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体及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特点以及主要著作

中国古代文学的体裁特点按照现今通行的文学体裁四分法,将我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亦无不可。
下面分别谈谈我国古代文学各类体裁的基本特点和相关要求,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我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大类。
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包括四言古诗如《诗经》、曹操《步出夏门行四章》,五言古诗如《古诗十九首》、《短歌行》、《归园田居》,七言古诗如《春江花月夜》、《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长恨歌》等;乐府诗(包括文人用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和模拟乐府创造的新乐府诗)作为一个特殊的门类,都属于古体诗,如《长歌行》、《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
相对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要宽松得多。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唐人最终创制的,字数句数严格限定,且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五律和七律都是八句,由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构成,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排律则是十句以上,而且从开始到结束必须两两对仗且要一韵到底,所以除杜甫有较多排律外,一般人少有此类作品。
所以,一般说近体诗,都不涉及排律。
一般说来,律诗和绝句有这样一些具体要求:①句数字数一定。
绝句四句,五绝20字,七绝28字;律诗八句,五律40字,七律56字。
②平仄要求严格。
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个字一个平仄单位,原则上前一个字可平可仄,后一个字不得改变);一联之内,平则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相粘,通俗一点说就是相同);一篇之内,平仄相等。
③偶句押平声韵,不得换韵。
如杜甫《望岳》因不押平声韵,就是一首古诗,而不是五律,《唐诗三百首》正是将它收在五言古体中的。
有两点需注意:一是在实际操作中,首句也常常押韵;二是绝句偶尔有押仄声韵的,如《江雪》,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④律诗严格对仗。
文言文文体特点

文言文文体特点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文体特点。
下面将从句法结构、词汇运用和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来阐述文言文的特点。
一、句法结构1. 并列句和排比句文言文常采用并列句和排比句的句法结构,以突出逻辑关系和修辞效果。
比如《红楼梦》中的句子:“金碧辉煌,珠光宝气;挥金如土,腥风血雨。
”2. 虚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常使用虚词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意味,如“其、乃、者、之、以”等,增强句子的语义暗示。
例如《史记》中的句子:“九州者,一曰并州,二曰荆州,三曰交州。
”3. 文言独特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通常采用主谓宾的形式,注重表达行为的主体和客体关系,如《孟子》中的句子:“人无足,膝是也;人无腘,腘是也;人无根,胫是也。
”二、词汇运用1. 典雅的词汇文言文运用的词汇通常具有典雅、精练的特点,注重运用古代诗经、论语等经典文献中的词汇,如《论语》中的词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偏正结构的使用文言文常采用偏正结构,即通过将一个词语放在另一个词语之前,来修饰或限定后者,以增强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效果。
例如《诗经》中的句子:“采萧黄色,南畝之服。
”3. 多音字和多义字的运用文言文中常使用多音字和多义字来增加句子的变化和表达的层次感。
比如《论语》中的词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修辞手法1. 对仗和平衡文言文常使用对仗和平衡的修辞手法,通过平行的结构和相同的语法成分来产生韵律和韵味,如《史记》中的句子:“苟非穆公,无接风雨之欢。
”2. 辞章运用文言文中常使用辞章来点染气氛和抒发情感,通过运用诗歌化的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如《红楼梦》中的句子:“姨妈把玩子园之中无可奈何花解语。
”3. 运用典故和比喻文言文常使用典故和比喻来衬托叙述的内容,增强修辞效果。
比如《庄子》中的句子:“黄鸟之声,五色而上者也;燕雀之声,白色而下者也。
”综上所述,文言文以其独特的句法结构、精选的词汇运用和多样化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其丰富的文体特点。
古代文学体裁

古代文学体裁本文是关于古代文学体裁,感谢您的阅读!古代文学体裁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
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20通论十五:古文的文体及特点

1、论辨类 、论辨类——论说文(哲学论文、 论说文( 论说文 哲学论文、 政治论文、史论、文论) 政治论文、史论、文论)
论: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 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 过秦论》 封建论》 《过秦论》、《封建论》 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别人的言论, 辨: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别人的言论, 论衡》 神灭论》 《论衡》 《神灭论》
2、序跋类—— 一部书的序言 序跋类
序:放在书的前面;跋:放在书的后面。 放在书的前面; 放在书的后面。 上古时,序放在书的后面。 庄子·天下 天下》 上古时,序放在书的后面。《庄子 天下》 讲述先秦哲学史)、 史记·太史公自 )、《 (讲述先秦哲学史)、《史记 太史公自 说文解字·叙 都放在后面。 序》、《说文解字 叙》都放在后面。
9、杂记类——包括除传状、碑志以外的记叙文 、杂记类 包括除传状、 包括除传状
(1)山川景物记: )山川景物记: 郦道元《水经注》 柳宗元《永州八记》 郦道元《水经注》、柳宗元《永州八记》、《徐霞 客游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客游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2)人事记: )人事记: 方苞《狱中杂记》 蒋仕铨《鸣机夜课图记》 方苞《狱中杂记》、蒋仕铨《鸣机夜课图记》 (3)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 )笔记文:以记事为主, 刘义庆《世说新语》 沈括《梦溪笔谈》 刘义庆《世说新语》、沈括《梦溪笔谈》、顾炎武 日知录》 《日知录》
(完整版)古代文体知识 (2)

古代文体知识古人喜欢在文题上表示出体裁。
古代文体大致如下。
一、论说类1、疏又称奏疏。
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
分条陈述.畅于春秋,成于两汉。
2、表又称奏疏、奏议。
臣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
重情。
3、论直接阐明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
分史论(人物论、专题论)、文论(评论文章)、策论(起源于写在简册上以对答用,发展成策论)4、说用来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章。
教材注解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例如《师说》《捕蛇者说》5、原推究。
对一种理论、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加以探索、考察。
《原君》6、订评议.对某一人事物论定功过,品评优劣,常含力排众议而独抒新见之意。
因而行文有力,慷慨激昂。
订,论。
《订鬼》7、序是用来评介作品内容的.有自序、他序。
位置在一本书的开头或结尾。
例如《指南录后序》唐宋以来,送别赠言也称序。
例如《送东阳马生序》二、记叙类1、纪传体司马迁首创,以本纪、列传为人物传记中心。
本纪记叙帝王事迹,世家记叙诸侯王和辅汉功臣的事迹,列传是名人事迹。
2、记记事、记言、记物、记人,应用广泛,不拘一格。
《核舟记》《岳阳楼记》《病梅馆记》《游褒禅山记》《记王忠肃公翱事》《书博鸡者事》3、志记事的文章。
《三国志》4、游记我国古代记叙文的一大分支.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逸事也称轶事.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左忠毅公逸事》6、笔记内容五花八门,篇幅短小精悍。
有历史掌故,遗闻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品,志怪杂录等。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沈括的《梦溪笔谈》7、寓言寓,寄也.借助于比喻或故事来说明某一深刻哲理.《愚公移山》8、小说“演义”,根据历史或传说,敷衍成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有“志人小说",还有“志怪小说”.——以上可总称为“散文类".三、韵文类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古代文体

古文,文言文体裁有神话、寓言、传、序、文、记、论、疏、书、赋、说、表、铭、散文、骈文等等。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能够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能够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能够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能够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箴铭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
这类文章,内含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
语言雕琢、精炼。
例如《陋室铭》、《柳子厚墓志铭》等。
【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较有名的有吴筠写的《与朱元思书》。
【诗歌】: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对古代文体的分类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对古代文体的分类《古文辞类纂》是清代学者姚鼐所著的一部古代文体分类著作,其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文体的不同类型和特点。
本文将按照姚鼐的分类体系,介绍古代文体的主要类别及其特点。
首先,姚鼐将古代文体分为十类。
第一类为经传,包括《周易》、《尚书》等经典著作,以及儒家传统经典。
这类文体以经典的语言风格和深奥的思想为特点,注重理论探讨和道德教化。
第二类为子书,包括《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注释和论述。
子书文体通常以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思想,注重实践和应用。
第三类为史传,主要包括历史记载和传记文体。
历史记载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强调客观叙述和事件的发展脉络;而传记则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和传达道德观念,如《史记》中的《孔子世家》等。
第四类为表状,即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文体。
这类文体主要用于统计数据和整理材料,如《汉书·食货志》中的各种统计表。
第五类为书札,指私人书信和公文往来。
书札文体强调真实性和实用性,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
第六类为檄文,即用于动员和号召的文体。
檄文通常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辞章之力,如《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檄文《卧龙诸葛武侯神算》。
第七类为赋,是古代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
赋以其华丽的修辞和多样的表现手法著称,如南朝宋人谢灵运的《谢灵运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第八类为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吸引了世人,如唐代杜甫的《登高》、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名篇佳作。
第九类为文赋,是一种汇集了古代文体特点的综合性文体。
文赋结合了赋、诗、散文等元素,兼具华丽的修辞和深刻的思想,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陆机的《文赋》。
第十类为文,即散文。
散文以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广泛的内容涵盖面受到广泛关注,如宋代苏洵的《赤壁赋》、清代郑燮的《兰亭集序》等名篇。
总结来说,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通过对古代文体的分类整理,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古代文学遗产。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漫步中华 2009-02-28 22:15 阅读9 评论0字号:大中小一、诗词曲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
诗——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
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
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
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广义地说,楚辞和乐府诗也都可算作古体诗。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创造,成为一种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
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语气词"兮"。
如《涉江》。
乐府诗:"乐府"原指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词的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开始建立),后来也指采集来配乐的歌词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所写的作品。
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
最早的乐府主要是民歌,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汉代以后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乐府写的诗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乐府"(《卖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乐府诗的发展,写时事、创新题。
他们的作品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通俗明快,富有音乐性。
歌、行、曲、引、吟、叹、怨、操等都是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并沿用后代。
2、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
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