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监测的水质污染监测可视化系统研究
基于遥感的内陆水体水质监测研究进展

基于遥感的内陆水体水质监测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其在内陆水体水质监测领域的应用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遥感技术以其大范围、快速、非接触等特点,为内陆水体水质监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本文旨在综述基于遥感的内陆水体水质监测的研究进展,探讨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原理、方法、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未来内陆水体水质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对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原理进行简要介绍,包括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内陆水体的光谱特征以及遥感影像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
本文将重点综述遥感技术在水质参数反演、污染识别与评估、水体动态监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遥感技术在内陆水体水质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本文还将探讨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数据源的选择、数据处理和解译的精度、监测结果的验证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通过对基于遥感的内陆水体水质监测研究进展的综述,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全面的参考和借鉴,促进遥感技术在内陆水体水质监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本文也期望引起更多学者和专家对内陆水体水质监测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水质监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二、遥感技术在水质参数提取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以其大范围、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在内陆水体水质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卫星或无人机搭载的传感器,可以捕捉到水体的光谱信息,进一步提取出关键的水质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水体浊度、叶绿素a浓度、悬浮物含量、溶解性有机物等。
在水体浊度监测方面,遥感技术通过捕捉水体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和散射特性,结合算法模型,能够实现对水体浊度的有效监测。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为水体浊度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供了可能。
叶绿素a浓度是反映水体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
遥感技术通过捕捉叶绿素a在红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特性,结合适当的算法,可以实现叶绿素a浓度的定量反演。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水质污染监测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水质污染监测遥感技术在水质污染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能够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其中,水质污染监测是其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遥感技术在水质污染监测中的原理、方法、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遥感技术在水质污染监测中的原理遥感技术通过测量和记录地球上特定区域的电磁辐射,然后利用传感器将这些辐射转化为可视化的影像或图像。
而水质污染监测需要收集大量的关于水体特性和水质状况的信息,例如水体颜色、透明度、悬浮物质的浓度等。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水体反射、散射、吸收等光学过程进行分析,获得水质污染的相关参数。
二、遥感技术在水质污染监测中的方法1. 多光谱遥感方法多光谱遥感方法是一种通过测量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提取水体表面的特定光谱特征从而推断水质信息的方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波段和指数,可以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例如,通过光谱特征参数如绿藻素指数、叶绿素-a浓度等,可以对水体中的藻类生物量和富营养化情况进行评估。
2. 红外热像遥感方法红外热像遥感方法利用红外波段的热辐射特性,可以对水体中的温度分布进行监测。
温度是水质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水质的变化会导致水体温度的不断升高或降低。
通过红外热像遥感技术,可以观测到水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水质污染。
三、遥感技术在水质污染监测中的案例1. 利用多光谱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水质污染的一种常见形式,它会导致水体中富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过量积聚,引发藻类大量繁殖。
通过多光谱遥感技术,可以测量和分析水体光谱特征参数,进而评估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例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利用遥感技术,成功监测了密歇根湖的富营养化程度,为相关部门实施水质改善措施提供了依据。
2. 利用红外热像遥感技术监测水体温度变化水体温度是水质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
例如,工业废水或热电厂的冷却水排放进入水体会导致水温升高,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基于遥感技术的湖泊水质监测与分析

基于遥感技术的湖泊水质监测与分析湖泊是地球上的大型自然水体, 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湖泊的水质是评价湖泊水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
近几年来, 湖泊水质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涉及到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 加之常规监测方式存在着时间和经济上的限制, 限制了湖泊水质监测与分析的效率和精度。
因此, 采用基于遥感技术的湖泊水质监测与分析方法已经成为研究者的重要选择, 本文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该方法的原理、优点和应用现状。
一.基于遥感技术的湖泊水质监测的原理遥感技术的本质是一种通过传感器或仪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通过遥感技术的图像处理, 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获取湖泊的水色、透明度等水体光学参数, 为湖泊水质监测和分析提供了可靠数据。
湖泊水质监测的工作流程是:首先通过卫星遥感获取湖泊的光谱数据, 进而通过各种数据处理方法计算反射光谱率, 通过水体反射率与水质参数(如溶解氧、叶绿素、总硬度)的经验关系得到水质参数。
其中, 遥感数据是以传感器为载体获得, 传感器分辨率越高, 获得数据的精确度就越高。
涉及常用的卫星传感器有Modis、Landsat、Sentinel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捕捉到湖泊受到的自然光, 通过对湖泊的反射率进行处理、分类, 得到湖泊的光学参数。
光学参数是湖泊水质监测的基础参数, 包括水质透明度、浊度、悬浮颗粒物、叶绿素浓度等。
二.基于遥感技术的湖泊水质监测的优点相对于传统的湖泊水质监测手段, 采用遥感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时间成本低采用传统的水质监测方法, 需要定期采集水样进行分析, 时间成本高、经济成本高, 而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对广大湖泊水质监测的连续性监控和快速出图。
减少人力、物力投入, 快速反应湖泊生态变化, 有利于保护湖泊环境。
2.空间尺度大遥感技术基于卫星传感器记录和计算, 不受地理时间和空间限制, 视野具有全球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湖泊, 不同时间段, 都能够获得数据进行计算, 以发现水体变化趋势。
基于遥感技术的河流水域污染监测研究

基于遥感技术的河流水域污染监测研究标题:基于遥感技术的河流水域污染监测研究摘要: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流水域污染逐渐成为世界各地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因此,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监测河流水域污染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遥感技术,通过分析水域的遥感影像并结合多源数据,探讨了水域污染监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遥感技术的河流水域污染监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
引言:河流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人类生态系统和生产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量的工业废水、农业非点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等因素导致了许多河流水域遭受严重的污染。
由于传统的水质监测方法存在采样困难、时间延迟和空间覆盖度不足等问题,基于遥感技术的河流水域污染监测成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遥感技术的河流污染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数据获取: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水域图像数据,并结合其他数据源,如气象数据和水质监测数据,提高数据的可信度。
2. 图像处理:对遥感影像进行图像增强和预处理,去除大气、云雾等干扰因素,以获得更准确的水域信息。
3. 水质参数提取:基于图像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提取水域中的关键水质参数,如浊度、溶解氧和叶绿素含量等,为污染监测提供依据。
4. 污染识别与监测:利用遥感图像提取的水质参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水域污染识别和监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间段的遥感数据,实现河流水域污染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的监测。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遥感技术的河流水域污染监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通过对比分析遥感图像和实地监测数据,可以有效监测到河流水域中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同时,由于遥感技术具备广阔的覆盖面积和快速响应能力,能够及时捕捉到突发事件和异常污染,为污染源的溯源提供有力的支持。
讨论与展望:基于遥感技术的河流水域污染监测在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基于遥感的水体污染监测研究

基于遥感的水体污染监测研究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水体污染状况,对于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水体污染监测方法通常需要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难以实现大面积、实时的监测。
遥感技术的出现为水体污染监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具有快速、大面积、动态等优点,成为了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一、遥感技术的原理及特点遥感技术是指通过传感器在远距离、不接触目标物体的情况下,获取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和解译,从而获取目标物体的特征和性质。
在水体污染监测中,常用的遥感数据源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
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能够实现对大面积水体的宏观监测;航空遥感则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灵活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对小面积水体或重点区域的精细监测。
遥感技术监测水体污染的原理主要基于水体对电磁波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特性。
不同类型和浓度的污染物会改变水体的光学性质,从而导致水体在遥感影像上的光谱特征发生变化。
例如,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会使水体的叶绿素浓度增加,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特定波段的反射率升高;受到重金属污染的水体,其透明度降低,反射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和处理,可以提取出这些光谱特征的变化信息,从而反演水体的污染状况。
遥感技术的特点使其在水体污染监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大面积同步观测,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水体的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水体污染的分布情况。
其次,遥感技术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可以对水体污染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污染的变化趋势。
此外,遥感技术是非接触式的监测手段,不会对水体造成干扰,能够真实地反映水体的自然状态。
二、遥感技术在水体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一)水质参数反演水质参数是反映水体污染状况的重要指标,如叶绿素 a 浓度、悬浮物浓度、透明度、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等。
基于遥感的水体生态监测研究

基于遥感的水体生态监测研究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体生态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如污染、富营养化、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水体生态系统,及时、准确地监测其状态和变化成为当务之急。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快速、大面积获取地表信息的手段,为水体生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遥感技术在水体生态监测中的应用原理遥感技术是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进而获取地表信息的一种技术。
在水体生态监测中,主要利用水体对不同波长电磁波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特性来获取有关水质、水深、水温和水生植被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电磁波能够反映水体中悬浮物质、藻类等的含量,从而评估水体的浑浊度和富营养化程度;热红外波段可以用于测量水体的温度,进而了解水体的热交换和能量平衡;微波波段则能够穿透云层,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实现对水体的监测。
三、基于遥感的水体水质监测(一)监测指标常见的水体水质监测指标包括叶绿素 a 浓度、总悬浮物浓度、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氮磷营养盐等。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建立这些指标与电磁波特征之间的关系模型,实现对水质参数的定量反演。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在获取遥感影像数据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
首先是辐射定标和几何校正,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然后,通过波段运算、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提取与水质相关的信息。
最后,利用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等建立水质参数反演模型。
(三)实例分析以某湖泊为例,利用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和实地采样数据,建立了叶绿素 a 浓度的反演模型。
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湖泊中叶绿素 a 的浓度分布,为湖泊水质监测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基于遥感的水体温室气体监测(一)温室气体与水体的关系水体是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重要源和汇。
基于遥感的水体水质监测研究

基于遥感的水体水质监测研究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水体水质状况,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水体水质监测方法通常需要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难以实现大面积、实时的监测。
近年来,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水体水质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的手段。
二、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是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获取目标物体的特征和性质。
在水体水质监测中,常用的遥感数据源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
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能够提供大范围的水体信息;航空遥感则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活性,适用于小范围、高精度的监测。
遥感监测水体水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体中各种物质对电磁波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特性的差异,通过分析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来反演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参数。
例如,水体中的叶绿素 a 浓度、悬浮物浓度、有色溶解性有机物(CDOM)等都会影响水体的光谱反射率,从而可以通过遥感影像的光谱分析来估算这些水质参数的浓度。
三、遥感监测水体水质的参数(一)叶绿素 a 浓度叶绿素 a 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其浓度可以反映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在遥感影像中,叶绿素 a 浓度通常与特定波段的反射率或反射率比值相关。
例如,在可见光波段,叶绿素 a 对蓝光和红光的吸收较强,对绿光的反射较强,因此可以通过绿光和红光波段的反射率比值来估算叶绿素 a 浓度。
(二)悬浮物浓度悬浮物是指悬浮在水体中的泥沙、有机物和微生物等颗粒物质。
悬浮物的存在会增加水体的浊度,影响光的穿透和散射。
在遥感影像中,悬浮物浓度通常与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相关,因为近红外光在水中的衰减较快,悬浮物浓度越高,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就越高。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水体污染监测方法与实践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水体污染监测方法与实践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水体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水体污染监测的方法和实践。
第一部分:卫星遥感技术在水体污染监测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表或大气的物理量或光谱信息的方法。
在水体污染监测中,卫星遥感数据能够提供大范围、长时间序列的信息,具有其它监测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1.1 涉及的遥感数据类型在水体污染监测中常用的遥感数据类型包括可见光、红外、多光谱和高光谱等。
这些数据能够提供水体的色彩、反射特性、温度分布等信息,帮助科学家们了解水体的质量和污染程度。
1.2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卫星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水体污染监测的关键环节。
常用的方法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和监测等。
利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遥感图像进行快速而精确的分析,提高水体污染监测的效率。
第二部分:水体污染监测方法的实践案例2.1 水体污染源识别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快速定位和识别水体污染的源头,帮助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措施。
例如,卫星数据可以帮助识别工业废水排放口、农田排水渠道等潜在的污染源。
2.2 水体污染扩散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体污染的传播和扩散情况。
科学家们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中的污染物浓度和分布,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及时做出应对措施,避免污染进一步蔓延。
2.3 水体污染变化分析卫星遥感数据具有时间序列性质,可以用于水体污染变化的分析。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的遥感图像,观察污染程度的变化,从而为环保部门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
第三部分: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遥感技术在水体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3.1 空间分辨率的提高随着卫星技术的进步,未来的遥感数据将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更准确地观测水体污染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遥感监测的水质污染监测可视化系统研究
作者:刘磊龚瑞昆
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22期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检测检验能力随之提升,其中水质污染监测对精度、广度、深度均有一定要求,需与之相关的监测技术不断革新,为水质污染监测事业良性发展夯实技术基石,本文通过对基于遥感监测的水质污染监测可视化系统进行分析,以期为提升我国水污染监测综合成效提供依据。
关键词:遥感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可视化系统
水作为生命之源,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重要资源之一,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与生产过程中不仅存在浪费水资源消极现象还污染水源,影响水资源综合利用成效,同时污染水源还会侵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降低自然环境自净能力,无法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为此水质污染监测部门需秉持与时俱进精神,不断优化水资源监测技术,提高水质监测能效,基于此研究遥感监测背景下的水质污染可视化系统创设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遥感监测技术内涵
遥感监测技术以先进仪器为依托,以监测目标为出发点,以监测参数为基础,对待检测对象展开系统观测,同时获取监测结果,为人们更好把控监测对象提供依据。
遥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无需接触监测目标,便可实现监测目的,且对监测所得数据可进行判段、整合、分析、识别,具有系统性较强、自动化程度高、监测便捷、监测结果精准等应用优势,较为符合水质污染检测客观需求,同时可缩减采样环节,提高水质污染检测效率。
以摄像机等拍摄电子元件为依托的遥感装置,可依据污染监测需求,将相关装置安置在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装配上,对标的物进行监测,监测对象包括水体、植被、大气、土质等,可在接收标的物电磁波反射特征过程中,用感光记录技术将所获得的反射特征转化为色调、颜色各异的照片,技术人员通过分析照片可明晰检测对象污染实况,以此为由制定污染治理决策,为提升污染治理成效奠定基础。
[1]
二、研究水质污染监测可视化系统的意义
基于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加之互联网体系日益健全,“互联网+”技术成为助力社会建设及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形式,为推动水污染监测技术良性发展,在遥感监测技术践行过程中,融入“互联网+”技术势在必行,其中“互联网+”可视化系统,将成为助力遥感监测技术良性
发展的重要技术形式,为使人们对该技术研究更具兴趣,分析其对水污染监测事业发展的意义势在必行。
(1)有利于建立三维立体水污染监测体系。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可视化系统,可依据相关数据资源建立三维立体模型,系统展示持有数据的相关事物,使人们可更好分析该事物,权衡各方因素对该事物发展的影响,为优化该事物发展体系提供依据。
技术人员在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勘测污染水源时,所得到的数据、图片等信息均为平面形式且相对零散毫无关联,将这些信息纳入可视化系统中,可建立污染水域三维立体图例,方便技术人员分析与探究,同时可将分散信息整合起来,提高水质污染监测质量。
(2)可视化系统可科学反馈水质污染监测要素之间的关系。
遥感监测技术虽具有极强的水质污染信息搜集、整合功能,但在分析相关数据内在关联的过程中仍需倚仗人力,降低水质污染监测综合质量,可视化系统具有展示水质全貌,处理数据之间争议、探索、交流等能力,为此可有效分析水质污染监测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合理、高效制定水污染治理决策指明方向,推动遥感监测技术良性发展,为提升我国水质污染监测成效夯实技术基石。
[2]
三、基于遥感监测技术的水质污染监测可视化系统创设方略
通过对遥感监测技术内涵及其与可视化系统结合研究的意义进行分析可知,在当前水质污染态势日益严重背景下,水质污染监测期许通过优化技术体系提高其监测能效,发挥水质监管积极作用,为此探究基于遥感监测技术的水质污染检测可视化系统创设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1)基于遥感监测技术设计水质污染监测可视化系统。
依据污染水质设置挥发酚、BOD5、SS、COD、石油类、综合状态污水监测模型,提高水质污染监测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能动性,为充分挖掘遥感监测所获取信息內在价值奠定基础。
(2)污染源活动窗口开启及闭合模块。
监测人员可依据污染源调查分析客观需求,将遥感监测所得数据录入可视化系统中,在想要调取、修正或传输相关内容时仅需用鼠标点击该窗口,便可获取与该污染相关的信息,如污染排放量、污染源名称、浓度等信息,基于可视化系统内信息更改会发生比例、排列及颜色变更,为分析对比提供依据。
(3)图形色彩变化模块。
在遥感监测技术搜集整合信息基础上,设立图形色彩变化模块,在该模块内用深浅不一颜色标注水系不同区域,使水质污染监测技术人员可依据该模块分辨污染水域及污染程度,以此为由修正排浊方案,提高水质污染监测综合质量。
(4)污染源排放顺序显示模块。
针对污染源相对较为复杂的水系,可启动微软源排放顺序显示模块,依据监测客观需求找出若干污染源并将其排序,以综合选择为标准,确保水质污染监测系统可靠,其中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程度为基础项,该技术应用人员还可依据水质污染监测需求加设其他项目充实综合选择标准,实现污染源排放可视化管控。
(5)全流域超标点源超标状况滚动显示模块。
根据国家对水质污染监测客观要求及污染物排放指标,结合遥感监测的可视化系统能够以此为由进行全流域污染计算,并滚动显示超标污染物,同时直接屏蔽未超标项目,并结合全画面色彩协调显示模块,将相关数据所反馈的水域表现出来,使监测人员可依据颜色直接获取有用信息,提高水质污染监测质量。
[3]
四、结语
综上所述,遥感监测在水质污染监测过程中合理应用可提升监测成效,其与可视化系统的有机结合,符合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与科学应用大趋势,为此人们需依据水质监测需求灵活创设可视化体系,为充分发挥遥感监测技术及可视化技术奠定基础,推动我国水质污染监测事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葛腾,万鲁河,刘硕.基于WebGIS的松花江哈尔滨段水质监测与评价系统[J].高技术通讯,2016(10):908914.
[2]李海元.面向水质监测的遥感影像反演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
[3]李炳南,杨建洪,蒋雪中,等.基于多源数据的海水水质空间评价系统设计[J].海洋环境科学,2015(1):113119.
作者简介:刘磊(1990),男,河北唐山人,华北理工大学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检测技术及智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