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习题
3.4.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2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 )【解析】乙与丙不符合能量传递效率,属于同一营养级。
【答案】A2.分析下图所示的食物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全部浮游植物体内含有的能量最多B.全部大鱼体内含有的能量最少C.如果大鱼只以浮游动物为食,其数量将减少D.浮游植物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该食物链的总能量【解析】大鱼若以浮游动物为食则能量利用效率更高,所以其数量应该增多。
【答案】C3.下表是Ⅰ、Ⅱ、Ⅲ、Ⅳ四个种群在一个达到生态平衡的环境中所含有的总能量,这四个种群间的营养关系应是( )A.Ⅰ→Ⅱ→Ⅲ→ⅣB.Ⅰ→Ⅱ→Ⅲ和Ⅰ→Ⅱ→ⅣC.Ⅰ→Ⅱ→Ⅳ和Ⅰ→ⅢD.Ⅰ→Ⅱ→Ⅳ和Ⅰ→Ⅲ→Ⅳ【答案】D4.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物质循环的特点之一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的,因此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递减的。
【答案】D5.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个体被下一营养级吃掉B.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C.最顶部的消费者的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D.分解者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答案】B6.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解析】根据题意,该菌种是需氧型微生物,”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又说明它不是自养型微生物。
2020版高考人教版生物总复习训练:第33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含答案解析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测控导航表一、选择题1.(2018·贵州遵义联考)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B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D.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解析: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不能满足太多数量的个体所需的能量。
2.(2014·海南卷)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
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B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需要参考生物个体的大小。
第一、二营养级分别是栎树(体型很大)和昆虫,所以第二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于第一营养级的;与第二营养级生物相比,第三营养级生物含有的能量少,并且生物个体较大,所以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少于第二营养级的,同理可知蛇的数量会更少。
3.(2018·河北邯郸模拟)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D.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解析: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能量上呈正金字塔形,而数量上松毛虫的数量多于马尾松,不呈现正金字塔形;松毛虫的同化量是A,杜鹃的同化量是E,能量传递效率可用 E/A表示;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C表示松毛虫粪便量,属于马尾松的能量;若迁走全部杜鹃,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现“S”型曲线。
4.(2016·全国Ⅰ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练习题

知识点一碳循环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这是碳元素的循环B.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C.图中缺少化学燃料的燃烧D.该物质循环只在某生态系统内进行答案 A解析图中B是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范围内进行的。
煤和石油属于化学燃料。
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而无机环境中的CO2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被消费者利用。
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有机物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碳回归到无机环境中。
还必须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无机环境。
因此选B。
3.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答案 A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首先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被合成有机物进入生产者体内,再通过食物链流到各级消费者体内,各营养级部分有机物流到分解者,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再释放到大气中,同时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也产生二氧化碳,直接回到大气中。
知识点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4.如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分别是()A.A是热带草原,B是热带雨林B.A是热带雨林,B是温带草原C.A是冻土苔原,B是热带雨林D.A是冻土苔原,B是温带草原答案 C解析腐殖质是落叶等与土壤的混合物,含有大量的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对这些残体进行分解的是分解者,分解者在热带雨林中的数量和种类最多,因此在该环境中,腐殖质的数量少,而矿质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2019·四川巴中)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A.循环往复B.逐级递减C.单向循环D.双向循环2.(2019·四川遂宁)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关系图。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②与③之间是捕食关系C.①②③④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D.该生态系统只有一条食物链3.(2019·达州)达州市某地鼠患成灾,当地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为此,生物研究所调查了当地的生物及其它指标,以下是他们调查的部分图示。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图一有五条食物链,其中小麦是生产者B.图二表示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二写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可以是:小麦→鼠→蛇→鷹C.图一中若施用鼠药使鼠的数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将减少D.能量会沿着图三中的丁→乙→甲→丙逐级增多4.(2019·杭州)水葫芦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水生植物。
某地因水葫芦疯长成灾,采用机械捕捞、利用天敌生物、植物病原体与化学除草剂进行综合防治外,还大力发展水葫芦为原料制取燃料乙醇。
(1)该地的生态系统中,引入专食水葫芦的动物——水刮芦象甲,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主要是增加了。
(2)以水葫芦为原料制取乙醇,并利用如图甲所示乙醇燃料电池(模式图)发电,可实现水葫芦的深度利用。
请在图甲中a、b电极处标出这个电池的正负极,并写出该电池发电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如图乙是该地2016年能源消费结构扇形图,如果在此区域大力推广以作物为原料制取乙醇,以乙醇燃料电池作为汽车动力,请预测未来几年该地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5.(2019·湖北襄阳)人间最美四月天。
隆中山下,鱼儿跳,花儿笑,是踏青寻芳的好地方。
那里的牡丹品种繁多,久负盛名,最美当属“襄阳大红”和“卧龙出山”,这两个新品种是襄阳人自己培育出来的。
请分析作答:(1)鱼儿在水中生活用呼吸。
2010年至2013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高考题

2010年至2013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高考题1.(安徽卷)Ⅱ.(12 分)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1)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溞、轮虫等浮游动物。
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2)轮虫和水溞的种间关系是。
(3)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对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有参考价值。
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瓶)并封闭。
然后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作为初始溶氧量。
24h 后,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
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A mg·L-1, 白瓶溶氧量为B mg·L-1,黑瓶溶氧量为C mg·L-1,则该水层总光合速率为mg·L-1·d-1.若上午黑白瓶被悬挂于水深25cm 处时,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短时间内,该瓶内绿藻叶绿体重C3 含量。
(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
【答案】II (1)如右图(2)竞争(3)B–C 增加(4)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II.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顶级消费者结束。
轮虫和水蚤的食物相同存在竞争关系。
A-C 为呼吸量,B-A 为净光合作用,两者的和为总光合作用。
水的深度越深光照越少,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 减少,C3 积累。
立体养殖从群落结构的角度考虑,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合理密养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性很强,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能量流动,对核心概念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很高。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同步练习

6.2.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练习1.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来于()A.绿色植物B.动物C.细菌和真菌D.太阳能2.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去向不包括()A.部分被分解者利用B.部分被第二营养级摄取C.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D.部分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3.越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其数量越少,这是因为越是顶端的生物()A.生物越凶猛B.生物形体越大C.生物越珍贵,更易被捕杀D.生物所获得的总能量越少4.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能量来各不相同,但生态系统的最终能量来自于()A.绿色植物B.肉食动物C.微生物D.阳光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同时进行,彼此依存D.在草→昆虫→青蛙→蛇这条食物链中,青蛙是第二营养级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一定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A.始终不变的B.越来越多的C.逐渐减少的D.可多可少的7.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是()A.先有物质循环,然后才有能量流动B.由于有了能量的流动,所以才有了物质循环C.虽然二者是同时进行的,但它们是各自独立的过程D.物质合成和分解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储存、转移和释放8.萤火虫能发出好看的荧光,它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自()A.ATP B.植物C.太阳D.食物9.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⑧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A.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最终来于生产者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二.解答题(共4小题)11.如图表示碳在某生态系统内部的运动情况,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生物部分,B1、B2、B3之间具有捕食关系,①﹣⑤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含答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CO2和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叫作碳循环B.生产者与分解者的部分生理活动是完成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C.能量为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提供动力D.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独立地进行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形式进行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独立地进行。
2.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 C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选出落叶和土壤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C.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落叶腐烂情况解析:土壤中已含有大量微生物,无需专门接种,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土壤应进行处理,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3.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只是碳循环的一部分,并没有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4.碳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最主要部分,如图是碳循环过程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随着工业的发展,①过程的加剧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节能减排主要是控制该过程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①②③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循环转移、利用和释放解析: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利用和释放,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试题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试题1.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量消耗降到最低,人应采取下列哪一种食物结构A.以淡水养殖的鱼类为主B.以家畜的肉类为主C.以谷类和植物蛋白为主D.以禽类的肉和蛋为主【答案】C【解析】谷类属于糖类,它主要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
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20%,在食物链中,谷类和植物蛋白的营养级别最低,处在食物链的始端,体内含有的能量最多;故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量消耗降到最低,人们应以谷类和植物蛋白为主。
故选:C2.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的生物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并释放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并释放能量;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可见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3.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A.甲→乙→丙→丁B.丙→丁→甲→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答案】C【解析】由于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并且逐级递减。
在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越往后数量越少。
根据数量的多少可以从多到少排序即食物链:丙→丁→乙→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5分,共65分)
1.从健康的角度考虑,提倡素食可以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等的摄入,能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
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对提倡素食的好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素食能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
B.提倡素食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提倡素食能减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散失
D.提倡素食能使人类从生产者体内获得更多的能量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3.
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初级消费者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4.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如图表示的是()
选项表示内容甲乙丙
A 碳元素的流向消费者CO2库生产者
B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血浆淋巴组织液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甲状腺垂体
5.下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蝗虫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图表示植物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c为b和d的重合区域,e与b、d为并列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项目能量(J)
蝗虫吃掉的植物所含能量419
蝗虫粪便含有的能量219
蝗虫呼吸消耗的能量146
用于蝗虫生长的能量54
A.蝗虫从植物获取了200 J的能量
B.图中的e表示植物未被利用的能量,则字母c的数值等于219 J
C.图中字母b+d+e代表植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蝗虫从植物获得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流动是不可循环的
6.如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则下列选项中,能使该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C获得能量最多的是()
A.E增多、D增多、A减少B.D减少、B减少、A减少
C.E减少、D减少、A减少D.A减少、D增多、E减少
7.(2014·抚顺市六校期中考试)有人想同时养鼠和水貂、用鼠喂水貂,再用剥去皮的水貂喂鼠,这样是否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A.可以,因为这个系统会平衡
B.可以,因为用鼠喂水貂,所损失的能量可通过用水貂喂鼠收回来
C.不可以,因为食物形成过程中大部分能量都散失了
D.不可以,因为不能用食肉动物喂养食肉动物
8.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9.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甲、丙、丁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
B.从捕食关系分析,能量最少的是图中丙所处的营养级
C.甲→丁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D.甲→乙和乙→甲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相同,但对应的生理反应不同
10.(2014·豫东、豫北十校高中阶段考试)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蚕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是影响养蚕效益的重要因素
B.一棵桑树上有成千上万条蚕,但它们的能量关系不会构成倒金字塔
C.图中C=A-B,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D.桑树→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C1+D1)/C
11.下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位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
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总能量是285×1010
D.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12.(2014·东城区检测)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J/(m2·a)。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20 810 kJ/(m2·a)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
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实现的
D.据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13.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E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E1、E2、E3分别表示流入牲畜、昆虫、鼠的能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存在4条食物链
B.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1+E2+E3)/E
C.人类发展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提高E1/E
D.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5分)
14.(18分)如图是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及彼此间的关系,根据图示回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问
题:
(1)图中由于缺少________和________,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2)图中食物网中仙人掌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成分),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食物网中碳元素以________的形式流动,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图是食物网内能量流动的图解,①~⑥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则流入该食物网中的总能量是_________,⑥/②的值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7分)如图①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
图②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①中雪兔和狼之间明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 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对植物增加消耗的能量是________kJ。
(3)图②中C代表的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
(4)下表表示图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同化总量(×106 J) 储存能量
(×106 J)
呼吸消耗
(×106 J)
A 900 200 700
B 100 15 85
C 15 2 13
D 18 60 12
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