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老舍的语言风格

合集下载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整体教学解读教材解读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将老北京一系列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

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

在详写的部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述当日的活动,而是分别抓住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突出各自的重点。

如写“腊八”,就选择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个传统的节日饮食习惯,从制作过程、颜色、味道等方面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腊八蒜的特点。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则重点写“祭灶王”的习俗,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至于春节期间的其他日子,人们的活动没有特殊之处,因此作者仅用精练的语言简单提及,并把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在文章的各部分,使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本文结构安排既紧凑又顺畅,前后衔接自然,首尾呼应。

如,由“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过渡到“元宵节”这一内容时,作者写“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再如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一句承上启下,还与课文的首句“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文章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

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老北京俗语,富有民俗色彩,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春节的序幕是在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拉开的。

又如,“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句中“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闲在”这些词语,带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质朴而真实,令人倍感亲切。

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与语言风格-2019年文档

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与语言风格-2019年文档

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与语言风格老舍的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它的语言魅力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在他的作品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北京味道,糅合了现代西方句法、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和北京民间方言等,有着独特的魅力。

除此之外,还有着京派小说风格的叙事方式,这些都使老舍的作品有鲜明的风格。

一、老舍及老舍作品概述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及人民艺术家,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数量很多,最知名的当属《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剧本《茶馆》,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优秀代表。

在老舍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描写了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种种伤害。

在这些作品中,对民族觉醒的表现、弘扬民族气节,让老舍的作品有了更加深远的思想意义,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部分。

二、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一)叙事讲究幽默性在老舍的作品中,注重人物幽默的描绘,从语言、动作、样貌、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塑造,让人物变得幽默、搞笑起来,荒诞之余又合情合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物雕琢。

在一些对老舍作品语言特色进行分析的文章中,也频频提到幽默这个特征。

比如赵子曰、马裤先生、毛博士这些角色,老舍对他们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角色形象荒诞滑稽,充满幽默意味。

例如,赵子曰要对旅馆伙计嘱咐一番,让他去掀报子,他的原话是这样的:“你赶紧跑,跑到后门里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红纸金字有我的名字,明白不明白?不要鼓楼前贴的那张,……”。

这段话中赵子曰在对李顺嘱咐当中,让读者感到赵子曰是沉浸在自己所谓的成功里的,这与他本身的身份、行为却是全然不符的,给人一种幽默荒诞的感觉。

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老舍的作品中还是比较多见的。

(二)叙述方式娓娓道来而富有哲理老舍对作品的创作是注重哲学性的,擅长将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人物分析和事实陈述联系在一起,使思想内容和事实叙述达到和谐推进、良好发展。

比如,《骆驼祥子》中老舍对祥子命运的安排,祥子是一个注定悲剧的角色,但他本人在一开始对生活是有计划、有盼头的,他想要的就是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2)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2)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2)二、简练亲切,“京味”+足简练亲切的语言往往会是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产生愉悦的兴致,时刻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却从不会产生厌读的情绪。

老舍便是如此,“辛田(罗常培)是我自幼的同学,我俩曾对掀小辫打,也一同逃学去听《施公案》”这是孩提时代的真实的,自自然然丝毫不会减弱我们对语言大师学问的佩服。

简练的语言我们读起来不是觉得十分有趣吗?简练的语言,据计算机统计,(())全作近十一万字,只用了二千四百个汉字,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些常用字,认识六百二十一个字,相当小学高年级水平的读者就可以读通,这部杰出的文学名著。

他还善于有选择的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比如写祥子的身体“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的为人家做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焦”,都是取此北平人的口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教养。

如写虎妞为了勾引祥子,强迫他喝酒时骂他“窝窝头脑袋”,说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不让祥子拉车就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他个贱骨头!”……,这些个性化的口语,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主女儿的泼辣、粗俗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

如《给茅盾兄祝寿》一文中:“他永远要说出他以为值得说的话。

勇敢使他永远年轻,而时间增高了他的智慧。

他创作、他翻译、他研究、他编辑,他的勤劳与成绩,从五四到今天,老跑在我们前面。

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

”这简练、亲切的语言,不仅到出了老舍对茅盾的尊敬,而且也深刻地体现出老舍本人也有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时代、为民族、为人民英勇献身的思想,像“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

”前面说我们敬爱他,然而后半句突然笔锋一转说嫉妒他。

难道真的嫉妒他吗?不,这样不仅增加了生动感而且加大了亲切感。

也恰切点明了老舍的语言风格:简练、亲切!老舍作品经常采用京味十足的北京口语,老舍作品的“京味”重点儿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简析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doc

简析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doc

简析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简析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导读: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摘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他对长篇小说、话剧、散文以及京味文学的贡献在现当代文学中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本文着力探讨了北京文化对老舍小说语言的影响以及老舍小说语言的四个特色。

关键词:北京文化小说语言特色老舍的小说不仅在思想作用上影响深远,它的小说语言更是为人称道。

上世纪十年代的京味小说家把老舍奉为“京味文学”的鼻祖,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独具特色的小说语言。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

他的语言并不单纯是二十世纪初的北京方言,而是糅合了现代西方句法、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和北京民间方言的。

形成老舍小说语言特色的土壤是北京文化和北京话。

一、通俗风趣的北京话对老舍小说语言的影响老舍从小生活在北京市民社会中,深受通俗民间语言的浸润。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北京……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是个地道的北京人……北京是他写作的源泉。

”[1]北京方言(京白)是他语言的源泉。

北京语言以幽默风趣闻名,八角鼓、相声等说唱艺术都是以幽默搞笑为生命的。

这种通俗民间艺术一方面是北京人性格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塑造了北京人骨子里的幽默。

且看老舍小说中几句话:“伊牧师不管听见没有,自要她一停顿,一喘气的时候,他便加个‘好极了’,好像乐队里打鼓的,在喇叭停顿的时候,加个鼓轮子似的。

”[2]“大人呷了一口茶,咕噜咕噜的漱口。

漱了半天,结果,咽下去了。

”[3]第一句话生动活泼地写出了老马恭维温都太太的场景。

第二句虽然显得有些“油滑”“耍贫嘴”,但却是对督学大人的有力嘲讽。

“油滑”的不足在早年作品中较多,成熟期的作品中则较少有。

北京文化对老舍的影响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就是:“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与我的心灵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的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我的母亲老舍语言风格

我的母亲老舍语言风格

我的母亲老舍语言风格《感受老舍语言风格》老舍的语言风格就像是那老北京胡同里吹来的一阵风,带着独特的韵味,亲切又实在。

老舍的文字是很贴近生活的。

他写人就像把人从你身边直接拉到了纸上似的。

你看他写的那些人物,就像胡同口卖大碗茶的大爷,形象鲜活得很。

他不会给你讲什么大道理,就是实实在在地描述这人的模样、行为、说话的腔调。

就好比他写一个人力车夫,从车夫的衣着打扮,到拉车时的动作神态,甚至脸上的汗珠怎么往下滚,都能写得清清楚楚。

这就像咱们平常唠嗑,说谁谁啊,那家伙,今天穿得破破烂烂的,走路还一瘸一拐的,干活的时候那笨手笨脚的样子。

这就是老舍的风格,把生活里的事儿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

他的语言幽默得很呢。

那幽默不是刻意造出来的,就像是生活里不经意冒出来的乐子。

比如说描写一个小胖子,他不会直接说这孩子胖,而是说这孩子啊,圆滚滚的像个小肉球,走路的时候一颠一颠的,那小胳膊小腿就像刚出锅的白藕,一节一节的。

这读起来就特别有趣味,让人忍不住发笑。

他的幽默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剂,让本来平淡的描述变得有滋有味。

在老舍的笔下,老北京的风情就像一幅展开的画卷。

他写那四合院,从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到屋檐下的燕子窝,再到屋里的陈设,细致入微。

就好像他拿着一个放大镜,把老北京的每一个角落都放大给你看。

这和咱们回忆家乡的感觉有点像。

比如说你回忆自己小时候住的老房子,你能想起院子里那棵老槐树,夏天的时候满院子的阴凉,树上还有个鸟窝,时不时有小鸟飞进飞出。

老舍写老北京的街景,那热闹的集市,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种叫卖声,就像把你直接拉到了那个场景里。

你闭上眼睛都能想象到那画面,就像自己走在那条街上,闻着各种小吃的香味。

他的语言里还透着一种温暖。

就像冬天里的热炕头,让人觉得心里舒坦。

他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邻里之间的情谊,都能让人感受到那份真挚。

就好比他写一对老夫妻,互相照顾着过日子,虽然生活里有磕磕绊绊,但是那份相濡以沫的感情就像涓涓细流,在字里行间流淌着。

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本文就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艺术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老舍语言特色幽默“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正文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对于这些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

因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

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

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

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

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

”“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

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

②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认真‎学习、博览群书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它是前提,是基础。

其次善于观‎察,并且要思考‎的深刻。

再次要多读‎,即要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些有关幽默‎语言的文学‎作品,并且作到能‎领悟他们的‎作品内容,而从中受益‎。

最后要善于‎运用,古人说的好‎:学以致用。

老舍话剧创作的语言特色

老舍话剧创作的语言特色

老舍话剧创作的语言特色老舍(1899年—1966年)是中国著名作家、戏剧家,被誉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他的话剧作品在创作与语言上都有独特的特色,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日常对话风格老舍的话剧作品以日常对话为基础,具有朴素自然的特点。

他深入生活,将人们平常的言语、思维和情感表达真实地呈现在舞台上。

他注重对话的真实感和流畅度,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底层民众,在他的笔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例如在《茶馆》中,老舍通过人物之间的争吵、谈判和聊天,展现了普通人的口语表达和各自的个性特点,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性和鲜活感。

二、北京话的运用老舍是北京人,他的话剧作品普遍运用了北京话,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他将北京话的独特格调和幽默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作品更加贴近现实,让观众感到亲切。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通过祥子和其他角色之间的对话和争吵,展现了北京胸怀和直爽的特点,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情冷暖。

三、人物形象语言塑造老舍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形象塑造,使人物更加立体生动。

他通过对话中的语气、用词、措辞等方式,展示了人物的性格、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巧妙地运用北京话中的俚语、口语和谐音等手法,刻画了祥子的粗犷、直接和豪放的性格。

而在《茶馆》中,老舍通过对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刻画,展示了他们的职业特点、地位差异和心理状态。

这种独特的语言塑造方式使得人物更加鲜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形式与语言相结合老舍的话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他注重形式与语言的相结合,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突出剧情的冲突、对立和发展。

他通过人物的对话、唠叨、争吵等方式,展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在《茶馆》中,老舍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争吵,传达了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在《骆驼祥子》中,他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台词,如祥子的“烟把子”和“骆驼”,以及王四嫂的“得人心,又得上天”,使观众对作品的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

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

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老舍的小说语言通俗易懂、京味十足,朴实、自然、不造作,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和文艺界的劳动模范、杰出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是当之无愧的,其作品便成了人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他的作品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欣赏的材料。

本文就其四大特色,谈点个人的点滴认识。

一、通俗易懂老舍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里,毫无保留地信任着老百姓的日常口语的“全能”功效。

1951年,他在一篇文章当中宣言一般地说:“我们必须相信白话万能!否则我们不会全心全意地去学习白话,运用白话!……白话会一切,只怕我们真下功夫去运用它!我们不给白话打折扣,白话才能对我们负全责!”如《离婚》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张大哥的:张大哥……必须读书,好证明自己的意见怎样妥当。

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把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办公。

这只左眼便是极细密的小筛子。

右眼所读所见的一切,都要经过这半闭的左目筛过一番——那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向内看着自己的心的。

这样,无论读什么,他自己的意见总是最妥善的;那与他意见不合之处,已随时被左眼给筛下去了。

“永远把眼珠囚禁着一半”原因是左眼的上皮特别长,“右眼是照常办公,都要经过这半闭的左目筛过一番,那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向内看着自己的心的……”等句是多么的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呀!二、简洁准确老舍的小说,简炼准确的语言往往会让你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亲切自然,会吸引你继续往下读,甚至不知不觉地入迷。

简练的语言,据计算机统计,《骆驼祥子》全作近十一万字,只用了2400个汉字,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些常用字,认识621个字,相当小学高年级水平的读者就可以读通,这部杰出的文学名著。

他还善于有选择地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

比如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写刘四说一不二,用“放屁崩坑儿”,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如写虎妞为了勾引祥子,强迫他喝酒时骂他“窝窝头脑袋”,说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不让祥子拉车就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你别把我招翻了,我爸爸是光棍出身,我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明天你敢出去,我就上吊给你看看,我说得出来,就行得出来!”这些个性化的口语,寥寥数语,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主女儿的泼辣、粗俗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让读者眼前仿佛就有一个老处女在勾引祥子,仿佛身临其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的语言风格
(1)北京韵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

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

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

”“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

”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

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比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

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

曹禺说得好:“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


(3)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

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

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

”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

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
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

可以这样说,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