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黄冈市中考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练习及答案(共11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练习及答案(共11篇)篇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练习及答案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2.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①涕泪:②却看:③漫: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5.此诗中表现的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6.你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吗?7.杜甫为什么“涕泪”满衣衫呢?8.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9.“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心境。
答案:1. D 2。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3.①眼泪②还看③随便4.表达了作者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胜仗收复北地的喜悦心情。
5.喜6.略7.一是失地收复;二是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8.略9.消息来得突然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10.疾速飞驰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篇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附答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附答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天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这是一首律诗。
律诗共有四联,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醒:律诗通常为八句,其中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且颔联、颈联必需对偶。
答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5、描述诗人听到动静欣喜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醒:《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改诗人过去惯常的音调,一经对照,欢快的特点就特别显明了;特别要强调的是,该悲戚则悲戚,该欢快则欢喜,即“感情是诗的生命”,“凡作文者,宁可为野马,不可为疲驴”(袁枚《随园诗话》)。
当望穿双眼终究“剑外忽传收蓟北”时,有如大坝开闸,有如高山飞瀑,诗人积蓄已久的感情迸发了。
答案: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6、生动地表现诗人释放昔日积郁,在骤然到来的喜讯眼前情感产生巨大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醒:颈联出句“白天放歌须纵酒”,上承“喜欲狂”;对句“青春作伴好还乡”,下接具体计划返乡线路的尾联——这类承上起下的结果,把上下句间弥合得完美无缺,真是使人叫绝。
尾联的流水对,以四个地名作对,且按水路、陆路的时空顺序呈现,更是妙趣天成。
答案:白天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_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 初闻涕泪满衣裳C. 却看妻子愁何在D. 便下襄阳向洛阳【答案】(1)回头(2)D【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涕:古义是指眼泪。
今义是鼻涕。
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
下:经过。
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诗《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诗《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分)2、'搔'字可不可以换成'梳'?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2分)答案:1.(2分)这里“连三月”写出了战祸之长;“抵万金”以夸张的手法,极言家书难得。
表达了战乱中人们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2.(2分)“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描写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的情怀。
而“梳”指用梳子整理头发,在表达诗人情感和心理方面没有“搔”字深刻、全面,所以不能把“搔”换成“梳”。
试题2: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海南省中考题)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_____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思想感情。
(2分)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3分)答案:1、连三月 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2、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地,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表达了詩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试题3: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南征①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诗,《南征》押韵工整,押韵。
(2分)2.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_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 初闻涕泪满衣裳C. 却看妻子愁何在D. 便下襄阳向洛阳【答案】(1)回头(2)D【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涕:古义是指眼泪。
今义是鼻涕。
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
下:经过。
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春望》阅读答案

《春望》阅读答案《春望》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望》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望》阅读答案1汉寿城春望①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
汉寿城,朗州古城。
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
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
④华表:指路的路牌。
④才:隐约。
⑤东瀛:东海。
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
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扯的景象。
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E.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
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
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案】1. AC2.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和破败、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
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
⑧《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写练习题及答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写练习题一、课内阅读。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涕:句意: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
..诗书喜欲狂漫卷:喜欲狂:句意:白日放歌..好还乡。
..须.纵酒..,青春作伴放歌:须:纵酒:作伴:句意: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便:襄阳:洛阳:句意: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A.听到“收蓟北”的消息,诗人“涕泪满衣裳”“喜欲狂”。
()B.“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C.诗人先写了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写了做返乡的准备和欢快的心情。
()D.诗人趁着年轻,带着老婆很快回到了故乡。
()E.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拓展阅读。
王校长念完五项评比获得满分的班级后,提高了音量,说:“现在宣布荣获星级称号的班级。
荣获一星级称号的班级有三年级二班、六年级二班,荣获二星级称号的班级有一年级一班、二年级三班……”“连续几个周我们不是一星级,就是二星级,这次怎么连一星级、二星级都不是!”我在想着。
王校长继续念着。
结果三星级没我们班,四星级也没有我们班!“不会什么也没有吧?上天保佑啊!”我在默默地想着,暗暗地祈祷着。
“还有一个五星级呢!会不会是五星级?”我既担心又充满期待。
我忍不住回过头来看同学,他们个个脸上也都写满了忐忑和期盼。
我的心就要爆炸了!我伸直脖子盯着王校长,终于听到王校长大声宣布:“荣获五星级称号的班级是——五年级——一班!”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们班的同学格外兴奋。
有的使劲鼓掌;有的挥舞着拳头大声叫喊;有的高举双臂蹦跳;有的几个人抱在一起欢呼。
我因为蹦得太用力,摔了一个屁股蹲儿。
我站起来,看到班主任老师正看着我。
她的脸上露出了和我们一样灿烂的笑容。
排队回班级的时候,我觉得阳光格外灿烂,花坛里的花草在对我们微笑,树上的小鸟在为我们喝彩。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6.依据你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写春望长安“①”的自然景象,诗人因之“感时”“恨别”;诗的结尾,诗人由愤激转入沉思,因忧思之深导致②。
37.列出第三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精妙之处。
【答案】36.草木深发白而稀疏37.“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连绵之久,以及战争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的焦急心情,表达了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对偶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
【解析】3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空:由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长安城在战火之后,虽然山河依旧,但城市内部却是一片荒芜,草木丛生,显得尤为茂盛。
这种荒芜而生机勃勃的景象,恰好反映了战乱后城市的凄凉和生命力的顽强。
因此,此空应填“草木深”,用以形容战后长安城内部的荒芜和生机。
第二空:由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诗人因为过度忧虑和烦闷,不断挠头以至于头发变白且稀疏,甚至无法用簪子挽起。
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痛和无奈,也暗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因此,此空应填“发白而稀疏”,用以描述诗人因忧思过度而导致的头发变白且稀疏的状态。
37.本题考查古诗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本题要求分析《春望》一诗中第三联的对偶运用及其精妙之处。
首先,我们需要识别出第三联中的对偶词语,即“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
其次,需要理解这些对偶词语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在杜甫的《春望》中,第三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巧妙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这一联中,“烽火”与“家书”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战乱的象征,后者则代表了家的温馨和思念。
“连三月”与“抵万金”则在时间和价值上形成了强烈对照,一方面突出战争时间的漫长和残酷,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对家书的无比珍视和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然后回答26—28题。
(8分)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26.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7.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2分)
28.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4分)
【答案】
26.B(2分)
27.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2分)
28.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2分)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