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花木兰嫁给了谁

合集下载

将相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是真事吗?她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将相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是真事吗?她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将相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是真事吗?她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近来随着《王者荣耀》这款手游的大火,花木兰这个角色又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耳边。

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初高中时要求背诵的那篇《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那时候我的对木兰充满了滔滔不绝、连绵不断的崇拜之情,简直是我心中的女英雄,比那些能征善战的男将领跟让我崇拜。

褪去狂热的崇拜之后,冷静下来看待这个人物,我发现她充满了疑问。

第一,我们都习惯称她为花木兰,但是并没有史实证明她的姓氏就是花。

有的人还说,她是复姓木兰,这个复姓有点稀奇哦。

明朝的文学家徐渭在他的《四声猿》其中一处戏剧中提到了木兰,详细说了木兰的一家: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

因为是戏剧,使得人们口口相传,渐渐也就默认木兰姓花了。

第二,木兰的籍贯地也没有被记载到。

有人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玄武帝时期的人,有人说她是隋朝恭帝时期的人,还有人说她是唐朝初期的人。

小编以为还是第一种说法比较靠谱。

一是我们所知晓的《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隋朝和唐朝的时间都对不上;二是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正值北边的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边境,才出现每家都要有一名男子上战场,使得木兰念及父亲年老体衰无法上战场而替父从军合理化。

第三,木兰从军十二年,从来没被发现自己的女子身份。

小编我对这一点很是困惑。

因为男子和女子的生理结构的不同,有些生理特征是没有办法掩饰的。

比如说胸,木兰是一直用裹胸给裹起来,使它看起来是平的吗?举个例子,女运动员的专业泳衣是有这个功能的,但是穿脱不易,木兰恐怕也没那么多时间。

还存在一种可能,木兰是个妥妥的平胸妹子,这样就完全能解释的通了。

如果木兰的身材能如上图那样,应该就没有人怀疑木兰的性别了吧。

还比如洗澡和上厕所,军中的条件又不允许单人单间,所以这十二年里木兰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不洗澡,不上厕所?没法搞得懂。

历史人物花木兰故事

历史人物花木兰故事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女将军,她的故事被流传了几百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据传,花木兰是北魏时期一位年轻的女子,她的父亲因病无法征战,所以她顶替了父亲的位置,假扮男子从军,参加了北方边境的战斗。

她在军中表现出色,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将军,带领士兵打赢了多次战役。

经过长达十年的征战,花木兰终于打赢了最后一场战斗,回到家乡。

当她褪下战袍,露出女子的身份时,所有人都震惊了。

花木兰的同袍们都为她的勇气和忠诚感到钦佩,而她的父亲则更加爱护她,因为他知道女儿的这段经历是多么艰苦和危险。

花木兰最终也嫁给了一位英俊的年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花木兰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独立和坚韧精神,她顶替父亲从军的行为被视为忠孝之举和爱国主义的表现。

这个故事也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甚至被改编成歌曲、小说、电影等多种形式,深入人心。

旧事:历史上花木兰嫁人了吗

旧事:历史上花木兰嫁人了吗

旧事:历史上花木兰嫁人了吗有两种说法:一是不愿嫁皇帝自尽,一种是回乡嫁给了未婚夫。

上期说到花木兰是咱河南商丘人,关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英雄事迹,不仅在《商丘县志》、《虞城县志》和《河南通志》上都有记载,而且在商丘民间也有不少传说。

那在历史上的花木兰究竟嫁过人吗?今天旧事哥就来跟大家说一说。

关于花木兰是否嫁过人的问题,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不愿嫁皇帝选择自尽;另外一种是回乡嫁给了未婚夫赵俊生。

◆自尽之说:据《河南通志》记载:“木兰,宋州人,姓魏氏。

恭帝时发兵御戎,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

朝廷知其为女子,欲纳入宫、木兰不敢从,遂自尽。

唐封为“孝烈将军”,乡人为之立庙。

”《归德府志》也有相关记载:“木兰宋州人,姓魏氏。

隋时发兵御戎,代父出征,有功而还,朝廷知为女子,欲纳入宫,木兰因自尽。

唐封孝烈将军。

追赠将军,谥“孝烈”。

今商丘营廓镇有庙存,盖其故家云。

”说的是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

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

一般国人对于悲剧往往情感上难以接受,所以,就更倾向于回乡嫁人一说。

◆回乡嫁人之说:传说,花木兰的父亲是一位将军,到边关杀敌,为国家立过许多战功,后来年纪大了,告老还乡,回家养病了。

这一年,突厥又发兵入侵,朝廷传旨,凡是名字在军籍的,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重返边关,御敌保国。

木兰是个孝顺而有心计的女儿,眼前的局势使她心中非常难受,木兰自幼学得了高超的武艺,决定代父从军。

但是当时的木兰已经定了婚,木兰爹说:你已经订了婚,算是你婆家的人了,我也不好作主啊。

木兰的婆家十分通情达理,木兰的未婚夫也要替父亲从征,于是木兰便女扮男装,与未婚夫冒充把兄弟,一道替父从军了。

木兰的婆家姓赵,是柘城县人,她的未婚夫叫赵俊生,到了前线,元帅分配木兰上阵杀敌,赵俊生被分去押运粮草。

木兰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被提拔为阵前将军,木兰继续上阵杀敌,直到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边关平定之后,朝廷传旨,把边关的将士论功行赏后一批一批地撤回,让其复员回家。

中国古代女将军花木兰的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女将军花木兰的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女将军花木兰的历史故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女性英雄,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就是花木兰。

花木兰是一位传奇的女将军,她以勇敢和聪明的举动而著称。

她的故事鼓舞了无数世代的人们,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本文将探究花木兰的历史故事,并探讨她所代表的价值观。

花木兰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北方的边塞地区。

据传,当时北方边境正在遭受入侵的敌军围攻,每个家庭都被征召出战。

然而,花木兰的父亲已年迈,无法应征。

为了保家卫国,她决定假扮男装,代替父亲参军作战。

花木兰的故事中有很多版本,但其中最著名的是由明代文学家编辑的《木兰诗》。

该诗描绘了花木兰顶住压力,成功隐藏自己真实身份的故事。

她在军队里表现出色,显示出娴熟的武术技能和出色的战略才能。

她通过杰出的表现赢得了将军的信任,并帮助解决了许多棘手的战斗。

最终,她带领军队成功击退了敌军,为家乡争得了宝贵的和平。

花木兰的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突破了性别和社会角色的限制。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女性通常被限制于家务和传统的女性角色,而男子则被期望成为战士和保护者。

然而,花木兰证明了女性也能够担任重要的角色,并做出与男性同样出色的贡献。

花木兰的故事也强调了家庭和荣誉的重要性。

她的动机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耀,而是为了保护家人和家乡。

她的行动表明,家庭的利益高于一切,即使需要放弃个人的舒适和安逸。

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花木兰的故事也是关于自我探索和自我认同的故事。

在军队中,她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和力量。

她不仅证明了自己的战斗技能,还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这使她能够真实地了解自己,并最终接受自我。

这一点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花木兰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她所代表的价值观。

她的故事强调了平等、勇气和家庭的重要性。

花木兰的勇敢行为鼓励着人们追求他们内心真正的激情和目标,不受性别或其他社会制约的限制。

总之,中国古代女将军花木兰的历史故事是一段令人敬重和鼓舞人心的传奇。

中国美才女之封建篇 南北朝《花木兰》

中国美才女之封建篇 南北朝《花木兰》

中国美才女之封建篇南北朝《花木兰》中国美才女之封建篇南北朝《花木兰》花木兰(一说412-502;一说生于412年,在从军12年后返乡,因不愿做魏主之妃,自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她的出生地说法众多,据了解,陕西人说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说她是黄陂人,安徽人说她是亳州人,河南人说她是商丘虞城县人,内蒙古人说她是盛乐人(今呼市和林格尔)和包头人,河北人说她是完县人。

时值太武皇帝时期(424——452年),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西汉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但是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

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后凯旋回家。

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

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世代诵颂。

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

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故里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

据了解,陕西人说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说她是黄陂人,安徽人说她是亳州人,河南人说她是商丘虞城县人,内蒙古人说她是盛乐人(今呼市和林格尔)和包头人,河北人说她是完县人。

一,木兰故里在虞城,有花木兰祠为证。

在京九铁路线上,有个虞城木兰站,不远处即为花木兰祠,是隋朝木兰故居所在地。

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间。

历史趣谈花木兰心爱之人是谁?花木兰最后嫁给了谁

历史趣谈花木兰心爱之人是谁?花木兰最后嫁给了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花木兰心爱之人是谁?花木兰最后嫁给了谁
导语:花木兰这个名字在我国几乎人人都知道,她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美国迪士尼也根据花木兰的故事制作成了动画片。

由此可见
花木兰这个名字在我国几乎人人都知道,她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美国迪士尼也根据花木兰的故事制作成了动画片。

由此可见,花木兰的故事不仅在国内流传,就连外国人也对其很感兴趣。

花木兰的故事之所以会流传之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大概便是木兰为父从军的孝顺,与之后功成名就的巾帼不让须眉。

开始的时候,花木兰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然而朝廷征兵,却打破了木兰本应平静的生活。

因为父亲年老体弱,家里也没有其他成年男子,木兰这个孝顺勇敢的女子便女扮男装,代替父亲上了战场。

与父母离别,参军的花木兰在军营中却并没有消沉,或者因为是女儿身而比其他的士兵们差。

相反,花木兰表现的非常英勇;并且有勇有谋,所以在军营中的花木兰不但没有被敌军杀死,反而越战越勇在残酷的战场活了下来。

然而最后得胜归来的花木兰却并没有为天子的赏赐所动,不求功名利禄,反而只愿回到故乡,与父母平静的生活。

而与花木兰一起回乡的士兵们却在见到花木兰的女装后惊讶无比,谁能想到,曾经与自己一同上阵杀敌的战友竟然是一名女子?毕竟上战场连一些男子都不一定能坚持的下来,而花木兰不仅坚持了,还获得了功名利禄。

这么一个女子替父参军,最后得胜归来与父母团圆的美好的故事,也难怪会流传的如此之广,脍炙人口了。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四个花木兰的故事

历史上四个花木兰的故事

历史上四个花木兰的故事引言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的女性英雄,她的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

根据不同的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我们可以找到关于花木兰的四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逐一介绍这四个版本,并对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文化意义进行分析。

第一个花木兰:《木兰辞》中的英雄少女最早被记录下来的花木兰故事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即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

这个版本最著名的来源就是《木兰辞》,一首写实性很强、情感真挚的长诗。

根据《木兰辞》中的描述,花木兰是一个出生在军人家庭、有五个哥哥但没有弟弟的少女。

当她父亲被征召入伍时,由于年老体弱无法应战,于是花木兰决定代替父亲去战斗。

她剪短了头发、换上男装,并成功地以男子身份参军。

在战场上,花木兰表现出色,最终帮助军队取得了胜利。

战争结束后,她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了战友们,并且拒绝了皇帝的封赏,选择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

这个版本的花木兰故事强调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花木兰为了家人和国家的利益不惜冒险,展现出了女性独特的英雄主义精神。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打破了传统对女性角色的限制,并为后世女性树立了榜样。

第二个花木兰:元代传说《木兰记》中的爱情传奇在元代(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出现了另一个版本的花木兰故事——《木兰记》。

这个版本将花木兰塑造成一个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浪漫情怀的形象。

根据《木兰记》中的描述,花木兰是一个善良聪明、容貌出众的女子。

当她听说辽国入侵时,为了保护家园和父亲,她决定代父从军。

在战场上,花木兰表现出色,并且与同伴李云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战斗中,花木兰和李云龙逐渐相爱,并最终结为夫妻。

战争结束后,他们一起回到了故乡。

这个版本的花木兰故事融入了浓厚的爱情元素,强调了女性的感情和家庭观念。

花木兰不仅是一个英勇的战士,还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妻子和母亲。

这个版本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价值观的重视,并将女性英雄形象融入其中。

第三个花木兰:民间传说中的神秘少女在中国各地流传着许多关于花木兰的民间传说,其中有一个版本将她塑造成了一个神秘而超凡脱俗的形象。

花木兰与瓦氏夫人

花木兰与瓦氏夫人

史海钩沉文● 吴孝斌花木兰是中国古代的巾帼英雄,她替父从军击败外敌入侵的事迹流传至今,更因影视剧的演绎而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的是,“花木兰”其实是由南北朝时期的“木兰”和明代广西的瓦氏夫人这两位女将所融合成的民间形象。

木兰本是魏家女花木兰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朝的叙事诗《木兰诗》,讲述的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位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成诗于北朝的北魏时期,最初见于南朝陈代僧人智匠编著的《古今乐录》(原书已亡佚),后收录于北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而流传至今。

从《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之“可汗”,推测木兰当是少数民族,但智匠在《古今乐录》中称“木兰不知名”,此外全诗也并未出现“花”之姓。

后世的各种记载,以木兰姓“魏”居多。

在燕山南麓的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建有一座祭奠木兰的庙宇,今尚存一块元代碑刻,碑文为元代达世安所撰《汉孝烈将军记》,节录如下:“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

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

神父当行戍。

父极痛无一男子可代己者。

哀叹良久,竟行。

神自闺中悯其父志,即洗铅粉,脱梳珥,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

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辙克捷,莫有当其锋者。

在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归乡里,奉事父母。

文帝嘉焉,特从其志。

”另据清代缪荃孙撰写的《艺风堂金石文字目》记载:“《汉孝烈将军记》,达世安撰,靖惟贞正书,石瑄篆额,至顺三年四月,在直隶完县城东一里本庙。

”可知此碑立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四月,是目前发现的记载木兰事迹最早的碑刻,清雍正时期的《直隶完县志》载有碑记全文。

元代侯有造著有《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文曰:“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史海钩沉文亳之谯人也。

世传:可汗募兵,孝烈痛父耄羸,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历年一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

’以死誓拒之。

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花木兰嫁给了谁
这些日子,中央一台正在热播《花木兰传奇》,想到花木兰,我想起了一句诗:“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她有飞檐走壁的功夫,也有山川花草的云烟明媚,充满了灵感气韵。

这才是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对于电视剧形象中的花木兰,我算是那种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的人。

有时看看《焦点访谈》,然后是《花木兰传奇》的内容预告和大幅的广告宣传——花木兰说:“我打仗不是为了夺取功名,而是为了和平。

”这让我想起了张艺谋的《英雄》里面的杀手无名,他千辛万苦进秦宫刺杀秦皇,黑白画面中战车驶过之后,戈壁滩上尘土腾空变化,冷郁而庄重的无名,竟为了天下和平,最终放弃了刺杀秦皇。

场面何其的相似,唉,为了天下和平,苍生免遭屠戮,花木兰也要放弃与柔然交战,多么宽广的民族胸怀……我想,花木兰所处的时代,她能有大天下的概念吗?
电视剧将她放到了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没变。

只是这里的花木兰鸢飞鱼跃、剔透玲珑,是个十足的弱女子,真不像个驰骋疆场的女将军。

历史上的花木兰多次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且表现突出。

那个时候的她,估计还没有大天下的概念。

花木兰与柔然多伦王子的爱情,就更加引人注目了。

话说花木兰从军
十二年,无人发觉她的女儿之身?她怎么能光明正大的爱上敌国的王子呢?历史上的花木兰,在未出征之前,就与一个叫赵普生的青年男子有了婚约。

当时婆家听说花木兰要替父从军,还表示非常理解,一家子等待她从军后回来再完婚呢,这么善解人意的夫婿,绑住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心。

十二年归来后,她对镜贴黄花,大概就是急急去见心上人赵普生吧。

花木兰并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但她的名气最大,流传最久,这得感谢宋人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木兰诗》,让我们从小便在语文课本中跟花木兰相识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替爷出征的花木兰,无论是东市买骏马,还是北市买长鞭,无疑是个巾帼英雄。

她和商朝的妇好、唐朝的平阳公主、宋朝的梁红玉、穆桂英一样,扮演着足以改变历史的重要角色。

历史上到底有无花木兰其人?至今没有定论,大致分为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正史并无记载,花木兰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另一种说法,来自安徽《亳州志》“烈女篇”记载:“木兰,一名花弧,姓魏氏,亳州东魏村人。

到了清代,《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木兰姓魏,亳州人。

汉文帝时,匈奴寇北边,发内郡戍之。

木兰代父为戍卒,以功为小校,所戍是完县,故完人祀之。

孝烈将军,唐所封也。


我愿意相信后者,历史上有花木兰,且是长剑倚天外的女英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