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为何一定要替父从军

合集下载

读花木兰的收获

读花木兰的收获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经典故事,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最终成为忠孝两全的英雄。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战争和英勇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家庭、传统、荣誉和责任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以下几点:首先,家庭的力量是无穷的。

花木兰之所以决定替父从军,是因为她深知父亲年老体弱,无法承担保家卫国的重任。

她为了家庭的荣誉和安全,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挺身而出。

这种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的力量和重要性。

其次,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在古代社会,女子本应在家相夫教子,但花木兰却选择了违背传统,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她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嘉奖。

这充分说明了,只要我们坚守传统价值观,勇于担当责任,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三,荣誉和责任是人生的两大支柱。

花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出色的指挥能力,赢得了同袍们的尊重和敬意。

她不为名利,只为荣誉和责任。

这种精神品质,让我深感惭愧。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只看重名利和利益,而忽视了荣誉和责任。

我们应该向花木兰学习,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荣誉而奋斗。

最后,女性的力量不可小觑。

花木兰作为一个女性,在男性主导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她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胜任男性所做的一切事情。

我们应该尊重女性的地位和权利,给予她们更多的机会和舞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总之,《花木兰》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它教会了我家庭的重要性、传统价值观的坚守、荣誉和责任的担当以及女性的力量。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时刻铭记这些收获,努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才华的人。

花木兰的现代教育意义

花木兰的现代教育意义

花木兰的现代教育意义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的故事被广为传颂。

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花木兰的故事具有以下教育意义:
1. 勇敢面对困难:花木兰在面对家庭的困境和外敌入侵的危险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代替父亲从军。

她的故事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坚定,不畏艰难。

2. 孝顺与责任:花木兰为了不让年老的父亲上战场,毅然决定代替他从军,充分体现了她对父亲的孝顺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这一品质提醒人们要关心和照顾家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3. 独立与自强:在从军过程中,花木兰展现出了独立和自强的精神。

她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赢得了同伴的尊重。

这教育人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的能力。

4. 性别平等:花木兰的故事打破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展示了女性在战争和其他领域同样能够取得成功。

这对推动性别平等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鼓励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5. 民族精神:花木兰的故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她的勇敢和坚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通过学习她的故事,
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总之,花木兰的故事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激励学生培养勇敢、孝顺、独立、自强和民族精神等品质,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道理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道理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道理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道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为国家尽忠:花木兰代父从军是为了代替自己年迈的父亲参军,这表达了她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在古代社会,男子从军是一种光荣的行为,因此花木兰作为女性,为了不让父亲受到惩罚,主动决定代替他参军,表达了她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保护家人的责任心。

2. 直面困难与挑战:花木兰代替父亲从军是一项巨大的决策,她需要面对艰苦的军事生活、严格的纪律要求以及战场上的危险。

她没有退缩,勇敢地迎接挑战,这展示了她具有坚韧不拔、敢于面对困难和逆境的品质。

3. 追求平等与正义: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权力受到限制,她们难以参与男性主导的军事行动。

花木兰代父从军打破了性别界限,展示了女性的特殊能力和追求平等的精神。

她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无论男女性别,只要有能力和勇气,就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参与到建设国家的行动中。

4. 坚持真我与追求自由:在代替父亲从军的过程中,花木兰是为了表达自己真我和追求内心的自由。

她在军队中化名“花军”,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与众不同。

尽管在男性的军队中,她要面对各种艰难和不适应,但她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和自我认同的成长。

综上所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行为展示了她对国家的忠诚、勇
敢面对困难的品质、追求平等和正义的精神,以及坚持真我与追求自由的决心。

这些价值观和品质,不仅在中国民间中广泛传扬,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木兰为何要代父从军

木兰为何要代父从军

木兰为何要代父从军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花木兰的女子,她代父从军的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奇。

那么,木兰为何要做出这样勇敢而又艰难的决定呢?首先,家庭的责任是木兰代父从军的重要原因。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男子被视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支柱,承担着保家卫国的义务。

然而,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身体衰弱,已经无法胜任从军打仗的重任。

作为家中的长女,木兰深知家庭的困境和父亲的无奈。

她心疼父亲,不愿看到他在年迈体弱之时还要奔赴战场,面临生死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木兰毅然挺身而出,决定代替父亲去履行这份沉重的责任,以维护家庭的安宁和尊严。

其次,木兰对父亲的深厚感情也是促使她代父从军的关键因素。

父亲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是她的依靠和榜样。

他辛勤劳作,默默付出,为家庭遮风挡雨。

木兰敬爱父亲,她不愿意让父亲在晚年还要遭受战争的折磨和痛苦。

这种父女之间的深厚情感,让木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父亲分担,勇敢地踏上了从军之路。

再者,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木兰的决定。

战争频繁,国家面临着外敌的入侵和威胁,需要大量的兵力来保卫疆土和人民。

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每个家庭都有可能被征召入伍。

木兰深知国家的安危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她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她认为,为国家效力,抵抗外敌,是每个子民应尽的义务。

因此,她决定放下女性的身份,投身到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去。

此外,木兰自身的勇敢和坚毅的性格也是她能够做出代父从军决定的重要原因。

她并非是一个柔弱、依赖他人的女子,而是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军队中生存下来,并且为战争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自信和勇敢,让她有了代父从军的勇气和决心。

木兰代父从军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她在家庭责任、父女情感、国家需要以及自身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做出了这个令人钦佩的选择。

在从军的过程中,木兰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花木兰替父从军读后感

花木兰替父从军读后感

花木兰替父从军读后感故事中的木兰是一个勇敢而坚定的女孩,她不甘心看到自己的父亲受苦,就主动替父从军。

这种勇气和决心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她不仅要面对艰苦的军旅生活,还要克服身为女子的局限。

她在训练中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比其他人更加刻苦,终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木兰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了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除了坚定的意志外,木兰还展现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

她替父从军的初衷是为了让家人免受战乱的伤害,这种牺牲个人利益保护家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

在军营中,木兰以她的勤劳、善良和乐观的性格,获得了战友的敬重和友谊。

她不计较个人得失,把团队的利益放在首位,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任务,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故事的结尾,木兰成功地保卫了家园,最终平安回到了家乡。

这个结局告诉我们,坚定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最终会得到回报。

无论我们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信心,让我相信只要去努力拼搏,就一定可以创造奇迹。

《花木兰》这个故事也给了我对于女性力量的新认识。

故事中的木兰是一个具有非凡智慧和勇气的女子,她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的价值和力量。

在那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木兰打破了常规,证明了女性也具备坚强和勇敢的品质。

故事中的木兰,她的勇气和智慧不逊于男性,甚至更胜一筹。

通过阅读《花木兰》,我也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木兰出于对家人的深情厚意,毅然替父从军,为的是避免他们受到战乱的伤害。

这种以家人和国家的利益为重的情怀让我深感敬佩。

无论何时何地,家族和国家永远是我们心中最重要的,我们应该永远保持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在我看来,《花木兰》这个故事并不仅仅是一部女性英雄的传奇,更是一部表达了坚定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作品。

故事中的木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对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有足够的信心,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花木兰为何一定要替父从军?军户无法摆脱的命运

花木兰为何一定要替父从军?军户无法摆脱的命运

花木兰为何一定要替父从军?军户无法摆脱的命运花木兰为何一定要替父从军?军户无法摆脱的命运高端时政品读 2016-10-08 14:04:31分享花木兰为何一定要替父从军?军户无法摆脱的命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即使没有读过《木兰辞》的年轻人,大概也看过《花木兰》的电影。

在这里首先设下疑问:花木兰是民族英雄吗?许多研究者都相信,历史上确有花木兰其人,并考证出花木兰为北朝女性,很可能是北魏的鲜卑族人,因为“木兰”是个鲜卑姓氏(花木兰并不姓花,花字是后人加上的);而《木兰辞》中有“可汗大点兵”句,“可汗”即为北魏皇帝的称呼。

花木兰到底有哪些可歌可泣的历史功绩让她成了民族英雄?好像也没有。

她只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她有孝心和勇气,但离“民族英雄”还是有一段距离。

而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我更愿意与读者分享一个知识性的问题:为什么花木兰非得要代父从军?北朝民歌《木兰辞》:“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北魏皇帝(可汗)发下征兵令,花木兰父亲名列其中,必须应征。

但花木兰父亲年岁已大,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如何是好?可汗这次大点兵给木兰一家带来了愁苦,《木兰辞》开篇即写道:“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花木兰想必辗转难眠,思量了一夜,才终于想到对策,下定了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府兵制既然“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北魏政府为何非要木兰家派丁入伍呢?而不应召从军就会违反北魏实行的府兵制,府兵制是朝廷将一部分民户划为“府户”(军户),免其“租调”(人口税),但军户必须世世代代服兵役,当朝廷需要士兵上战场时,每户要出一名男丁应召出征。

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不可逃役。

花木兰家无疑被划为军户,列入了军籍,所以可汗的“军帖”上才“卷卷有爷名”。

军令传下来,花木兰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让老父亲上阵,要么自己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府兵制度之下,军户不但有服兵役之义务,每次入伍所需盘缠、粮食、兵器、马匹都得自己解决。

关于木兰替父从军的民间故事

关于木兰替父从军的民间故事

关于木兰替父从军的民间故事
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流传着一则关于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这个故事既让人感
动又激励着无数人。

木兰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她的父亲年事已高,而家中却没有儿子,所以当国家征兵时,木兰毅然决定替父从军。

这个故事以木兰的坚强和勇敢为主线,通过她的努力和智慧展现了女性的能力
和价值。

在装扮成男子的样子下,木兰参加了军队的训练,她在部队中表现出色,无论是射箭、马术还是战术,都能熟练应对。

随着时间的推移,木兰在军队中赢得了同袍们的尊重和崇敬。

她聪明能干,勇
敢无畏,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

她不仅一次次击败敌军,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木兰的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秘密。

她知道,一旦真相曝光,她将失去在
军队中的地位,取消荣誉。

尽管如此,木兰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家庭和国家的忠诚。

这个故事中没有宏大的战役和华丽的场面,却通过木兰的一次次冒险和奋斗,
向人们传递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它告诉我们,无论男女,只要有决心和勇气,每个人都能够创造奇迹。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民间一代代口头传承,激励着无数人勇往直前,
勇敢面对困难。

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女性的力量和毅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正如木兰一样,她勇敢地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的价值和能力。

这个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我们追求卓越,不畏困难,为了家庭和国家而努力奋斗。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花木兰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小镇上,家境虽不富裕,但家人和睦,生活安定。

然而,就在这样平静的日子里,一场战争打破了这份宁静。

国家征兵,要求每个家庭都要派出一名男子去参军。

而花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无法背负战斗的重担。

面对这样的困境,花木兰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她要代替父亲从军。

花木兰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女孩,她知道如果不去代替父亲,他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花木兰剪去了自己的长发,换上了父亲的军装,悄悄地离开了家。

她知道,这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道路,但她决心要为家人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军营里,花木兰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她学会了驾驭战马,熟练地使用弓箭,还参加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展现出了出色的战斗技能和不屈的意志。

她的战绩赫赫,深受战友们的尊敬和爱戴。

然而,她始终隐藏着自己的身份,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经过数年的战斗,国家终于取得了胜利,战争结束了。

在胜利的喜悦中,军队凯旋而归,人们欢呼雀跃。

这时,花木兰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她脱下了军装,换上了女装,站在父母面前。

父母泪如雨下,他们既惊讶又感动,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竟然如此勇敢,竟然能够为国家做出如此伟大的贡献。

花木兰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国家,人们为她的英勇行为所感动,称赞她是“女中豪杰”。

她的故事被传颂千古,成为了一代代人心中的英雄。

而花木兰也因此被封为“花木兰将军”,成为了军队中的一员。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信念和勇气,就能够创造奇迹,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花木兰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勇敢地面对,坚定地迈步向前。

正如花木兰一样,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行动,为家人、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木兰为何一定要替父从军?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即使没有读过《木兰辞》的年轻人,大概也看过《花木兰》的电影。

在这里首先设下疑问:花木兰是民族英雄吗?
许多研究者都相信,历史上确有花木兰其人,并考证出花木兰为北朝女性,很可能是北魏的鲜卑族人,因为“木兰”是个鲜卑姓氏(花木兰并不姓花,花字是后人加上的);而《木兰辞》中有“可汗大点兵”句,“可汗”即为北魏皇帝的称呼。

花木兰到底有哪些可歌可泣的历史功绩让她成了民族英雄?好像也没有。

她只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她有孝心和勇气,但离“民族英雄”还是有一段距离。

而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我更愿意与读者分享一个知识性的问题:为什么花木兰非得要代父从军?
北朝民歌《木兰辞》:“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北魏皇帝(可汗)发下征兵令,花木兰父亲名列其中,必须应征。

但花木兰父亲年岁已大,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如何是好?可汗这次大点兵给木兰一家带来了愁苦,《木兰辞》开篇即写道:“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花木兰想必辗转难眠,思量了一夜,才终于想到对策,下定了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府兵制
既然“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北魏政府为何非要木兰家派丁入伍呢?而不应召从军就会违反北魏实行的府兵制,府兵制是朝廷将一部分民户划为“府户”(军户),免其“租调”(人口税),但军户必须世世代代服兵役,当朝廷需要士兵上战场时,每户要出一名男丁应召出征。

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不可逃役。

花木兰家无疑被划为军户,列入了军籍,所以可汗的“军帖”上才“卷卷有爷名”。

军令传下来,花木兰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让老父亲上阵,要么自己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府兵制度之下,军户不但有服兵役之义务,每次入伍所需盘缠、粮食、兵器、马匹都得自己解决。

《木兰辞》中,花木兰出征之前,自己先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然后才“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募兵制
北魏这一极富中世纪色彩的府兵制,一直延续到隋唐,中晚唐之后才瓦解消亡;
随后募兵制兴起,当兵成为了一种基于自愿选择的职业,入伍不再是臣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宋代实行的就是募兵制,换言之,宋朝人不用服兵役。

既然是募兵制,国家当然需要给入伍的士兵支付薪水。

大致而言,一名普通士兵每月可
领钱三百文至一千文不等,大米二石左右(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半年的口粮),以及若干春冬衣物。

俸钱、粮食与衣物都是定期发放的,此外又有各种名目的补助。

如下:招刺利物:即新兵入伍刺字之后领到的第一笔“衣屦缗钱”;
郊祀赏赐;
特支钱:类似节日补贴;
银鞋钱:是戍边士卒获得的特别补助;
这口券:出戍时计口发放的钱粮补助;
柴碳钱:冬季发放的薪炭补贴,等等。

毫无疑问,这样的募兵制只能建立在庞大的军费开销之上,也唯有宋朝发达的商品经济与扩张型的财税制度,才能支撑得起。

但军费开销还是给宋朝带来沉重的负担,“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究?民何得不困?”此说虽有夸大,也足可见养兵的成本确实制造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要承认,募兵制更具现代性——以致放在一千年前的宋代,可能显得有些超前——它使平民摆脱了服兵役之苦。

宋朝大臣曾有过“议养兵之弊”的辩论,大臣韩琦坚决不同意废除募兵制,他说:“养兵虽非古,然积习已久,势不可废。

非但不可废,然自有利民处不少。

古者(强行征兵制)发百姓戍边无虚岁,父子、兄弟、夫妇常有生死离别之忧。

论者但云(募兵制)不如汉、唐调兵于民,独不见杜甫诗中《石壕吏》一首,读之殆可悲泣,调兵之害乃至此。

”在府兵制下,服兵役为强制之义务,这才会发生《石壕吏》那样的荒唐剧,也才会出现花木兰这样的代父从军之人。

募兵制则可以避免这些不正常状况的发生。

不过宋朝之后,元、明、清都未能推动募兵制的发展,反而退回到北魏—隋唐的府兵制。

以明代为例,朱元璋继承元统,延用军户制度,一批平民被划入军籍,世代承担起服兵役的义务,子子孙孙都必须入伍当兵。

每一家军户的男丁,都要分好正丁、次丁、余丁、继丁等名次,正丁必须到官府指定的卫所(通常很遥远)服兵役,如果死亡,则由次丁、余丁、继丁依次递补。

军饷则由军户屯种自给,不取于赋税。

朱元璋曾因此而自夸:“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

”其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朱元璋养兵的经济成本只是被嫁接到军户身上去了。

况且,军户制的社会成本更加巨大——它只能依靠落后的中世纪制度来维持:身份社会、人身与户籍控制、强制服役、实物征调与自给自足的供给系统。

它不需要市场,不需要货币化,更不允许有人身自由。

这么说来,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以发生在北魏,也可以发生在隋唐,当然也可以
发生在明朝的朱元璋时代——如果明朝的女子有如北朝女性那么强悍的话。

但不可能发生在推行募兵制的宋代。

木兰从军故事背后的制度变迁到此便已叙述完,我们可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多角度看待花木兰的孝、忠、“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觉悟等等,但是,笔者想告诉读者的是,凡此种种美德,都是建立在花木兰以及她的军户家庭无从选择的“不自由”之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