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代父从军

合集下载

花木兰为何一定要替父从军

花木兰为何一定要替父从军

花木兰为何一定要替父从军?“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即使没有读过《木兰辞》的年轻人,大概也看过《花木兰》的电影。

在这里首先设下疑问:花木兰是民族英雄吗?许多研究者都相信,历史上确有花木兰其人,并考证出花木兰为北朝女性,很可能是北魏的鲜卑族人,因为“木兰”是个鲜卑姓氏(花木兰并不姓花,花字是后人加上的);而《木兰辞》中有“可汗大点兵”句,“可汗”即为北魏皇帝的称呼。

花木兰到底有哪些可歌可泣的历史功绩让她成了民族英雄?好像也没有。

她只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她有孝心和勇气,但离“民族英雄”还是有一段距离。

而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我更愿意与读者分享一个知识性的问题:为什么花木兰非得要代父从军?北朝民歌《木兰辞》:“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北魏皇帝(可汗)发下征兵令,花木兰父亲名列其中,必须应征。

但花木兰父亲年岁已大,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如何是好?可汗这次大点兵给木兰一家带来了愁苦,《木兰辞》开篇即写道:“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花木兰想必辗转难眠,思量了一夜,才终于想到对策,下定了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府兵制既然“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北魏政府为何非要木兰家派丁入伍呢?而不应召从军就会违反北魏实行的府兵制,府兵制是朝廷将一部分民户划为“府户”(军户),免其“租调”(人口税),但军户必须世世代代服兵役,当朝廷需要士兵上战场时,每户要出一名男丁应召出征。

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不可逃役。

花木兰家无疑被划为军户,列入了军籍,所以可汗的“军帖”上才“卷卷有爷名”。

军令传下来,花木兰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让老父亲上阵,要么自己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府兵制度之下,军户不但有服兵役之义务,每次入伍所需盘缠、粮食、兵器、马匹都得自己解决。

《木兰辞》中,花木兰出征之前,自己先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然后才“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民间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

【民间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

【民间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花木兰的姑娘,她的父亲在边境上当兵。

一天,军队来征兵,要求每家都要派一个男子去为国捐躯。

可惜花木兰的父亲身体已经年迈,无法背负战斗的重担,而她家又没有其他男人。

面对这个困难的局面,花木兰决定暗中替父从军,去保家卫国。

于是,花木兰剪去了她长长的发鬓,换上了男装,拿起了父亲的武器,偷偷地离开了家。

自此,她化名花军,加入了军队,一起迎战敌人。

虽然花木兰精于武艺,但女子身份终究是不易掩饰,她时常在夜晚默观月色下思念着故乡的人。

她总能力挽狂澜,英勇无畏,战斗力超群。

在战场上,她以驰骋千里、横扫群雄之姿,成为军队的一面旗帜。

花木兰内心却始终忧心忡忡,她害怕有一天会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害怕自己的行为会给家人带来麻烦。

她多次想要离开军队,但每每在关键时刻,都被战友们的期望和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感所打动,决定留下来,继续守护家园。

就这样,花木兰在军队中风风雨雨度过了很长一段日子。

她历经无数的战事,从未背弃过自己的使命。

直到有一天,她意外重伤,险象环生。

在紧要关头,医生为了治疗她的伤势,却发现了她的真实身份。

消息很快传到了边境上的家,花木兰的父亲知道女儿为了自己而牺牲这么多,心如刀割。

他急忙向皇上写信,请他让木兰回家,不要再担忧战事。

当朝廷得知花木兰的事迹后,更是大加赞赏,并授予她世世代代免征役的荣誉。

花木兰回家后,她在父母和乡亲们的眼泪和欢笑中,诉说着她在军营中的一切。

她的故事就这样随着岁月而传遍了祖国的大山大河,成为千古传颂的美谈。

花木兰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代代流传。

她的坚韧不拔,无畏无惧,爱国爱家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

她以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一个正直、坚韧的女子形象,成为了无数女性的榜样。

故事告诉我们,在古代社会,男女有别,女子通常不能涉足男性的领域,更谈不上军营。

但花木兰用自己的行动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她向人们展示了女性的坚毅和勇敢,让女性也有了驰骋疆场的机会。

花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

花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

花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因为“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北魏皇帝发下征兵令,花木兰父亲名列其中,必须应征。

但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如何是好?花木兰想必辗转难眠,思量了一夜,才终于想到了对策,下定了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翻译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

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花木兰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小镇上,家境虽不富裕,但家人和睦,生活安定。

然而,就在这样平静的日子里,一场战争打破了这份宁静。

国家征兵,要求每个家庭都要派出一名男子去参军。

而花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无法背负战斗的重担。

面对这样的困境,花木兰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她要代替父亲从军。

花木兰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女孩,她知道如果不去代替父亲,他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花木兰剪去了自己的长发,换上了父亲的军装,悄悄地离开了家。

她知道,这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道路,但她决心要为家人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军营里,花木兰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她学会了驾驭战马,熟练地使用弓箭,还参加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展现出了出色的战斗技能和不屈的意志。

她的战绩赫赫,深受战友们的尊敬和爱戴。

然而,她始终隐藏着自己的身份,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经过数年的战斗,国家终于取得了胜利,战争结束了。

在胜利的喜悦中,军队凯旋而归,人们欢呼雀跃。

这时,花木兰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她脱下了军装,换上了女装,站在父母面前。

父母泪如雨下,他们既惊讶又感动,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竟然如此勇敢,竟然能够为国家做出如此伟大的贡献。

花木兰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国家,人们为她的英勇行为所感动,称赞她是“女中豪杰”。

她的故事被传颂千古,成为了一代代人心中的英雄。

而花木兰也因此被封为“花木兰将军”,成为了军队中的一员。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信念和勇气,就能够创造奇迹,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花木兰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勇敢地面对,坚定地迈步向前。

正如花木兰一样,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行动,为家人、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木兰的女子,她生活在一个军人世家。

父亲年迈体弱,家中只有木兰和父亲相依为命。

一天,边疆战事紧急,国家征兵,要求每户家庭必须派一名男子去参军。

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身体瘫弱,无法上阵作战,但家中又没有其他男子可以替他去征战。

面对这一困境,木兰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她决定代替父亲,假扮男装,前去参军。

木兰剪去长发,换上男装,悄悄离开了家。

她不畏艰险,独自踏上了征途。

在军营里,木兰化名为“花木兰”,她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但却始终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她勤学苦练,迅速适应了军营的生活,还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战友们的尊重和信任。

在战场上,木兰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她善于用计谋,善于指挥作战,多次立下战功。

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木兰挺身而出,奋勇杀敌,最终帮助军队取得了胜利。

她的英勇事迹传遍了整个军营,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的战士。

然而,木兰的真实身份却在一次意外中被揭露了。

当她被迫脱下男装,露出真面目时,所有人都被她的勇气和坚韧所感动。

木兰的父亲也得知了女儿的壮举,他为木兰感到骄傲和欣慰。

国王也对木兰的英勇行为赞赏有加,封她为将军,赐予丰厚的奖赏。

木兰最终凯旋而归,成为了一名家喻户晓的英雄。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勇敢坚定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智慧,也向世人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气。

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爱与勇气的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勇往直前。

木兰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她的英勇壮举,传承她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追逐自己的梦想。

花木兰诗文言文翻译

花木兰诗文言文翻译

花木兰,代父从军,身被坚甲,足穿铁履,冒矢石,陷阵破敌,屡建奇功。

后归故里,封赏赐金帛,而木兰辞官,不恋荣华,仍归农园,安度晚年。

《花木兰》文言文翻译:花木兰,为了代替父亲从军,身披坚固的铠甲,脚穿铁制的战靴,冲锋陷阵,勇猛无比,多次击破敌人,建立奇功。

后来回到故乡,被封赏赐予金钱和丝绸,但花木兰却辞去官职,不贪恋荣华富贵,依然回到田园,安享晚年。

《花木兰》原文(文言文):木兰既解父之难,乃还兵而归。

其父问之,木兰曰:“儿之从军,非贪图富贵,实欲报国。

今敌已灭,国家安宁,儿愿回乡,安度余生。

”父闻之,感极而泣,曰:“吾儿真乃忠勇之才也!”《花木兰》文言文翻译:木兰解除了父亲的困境之后,便带着军队返回。

她的父亲询问她,木兰回答说:“我参军,并非为了贪图富贵,而是为了报效国家。

如今敌人已被消灭,国家安宁,我希望回到故乡,度过余生。

”父亲听后,感动得泪流满面,说:“我的女儿真是个忠诚勇敢的人才啊!”《花木兰》原文(文言文):木兰既归,与其兄同居。

兄曰:“吾闻女子之勇,未尝见也。

吾欲观之,以广吾闻见。

”木兰曰:“兄言甚是,儿当以勇敢自勉。

”遂与兄同行,过五关斩六将,勇冠三军。

《花木兰》文言文翻译:木兰回到故乡后,与哥哥一起生活。

哥哥说:“我听说女子勇敢,却从未见过。

我想见识一下,以拓宽我的见识。

”木兰说:“哥哥说得对,我应该以勇敢自勉。

”于是,她与哥哥同行,过五关斩六将,勇冠三军。

《花木兰》原文(文言文):木兰之勇,闻名遐迩。

后汉武帝闻之,召木兰入宫,封为“女杰”。

木兰辞谢,曰:“臣本布衣,何敢受封?愿回乡,安度余生。

”武帝曰:“木兰之勇,堪比男儿,何不为我效力?”木兰曰:“臣已辞官,不愿再入仕途。

”武帝叹曰:“木兰真乃奇女子也!”《花木兰》文言文翻译:木兰的勇敢传遍四方。

后来,汉武帝听说了她的故事,召她入宫,封她为“女杰”。

木兰辞谢,说:“我本是个平民,怎敢接受封赏?我希望回到故乡,度过余生。

”武帝说:“木兰的勇敢可以与男子相媲美,为何不为我国效力?”木兰说:“我已经辞去官职,不愿再涉足仕途。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女子名叫花木兰,她是一位勇敢的女孩,也是一位孝顺的女儿。

木兰的父亲年迈体弱,无法再去战场上为国家效力,而木兰却义无反顾地替父从军,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军旅生涯。

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北魏时期,当时北魏正面临着匈奴的入侵,国家急需有人去征战。

木兰的父亲是一位老兵,但由于年事已高,身体已经不堪战斗之用。

为了保护家乡,木兰毅然决定代替父亲从军,她割掉了长发,换上了男装,化名花云。

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庭的责任。

木兰从小就喜欢习武,她的武艺了得,军事知识也颇为丰富。

在军营中,她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赢得了同袍们的尊重。

她不畏艰险,勇敢无畏,一次次的出色表现让她成为了军中的佼佼者。

在战场上,她更是英勇无畏,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木兰的带领下,北魏军队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匈奴人节节败退。

木兰的勇敢和智慧成为了军队中的楷模,她的事迹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然而,就在军队即将迎来最后的胜利时,木兰却受了重伤,她的身体已经无法再战斗下去。

木兰的事迹传遍了整个北魏国家,皇帝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他亲自前来探望木兰,赐予了她丰厚的奖赏。

木兰也借着这次机会,向皇帝请愿,希望能够为父亲赎罪。

皇帝听后深为感动,立即下令赦免了木兰的父亲,并且还将木兰封为将军,赐予了她一匹千里马,以示对她的崇敬和敬意。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感人的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道、忠义和勇敢,她的事迹也一直激励着后人。

木兰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心中有爱国之心,就能够有所作为,为国家、为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她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人。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忠诚和孝顺是永恒的价值观,而这种精神也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愿木兰的精神永存人心,激励着更多的人为国家、为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

花木兰替父从军故事稿

花木兰替父从军故事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花木兰代父从军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讲的故事是《花木兰代父从军》。

南北朝时,有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叫花木兰,她不但武艺超群,而且箭术无双。

一天,官府送来征兵文书,朝廷要向邻国——柔然开战,要征召大量的男子去从军,花木兰的父亲也榜上有名。

年迈的父亲得知此事后,一病不起。

为了解除父亲的忧愁,木兰背着父母女扮男装,代替父亲从军去了。

从此,木兰便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在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中,发生了许多惊险的故事。

一次,木兰和她的伙伴一起去燕山打猎。

燕山的路很难走,野兽又多,打猎的人,都不敢深入山里去,木兰他们等人轻骑快马,直向深山里闯。

很长时间都没有猎物,木兰的伙伴不耐烦了,准备走进茂密的草笼里去寻找猎物。

木兰怎么劝他们都不听,她只好跟在后面保护着他们。

忽然,木兰看见不远的草堆里,有四五只东西在动。

"不好!是花豹!"木兰说着,忙抽出弓箭瞄准。

"嗖!嗖!"木兰连发两箭,那边两只花豹,大叫一声,负伤跑掉了。

剩下的三只花豹,竟一个个挥刀站了起来,原来他们不是真的花豹,而是柔然兵呢!"嗖!"木兰对准一个柔然兵,又是一箭。

被射中的柔然兵,掩着伤口,掉头窜走,其他两个,知道情势不妙,也慌忙逃跑。

就这样,木兰救了她的伙伴。

A:说到这儿得停一停。

B:你这是要做什么呢?A:我想考考你。

你知道辽东城和辽河吗?B:不知道A:辽东城辽东城在今辽阳市区辽阳老城东北隅,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高句丽尽据辽东后,改称襄平城为辽东城。

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自治区),全长1345公里,注入渤海,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木兰代父从军
花木兰父从军讲的是我国古代一名女英雄的故事。

木兰据说姓花,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

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

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

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

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

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

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

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

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

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

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

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

木兰回家后,立马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

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

后人更将此编成歌谣夸她是爱国家、孝双亲的女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