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家庭常用中成药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1.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2.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3.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或气虚下陷证。
4.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5.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6.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证。
7.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脾不统血证。
8.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9. 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
功效: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主治肾阳虚证。
10. 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阿胶、生地黄、桂枝、麦冬、火麻仁、大枣。
功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阴血阳气虚弱,脉结代。
11.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药、白术(炒)、茯苓(炒)薄荷(炒)、甘草(炙)。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2.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青连翘(炒)、干生地(净)、车前子(炒)、淡黄芩(酒炒)、生栀子(炒)、粉丹皮(酒炒)、泽泻(炒)、苦木通(去节)、生甘草(生)。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证及下焦湿热证。
13. 左金丸:黄连(姜炙)、吴茱萸(甘草炙)。
功效: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及嘈杂吞酸证。
14. 清胃散:生地黄(细锉)、当归身(酒洗)、牡丹皮(去心)、黄连(拣净)、升麻(去根)。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及牙宣出血等症。
15. 玉女煎:石膏(煅)、熟地黄(酒蒸)、麦冬(去心)、知母(酒炒)、牛膝(酒蒸)。
中医中药处方大全

中医中药处方大全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中医中药的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处方经验,使得中药在中医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中药处方,供读者参考。
1.诸事汤【组成】生地、黄柏、牡丹皮、木通、车前子、茯苓、山药、煨大枣。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适用症】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小便黄赤、烦热、口渴、或尿道灼痛等症状。
2.四妙丸【组成】僵蚕、蜜炙生姜、大枣、红枣、茯苓、甘草、白术。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适用症】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泻、乏力等症状。
3.八正合剂【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柴胡、枳壳、黄芩、生姜。
【功效】清热解毒、疏肝解郁。
【适用症】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头痛、目赤、口苦、烦躁不安等症状。
4.四季气调汤【组成】生姜、红枣、山药、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养阴、调和四季之气。
【适用症】用于气虚引起的四肢乏力、气短懒言、面色少华等症状。
5.八珍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党参、熟地、枸杞子、齐墨。
【功效】补气养血、健脾益肺。
【适用症】用于气血虚损引起的心悸失眠、乏力、面色无华等症状。
6.攻毒散【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金银花、板蓝根、黄芩、大青叶。
【功效】清热解毒、降火消肿。
【适用症】用于风热外袭、热毒内伤引起的咽喉肿痛、疮疖肿痛等症状。
7.十全大补汤【组成】人参、黄芪、云苓、裙带、党参、熟地、枸杞子、齐墨、山药、薏苡仁。
【功效】益气养阴、补虚填精。
【适用症】用于气阴两虚引起的乏力懒言、气短、脱发等症状。
8.消渴汤【组成】黄芪、黄连、黄柏、石决明、瞿麦、夜交藤、车前子、白茅根。
【功效】清热利湿、祛病浊。
【适用症】用于糖尿病引起的多饮多尿、口渴、便溏等症状。
9.逍遥散【组成】天麻、石菖蒲、山药、香附、仁参。
【功效】宁心安神、开窍醒脑。
【适用症】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状。
10.四逆散【组成】细辛、附子、干姜、独活、川芎、白芍、柴胡。
老百姓居家常备的13种中成药,经典方剂,好用不贵,健康用药首选1

老百姓居家常备的13种中成药,经典方剂,好用不贵,健康用药首选1老百姓居家常备的13种中成药,经典方剂,好用不贵,健康用药首选1、神经衰弱,经常失眠睡不着——医生常用、药店有卖、质优价廉、居家常备——枣仁安神胶囊「中药药理、常见病症」养血安神。
用于心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心烦、头晕;神经衰弱症见上述证候者2、湿气重,大肚子,大便粘马桶——实用又便宜、家庭必备、健康“首选”——香砂六君丸「药理与主治」益气健脾,和胃。
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3、很容易失眠,记忆力衰退,丢东忘西——临床常推荐、店员不推荐、但不贵好用、建议转发——天王补心丸「中成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4、高血压、时常觉得耳朵嗡嗡响——临床常推荐、店员不推荐、但不贵好用、建议转发——愈风宁心片「药理作用、功效主治」解痉止痛。
用于高血压头晕,头痛,颈项疼痛,冠心病心绞痛,神经性头痛,早期突发性耳聋等5、瘦子干吃不胖,吃啥营养都不吸收——医生公认、经典方剂、居家必备、健康“首选”——参苓健脾胃颗粒「作用功效、临床适应症」补脾健胃,利湿止泻。
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6、慢性盆腔炎,经前腹痛,带下量多——寻医辩证、对症用药、家庭必备、健康“首选”——金刚藤胶囊「作用功效、临床适应症」清热解毒,化湿消肿。
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量多、黄稠,经前腹痛;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或附件炎性包块7、整天无精打采脸色苍白,动不动就爱出虚汗——药店有卖、寻医辩证、居家必备、建议收藏——玉屏风颗粒「中药药理、常见病症」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
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㿠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8、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道刺痛——药店有卖、寻医辩证、居家必备、建议收藏——热淋清颗粒「药理与主治」清热泻火,利尿通淋。
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路感染、肾盂肾炎9、鼻子上火,结黄色痂碰一下就酸疼——临床常用、经典方剂、居家备用、收藏有用好——清火片「药理与临床、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通便。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药方资源。
这些药方作为中医药治疗的核心,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检验,成为了宝贵的遗产。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药方剂,以供参考。
1. 四物汤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功效:调理血气,促进血液循环,适用于女性失血过多、月经不调等问题。
2. 温胆汤组成:黄柏、栀子、黄连、黄芩、黄连、草果、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利胆排石,适用于胆囊炎、胆结石等胆道系统疾病。
3. 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黄连、半夏、生姜、人参。
功效:解表拆邪,平肝理气,适用于感冒发热、胸闷胁痛等症状。
4. 逍遥散组成:柴胡、川芎、白芍、当归、白术、茯苓、桔梗、香附。
功效:疏肝活血,调理经络,适用于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问题。
5. 消渴汤组成:石斛、山药、生地黄、五味子、麦冬、桑白皮、甘草。
功效:清热益气,滋养阴液,适用于糖尿病等引起的口渴多尿问题。
6. 回阳五子汤组成:附子、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功效:温补阳气,固肾壮腰,适用于肾阳不足、畏寒怕冷等症状。
7. 肝气郁结汤组成:枳壳、柴胡、香附、郁金、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畅通气机,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胸闷、胁痛、乳房胀痛等问题。
8. 清热解毒汤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竹叶、炒黄苓、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适用于热毒引起的感冒、咽喉疼痛、痈肿等症状。
以上只是中医药方剂大全的一部分,中医药方剂十分广泛,针对不同疾病和体质的患者,中医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方。
请在接受中医药治疗前咨询专业医师,以确保药方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结:中医药方剂大全包含了许多经验丰富的治疗方案,其中的药物组合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具有特定的疗效。
在选择中医药治疗时,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病情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药方。
希望中医药方剂可以为广大患者带来健康和福祉。
史上最全:家中常备的中成药,应该这样用!(值得收藏)

史上最全:家中常备的中成药,应该这样用!(值得收藏)很多人会在家中备一些中成药,以备不时之需!在治疗常见病时,效果非常好!但要准备哪些药,又能治哪些病,相信都不太了解。
今天,小编整理了常用的近百种中成药,希望对你的生活与健康有所帮助!文中干货内容较多,建议先收藏或转发,再慢慢观看哦!文章要点一、家庭常见中成药用法1、内科病常用中成药用法:感冒药、咳嗽药、祛暑药、通便药、消化药、安神药、清热药、补虚药2、外科病常用中成药用法3、五官科病常用中成药用法4、皮肤科病常用中成药用法5、妇科病常用中成药用法6、儿科病常用中成药用法7、家中常备外治药物和工具二、中成药正确服用方法1、严格按量服用2、注意服药禁忌3、注意服药时间4、注意服药方法5、注意服药反应(提醒:服用药物要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进行)家庭常见中成药用法一家庭常用内科中成药1感冒药(3种)(1)银翘片(维C银翘片)作用:对风热感冒、发热、头痛、不出汗或者出汗不多、微微感觉怕冷、怕风、口渴、咳嗽、喉咙痛,舌苔薄,舌尖红、白色或者黄色等症状有效。
(2)双黄连口服液作用:清除肺热、透邪外出及解毒,控制流感病毒,较好的缓解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咳嗽、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口渴、怕冷、鼻塞等症状。
(3)小柴胡颗粒作用:可以有效的治疗发热,对食欲不振、口苦咽干、恶心、呕吐等可以起较好的缓解作用,还可以治疗胸部两侧的不适。
2咳嗽药(6种)(1)蛇胆川贝口服液作用:主要用于肺热咳嗽,症状痰多或者咳痰不爽,颜色偏黄,口中呼出热气,自觉肺部有胀满的感觉等,常常伴有口燥舌干、口渴喜欢喝冷水、小便黄、大便干燥等。
(2)急支糖浆作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对伴有黄痰、痰很多、但比较容易咳出来的风热咳嗽最为有效。
(3)秋梨膏作用:主要用来治疗燥热咳嗽。
(4)鲜竹沥水作用:最主要的功能是治疗黄而粘稠的热痰,缓解中风后的一系列症状,对孩子痰热惊风,表现出的高热、痰多、呼吸急促、有缺氧表现、烦躁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方剂大全(三)

中医药方剂大全(三)一、调理脾胃的方剂1. 五苓散【组成】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澄心石【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温中健脾。
用于食积不化、水肿、湿渍脾胃等症状。
2. 保和丸【组成】茯苓、白术、澄心石、泽泻、木香、赤茯苓、甘松、砂仁、金银花、僵蚕、盐水太子参【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消食化湿。
适用于脾胃阳虚、食积不化、胃脘不舒等症状。
二、调理肝脏的方剂1. 柴胡疏肝散【组成】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栀子、青皮【功能主治】疏肝解郁,调和胃气。
常用于肝郁气滞、脘腹胀满等症状。
2. 茵陈蒿汤【组成】茵陈、蒿芩、青皮、木香、大戟【功能主治】行气活血,疏肝解郁。
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胁痛等症状。
三、调理肺脏的方剂1. 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生姜【功能主治】发散风寒,清理肺热。
常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咳痰等症状。
2. 清肺排痰散【组成】杏仁、麦冬、桑白皮、浙贝母、瓜蒌、蚕蛹、薏苡仁、紫菀、海浮石【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适用于肺热痰多、咳嗽痰黄等症状。
四、调理心脏的方剂1. 五灵脂散【组成】没药、桃仁、莪术、丹皮、檀香、乳香、红花【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舒心安神。
常用于心脏刺激、心悸不宁等症状。
2. 安神补心丸【组成】菟丝子、五味子、酸枣仁、茯神、夜交藤、丹皮、炙甘草、麦冬、酸枣仁、黄芪【功能主治】养心安神,平抑气机。
适用于心脏失眠、心悸健忘等症状。
五、调理肾脏的方剂1. 牛蒡子散【组成】牛蒡子、白芍、山药、熟地、泽泻、车前子、川牡丹皮、丹皮、附子【功能主治】补肾益气,润肠通便。
适用于脾肾阳虚、便秘、腰膝酸软等症状。
2. 真武丸【组成】淮山药、熟地、山茱萸、杜仲、菟丝子、鹿角胶、桑白皮、枸杞子【功能主治】滋阴补肾,壮阳益精。
常用于肾阴不足、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以上只是部分调理脏腑的中医药方剂,仅供参考。
在使用中医药方剂时,务必咨询专业医师的建议,并按照医嘱正确使用。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

1. 安宫牛黄丸2. 白虎汤3. 白通汤4. 保和丸5. 保和颗粒6. 补中益气汤7. 菜花败毒散8. 草珊瑚合剂9. 穿心莲合剂10. 大承气汤11. 大黄甘遂丸12. 大青龙汤13. 大柴胡汤14. 大黄附子汤15. 大黄清胆汤16. 当归四逆汤17. 当归散18. 当归养血汤19. 当归芍药散20. 当归射干酵母片21. 当归煎膏22. 地黄丸23. 地骨皮散24. 地榆消炎片25. 丁香抗病毒合剂26. 丁香抗菌合剂27. 丁香合剂28. 冬凌草寄生合剂29. 断血流胶囊30. 高力灵胶囊31. 高力灵颗粒32. 广安妇科丸33. 广藿香合剂34. 海蛇抗癌合剂35. 海蛇化癌汤36. 海蛇半夏散37. 海蛇半夏散片38. 海蛇消炎口服液39. 海蛇消炎贴膏40. 海蛇抑菌合剂41. 海蛇沉香宝石丸42. 海蛇补益宝石丸43. 海蛇定阳合剂44. 海蛇炎康片45. 海蛇止血合剂46. 海蛇止咳糖浆47. 海蛇止痛膏48. 海蛇止痛颗粒49. 海蛇止痛药丸50. 海蛇治疗白斑胶囊51. 海蛇助眠合剂52. 海蛇祛风湿合剂53. 海蛇抗病毒合剂54. 海蛇抗感冒合剂55. 海蛇抗流感合剂56. 海蛇抗疟合剂57. 海蛇抗病毒胶囊58. 海蛇抗菌颗粒59. 海蛇抗结核合剂60. 海蛇抗肺炎合剂61. 海蛇抗霍乱合剂62. 海蛇抗白喉合剂63. 海蛇抗麻疹合剂64. 海蛇抗风寒合剂65. 海蛇抗温热合剂66. 海蛇抗病毒颗粒67. 海蛇抗病毒口服液68. 海蛇抗病毒片69. 海蛇抗病毒贴膏70. 海蛇抗病毒药丸71. 海蛇抗病毒软胶囊72. 海蛇抗病毒注射液73. 海蛇抗菌口服液74. 海蛇抗菌片75. 海蛇抗菌贴膏76. 海蛇抗菌药丸77. 海蛇抗菌软胶囊78. 海蛇抗菌注射液79. 海蛇抑菌口服液80. 海蛇抑菌片81. 海蛇抑菌贴膏82. 海蛇抑菌药丸83. 海蛇抑菌软胶囊84. 海蛇抑菌注射液85. 海蛇散疼片86. 海蛇消肿合剂87. 海蛇止痒合剂88. 海蛇祛湿合剂89. 海蛇清火合剂90. 海蛇活血合剂91. 海蛇润燥合剂92. 海蛇保肝合剂93. 海蛇滋阴合剂94. 海蛇养血合剂95. 海蛇安神合剂96. 海蛇开窍合剂97. 海蛇养心合剂98. 海蛇益气合剂99. 海蛇健脾合剂100. 海蛇降压合剂这些方剂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但请注意,在使用任何中药方剂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
常用中成药

常用中成药第一节感冒1.九味羌活颗粒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甘草、地黄。
功能与主治:疏风解表,散寒除湿。
用于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重,肢体酸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0ml,一日2~3次。
2.六合定中丸组成:广藿香、紫苏叶、香薷、木香、檀香、厚朴、枳壳、陈皮、桔梗、甘草、茯苓、木瓜、扁豆、山楂、神曲、麦芽、谷牙。
功能与主治:祛暑除湿,和中消食。
用于夏伤暑湿,宿食停滞,寒热头痛,胸闷恶心,吐泻腹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
3.参苏丸组成:人参、苏叶、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桔梗、枳壳、木香、生姜、大枣。
功能与主治: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
用于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逆,乏力气短。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4.羚羊感冒片组成:羚羊角、牛蒡子、淡豆豉、金银花、荆芥、连翘、淡竹叶、桔梗、薄荷油、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表。
用于流行性感冒,症见发热恶风,头痛头晕,咳嗽,胸闷,咽喉肿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2次。
5.抗感颗粒组成:金银花、赤芍、绵马贯众。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
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感冒,症见发热、头痛、鼻塞、喷嚏、咽痛、全身乏力、酸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服。
第二节内伤发热1.大补阴丸组成:熟地、知母、黄柏、龟板、猪脊髓功能与主治:滋阴降火。
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一日2~3次,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2.补中益气丸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功能与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阴挺,症见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或脱肛子宫脱垂。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3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常用中成药方剂
家庭常用中成药方剂
一、重感灵
【处方】毛冬青 469g 羌活 25g 葛根 469g 石膏 56g 马鞭草 312g 板蓝根 250g 青蒿 125g 马来酸氯苯那敏 0.375g 安乃近 31.25g 重感灵片主治是解表清热,疏风止痛。
用于治疗恶寒,高热,四肢酸痛,鼻塞,咽喉肿痛,咳嗽等重症感冒,流行性感冒,四时感冒的各种症状。
二、栀子金花丸汉语拼音:Zhizi Jinhua Wan
成份:栀子、金银花、黄芩、黄柏、大黄、黄连、知母、天花粉。
栀子
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用于肺胃热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眩晕,咽喉肿痛,吐血衄血,大便秘结。
编辑本段处方
栀子116g 黄连 4.8g 黄芩192g 黄柏 60g
大黄116g 金银花 40g 知母 40g 天花粉 60g
三龙胆泻肝丸
《医方集解》处方龙胆120g 柴胡120g 黄芩60g 栀子(炒)60g 泽泻120g 木通60g 车前子(盐炒)60g 当归(酒炒)60g 地黄120g 炙甘草60g
四、消水方。
麻黄6克,杏仁10克,苡仁10克,桔梗10克,远志10克,木通10克,防风7克,防己7克,蝉衣5克,制南星4克,木香4
克。
治中耳炎。
同时闭目捏鼻鼓气10余次。
又以两手掌磨擦至发热时分掩两耳门,一按一松20次左右。
每日2次。
【出处】《江苏中医杂志》。
五、防风通圣丸
防风通圣丸主要成分:
防风、荆芥、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炒)。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防风通圣丸属于解表类中成药,来源于《宣明论方》,具有清热解毒、解表通里的作用,传统用于治疗头痛、发热畏冷、咽喉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疮痈初起的便秘发热等症。
现代临床上把防风通圣丸又进行一些引申应用。
治疗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细菌
六、九味羌活丸
由羌活150g、防风150g、苍术150g、细辛50g、川芎100g、白芷100g等。
本品为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辛、微苦。
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口干,肢体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