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体知识
重要文体知识、文学常识

识记五七至九年级重要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一、重要文体(一)古代重要文体1.说——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但都是作者为了说理或发表某种观点或看法的一种体裁。
如《爱莲说》《马说》。
2.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石碑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颂扬他人的文字,一般都用韵,后来成为一种专门文体。
如《陋室铭》。
3.表——古时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战国时期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可议论,也可以记叙和抒情,“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如《出师表》。
4.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5.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该书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如《送东阳马生序》。
6.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或阐述道理等。
以唐代作为标准,古诗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每首八句,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分,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将五言、七言律诗截一半就是绝句,故而绝句又叫截句。
7.词——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古代文体常识

1、表:议论文的作用,多是臣下的奏议,也是进呈给皇帝的奏章的总称。
2、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
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
3、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4、铭: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5、序:在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6、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
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关于中国古代文体常识

关于中国古代文体常识初中阶段古代文体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铭1,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如《陋室铭》。
2,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3,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示例:其(柳宗元)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今贵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母亲健在),吾不忍梦得之穷(困窘),无辞以白其大人(刘禹锡之母);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上呈奏章),愿以柳易播,虽重(chóng)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今广东)。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如: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明魏学洢《核舟记》序1,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如《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2,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3,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如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说1,“说”与“论”无大异,所以统称为论说文。
2,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以小见大,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
如《少年中国说》《马说》《爱莲说》等。
示例:圣人无常(固定的)师。
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
古代的文体知识

古代的文体知识古代的文体文体知识,是古代文化知识的一个方面。
文体的不同,往往反映出语言形式的不同,掌握各种文体在语言形式方面的一些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用品的内容。
划分文体的标准及古代文体的划分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1、文章的语言形式;2、文章的内容;3、文章的应用范围。
根据这三条标准,可把古代文体划分为三个大类:散文;2、韵文;3、骈文古代散文的类别:(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类:甲:编年体编年体历史散文在东周的时候已经产生,当时叫做“春秋”。
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春秋”。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只有鲁国《春秋》。
为《春秋》作传的有公羊、谷梁、左氏,称为“春秋三传”。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资治通鉴》影响最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特点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本来程序叙述它的来龙去肪,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便于读者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它的阶段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不足之处:不利于集中描写人物;一个事件往往拉得很长,分散在不同的年代里。
读者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了解其全面;某些人物有始无终,某些事件顾此失彼。
乙、纪传体纪传体历史散文创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属于纪传体历史著作。
纪传体这种体裁的特点:通过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历史散文对古代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深受这种体裁的影响。
古人称小说为“野史”,往往把小说篇名称为某某传。
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等。
丙、纪事本末体这种体裁创自南宋的袁枢。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归纳为二百三十九个专题。
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的材料集中在一起。
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七国之叛”等,然后按年排列。
古代文体知识总结

古代文体知识总结1.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
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
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2.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3.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
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
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
古代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一、诗歌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
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
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
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
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
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
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3、词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
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高考古代文体知识点

高考古代文体知识点古代文体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
了解古代文体的特点和应用,对于理解古籍、文言文以及鉴赏古代文学作品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高考古代文体的相关知识点,分别是辞章、赋、骈文和诗。
一、辞章辞章是古代文体中重要的一部分。
辞的意思是词,章的意思是篇章。
辞章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词章的构成,包括用字、造句和组织篇章的规则;二是指具有表彰和规范作用的文体,如《诗经》、《楚辞》等。
掌握辞章的基本要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能够更好地写出合乎古代文体要求的文章。
二、赋赋是一种古代文体,是通过模仿诸子百家或其他文学作品的形式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赋分为别赋和类赋两种形式,别赋多用于描写个人情感和思想,而类赋多用于讽刺、咏史和议论等。
赋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能够让人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文思。
三、骈文骈文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骈文的特点是运用多重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文辞华美、意境丰富,给人以饱满的审美享受。
骈文常见于散文和诗歌之中,如《赤壁赋》、《木兰诗》等。
学习骈文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能力,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写作功力。
四、诗诗是古代文体中的精华所在。
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以音韵、格律和意境为特点。
诗有很高的艺术性,能够通过押韵手法和形象的表达方式传递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高考中经常会出现古代诗歌的鉴赏题,因此对于古代诗歌的了解与欣赏能力尤为重要。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和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总结:高考古代文体知识点是考生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之一。
辞章、赋、骈文和诗是古代文体的重要形式,了解其特点和应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通过学习古代文体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语文考试的要求,培养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语文学习的成绩。
希望上述内容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有所帮助。
古代文体的了解不仅能够对考试有所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开阔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
文体知识

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或时间等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5.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6.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7.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志人小说是在品藻(即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它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简义丰。
8.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
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
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
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
《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9.议论文(1)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2)议论文的基本要素论点:作者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见解、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理由根据。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立论、驳论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文体文体知识,是古代文化知识的一个方面。
文体的不同,往往反映出语言形式的不同,掌握各种文体在语言形式方面的一些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用品的内容。
划分文体的标准及古代文体的划分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1、文章的语言形式;2、文章的内容;3、文章的应用范围。
根据这三条标准,可把古代文体划分为三个大类:散文;2、韵文;3、骈文古代散文的类别:(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类:甲:编年体编年体历史散文在东周的时候已经产生,当时叫做“春秋”。
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春秋”。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只有鲁国《春秋》。
为《春秋》作传的有公羊、谷梁、左氏,称为“春秋三传”。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资治通鉴》影响最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特点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本来程序叙述它的来龙去肪,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便于读者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它的阶段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不足之处:不利于集中描写人物;一个事件往往拉得很长,分散在不同的年代里。
读者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了解其全面;某些人物有始无终,某些事件顾此失彼。
乙、纪传体纪传体历史散文创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属于纪传体历史著作。
纪传体这种体裁的特点:通过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历史散文对古代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深受这种体裁的影响。
古人称小说为“野史”,往往把小说篇名称为某某传。
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等。
丙、纪事本末体这种体裁创自南宋的袁枢。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归纳为二百三十九个专题。
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的材料集中在一起。
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七国之叛”等,然后按年排列。
这种体裁有一定的好处,便于读者了解某一事件、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这种体裁的作品“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
但这种体裁也有缺点,它突出了主要事件,而一些一般的事件得不到反映,被删削了。
继袁枢之后,又有人编了《左传纪事本末》、《宋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等这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种体裁各有优点和缺点,可以互为参考。
(二)论说文论说文就是说理散文。
它的特点是:要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逻辑推理论证。
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论说文。
论说文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相当完备了,所谓的诸子散文或诸子百家都属于论说文。
当时的论说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语录体,如论语孟子;一是论文集,如《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这些集子标志着先秦时代的论说文已进入了黄金时代。
其中《墨子》一书在论说文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墨子》开始,论说文开始有尾、结构、层次都很讲究,论证的方法也比较严密。
此外《庄子》一书长于用寓言说明深刻的哲理;《荀子》谨严洁,善于立论;《韩非子》痛快淋漓,长于驳论;这些对后世的论说文都有很大的影响。
从秦汉开始,论说文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单篇论说文,同时论说文的体裁也趋向多样化。
较为重要、较为常用的有如下几种;1、论论是议论,它的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论的任务主是要论证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某一事理的是非得失。
贾谊的《过秦论》一般地被认为是我国最早一篇“论”体文。
其余的如范慎的《神灭论》、柳宗元的《封建论》、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贾谊论》等也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论体文。
2、说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是以解释为主。
它的任务是阐述、说明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道理。
“说”这种体裁大则可以说天,小则可以说一事物,但一般不用这种体裁来评论人物和重大的政治问题。
不过有时“说”与“论“的界限也不十分清楚,如柳宗元的《天说》与刘禹锡的《天论》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3、辩(辨)辨的特点是驳正一个错误的论点或辩证某些事实。
辩是非、别真伪是它的重要任务。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等都是著名的辩体文。
4、原原是探源的意思。
就是对一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加以考察、探讨。
一般说来,“原”这种体裁理论性比较强。
如韩愈的《原道》,皮日休的《原谤》、《原刑》,黄宗羲的《原君》、《原臣》等都颇有影响。
5、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但好的寓言都应该富有哲理性,只不过是寓言讲哲理不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或将动植物拟人化以达到说理的目的。
先秦诸子中已有大量的寓言,如《庄子》、《韩非子》、柳宗元的《三戒》等都是著名的寓言。
6、书信书信按照应用范围可归入应用文,按照表达方式少数书信可归入抒情文,大多数书信应归入论说文。
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韩愈的《答李翊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可以看成是论说文。
7、赠序这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文体。
按照应用范围来划分,可归入应用文;按表达方式来划分,可归入论说文。
如韩愈《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等。
8、奏议奏议是臣子给皇帝的书信,按应用范围可归到应用文中去,按照表达方式可归到论说文中去。
从语言形式上盾,有的是骈文,有的是散文。
奏议又可公为(1)上书(2)疏(3)表(4)封事(5)札子(6)对策。
其中“封事”是一种机密文件,要直呈皇上,还要密封,防止泄漏,如南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札子”是宋代产生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议论政治得失,提出某种建议。
“对策”应看成是奏议的一个附类。
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简策之上,令考生回答,称为策回。
考生回答问题的文章叫对策。
如汉代董仲舒的《对贤良策》、宋代苏轼的《教战守策》等。
9、诏令是皇帝对臣子的公文,战国时通称“令”、秦朝通称“制”,汉代分为“策书”、“制书”、“诏书”、“诫敕”四类。
诏令的应用范围属应用文,语言表达形式属于论说文,也有用四六句的骈文。
10、檄文檄文是一种文告,内容往往是扬己这长,揭人之短。
它的语言形式有散文,也有骈文。
按应用范围来分,它属应用文,按表达形式应用归入论说文。
以上十种,是古代论说文的主要形式。
(三)杂记文古代杂记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川、景物、人事记,一种是笔记。
其中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其特点是篇幅短小,长者不过千八百字、短者则寥寥数语。
其内容则是五花八门,有历史掌故、遗闻轶事、文艺随笔、人物评论、科学小品、志怪杂录、读书杂记等。
从整个笔记内容来看,主要有三类:1、神话故事、传奇;2、掌故轶事、风土民俗;3、名物训诂、资料考证。
(四)应用文除了论说文中的书信、赠序、奏议、诏令、檄文就应用范围可归入应用文之中外,应用文尚有如下几类:墓碑、墓碣、墓表;2、墓志铭;3、纪念碑;4、祭辞、诔;5、铭箴、赞颂。
这些东西在现代已无意义,在古代则是常用的应用文。
骈体文骈体文又叫骈文。
是受了汉代辞赋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魏晋地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成了文章正宗。
唐代一般把它叫“时文”,用来和古文相对。
自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这种文体就衰落了。
因为这种文体通常多用四字句或六字句,从晚唐开始又把它称为“四六”或“四六文”。
直到清代,才开始把它叫做“骈文”或“骈体文”。
骈体文在语言形式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语音方面讲究平仄相对。
语句方面讲究骈偶和四六。
词汇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
古代文体汇编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分类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说明,描写,情绪2、“铭”是古代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以称功德或申鉴戒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内容多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文字短小精悍却构思精巧,内容朴素而义理深邃,形式活泼且易诵易记,对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很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玩味。
古代文体名。
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3、“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4、“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5、“书”指一般书信。
“书”在内容上往往同“说”相同,辨析事物,解释义理,二者常常在叙述中表明观点、见解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6、“序跋文”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多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
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例如《〈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7、“赠序文”文体一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称为赠序。
例如《送东阳马生序》。
这类文多为颂赞勉励之辞。
8、“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
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
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9、“曲”: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是配乐的长短句。
它由词演化出来,兴起于金元时代,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的使用口语。
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10、“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写词又叫倚声填词。
词产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
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
其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
词有词牌,词牌一定了,每首词就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
一种词牌有一种词牌的“三固定”,它是丝毫不可随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