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河规划与开发建设的再认知
天津海河综合改造开发规划

天津海河综合改造开发规划总体规划海河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图规划把全长72公里的海河从总体上分成了3个自然的段落。
从起点到外环线为上游段,从外环线到二道闸为中游段,从二道闸到入海口为下游段。
三段给他确定不同产业功能和景观特色。
上游段也就是中心城区的这一段,河流长度约19公里,规划面积是42平方公里,这段规划确定是要体现亲水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
它的内容是以现代化的公共设施为核心,建设一条滨河的服务带、景观带。
中游段从外环线到二道闸,长度约18公里,规划面积约120平方公里,目前还保留着开阔的田野、村庄这些自然空间,这一段的规划是建设成生态的海河自然风景旅游区和高新技术研发区,以生态旅游观光和亲近自然的休闲设施形成一个回归自然的旅游区,同时依托它的良好环境建设一个以未来高新技术发展研究为内容的产业区。
从二道闸到入海口是下游段,这段海河现在还有通航功能,规划确定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形象区。
这段的建设内容是以内河港口和海港构成一个现代化的港口物流、贸易和加工经济区,同时突出体现滨海城市中心的特色景观。
这样海河在不同的区域体现出了不同的经济功能,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形象特色。
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的经济带和景观带。
区域规划——中心城区海河改造区域规划海河综合改造呈带状开发,采取由上游到下游滚动开发的形式,根据海河两岸建筑年代,建筑情况和风貌特色,中心城区20公里划为“4个功能分区”。
第一个分区为传统文化商贸区。
起点是北洋桥,终点到南马路。
这段海河两岸保留着很多城市初期发展遗迹,包括三岔河口、大悲院、大胡同、估衣街、古文化街等。
我们的规划依托传统的风貌区来发展新的商贸活动,比如依托大悲院建设商贸区,在三岔河口建设形成运河经济文化商贸区,大胡同是小商品集散中心,形成大胡同商贸区。
古文化街是旅游热点,通过对进一步发展,形成天津传统民俗文化特色区。
第二个分区从南马路到赤峰桥,规划把它确定为都市消费娱乐区。
这一带有和平路、劝业场、中心广场,是市民购物、休息、看电影、戏剧的地方,历来是天津消费娱乐的中心地区。
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

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摘要: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
三岔河口一带的直沽寨是天津最早的城市胚胎,海津镇的出现则确立了天津地区河海通津的重要地位。
从金元时期开始,作为天津城市前身的直沽,经济、文化中心即在三岔河口沿河一带,天津设卫建城后这种情况未尝稍改,从而为天津确立了河海通津、南北交融的文化品格。
开埠后,各国租界自海河上游向下发展,不但形成了天津城市发展夹河而立的总格局,也决定了“百年风云看天津”和东、西文化荟萃的文化走向。
关键词:海河;天津城市;天津文化海河,对于天津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和港口城市来说,无疑是一条浓缩了岁月风光,收藏着历史积淀,装载了无数过去的河流。
海河不但带来了天津的历史,而且决定了天津的文化走向。
一.天津的设卫筑城是在1404 年(明永乐二年)这与金、元以来沽河的航运发达,以及直沽“河海冲要”的地位是紧密相连的。
这一年,有人向永乐皇帝朱棣建议说,直沽是“海运商舶往来之冲,宜设军卫”。
因为朱棣在做皇帝。
以前,长期镇守元代的大都——明初已经改名北平了,自然知道直沽地位的重要。
而且在四年前即1400年(建文二年)朱棣从他镇守的北平发兵,与其侄子争夺皇位,由直沽渡河,沧州旗开得胜,沽遂成在直为天子车驾经过的渡口,于是便将在直沽所设的军卫命名为天津卫。
明代在天津设有左、中、右三个卫,因为卫在明代是一种军事建置,并不涉足地方行政事务,所以建设卫城的时候,避开了三岔河口以下的海河右岸和三岔河口以西、南运河南岸一带早已形成的商业区,采取了“局部封闭,总体开放”的规划原则,使这些沿河地带仍旧可以保持着与海河、运河的密切联系。
天津城的“总体开放”也可以说是直面海河的“开放”。
以致明清以来,在天津城市平面上,经济中心始终不在城内,而是在城外河干的“环城开衢”。
在这里,商贾辐辏,“骈填逼侧”,“百货交集”,以致“素封巨室,率萃河干”,而卫城之内则是“屋瓦萧条,或为蒿莱”。
清代不再实行卫所制,先是将三卫并为一卫,后来干脆统一为行政建置,改为比县的级别稍高的天津州,旋即升为行政层次同于府一级直隶州,不久又开府置县,天津府管辖一州六县,府、县衙门同处一城,而且府、县官都是“冲、繁、疲、难”的四字最要缺。
海河流域“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思考

3 0 0 1 7 0 )
摘 要: 海河流域“ 十一五” 期 间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 了重大进展 , 流域水环境、 水生态得到 了有效改善 。目前 , 海河流 域“ 十二五” 水资源保护规 划已经编制完成 , 对其 内容进行 了解读 , 以便 对类似规 划编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 “ 十二五 ” 规划 ; 水资源保护 ; 流域 中图分类号 : T V 2 1 2 . 4 ; T V 2 1 3 . 4 文献标识码 : C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3 2 8 ( 2 0 1 3 ) 0 2 — 0 0 2 1 — 0 3
到4 7 %; 河 湖 水 生 态 体 系初 步 建 立 , 重 点 地 区 河 湖
生 态用水 状 况得 到明显 改善 ,重点 河湖 及生 态 环境 脆 弱地 区 的生态得 到一 定程 度 的修 复 ;确保 城市 居 民饮水安 全 , 重点 城市饮 用水 水源 地得 到安全 保 障。
2 “ 十 二五 ” 规划 编制 的任务 和 总体思 路
以建立 和实 施 严格 的水 资 源管 理 制 度 为 目标 .
坚 持水 量 、 水质 、 水 生 态 统一 规 划 和一 体 化 管理 . 贯
留区 ,其 余 大部分 省 内河段 、水域 均划 为开 发利 用
区。跨省 界河 流 、 省 界河 段 、 部分开 发利 用 区和保 护
区之 间衔 接河 段划 为缓 冲 区。对 1 9 5条 河流 进行 了
“ 十二 五 ” 规 划 以水 功 能 区为 基 本单 元 . 在 海 河
流域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 ,对流域内 1 9 5 条河流的5 2 1 个
水功能 区进行评价 , 规 划水功能 区河长 2 0 1 8 2 k m, 评 价 湖库 面积 1 6 7 6 k m 。 以九 大水 系进 行 成果 统 计 。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6.30•【字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2021〕25号•【施行日期】2021.07.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有关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6月30日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天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形势,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和实施《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推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海洋经济新动能,提升海洋治理能力和水平,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支撑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根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明确天津海洋经济发展总体目标、重大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未来五年天津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期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发展回顾“十三五”期间,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打造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目标,着力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海洋经济总体实力逐步提升,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海洋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
海洋资源条件支撑经济发展。
本市管辖海域面积约2146平方公里,海岸线北起津冀海域行政区域界线北线,南至津冀海域行政区域界线南线,岸线全长153.67公里,自然岸线长18.63公里,沿海地势平坦,天津唯一海岛——三河岛位于永定新河河口。
天津海河规划与开发建设的再认知

在 天津 城市 形成 后 的很 长一段 时期 内 ,天津社
会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主要依赖海河 。元代 以后 ,
天津 ( 镇) 成 为南来 海运 的终 点站 和 内河驳运 海津 京 城 的枢纽 ,海 河干 流成 为上 运京 师 的大动脉 ,天 津 成为 当 时 中国北方 河海 漕运 的 中心 。天津依 托海
去城 市政 治 与 产 业 中心 的 地位 ,因此 ,海 河
开发 的作 用 在 于 为 海 河 两岸 滨 水 区域 的经 济 转 型创 造 条 件 ,并 通 过 对周 边 地 区 的土 地 整 理 、历 史 遗 存 的保 护 性 开发 、 景 观 与文 化 设
半 开 放性 。 “ 洋 新 城 ” 的建 立 使 海河 成 为 北 贯 穿 天 津 城 市 中 心 的交 通 和 空 间纽 带 。 14 99 年 以后 ,天津 以海 河 为 中心 轴 线 ,迅速 发 展
天 津 城 市 与 海 河 的关 系 发 生 了 根 本 性 变 化 , 海 河 成 为 城市 内部 交 通 空 间 ,具 有 流 动性 和
分布 ,海河两岸浓缩 了天津近代城市发展 的 历史 ,见证了中国近代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但 当代 城 市 的发 展 已使 海 河 两 岸地 区逐 渐 失
多 中心 的 开 放 式 网络 化 布 局 ,构 建 “ 轴 两带 三 一
工 业社会 ,河流 与城 市生 活 “ 背对 背” 。
工业革命 以后 ,生产技术进步 ,使人类 的生活 方式发生了改变 ,工业生产对资源和交通运输的需 求 日益增 强 。大规 模工 业化 生产 成 为城市 的经 济增 长 点 ,便 捷 的交 通 成 为 工 业 化 生 产 选 址 的重 要 因 素 ,具 有水上 运输 功 能 的河流成 为 发展城 市工 业 的 核心区域 ,滨水区通常规划为工业及仓储区,两岸
2019年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项目规划方案(54页)-文档资料

二期:高教园
三期:高研园
一期:高职园
一期包含板块(已完成)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创办于1985年的天津市属全日制独立设置的公 办工科高职院校,是中国与德国、日本、西班牙三国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 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是国家示范性优秀建设高职院校。 2019年春季,学院顺利迁入中国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中德新校区占地48.36 万平方米,总规划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一期建成20万平方米。拥有总资产 近15亿元人民币。 学院现有学生8000人左右,教师300人左右。 学院目前共有7个院系 和一个基础课部。
高级职称的教师占84%,“双师”素质教师82%。 学院下设7系三部,开设专业40个。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 技术学院
专业设置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始建于 1962 年,前身为天津市科学技术进修学院(天津 市职工科学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技术大学)。 2019 年改制为天津海运职业学 院,是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天津市唯一一所航海技术 类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主校区占地面积976亩,建设用地615亩,一期建筑 总面积17.1334万平方米。 目前在校学生5500余人,学院教职工345人,专任教师217人,其中高级职称 5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52人,“双师素质”教师87人。 目前学院共设:7个教学系部, 包含1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
(一)、项目位置
区位:处于海河中游南岸津南区内,处于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 双城"之间的核心区域,周边紧邻咸水沽、八里台、双港和大寺 项目四至范围: 东至咸水沽西外环 西至规划的蓟汕联络线 南至津港公路、津晋高速 北至天津大道 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2020年规划总人口达到30万人,其中学生规模20万人
海河流域天津市水功能区划_2018

海河流域市水功能区划2008.09为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我市地表水资源,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在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依据《中华人民国水法》第三十二条和《市实施〈中华人民国水法〉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根据《全国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的要求,按照《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对我市地表水体的功能定位及近、远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在水利部海委对海河流域上、下游各省市水功能区划工作进行协调、平衡的基础上,我市编制完成了《海河流域市水功能区划》。
1 水功能区划的目的意义水体对人类具有多种使用功能,不同的使用功能又对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因此,应当按水体使用功能的要求来合理配置水资源,改善水资源质量,防治水体污染,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指导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水功能区划是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的基础。
在水资源匮乏的市,水功能区划对于促进水体的上下游协调、控制入境水体的污染状况和改善市现状水域环境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水资源为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2 水功能区的定义水功能区是依照流域水资源条件和水域环境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及水质的需求,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要求,在相应水域划定的具有特定功能并执行相应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
3 水功能区划的依据与标准(1)《中华人民国水法》(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4)《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5)《市实施〈中华人民国水法〉办法》(6)《市水污染防治管理办法》(7)《水利部职能配置、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8)《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0)《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1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12)《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1993)4 水功能区的划分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水功能区划是根据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水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当代和后代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保障和促进流域、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天津市海河中游地区总体规划概念方案——天津规划院

天津市海河中游地区总体规划概念方案——天津规划院天津市海河中游地区总体规划概念方案——天津规划院城市填空中央国际服务区“几何中心、都市边缘”特别认知一海河中游地区滨海新区核心区中心城区建立“广义同核中部新城区”京津联动的重要一环,塑造国际大都市中央服务区,快速完成京津国际大都市之宿愿城市一体化,特别认知二京津滨“十字轴”特别认知三天嘉湖水上运动休闲葛沽民营企业成长基地现代冶金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青微电子产业园区航空加工区航空产业基地东丽湖休闲居住区鸭淀水库中药养生海河中游地区 CISD CBDCBD康健运动花园生态宜居花园引领中部,联系东西城市核心CBD,服务南北的“十字轴”。
上游繁华中游品质下游实力特别认知四繁荣品质实力红峰绿谷蓝心海河上游海河中游海河下游“生态优先,打造高品质” 面向未来的中央国际服务区(CISD) 两个平台一个核心城市未来大事件的预留平台城市高端服务职能的发展平台重点建设构建发展定位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熟练劳动力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型高新产业提升个人生活质量与服务业的FDI为主的新兴现代服务业城市的开放度较大,国际移民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开始提高123Value财富管理、海外投资奢侈型服务业4人均 GDP城市发展阶段生产要素驱动阶段资本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1<500美元6000美元基础设施、设备投资消费品的优先投资\生产型服务业投资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先进制造业10000美元天津需要从资本流驱动转变为智力,文化创新流驱动~机遇—城市层面1.天津市2007年人均GDP跨越6000美元,城市功能转变面临巨大的潜在机遇。
2. 港口优势,京津深度联动所形成的极核优势,为天津带来更多能级集聚的机遇。
3.几何中心,毗邻空港。
4.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强大政策优势。
<5.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中游开发为彰显城市文脉提供机遇。
机遇—区域层面1.优质的生态图底与广阔的开发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海河规划与开发建设的再认知王健自古以来,逐水而居就是人类选址定居的基本模式,古今中外的城市选址都离不开水源。
城市有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水源,水体系统在城市生活中承载着极为重要的功能。
对天津而言,海河是天津的发祥地,是天津的母亲河。
海河是天津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发展的廊道。
天津沿海河发展,众多的商业、文化设施与历史文化遗存沿海河两岸分布,海河两岸浓缩了天津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但当代城市的发展已使海河两岸地区逐渐失去城市政治与产业中心的地位,因此,海河开发的作用在于为海河两岸滨水区域的经济转型创造条件,并通过对周边地区的土地整理、历史遗存的保护性开发、景观与文化设施建设,创造发展旅游娱乐业、休闲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的空间,为海河两岸滨水地区带来新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一、城市建设史看海河的空间特点随着天津城市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展,以海河为中心形成了中国传统城市生活方式与西方城市生活方式并存、交融的多元城市格局,海河成为贯穿城市不同街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与不同生活风俗的主线,沿海河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卷。
1860年以前,天津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是城市位于海河两岸,依托河流以卫城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海河作为城市之外的交通廊道,空间处于自然开放状态。
随着租界区的建立,天津城市与海河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海河成为城市内部交通空间,具有流动性和半天放性。
“北洋新城”的建立使海河成为贯穿天津城市中心的交通和空间纽带。
1949年以后,天津以海河为中心轴线,迅速发展成为特大型城市。
20世纪80年代初,滨海新区成为中心城区的延伸,海河成为联系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空间轴线。
二、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对海河发展轴线的规划定位天津有明确的建城时间,并且从开始就是一座拥有城市规划的城市。
1404年在三岔河口修筑天津卫城,1860年起列强在天津按照欧洲传统城市的规划形式修建租界地,1902年的“北洋新城”完全是以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修建,使天津成为兼具中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多重规划特点的大型城市,这也是天津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之处。
但天津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规划始于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999年和2006年进行了两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1986年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海河是天津城市发展轴线,是城市自然风景轴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对海河的功能定位。
1991年天津开始编制海河两岸发展规划,2002年编制完成《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规划》并实施海河改造工程,2005年编制海河中下游规划。
2006年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5年~2020年)》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这次规划修编对天津市的城市总体发展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依托海河主轴线,采用多中心的开放式网络化布局,构建“一轴两带三区”的空间规划模式和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
海河将继续成为天津城市空间与生态网络的主轴线。
三、海河作为城市滨水区价值的再认知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规划观念的变化,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使用。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飞跃。
城市规划观念经历了从早期以防御为主,到功能分离的综合性城市,再到混合开发多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演变。
河流与城市的关系经历了从“面对面”到“背对背”,再到“面对面”的变化发展过程。
城市滨水区的价值认知也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一)滨水区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农业社会,河流与城市生活“面对面”。
早期人类逐水而居,生活空间沿水岸展开。
人类生存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度较高,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社会经济的核心,人类生活和社会文明与自然密不可分,河流既是人类生存的源泉,又是防御外敌的屏障。
城市的市井生活空间以河流为中心,河流两岸的滨水空间通常成为城市生活中最为活跃的公共空间。
在天津城市形成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天津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主要依赖海河。
元代以后,天津(海津镇)成为南来海运的终点站和内河驳运京城的枢纽,海河干流成为上运京师的大动脉,天津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河海漕运的中心。
天津信托海河源头的三岔河口形成城市的经济、生活核心区。
大悲禅院、望海楼教堂、天后宫等分布在海河两岸,面向海河。
天津的城市生活围绕着海河,基本处于自然状态。
此时,无论是海河两岸的城市街区,还是城市社会生活与公共活动都依赖于海河,城市与海河是“面对面”的关系。
(二)滨水区成为城市工业仓储区工业社会,河流与城市生活“背对背”。
工业革命以后,生产技术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工业生产对资源和交通运输的需求日益增强。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为城市的经济增长点,便捷的交通成为工业化生产选址的重要因素,具有水上运输功能的河流成为发展城市工业的核心区域,滨水区通常规划为工业及仓储区,两岸遍布码头,河流污染严重,城市生活区不再面向河流,而是背靠河流,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在天津建立租界,各国租界地在城市中采用按功能分区进行布局的规划方式,建设各自的生活、文化、商贸与工业区。
列强为了抢夺通向入海口的资源,纷纷在海河两岸抢占沿河用地,海河沿岸修建了大量码头、仓储、工厂和工人聚居区,把持了海河干流。
沿河兴建了老龙头客运火车站、南站货运火车站,解决了火车作为陆上交通工具与水路运输衔接的问题。
而各租界地的商贸、文化、生活区虽然毗邻海河,却很少直接面向海河,仅将海河沿岸作为生产与交通区域。
因此,海根深叶茂及其两岸地区已脱离了城市社会生活与公共活动,海河两岸与城市生活区之间是“背对背”的关系。
虽然1983年在海河两岸修建了带状公园,美化了海河环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完成海河两岸城市功能的更新。
海河两岸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严重失衡,海河区域本身也成为城市中心一个日渐衰落的区域。
(三)滨水区重回城市公共生活信息社会,河流与城市生活重新“面对面”。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传统工业技术格局,城市中心老工业区特别是滨水地区的复兴与改造运动在世界各大城市纷纷展开。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全部城市功能的紧密共存成为可能。
功能分离已不再作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复合式且紧密联系的城市空间成为有活力的城市的一项重要特征。
许多城市在滨水区复兴运动中已将混合开发与城市设计作为复兴与改造规划的主要手段,通过多元化土地利用与经济重组,形成复合式街区,通过打开滨水空间界面,将水域景观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使水域与滨水区又回到城市生活的舞台。
滨水区的土地价值与人文资源价值重新被人们认知,海河滨水区域的再生价值由此产生并体现出来。
四、海河改造开发的分析与评价海河作为天津城市的空间发展轴线,其滨水区域的再生价值在于城市自身更新与复兴的需求。
通过海河开发,使海河与城市的发展脉络相互衔接、贯通。
一方面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使土地升值,带来城市滨水区的价值再生;另一方面,也将新的城市生活与活力渗透到海河沿岸,调整沿岸功能结构,使之成为复兴城市中心区的重要举措。
同时,海河作为天津的生态景观廊道,其开发的生态与景观价值在于海河与城市的环境互动。
生态、景观、交通、历史、文化、旅游与休闲等多种复合型功能带来海河与城市之间多元化的互动,使海河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海河改造开发规划的内容自2002年开始的天津中心城区海河开发改造项目包括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堤岸改造、桥梁改造、建筑保护与设计等内容,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海河两岸呈现出新的面貌,基本实现了规划设计的预定目标,使海河一改多年来的封闭与颓败,重新回归城市的经济与文化中心,成为天津第三产业的发展聚集地,成为城市中心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目前,天津正在进行海河中下游地区的开发规划,力图使海河两岸地区成为天津城市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的区域。
在改造初期,由美国易道公司对整个市区段进行了规划设计,根据海河沿岸的历史沿革和建设情况,对海河两岸的用地功能、交通组织、文化建设、建筑界面、文物保护以及绿化景观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同时,将外环线以内的海河市区段划分为4个规划段落:自北洋桥至南马路为传统历史文化区,南马路至赤峰道为都市消费娱乐区,赤峰道至奉化道为中央金融商务区,奉化道至外环线为智慧城。
并对各功能区的景观进行了策划,确定了改造的起步区域。
在此基础上,结合沿河各区的情况,提出以起步段首期开发的6个文化经济节点作为重点规划区域,组织大规模的国际设计竞赛。
(二)海河综合开发的评价本次海河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众多桥梁的新建与改造极大地缓解了两岸的交通阻塞状况。
使制约两岸城市均衡发展的交通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也形成了海河流域独特的桥梁景观。
其次,海河两岸通过土地整理重新调整了区域功能结构,使海河再次成为城市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体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化的城市风貌。
最后,随着海河两岸景观环境的改造与提升,海河两岸呈现出全新的独特环境景观特色。
在总结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不足之处可以对正在进行的项目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对未来的规划建设起到借鉴与指导作用。
1、规划开发中的整体与局部。
规划设计虽然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但却片面强调区域化,未能将海河与整个城市的总体环境与土地的有效使用相结合,未能用更为宏观的眼光去考量海河对于城市的价值,而是更多地考虑局部的价值与回报。
海河穿越城市中心应与国内外大量对旧有工业区、仓储区的改造在规划定位上有很大的差别。
海河位于城市中心,应当是面向城市的开放性规划,而非独立片区的区域性规划。
但本次海河规划划定了明确的范围,虽然在交通方面考虑了城市的整体交通组织,但几乎所有的建筑规划设计、环境景观建设、土地出让成本计算均是在这一范围内进行,过多追求局部效益,未能将海河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环境中,未能采取开放式的规划设计观念。
一方面,改造后的海河去除了防洪堤,修建了沿河亲水步道与主题公园,使之成为城市的绿色生态廊道。
但在交通组织中,拓宽两岸沿河道路,使车流量加大,为恢复水上交通,提升了桥梁,沿岸修筑大量下穿路,反而阻隔了人与海河的接近。
海河景观空间基本沿河呈线性分布,缺少伸向城市纵深的技状开放空间廊道和绿化体系,减少了整个城市对海河的共享,使得海河成为一条相对孤立的河流,无法与城市形成空间环境上的交融。
另一方面,由于在经济成本上仅以海河范围作为计算的依据,造成海河周边寸土寸金、寸土必用的局面,根本无法预留出通向城市的空间廊道。
例如,强调海河两岸土地的高密度开发,规划了津门、津塔、仁恒住宅等近在咫尺的高层建筑,破坏了城市空间尺度,使原本不宽阔的海河显得更加拥挤。
因此,海河开发的价值应从城市的大范围评价,才能真正体现海河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景观价值,避免为追求局部利益而对沿岸土地过度开发,影响城市的整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