语,多直白,多泼辣,仿佛能看到虎妞叉着腰,瞪着眼的样子。
还有那些描写老北京街头巷尾的场景,什么“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
”简单几句话,就把那种闷热、压抑的氛围给烘托出来了,让你好像也置身于那个尘土飞扬的胡同里。
他的语言还特别幽默风趣。
在《二马》中,老马先生的种种迂腐表现,老舍先生用诙谐的语言描述出来,让人忍不住笑出声。
比如写老马去看房子,“房子是真不坏:五间北房,东西两间有廊子,正中有个屏风隔段;厨房靠西,还有个小门通到后院。
马老先生看了看房子,觉得还不坏。
然后由后院绕过去看了看临街的两间南屋。
”这看似平淡的叙述,却把老马那种小心翼翼又满心期待的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觉得既好笑又可爱。
老舍先生很善于运用俗语和歇后语,让作品更加鲜活。
在《四世同堂》里,“常二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我们哥儿们几个零钱!”这种带着老北京特色的话语,一下子就把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凸显出来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闲逛,正好听到两个老爷子在那聊天。
一个说:“哟,您这今儿个咋这么闲在?”另一个回:“嗨,这不家里那点事儿都弄利落了,出来溜达溜达。
”那语气,那用词,跟老舍先生作品里的人物简直如出一辙。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所在,他把老北京人的生活和语言原原本本地搬到了纸上。
总之,老舍先生的作品就像一碗热气腾腾的炸酱面,看似平常,却滋味十足。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2)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2)二、简练亲切,“京味”+足简练亲切的语言往往会是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产生愉悦的兴致,时刻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却从不会产生厌读的情绪。
老舍便是如此,“辛田(罗常培)是我自幼的同学,我俩曾对掀小辫打,也一同逃学去听《施公案》”这是孩提时代的真实的,自自然然丝毫不会减弱我们对语言大师学问的佩服。
简练的语言我们读起来不是觉得十分有趣吗?简练的语言,据计算机统计,(())全作近十一万字,只用了二千四百个汉字,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些常用字,认识六百二十一个字,相当小学高年级水平的读者就可以读通,这部杰出的文学名著。
他还善于有选择的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比如写祥子的身体“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的为人家做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焦”,都是取此北平人的口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教养。
如写虎妞为了勾引祥子,强迫他喝酒时骂他“窝窝头脑袋”,说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不让祥子拉车就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他个贱骨头!”……,这些个性化的口语,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主女儿的泼辣、粗俗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
如《给茅盾兄祝寿》一文中:“他永远要说出他以为值得说的话。
勇敢使他永远年轻,而时间增高了他的智慧。
他创作、他翻译、他研究、他编辑,他的勤劳与成绩,从五四到今天,老跑在我们前面。
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
”这简练、亲切的语言,不仅到出了老舍对茅盾的尊敬,而且也深刻地体现出老舍本人也有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时代、为民族、为人民英勇献身的思想,像“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
”前面说我们敬爱他,然而后半句突然笔锋一转说嫉妒他。
难道真的嫉妒他吗?不,这样不仅增加了生动感而且加大了亲切感。
也恰切点明了老舍的语言风格:简练、亲切!老舍作品经常采用京味十足的北京口语,老舍作品的“京味”重点儿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

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老舍的小说语言通俗易懂、京味十足,朴实、自然、不造作,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和文艺界的劳动模范、杰出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是当之无愧的,其作品便成了人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他的作品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欣赏的材料。
本文就其四大特色,谈点个人的点滴认识。
一、通俗易懂老舍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里,毫无保留地信任着老百姓的日常口语的“全能”功效。
1951年,他在一篇文章当中宣言一般地说:“我们必须相信白话万能!否则我们不会全心全意地去学习白话,运用白话!……白话会一切,只怕我们真下功夫去运用它!我们不给白话打折扣,白话才能对我们负全责!”如《离婚》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张大哥的:张大哥……必须读书,好证明自己的意见怎样妥当。
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把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办公。
这只左眼便是极细密的小筛子。
右眼所读所见的一切,都要经过这半闭的左目筛过一番——那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向内看着自己的心的。
这样,无论读什么,他自己的意见总是最妥善的;那与他意见不合之处,已随时被左眼给筛下去了。
“永远把眼珠囚禁着一半”原因是左眼的上皮特别长,“右眼是照常办公,都要经过这半闭的左目筛过一番,那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向内看着自己的心的……”等句是多么的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呀!二、简洁准确老舍的小说,简炼准确的语言往往会让你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亲切自然,会吸引你继续往下读,甚至不知不觉地入迷。
简练的语言,据计算机统计,《骆驼祥子》全作近十一万字,只用了2400个汉字,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些常用字,认识621个字,相当小学高年级水平的读者就可以读通,这部杰出的文学名著。
他还善于有选择地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
比如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写刘四说一不二,用“放屁崩坑儿”,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如写虎妞为了勾引祥子,强迫他喝酒时骂他“窝窝头脑袋”,说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不让祥子拉车就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你别把我招翻了,我爸爸是光棍出身,我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明天你敢出去,我就上吊给你看看,我说得出来,就行得出来!”这些个性化的口语,寥寥数语,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主女儿的泼辣、粗俗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让读者眼前仿佛就有一个老处女在勾引祥子,仿佛身临其境。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总的说来,老舍的语言呈现以下几个特色:(1)幽默风趣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特色。
这种幽默风趣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中无不充满幽默风趣的色彩,尤其在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如《离婚》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可谓不胜枚举:写张大哥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和天平,“在天平上,麻子和近视眼恰好两相抵消,上等婚姻”;写老李嫌弃自己的老婆,然而自己却是“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像里面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等等。
(2)俗白精致老舍的语言俗白优美、雅俗共赏,并不是通俗易懂且不加修饰,直白浅露地对大众口味完全趋附、投合,而是在俗白中体现出艺术性、审美性,具有雅的色彩。
老舍的“俗”不是“庸俗”之“俗”,而是通俗,即普通老百性的日常用语;老舍的“白”就是不做过多修饰的白话,清浅通畅。
如《月牙儿》的语言就是“俗”且“白”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辞,但又于俗白中体现出一种精致之美。
(3)饱含温情老舍作品的语言温和而不过激,虽婉而多讽,但蕴涵心酸、饱含同情。
特别是对小人物的描写,老舍的语言是宽厚温和的善意的奚落。
老舍的温情在《济南的春天》一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笔下的冬天没有那么寒冷,而是温暖可爱。
(4)富含潜台词主要体现在戏剧中,如《茶馆》的第一幕中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充满了刀光剑影。
这些潜台词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5)浓郁的北京风味老舍的作品多用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充满独特的北京韵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离婚》中充满了“敢情”“瞎掰”“吃劲”以及“莲花白”酒、“杏仁茶”、“酸梅汤”等市民日常生活用语;《骆驼祥子》中关于洋车夫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北京地方风味等。
(6)“谈话风”式的语言老舍“谈话风”式的语言平易自然、简练明白、朴素随性,多用白描、极少雕琢。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3)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3)老舍的作品从体裁看,无所不包,从体式看,又无所不有。
无论什么体裁,也不论什么体式,诸如悼文,祭文,小品等在语言上都做到了随类赋彩。
他无论写什么,都是在心中想透了才下笔,由于心中有底,所以他的语言笔笔有着落,一句接一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千万别看一句接一句。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思想的透彻,才会带来语言的流畅。
那么,研究老舍的语言,首先要研究老舍的深刻思想,在老舍的作品里的文化因素极浓,当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读老舍的全部作品时,将会.惊异的发现,老舍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然后才成为语言大师,没有前者,便没有后者。
前者为根,后者为枝叶,因此,研究老舍的语言必须得先学习老舍的深刻思想。
有喜有优,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这些语言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一个晦涩难懂的,在这极其浅显的语言中,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如若没有一个崇高的思想,是不会有这样的认识,也就不会有或者说他便不能够说出如此好的语言。
正像矛盾所说:“《赵子曰》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在老舍先生的喜笑唾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到了他对生活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祖国的挚爱和热望。
”⑤这说明有好的思想才有好的语言,因此,只注意文章的文字语言而内容贫乏的作品,便不是好的作品,就像花生一样,如若只有一个厚实的外壳,而没有一粒饱满的内核,吃着便没有很好的味道。
结论综上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炼亲切、“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之所以有这样的特色,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爱国思想情操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同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来读他的作品,广大的学者来研究他的作品的语言。
因此我们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得起时间的磨砺,能让人不断的阅读,挖掘、研究的作家实在不多。
老舍是其中一个。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1、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
2、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
3、老舍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
《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
《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
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4、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
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驭北京口语的能力。
人教版教材中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人教版教材中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人教版教材中收录了一些老舍的作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老舍的作品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白话风格:老舍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运用的是白话风格,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
他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
2.口语化表达:老舍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表达,使人物对话更加生动自然。
他注重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人物的口吻和用词选择,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域的特色。
3.民间色彩:老舍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民间俚语、口头禅等民间语言,增加了作品的民间色彩。
他通过运用民间语言,使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和命运。
4.描述细腻:老舍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刻画,使作品更加生动。
他注重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社会背景的细微变化。
5.幽默风趣:老舍的作品中常常穿插幽默的对话和描写,给读者带来欢乐和轻松的阅读体验。
他善于运用幽默的笔调和幽默的语言,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
总的来说,老舍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
他运用白话风格、口语化的表达和民间色彩,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
同时,他的作品中描写细腻、幽默风趣,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分析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分析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老舍其笔下的小说自然朴实、笔风幽默独特、辞藻言简意赅,不娇柔造作,略带浓厚的北京韵味。
一、通俗易懂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
他作品的绝大多题材,均取决于市民生活,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崇尚白话文,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交谈中提炼正宗纯正的文学语言。
讲究浓缩精华,避免随意捏造凑合;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防止照搬方言俗语。
1951年,他宣言般指出了:“必须相信白话的万能性,否则,我们便不会全心全意去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只有我们下功夫去运用白话,不让它打折扣,它才会对我们负上全部的责任。
”《离婚》中有一个片段,描绘张大哥:“他须用心读书,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意见的妥当性”。
他有一对阴阳眼,左眼上皮特别长,把眼珠永远囚禁掉一半;而右眼无特色可言,每日照常办公,右眼所略闻的一切,都要经过左眼的筛选,因为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指向自己的内心的,是内心真正的想法。
他的意见是最妥善完备的,因为不合分想法早已让囚禁的左眼筛选下去了。
简短有力的代表性片段是多么耐人深思,回味无穷。
二、简洁准确老舍小说风格特点二是:精准简练的语言。
言简意赅的话语让你朗朗上口,倍感亲切与自然。
小说的诱惑力极大,感染性极强,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着迷,深陷其中,《骆驼祥子》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中,据统计数据报道,仅使用了大约十一万字,而全文只用2400个汉字,仅需要小学的阅读水平便可通晓全文,可见其笔风的犀利与简洁。
同时,老舍擅长使用地方语言,加剧了文章的可读性和通读性。
例如,写刘四的说一不二,用的是“放屁崩坑儿”,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再如描绘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美其名曰为“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口语,让读者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其中。
简洁明了的对白,将小说中人物的特点显现无遗,“懦弱、泼辣、粗俗、工于心计”的性格浸透下的封建宗法观念的中下阶层小市民,寂寞,不知所措的可笑行为跃然于纸上,让读者的心境伴随故事情节动荡起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的大师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摘要: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
他的语言特色,决定了他的文学风格。
独特的语言艺术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
其娴熟的语言技法有着独特的构成和形成方式。
运用语言要素和语用角度等诸多手法,使文章语言拥有多种特色:幽默风趣、俗白精致、富含的潜台词,浓郁的“京味”,等等。
让人不禁感叹语言大师的深厚功底。
关键词:老舍、语言大师、语言特色、“京味”、幽默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
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地幼年和少年时代。
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种阅历有利于他日后创作的平民化与“京味”风格的形成。
1
研究和回顾20 世纪的文学创作与语言发展, 老舍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靠而且充满生命激情的语言范式。
无论从其口语艺术、遣词造句特色, 还是从意韵俱全的描写, 多姿多彩的修辞, 或者从其作品所展现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心理, 都足以让后来者欣喜惊叹。
其实, 老舍的文学语言也经历了一个由实录到提炼, 由铺张到凝重的艺术化过程。
1922 年, 老舍的短篇小说《小铃儿》发表, 便可以看出其试验的影子; 到1925 年《老张的哲学》, 老舍的语言风格就初见端倪了。
此后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面世, 到六十年代《正红旗下》,老舍文学语言已炉火纯青。
这个过程体现了老舍对白话文的探索过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如果一个作家的语言不好,也许他写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因为语言不好,没有风格,大家不喜欢看;或者当时大家看他的东西,而不久
便被忘掉。
不能为文学事业积累财富。
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
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很大程度上与他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是分不开的。
除了一般文学语言所具有的特点,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还具有他自己独特的特点。
2
一、幽默风趣
张清常先生曾认为老舍作品的语言是“提炼过的, 艺术性的, 有丰富表现力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2《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范成祥,东京文学,2009年第6期,第32页。
1
的精粹国语”, 并认为他在探索并推动中国新时代的文学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做出了伟大贡献。
3
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
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
,”因此,其小说、戏剧,散文等无不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
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
从《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被人称为“幽默小说家”。
4
“幽默”一直是老舍文学语言一大特色。
老舍认为, 幽默是执有同情、理解之心的人, 运用智慧、聪明和技巧创造的使人发笑而富于教育意义的作品。
比如:
“说起‘胡涂’来, 我近几日非常的高兴, 因为在某画报上看见一段文字——题目是‘老舍’, 里面有这么两句:‘听说他的性情非常胡涂, 抽经抽得很厉害。
从他的作品看来, 说他的性情胡涂, 也许是很对的。
’‘抽经’的‘经’字或者是个错字, 我不记得曾抽过《书经》或《易经》。
至于‘性格非常胡涂’, 在这个年月, 是很不易得的夸赞”5
这就是老舍式的幽默。
“他主张幽默须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幽默的作家也必须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有极强的正义感”,“决不偏袒自己”樊骏评价老舍说:“在某种意义上, 失去了幽默, 就没有了老舍, 更谈不上他在文学史上取得那样的成就与地位。
”6可见幽默特色于老舍作品的重要地位。
二、俗白精致
老舍成功驾驭了雅文学与俗文学,他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
”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
老舍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
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
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想就是形容老舍先生的文字吧。
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的美。
因此,老舍先生的语言又如一个精雕细刻的瓷器,这在《微神》中尤为明显。
把普通的日常语言,精炼为瓷器一样的文字,让人不得
3《北京话化入普通话的轨迹》,张清常.,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 年第4 期
4《老舍作品的幽默语言艺术》,陆秀艳,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5《老舍幽默诗文集序》,老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第517 页。
6《认识老舍》,樊骏,文学评论,1996 年第6 期。
2
不惊叹语言大师的功力。
三、富含的潜台词
语言的魅力不止步于字面的风雪纠缠,更暗含于字里行间的暗潮汹涌。
一个语言大师的功力要看语言的运用与凝练,更要看潜台词的意蕴与内涵。
老舍先生更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
《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
这两个人一个是西太后的宠奴,一个是讲维新的资产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是兵刃森森:
庞太监:哟!秦二爷!(幸灾乐祸。
话一出口便露
出敌意,带有炫耀和挑衅:这不是讲维新的秦二爷
吗。
)
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多了吧?(有
什么好趾高气扬的,你前几天不还惶惶然吗,不过刚安
顿了几天。
)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
嗣同问斩,告诉你,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志得意满,凶相毕露:如果你秦二爷以身试法,那就
要步谭嗣同的后尘。
威胁、恐吓、咄咄逼人。
)
秦仲义:我早就知道! (你用不着拿这话吓唬我!
知道变法掉脑袋还讲维新,表示他的坚定立场。
)
庞太监: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以财产为借口再行攻击。
实是旁敲侧击,将财产和维
新联系起来。
)
秦仲义: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明白其警告中
含杀机的居心,以谦虚保护自己。
)
庞太监: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
二爷?您比作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
新!(终于道出杀机,你秦二爷讲维新,就是谭嗣同一
3
党,小心你的脑袋。
)
《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
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四、浓郁的“京味”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我生在北京,一直到二十多岁,才去糊口四方。
因此,我写小说和剧本的时候,总难免用些自幼儿用惯了的北京方言中的语汇。
”因此,作品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风味。
具体说来,就是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
7
《离婚》中,北京口语词汇不胜枚举,如“瞎掰”、“傻佬”、“蘑菇”、“讪脸”、“敢情”、“吃劲”等等。
“莲花白”酒、“杏r茶”、“酸梅汤”等市民El常生活用语,新鲜、活泼、亲切,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
对北京口语恰如其分的运用,使老舍的作品极其本色,富于生活情趣和民族美感。
老舍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御北京口语的能力。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8
总之,作为一个文学大师,老舍先生对新文学的语言艺术贡献是巨大而独特的。
幽默风趣、俗白精致等语言特色,在他笔下浑然天成,真正达到了大雅大俗的完美境界。
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7《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范成祥,东京文学,2009年第6期,第33页。
8《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