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与中成药

合集下载

方剂与中成药第四章ppt课件

方剂与中成药第四章ppt课件
清泄里热 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调和诸药
生地
黄芩 甘草
使
• 九味羌活汤的剂型----丸、颗粒剂 • 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点 一、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二、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 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与用法 羌活,三两(9g) ;防风,三两(9g) ;苍术, 三两(9g) ;细辛,一两(3g) ;白芷,二两 (6g) ;川芎,二两(6g) ;生地黄,二两 (6g) ;黄芩,二两(6g) ;甘草,二两(6g) 水煎温服
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外感风寒表实证 风 寒 夹 湿 证
主证病机分析:
外 感︵ 风太 寒阳 中 营阴泄弱 表风 虚︶ 证
肺胃不和 卫阳浮强 恶风、发热、头痛、脉浮
汗出,脉缓
鼻鸣、干呕
• 桂枝汤针对之病机,体现之治法:
病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桂枝汤方义分析:
君:桂枝
臣:白芍 佐1:生姜 佐2:大枣
1、散风邪 1、益营阴 助君药散邪 益气补中
1、表实无汗禁用。 2、忌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
附方:
1、桂枝加葛根汤
• 组成:桂枝汤加葛根
•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组成: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 主治:素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 或风寒表证误用下1.解表剂多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 2.宜温服加衣盖被,以微汗出为佳 3.表邪未见而见里证者,先解表后治里,或表 里双解 4.病邪全部入里者禁用

方剂与中成药--开窍剂

方剂与中成药--开窍剂

石膏、滑石、寒水石
清热泻火
组成及方解
羚羊角、水牛角
凉肝熄风、清心凉血解毒
升麻、玄参、炙甘草清热解毒
芒硝、硝石
清热散结
麝香开窍醒神 木香、丁香、沉香宣通气机,以助开窍
朱砂、磁石、金箔重镇安神
【运用】 1、辨证要点: ·高热,烦躁,神昏,痉厥,便秘,舌红绛苔干黄, 脉数有力。 2、现代运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症肺炎、 猩红热、化脓性感染等疾患的败血症期;肝昏迷、 小儿高热惊厥等属热邪内陷心包,热盛动内者。
紫雪丹
《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
方名由来:是唐代一位名叫苏恭的中医 发明的方药,因为如“霜雪紫色”,且药性 属于大寒,冷若冰霜,故此得名紫雪丹。
功用
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主治
热邪内陷心包热盛动风证。高热 烦躁,神昏谵语,痉厥,斑疹吐衄, 口渴引饮,唇焦齿燥,尿赤便秘,舌 红绛苔干黄,脉数有力或弦数,以及 小儿热盛惊厥。
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金银花、 薄荷汤下。
牛 黄
功用

清热解毒,豁痰开窍
邪热 内陷 心包

主治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口干舌燥,痰涎壅盛, 舌红或绛,脉数;
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 属邪热内闭者。
症状解析
高热烦躁, 神昏谵语
温病热邪炽盛,逆传心包,必 扰及神明,心主失其清灵之常;
口干舌燥
里热炽盛;
辛香走窜,有碍胎气,孕妇慎 用。
第一节 凉开
适应症
适用于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症见高热烦 躁,神昏谵语,甚或痉厥等。其他如中风、气郁、痰 厥及感受秽浊之气,以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证有 热象者,亦可选用。
麝香

方剂与中成药第一章-第二章ppt课件

方剂与中成药第一章-第二章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38
臣药的加减:改变了君臣配伍关系,必然使 方剂的功用发生根本变化。
例如:三拗汤,即麻黄汤去桂枝,主治风寒 束肺的咳喘。
麻黄加术汤,即麻黄汤原方加白术12g,治 疗痹证初起。
精选课件ppt
39
2、药量加减变化--药味不变,药量增减。若
影响原方的配伍关系则功用、主治随之而 变。
用药相同,用量不同,其药力则有大小之 别,从而改变了君臣地位及其配伍关系, 必然使方剂的功用发生根本变化。
收集价廉、易得,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 首次将中成药列专章论述,第一次使用 “成剂药”这一名词术语
精选课件ppt
11
三、隋唐时期 1.《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孙思
邈 --唐代 ) 第一次提出丸剂宜采用蜡密封包裹防潮 2.《外台秘要》(王焘--唐代) 使用了进口药材
汇粹汉至唐名家医方,为研究唐以前方剂 学的宝贵资料
桂枝茯苓丸 瘀阻胞宫证
九味羌活丸 内伤杂病 催生汤 临产催生
精选课件ppt
41
• ①药味增减、用量增减都会改变方剂的君 臣配伍关系,从而导致功用、主治的改变。
• ②剂型不同也会引起药力和性能的改变, 其药力有峻有缓,主治病证则有轻重之别。
精选课件ppt
42
小结
➢方剂、中成药的概念。 ➢方药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方书
精选课件ppt
4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方剂与中成药的概念及 任务
方剂的概念 方:药方、处 剂:调配、调和 原义:药物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组合成方。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之后,选择适 当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 法,妥善配伍而成。
精选课件ppt
5
精选课件ppt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中医临床的用药治病多数采用复方形式。

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便进入了具体的遣药组方阶段。

要组织好一首有效方剂,必须重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二是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

这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伍”。

“配”,有组织、搭配之义;“伍”,有队伍、序列之义。

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

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所欲,以致其效。

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

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操纵之法,有大权焉,以方之妙也。

”(《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在此,徐氏明确指出了在组药成方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配伍”这个环节。

我们知道,大多数单味中药都具有多功用的特点,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需要发挥其中部分功用;况且,药物既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也有因其药性偏胜而致不同程度毒、副作用的一面。

这就要求我们熟悉并把握其药物功用(包括毒副作用)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及运用技巧。

这些方法和技巧,在古今医家以小生产方式积累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因此,正确、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有关配伍知识及技能,掌握历代名方中常用的配伍组合规律,对于今后正确地遣药组方、灵活运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保证临床疗效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运用配伍方法遣药组方,从总体而言,其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用药有利有弊,用方有利无弊”,如何充分发挥药物对治疗疾病有“利”的一面,同时又能控制、减少甚至消除药物对人体有“弊”的一面,这就是方剂学在运用配伍手段时最根本的目的。

中成药与方剂的区别

中成药与方剂的区别

中成药与方剂的区别文章目录*一、中成药与方剂的区别*二、常见补气补血的中成药有哪些*三、中药方剂有哪些呢中成药与方剂的区别1、中成药与方剂的区别中成药是指用中药制成的药。

方剂中方指医方。

方剂与中成药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教材突破了传统的教材体系,遵循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岗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按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精选内容,主次分明,注重实用,讲求实效,并将现代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取得的新成果、新剂型引入到教材中,力求体现教材的先进性、前瞻性,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

2、中成药的含义中成药是指用中药制成的药。

具体应用中分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医学上的用的,一种是广义的日常生活中用的。

一种是狭义的中成药,它主要指由中药材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成、随时可以取用的现成药品,如中成药中的各种丸剂、散剂、冲剂、酒剂、酊剂、膏剂等等,这便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中成药;另一种是广义的中成药,它除包括狭义中成药的概念外,还包括一切经过炮制加工而成的草药药材。

狭义中成药也是有一定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成药成分组成、药量配比的一成不变上。

由于配方既定,药已制成,故而成药往往不能像煎剂方药那样表现得灵活多变,随症加减,这使成药的实际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方剂的含义方剂中方指医方,剂,古作齐,指调剂,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

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最早的方剂。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

现代科学技术为方剂的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和剂型研制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临床应用方面,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针对现代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 广泛使用古今方剂。

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精神神经系统等疾病以及传染病、肿瘤、艾滋病等都有较显着的疗效。

常见补气补血的中成药有哪些1、补中益气丸(片)为水丸或洁剂,主要功用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中医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方剂与中成药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疾病预防和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方剂与中成药进行概述,介绍其定义、分类、应用以及相关的特点和优势。

一、方剂的定义与分类方剂是指由多种具有特定药效的中药草药组合而成的配方,经过一定的炮制和加工,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剂型。

方剂凭借其独特的组方思想,将多种药物的药效进行相互补充和增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照方剂的制备方法和用途,可将其分为经方和验方两大类。

经方是指古代著名医家创立的方剂,经历了百余年的临床应用与验证,具有稳定的组方和疗效;验方则是指现代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和开发的方剂,经过一定的验证和修改,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中成药的定义与分类中成药是指将草药或其提取物经过一系列工艺制成的固体、半固体或液体剂型,在中药饮片基础上进一步研制而成的剂型。

中成药通常具有方便携带、易于服用和制剂稳定等特点。

根据中成药的剂型和药理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丸剂、散剂、片剂、糖浆剂、水剂等多种类型。

丸剂是将草药研磨成粉,加入适量的辅料制成的圆形丸子;散剂是将草药研磨成细末,用温水或其他液体调服;片剂是指将研磨成粉的药物用草木灰或淀粉胶粘剂制成的扁平片状剂;糖浆剂是将草药提取物溶于糖浆基质中制成的剂型;水剂则是指用水煎煮药材后,取其浓缩液制成的剂型。

三、方剂与中成药的应用方剂和中成药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方剂的优势在于其组方思想独特,能够综合考虑疾病的整体情况,通过多种药物配伍达到协调药效的目的。

中成药则具有剂型方便、易于携带和服用的优势,适合于长期用药和居家应用。

方剂与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以其独特的药理特点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改善生命活动,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方剂和中成药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并减少患者对西药的依赖。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一、方剂与中成药概念中医药的历史悠久,它的起源是与人类同疾病斗争密切相关的。

早在原始社会,药物治疗疾病已经开始,最初是用单味药。

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和适应比较复杂病情,把几种药物配合起来使用,于是产生了方剂,进而制成剂型,成为中成药。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药物、酌定用量而配伍组成的有特定剂型用法的中医处方。

方剂既是辨证论治的产物,也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今医家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载体。

所谓中成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组方原则,结合适宜的制药工艺,赋予特定的剂型,以中药材为原料,生产的具有确切疗效和规范标准的,可以直接供临床医生辩证使用或患者根据需要直接购买的一类药物,简称为成药,它是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与中成药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但二者还存在一些区别:方剂又称“药方”、“医方”,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临证组方,突出个体针对,其组成、主治、剂型都随病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具有加减灵活、善于变通等特点,专为某一患者使用。

中成药属“成品制剂”,是从方剂的成方中衍生而来。

它的组成、主治、剂型用量都是固定不变的,既可经医生诊治后处方给药,也可由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经验直接购买。

中成药优点:性质稳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并且服用、携带、贮藏保管比较方便,用于病证相同的大多数患者。

二、中成药常用剂型介绍方剂的剂型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汤、丸、散、膏、酒、丹等剂型,历代医家又有很多发展,明代《本草纲目》所载剂型已有40余种。

建国以来,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又研制了许多新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冲剂)、糖浆剂、合剂(口服液)、注射剂等。

现将常用剂型的主要特点简要介绍如下:1.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1.11.方剂与中成药方剂学解读

1.11.方剂与中成药方剂学解读
一是对古代一大批重要方书进行校刊出版,为学习和研究古方、方 剂与中成药提供了极大便利;彭怀仁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为 杰出代表。
二是在教学方面,编写了不同层次的方剂与中成药教材,为培养大 批的中医药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加强了药品质量监督与管理。输《入相中关标华题人民共和国药典》等 四是新剂型的开发与应用。 五是方剂的实验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六是中成药新药开发与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课堂练习
1、被后世医家誉为“方书之祖”的是( )。
A 五十二病方 B 黄帝内经 C 伤寒杂病论 D 千金翼方
“方书之祖”
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输入证相治关标之题 ”
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5首, 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剂。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肘后备急方》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单方510首、复方494首
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中风、溺水、外伤、中毒等)
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甜酒)
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
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输入之相关”标题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提出制方理论: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学临床辩证论治的基础
方剂又称“药方”、“医方”,是医 生根据病人的病情临症组方,突出个 体针对性,其组成、主治、剂型都随 病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具有加减灵 活、善于变通等特点,专为某一患者 使用。
中成药与西药之间的区别
相同点:二者均属成品制剂。 不同点: 西药:针对“病”进行对抗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配伍特点 峻下、泻下、行气并用
• 辨证要点:痞满燥实四症俱全。 • 使用注意:
1、体虚慎用,气阴亏虚、表证未解、燥 结不甚者禁用
2、孕妇、年老、体弱者禁用 3、中病即止。
• 随证加减: • 气虚,加人参适量; • 津亏,加玄参、生地。
附方:1、小承气汤(《伤寒论》)
•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 功用:轻下热结。 •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
3、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 组成:厚朴 炒莱菔子 枳壳 桃仁 赤芍 大黄 芒硝
• 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别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硝黄枳朴
泻 热 通 黄枳朴 便
硝黄草
峻下 轻下 缓下
方歌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 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使 木香、麝香 ---行气通窍
运用:
• 配伍特点 清中有泻,清泻并举,则诸病可愈
• 辨证要点:心烦不宁,头晕目眩, 耳鸣耳聋,
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秘结者
• 使用注意:孕妇禁用
方歌
当归龙荟丸 当归龙荟用四黄 龙胆芦荟木麝香 黑栀青黛姜汤下 一切肝火尽能攘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大黄 芒硝 炙甘草 各二十两(各600g)
阳 互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明结
腑 于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苔黄燥。 实胃
证 肠 实: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实有力。
二、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
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热结为本质,旁流为假象。以大承气汤治
疗热结旁流,属“通因通用”治法。
热厥: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气不 能布
2、孕妇、体虚者慎用
方歌
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 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 中焦燥实服之消
主证病机分析:
肝胆火旺,实火上攻:心烦不宁,
肝实 胆热 火內 旺结 ,证
头晕目眩, 耳鸣耳聋, 胁肋疼痛
热结大肠:脘腹胀痛,大便秘结
功用:泻火通便
方解:
龙胆草
君 大黄
芦荟
倾泻肝火,通便泄热,导热下行
黄芩、黄连
臣 黄柏、栀子
泄三焦之火
青黛 -------------- 助龙胆草清肝泻火
佐 当归----------------补血养肝,润肠
七、使用注意: 1、辨表里 ---表证未解者,先解表后攻里。 2、别虚实--表证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宜 3、中病即止 ,免伤胃气。 4、禁慎范围—孕妇、产后、年老体弱者 5、调护
第一节 寒下
功效:泄热通便 适用病证:里热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不通,腹部胀满疼痛或痛而拒按,
或高热谵语,或厥逆,舌苔黄厚,脉实。
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 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2、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 组成: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芒硝半升 • 功用:缓下热结。 •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
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痛,或 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 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三、特点:
1、组方多用大黄。 2、针对肠胃病证。 3、以大便通利为效。
四、作用—通便攻邪 • 1、荡涤实热 2、祛除寒积 • 3、攻逐水饮 4、润燥导滞 五、适应证—肠胃里实证 • 1、实热积滞证 2、寒冷积滞证 • 3、蓄水证 4、肠燥积滞证 • 燥屎、冷积、瘀血、宿食、痰饮、虫积
六、分类 1. 寒下—泻热通便、活血祛瘀—实热积滞证 2. 温下—温里散寒、攻积通便—寒冷积滞证 3. 润下—润肠通便导滞—肠燥积滞证 4. 逐水—攻逐水饮—蓄水重证 5. 攻补兼施—攻邪扶正—正虚里实
三 、 里
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本方治疗,属 “寒因寒用”治法。
热 痉病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 证
发狂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
功用:峻下热结。
方解:
君 大黄:苦寒通降,泻下实热积滞。 臣 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 佐 厚朴:苦温降气散满消胀。
枳实:苦辛消痞破结。
运用:
栀子 薄荷 黄芩 各十两(各300g)
连翘 竹叶 二斤半(1250g)

水煎服
主证病机分析: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
外感 内伤
热邪
积聚胸膈
(中上二焦)
病症:烦躁口渴、面赤唇焦、口舌生疮、咽喉疼痛、 胸膈烦热、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吐衄、小便 黄赤、大便秘结(不爽) 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 君
臣1
连翘 -- 清热解毒 黄芩 --清胸膈郁热 栀子 --清热泻火,引火下行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当归龙荟丸《宣明论方》
组成和制法: 组成:当归(酒炒)100g、龙胆(酒炒)100g、芦荟
50g、青黛50g、栀子100g、黄连(酒炒)100g、 黄芩(酒炒)100g、黄柏(盐炒)100g、大黄(酒炒 )50g、木香25g、麝香5g 制法:以上十一味,除麝香外,其余当归等十味 粉碎成细粉,将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 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即得。
一、概念:凡用泻下药组成,具有通导大便, 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 的方剂,统称泻下剂。属“下法”。
药物---泻下药 功效---通便攻邪 主治---里实证
二、立法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实者,散而泻之;其 下者,引而竭之;留者攻之”。
《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 泻之” 。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和用法:
大黄---12g、厚朴---24g 枳实---12g、芒硝---6g
【用法】水煎,大黄、芒硝后下。先煎枳朴,后下大 黄,芒硝溶服。“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 缓。”……(《伤寒来苏集》)
【组成】大硝枳厚大承气 【趣记】大笑之后大成器
主证病机分析:
一 、
热 痞:自觉胸脘闷塞不舒。 实
清上
竹叶 --清上焦之热 佐
薄荷 --清头目,利咽喉
臣2 -大黄 芒硝
佐使 甘草 白蜜
泻热通便 生津润燥
泻下
• 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 配伍特点:清上泻下,以泻代清。 • 辨证要点: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
胆道感染、急性黄疸型肝炎等 属上、中二焦火热者。 • 使用注意:1、中病即止,免伤脾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