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性考试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性考试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性考试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性考试一)
___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名医,他的对症下药故事涉及到
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是指事物之间的前后相继和相互制约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据的关系。

在这个故事中,两个病人的病因不同,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理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
___对症下药故事所启示的重要思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
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在实际工作、研究和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二及试卷三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二及试卷三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二及试卷三试题及答案终结性试卷二论述题:2022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进一步做好病例诊断和救治工作,医学专家工作组对医疗救治工作持续进行分析、研判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对诊疗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推出新的诊疗方案版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50分)答:这次对诊疗方案进行的修订和完善再次验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50分)答: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形成了我们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所谓“从群众中来”,就是把群众中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即科学的分析综合,化为系统的意见和办法。

所谓“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把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办法拿到人民群众中去实践,进行验证,并把正确的东西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

化为行动。

这符合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实践-认识-实践。

终结性试卷三论述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

在这貌似公平的背后,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请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

(100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百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这一生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

在这一生产问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个因素;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获取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所需要的。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三套试卷试题及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三套试卷试题及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三套试卷试题及答案(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三套试卷试题及答案100%通过考试说明:2018年秋期电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它共有八次专题测验(70分),一次终结考试(试卷一或试卷二或试卷三,30分),形成性和终结性双及格。

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提示:利用Ctrl+C (复制)Ctrl+V(粘贴)来完成终结性期末考试文字输入任务。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终结性试卷一论述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减贫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

根据古特雷斯的讲话,并结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100分)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三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三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三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三试题及答案
提示:利用Ctrl+C(复制)Ctrl+V(粘贴)来完成终结性期末考试文字输入任务。

终结性试卷三
论述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

在这貌似公平的背后,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请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

(100分)
答:(1)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一切方面,都服从于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需要,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

(3)剩余价值生产,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灭亡。

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正是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世界市场代替地区市场,大工业代替小作坊,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基础,确立了资本对劳动的全面统治。

为追求剩余价值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越来越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矛盾,使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使生产力遭到浪费和破坏。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总之,剩余价值的生产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存在、发展和灭亡。

所以,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20春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性考核)123资料参考答案

20春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性考核)123资料参考答案

20春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性考核)123资料参考答案终结考试一[试卷-]论述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变化。

认识这些新变化,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100分)参考答案一:第一,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那些不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要求的旧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作出自我调节的结果。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还存在,只要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还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

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依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雇佣劳动制度依然存在并运行着。

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资本占有的社会性提高了,但是资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支配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

传统的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分化,资本与新型的劳工阶层之间的支配与反支配、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依然在进行,特别是随着传统产业的萎缩和高科技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减弱,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工人失去就业机会,失业人口越来越多。

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矛盾,但是并没有改变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同时,社会福利制度本身也由于经济持续低迷政府背负沉重债务而难以为继。

2023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认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谈一谈你对

2023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认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谈一谈你对

2023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认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参考答案1: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1、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2、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的意识是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反映世界的认识活动,是意识活动,这种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在意识指导下的人的实践活动因意识的参与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其次,意识活动有能动创造性。

意识不仅能描摹、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因其主观性能够超越现在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并创造一个现在世界中没有的理想世界或幻想世界。

意识能超越经验,超越时间,从而能创造新事物。

意识如果不会复制现实、不会创造,那么就不会有日新月异的现实世界。

再次,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

意识先是在观念范围内把知识和价值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现实世界上所没有的、理想的、人所需要的事物,这种理想的事物以理论、观念的形态存在着。

这理论、观念可以变成实践的目的,通过指导实践,然后转化成现实的东西,精神变物质。

2022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

2022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

2022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2022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卷一材料分析题(100分):材料:华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医。

有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均头痛发热,同请华佗看病。

经华佗望色、诊脉后,给李延开了解表发散药,给倪寻开的是泻药。

正当二人疑惑之际,华佗解释道:李延是因受凉,病在外,故应当吃解表药。

倪寻是因饮食过多引起,病在内,故应当服用泻药。

二人虽病状相似,但病因不同,所治疗方法也不同。

二人信服,各自拿药服用,很快痊愈。

1、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范畴并分析内涵。

(70分)答:材料中所叙述的案例华佗两个府吏倪寻和李延看病,华佗经过望闻问切之后,虽然二人都是得了感冒,但是,华佗给他们药物却迥然不同,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华佗的解释是,二者都是感冒,但生病的原因不同,而且通过望闻问切后发现生病的病理不同,所以,开了不同的药物。

这里的案例用的原理是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辨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辨证法思想。

③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华佗针对症下药正是对二者病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结果。

④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材料中,两个患者的病症都是有各自的原因引起的,华佗正是认识到了其病因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正视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古今中外一直都有人展望未来,对未来理想社会作过绘形绘色的描绘。

在中国古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描绘千古传颂,传为佳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性考试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性考试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性考试二引言: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性考试二”的主题和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我们将从历史背景、主要观点、考试技巧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取得好成绩。

一、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在20世纪初,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思想、理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

其中,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辩证法则认为世界是普遍的整体,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这些观点相互交织、相互补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考试技巧: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性考试二”,考生需要掌握以下考试技巧:1、认真复习教材:考生需要认真复习教材中的知识点,尤其是重点和难点。

可以通过做笔记、列提纲等方式帮助记忆和理解。

2、多做练习题:通过做练习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提高考试时的应对能力。

3、时事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考生需要时事政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意答题技巧:在考试中,需要注意答题技巧,如审题、组织语言、安排时间等。

同时要注意卷面整洁,避免因为细节失分。

四、实际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商品经济产生需要的条件?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在自然经济下,社会由许多分散的、单一的经济单位(如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领地等)所组成,每个经济单位从事各种经济工作,从采掘各种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制造成消费品。

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排斥社会分工,生产规模狭小。

可见,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很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因此自然经济是这些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

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就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能进行交换。

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商品经济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所发展,但不占主导地位。

这阶段的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是一种简单商品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二、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由商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离开了商品它就不复存在。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而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价镇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
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