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河规划与开发建设的再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海河规划与开发建设的再认知

王健

自古以来,逐水而居就是人类选址定居的基本模式,古今中外的城市选址都离不开水源。城市有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水源,水体系统在城市生活中承载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对天津而言,海河是天津的发祥地,是天津的母亲河。

海河是天津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发展的廊道。天津沿海河发展,众多的商业、文化设施与历史文化遗存沿海河两岸分布,海河两岸浓缩了天津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当代城市的发展已使海河两岸地区逐渐失去城市政治与产业中心的地位,因此,海河开发的作用在于为海河两岸滨水区域的经济转型创造条件,并通过对周边地区的土地整理、历史遗存的保护性开发、景观与文化设施建设,创造发展旅游娱乐业、休闲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的空间,为海河两岸滨水地区带来新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一、城市建设史看海河的空间特点

随着天津城市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展,以海河为中心形成了中国传统城市生活方式与西方城市生活方式并存、交融的多元城市格局,海河成为贯穿城市不同街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与不同生活风俗的主线,沿海河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卷。

1860年以前,天津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是城市位于海河两岸,依托河流以卫城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海河作为城市之外的交通廊道,空间处于自然

开放状态。随着租界区的建立,天津城市与海河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海河成为城市内部交通空间,具有流动性和半天放性。“北洋新城”的建立使海河成为贯穿天津城市中心的交通和空间纽带。1949年以后,天津以海河为中心轴线,迅速发展成为特大型城市。20世纪80年代初,滨海新区成为中心城区的延伸,海河成为联系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空间轴线。

二、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对海河发展轴线的规划定位

天津有明确的建城时间,并且从开始就是一座拥有城市规划的城市。1404年在三岔河口修筑天津卫城,1860年起列强在天津按照欧洲传统城市的规划形式修建租界地,1902年的“北洋新城”完全是以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修建,使天津成为兼具中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多重规划特点的大型城市,这也是天津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之处。但天津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规划始于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999年和2006年进行了两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1986年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海河是天津城市发展轴线,是城市自然风景轴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对海河的功能定位。1991年天津开始编制海河两岸发展规划,2002年编制完成《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规划》并实施海河改造工程,2005年编制海河中下游规划。

2006年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5年~2020年)》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次规划修编对天津市的城市总体发展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依托海河主轴线,采用多中心的开放式网络化布局,构建“一轴两带三区”的空间规划模式和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海河将继续成为天津城

市空间与生态网络的主轴线。

三、海河作为城市滨水区价值的再认知

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规划观念的变化,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使用。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飞跃。城市规划观念经历了从早期以防御为主,到功能分离的综合性城市,再到混合开发多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演变。河流与城市的关系经历了从“面对面”到“背对背”,再到“面对面”的变化发展过程。城市滨水区的价值认知也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一)滨水区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农业社会,河流与城市生活“面对面”。

早期人类逐水而居,生活空间沿水岸展开。人类生存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度较高,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社会经济的核心,人类生活和社会文明与自然密不可分,河流既是人类生存的源泉,又是防御外敌的屏障。城市的市井生活空间以河流为中心,河流两岸的滨水空间通常成为城市生活中最为活跃的公共空间。

在天津城市形成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天津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主要依赖海河。元代以后,天津(海津镇)成为南来海运的终点站和内河驳运京城的枢纽,海河干流成为上运京师的大动脉,天津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河海漕运的中心。天津信托海河源头的三岔河口形成城市的经济、生活核心区。大悲禅院、望海楼教堂、天后宫等分布在海河两岸,面向海河。天津的城市生活围绕着海河,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此时,无论是海河两岸的城市街区,还是城市社会生活与公共活动都依赖于海河,城市与海河是

“面对面”的关系。

(二)滨水区成为城市工业仓储区

工业社会,河流与城市生活“背对背”。

工业革命以后,生产技术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工业生产对资源和交通运输的需求日益增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为城市的经济增长点,便捷的交通成为工业化生产选址的重要因素,具有水上运输功能的河流成为发展城市工业的核心区域,滨水区通常规划为工业及仓储区,两岸遍布码头,河流污染严重,城市生活区不再面向河流,而是背靠河流,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在天津建立租界,各国租界地在城市中采用按功能分区进行布局的规划方式,建设各自的生活、文化、商贸与工业区。列强为了抢夺通向入海口的资源,纷纷在海河两岸抢占沿河用地,海河沿岸修建了大量码头、仓储、工厂和工人聚居区,把持了海河干流。沿河兴建了老龙头客运火车站、南站货运火车站,解决了火车作为陆上交通工具与水路运输衔接的问题。而各租界地的商贸、文化、生活区虽然毗邻海河,却很少直接面向海河,仅将海河沿岸作为生产与交通区域。因此,海根深叶茂及其两岸地区已脱离了城市社会生活与公共活动,海河两岸与城市生活区之间是“背对背”的关系。

虽然1983年在海河两岸修建了带状公园,美化了海河环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完成海河两岸城市功能的更新。海河两岸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严重失衡,海河区域本身也成为城市中心一个日渐衰落的区域。

(三)滨水区重回城市公共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