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 7.2级大地震灾害案例评析

合集下载

2008年中国的五大重大灾难事件

2008年中国的五大重大灾难事件

2008年中国的五大重大灾难事件2008年中国的五大重大灾难事件1. 汶川大地震时间: 2008年5月12日影响范围:四川汶川县及周边地区灾害情况: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地震规模达到8.0级。

造成了约7.9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许多房屋、学校和基础设施被摧毁。

这次地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援助。

2. 增城12.4特别重大火灾时间: 2008年12月4日影响范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灾害情况:一家玩具厂发生爆炸并引发火灾,导致至少18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这是当时中国发生的最严重的火灾事故之一,也对中国对生产安全和工厂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3. 雅安特大暴雨洪灾时间: 2008年7月17日至21日影响范围:四川雅安市及周边地区灾害情况:因持续的强降雨导致洪水和山体滑坡,造成雅安市许多区域受灾。

这场洪灾导致了至少146人死亡,数十人失踪,千余人紧急转移安置。

此次灾难凸显了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应对挑战。

4. 西南地区冻灾时间: 2007年至2008年冬季影响范围:贵州、云南、湖南、重庆等西南地区灾害情况:严寒天气导致大范围冻灾,数百万人受灾。

冻灾导致了农作物减产、家畜死亡和农民生活困难等问题。

各级政府采取了紧急救助和重建措施,以缓解受灾地区的问题。

5. 华南暴雨洪灾时间: 2008年6月至8月影响范围: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中国南部地区灾害情况:多次强降雨导致洪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农作物受损,基础设施损坏,发生了许多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这些洪灾给当地居民生活和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政府和民间组织进行了紧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

以上就是2008年中国发生的五大重大灾难事件。

这些灾难给人们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也启示我们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一起努力,为减少灾害影响、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文化的力量:日本大地震的启示

文化的力量:日本大地震的启示

文化的力量:日本大地震的启示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汶川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边海域大地震。

时隔不到三年,从汶川大地震到日本大地震,同样的地震,同样的震撼,却带给我们不同的思考。

“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我一直认为,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经历一些灾难不是坏事情,温室里永远长不出生命力强的鲜花,灾难在带给人们悲痛的同时,也在锻炼和提升人们应对灾难的能力。

3月11日,在大地震发生后,在停电、交通中断和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从报道、电脑搜集的信息和图片中,除了海啸袭来导致公路、车辆、房屋倾覆的一片狼藉外,没有看到突发事件发生后常见的大量人群聚集和骚乱的场景;没有人声鼎沸、夺路而逃的慌乱景象;没有趁火打劫等暴力犯罪现象。

在大地震面前,日本国民所表现出的守法、镇定和自觉,让我们震惊。

在核危机爆发和加剧的时候,留守在福岛核电站的工作人员更是让人们充满敬佩和赞许。

一个国家的强大,从来就不只是经济上的强大,应急能力、公民素质和国家精神往往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带给我们很深的思考。

文化里如缺少从容和宽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定是坎坷和多难的。

在日本大地震到来的时候,但在国内很多的媒体和论坛,有惊叹声,有哀悼声,有欢呼声,甚至有的放鞭炮以庆祝,国人的很多做法,甚是愚昧和无知。

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向日本发出的哀悼和慰问,展现出一个大国总理应有的气度和胸襟。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什么?重建家园固然重要,但次序、素养、精神的建设尤为重要。

“三聚氰胺”、“健美猪”、“谣盐”等等,却还在充斥着国人的眼球,刺激着国人的神经。

当日本还处于危难中,面临着余震和核污染的严重环境。

我们在哀悼的同时,更要注重国民精神和素质建设,从每一个人做起。

当下次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才能从容的面对。

地震报道误区

地震报道误区

地震报道误区摘要随着近几年各类媒体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报道量增加,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后,媒体对地震灾害、地震预报工作等方面加强了报道,公众对地震报道的关注比从前更甚。

从全社会提高防震减灾意识的角度看,这无疑是好事。

但在平常的工作中,由于地震预报科学认识有限,媒体和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使地震报道走入误区。

这里对地震报道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做一简单梳理,希望对今后准确科学地进行地震报道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震;报道;误区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2)68-0004-02媒体上出现的地震报道误区大致可分为三类:1)地震科普概念的误区;2)地震预报工作社会认知误区;3)对地震预报发布规定理解误区。

1地震科普概念的误区震级修订属于正常的科学现象。

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域发生强烈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震级测定为m8.6级,震后32分钟完成了本次地震的速报。

3月18日,台网中心将震级修订为m9.0。

本次震级修订在媒体上并未掀起波澜,但回忆2008年我国汶川地震时,震级从m7.6级到m7.8级再到m8.0的修订却在媒体及公众中引起轩然大波。

好在地震部门迅速做出回应进行科学解读,媒体上出现了《汶川大地震震级缘何两度修订?》等科普报道才让公众了解了真实情况,避免了救灾过程中负面情绪的产生。

其实震级修订属正常的科学现象也是国际惯例。

测定方法上,地震参数是用不同方位、不同距离的多个地震台站的记录进行测定;理论上,所用地震台站的记录越多,测定的地震参数越准确。

根据地震数据处理规定,地震参数测定分两个阶段:一是地震速报,使用最先接收到地震观测数据的台站进行快速地震参数测定,并及时发布地震信息;二是精细分析,即利用所有收集到的地震台站记录进行地震参数的进一步分析,给出最终修订结果。

大多情况下,地震速报参数和修订参数有一定差异。

决定地震破坏程度的是烈度而非震级。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5单元检测: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B)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5单元检测: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B) Word版含答案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B)(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台风是广东省主要的气象灾难。

读右图并结合相关学问,回答1~2题。

1.下列选项中,台风风暴潮灾难严峻的岸段位于()A.惠州南部、汕尾南部、揭阳东南部B.阳江南部、广州南部、珠海东南部C.湛江东部、中山东部、汕头东南部D.茂名南部、东莞西部、潮州东南部2.台风过境前后,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B.大风雨时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C.台风来临前预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D.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平安地带读右图,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天气系统属反气旋B.该天气系统在西北大西洋毁灭的频率最高C.该天气系统的最大风雨区位于系统的最外围D.该天气系统多毁灭在夏秋季节4.该天气系统的最主要监测手段是()A.气象台的人工监测B.利用气象雷达C.利用探测气球D.利用气象卫星5.日本、美国和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灾难损失最为严峻的三个国家,美国和日本共同的常见自然灾难主要有()A.台风(飓风)和地震B.台风(飓风)和大气污染C.地震、火山和大气污染D.海啸和大气污染中广网包头2009年5月13日消息:由于去年冬季气温有利蝗卵越冬,给今年蝗虫灾难发生供应了有利条件,估量达茂旗全旗蝗虫灾难总危害面积为200 万亩,其中严峻危害面积150万亩。

为了能够准时精确猜想和防治蝗虫灾难,畜牧局草原站已启动草原蝗虫灾难防治卫星监测预警体系。

针对往年飞机灭蝗时定位不准,有时误将农药撒入池塘等问题,今年在蝗虫发生的高密度区域接受卫星定位系统,精确把握防治区域。

据材料回答6~7题。

6.上述治蝗实例中,主要接受了“3S”技术中的()A.遥感技术B.全球定位系统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D.地理信息系统7.卫星遥感技术之所以能够感知地面蝗虫的危害和分布状况是由于()A.农作物患病蝗虫灾难,反射光谱会发生确定特性的变化B.卫星辨别率高,可以拍摄到比较清楚的照片C.卫星直接指挥飞机进行灭蝗工作,无需人工参与D.假如接受飞机遥感,探测的范围会更大8.下列叙述属于减灾中的社会行动的是()①实施减灾工程②加强自救、互救的训练③提高全民减灾意识④灾难降落时保持健康的心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读右图,回答9~12题。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公共安全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学院:应急管理学院班级:安管1203班姓名:徐邦耘学号:3112190203202014.12目录1.案例简介 (3)2.防灾减灾 (3)2.1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 (3)2.2群众应对地震能力较差 (4)3.应急准备 (4)3.1地震应急预案未能落到实处 (4)3.2应急准备资源不足 (4)4.决策过程 (4)4.1始终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4)5.处置行动 (5)5.1事态界定 (5)5.2响应迅速 (5)5.3采用心理干预 (5)5.4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5)5.5军警结合,专业救援到位 (5)6.信息管理 (6)6.1信息透明,发布及时 (6)6.2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转,联合作战 (6)7.恢复重建 (6)7.1国家高度重视恢复重建工作 (6)7.2恢复速度迅速 (7)8.结果与影响 (7)8.1造成巨大的损失 (7)8.2提高人民防灾意识 (7)汶川地震案例分析摘要: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

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快速响应,积极救灾。

汶川地震可谓是我国现代该类灾害的代表性案例,本文将从该案例的防灾减灾、应急准备、决策过程、处置行动、信息管理、部门合作与冲突、恢复重建以及结果与影响方面剖析该案例的整个应对过程。

关键词:汶川地震案例分析Abstract:May 12, 2008 Wenchuan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Richter 8.0 earthquake, causing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serious property damage. After the inciden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rapid response, positive relief. Earthquake can be described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of such disasters of modern paper from the ca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preparednes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disposal a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and impact case entire response process.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Case Analysis1.案例简介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处。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发生于四川省汶川一带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沿龙门山构造带的浅源逆冲型地震[1],断裂带长达240km,宽约30km。

断层错动持时达100s~120s。

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高达11度,以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

9度以上地区破坏极其严重,其分布区域紧靠发震断层,沿断层走向成长条形状。

超越6度区的面积合计达44万平方公里[2]。

导致震区桥梁损毁的因素很多,有桥位处的烈度、地面运动加速度、强震持时、频域特征、距震源的距离、断裂带情况、场地土特征、桥梁自身的结构特性等。

但在本次地震中,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如滑坡、落石、地基液化等也给震区桥梁造成不小的损害。

本文结合5·12汶川大地震震后现场考察及相关资料,选择了断裂带附近的3座梁桥和3座拱桥,详细地描述了其桥位、结构及震害情况,初步分析了桥梁倒塌或损伤的原因。

最后,对震区桥梁的一般破坏形式进行了总结,从抗震设防标准、结构的易损性、构造细节及设计理念等方面,讨论了汶川地震对桥梁工程的启示。

桥梁震害案例分析汶川大地震共造成24条高速公路受损,161条国省干线受损,8618条乡村公路受损,6140座桥梁受损(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2008年6月19日)。

震区桥梁的破坏形式多样,这里结合现场考察并参考相关报道,对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中6座严重损毁的桥梁进行破坏形态描述和简要分析。

其中都江堰市庙子坪大桥、汶川县百花大桥和绵竹市回澜立交桥为混凝土梁桥;彭州市小鱼洞大桥、什邡市红东大桥和青川县井田坝大桥为混凝土拱桥。

其桥位见图1。

庙子坪大桥庙子坪岷江大桥位于建设中的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上(国道317线),跨越紫坪铺水库,为东南-西北走向。

2003年动工.地震发生时已接近完工。

桥梁全长1436m,主跨为(125+220+125)m连续刚构,墩顶梁高13.5m,跨中及边跨直线段梁高4m。

从日本地震看中国体制的优越性

从日本地震看中国体制的优越性

姓名:陈亚婷学号:n090502303从日本地震看中国政治优势摘要:日本发生的9.0级地震与08年的中国汶川地震的救灾过程表明,中日两国,从对军队的领导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处理危机的能力,中国都显示着无与伦比的政治优越性,但是中国依然要着力借鉴日本救灾防灾的经验,取长补短。

关键词:日本地震日本官僚体制中国的政治优势中国汶川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宫城县发生9.0级地震,是近千年来,日本境内发生的最严重的灾难,而在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也曾发生8.2级汶川大地震。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一衣带水,并且有着极为相似的文化背景,但是在地震发生后,中日两国政府的救灾能力之差距,让人大跌眼镜。

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指挥调度不力,行动畏畏缩缩,处事不够果断,导致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白白的流失。

三天后,灾区依然缺衣少食,许多灾民幸运的逃过地震的魔爪,却在避难所中冻馁而死。

试问“食品大国”的日本会物资短缺吗?日本的许多地方都存储着大量的物资,但是这些物资却没有运进灾区,有的志愿者想要自己运送物资给灾区的人们,却因为没办法取得政府的高速路许可证而只能叹息。

这正说明了日本各级政府之间实行职责异构,即中央,地方,基层政府职责划分明确,各自在职权范围内行事,各级政府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指导,合作与制约的关系,但这套体制在特大紧急灾难的面前,却暴露了它程序繁琐,协调能力差的缺陷。

东电迟至震灾五天后才想出灌注海水的办法,因为灌注海水会缩短反应堆的使用寿命,东电既然受到政府的影响,面对危机就不应该以省钱为前提,在存亡之秋,人民的生命安全难道不比国家财富更重要吗?这些更加说明了日本资本主义的本质特性以及日本文化当中所蕴藏的“官大于民”的思想。

菅直人政府想要邀请自民党加入内阁来增强灾后的应对能力,可是遭到了拒绝,不管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无疑都有“明哲保身”的嫌疑。

多年来,日本及其僵化的纵向行政体制不断自我膨胀,由于选举制度,导致公务员与民间业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就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阶层,他们对于如何保护自己的集体利益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他们的行为方式都是照章办事,因为按规定做,就不会有风险,所以他们总是在互相推诿,尽可能的不承担责任,比如福岛的核泄漏,日本政府居然把责任推给东电,东电只是个小小的核电公司,却要为政府的失责买单。

由近源强震记录得到的2008年日本岩手一宫城内陆地震破裂过程

由近源强震记录得到的2008年日本岩手一宫城内陆地震破裂过程
Ki n t和 K— K— e NET ( n s ia 1 9 ; Ao Ki o h t , 9 8 i
们 反演 了从 S波 到达前 1 开 始 的 S波 部分 。 S
每 个 台站 的记 录 长 度 相 差 很 大 ,为 9 1 s ~ 6 ( 1 ,这 取决 于观 测 波形 中 由横 向不 均 匀 表 )
期 间在震 源 正上 方 Ki e K n t台 网 的上 盘 台站 WI TH2 5记 录 到 至 今 最 大 的地 面 加速 度 ,
即 40 2 m/ 对 K— T 和 Ki e 2c S。 NE K n t台 网 1 4个 强 震 台 站 ,包 括 I TH2 W 5台 站 井 下 记
脉 冲 向上独特 的合成 波。通 过检查 滑 动对合成 速度 波形 的贡献 和对 比滑 动等 时线 的分布
发现 ,在 1 wTI2 15台站观 测到 的超 过 40 0m/ 0 c s的 峰值 加速 度 产 生 于 南部 特 别 大 滑 动
区最 靠 近 震 源 的 区域 。
网 Ki n t Ao t z 0 0 2 0 的 盘 K— e ( ie “ ,2 0 , 0 4)
脉 的东侧 (皋 1 .为 日本 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象 厅 震 级 M 【 ) I
7 2的 逆 断 层 地 壳 地 震 。 令 球 矩 心 矩 张 量 . 项 『估 算 的 矩 震 级 为 6 9级 , 为 r本 l 9 { . I 95
该波 形具有 非对 称 的肜状 ,向 上的振 幅 并
大 干 向下 的 振 幅 。Ao ,Ku u i F j aa i n g 和 ui r w
区中最 大滑 动 区的 中心在 震 源 以南约 8 i 的地 方 ,最大滑距 约 6 2 k n . m,该 区的地 表破 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
7.2级大地震灾害案例评析
一、事件概述
2008年6月14日,日本宫城、岩手地区发生里氏7.2级大地震,地震类型与同年5月12日发生于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相同,均为为“逆断层型”,震中位于岩手县内陆南部,距离仙台市北部85公里,东京市东北部385公里,震源深约8公里。

此次地震主震于当地时间14日上午8点43分在岩手县南部爆发,日本气象厅评定地震强度为里氏7.2级,美国地震勘测局测定其摇晃强度为6.9级。

此次地震所引发的余震规模也同样不可小觑,根据日本气象厅统计数据显示,6·14宫城岩手地震余震在主震爆发的头24小时中,共计200余次,头7天内共计400余次,余震强度最大达到5级甚至更强。

尽管此次地震的摇晃强度堪比1995年阪神大地震,但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却远远低于彼时。

据东京技术研究所环境建设部所发布的《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地震报告》中统计的损毁情况来看,此次地震中共有11人死亡,12人失踪,450人受伤,2000多座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虽然在如此强烈的地震中,宫城、岩手两县均为震中重灾地区,受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严重影响,位于山区的居民遭遇与世隔绝的困境,但震灾由始至终都并未出现
如阪神或汶川地震般巨大的人员伤亡,这一方面缘于地震震中位于人口及建筑物相对稀少的山区;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日本先进的临灾预警机制和高效的灾害管理体系。

二、处置经过
日本地震灾害频繁,而宫城岩手地区则一直处于地震活跃期,据统计,该地区平均每隔37.1年就会爆发一次大地震。

1978年宫城大地震及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重创之后,日本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灾害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因此,对于6·14宫城岩手大地震的防治,日本政府及相关机构可谓做好了充分准备。

地震发生前,震源地区的地震监测系统探测到P波后,迅速启动临灾预警机制,日本气象厅通过NHK发布地震临灾预警警报(主要通过电视、电台和手机短信紧急发布预警信息),震源区域的警报是提前2秒发布的,一部分地区则是与地震发生同时发布。

而离震源100公里的仙台市,则做到了在地震发生14秒之前,电视台就播出了“可能有强烈地震,请立即避难”的紧急预报。

地震发生48秒之后,日本各大电视台开始全面播发地震消息,并明确播出了震源地区、各地的震级、有无发生海啸的危险等消息。

地震发生1分钟后,警察厅成立了灾害警备本部;两分钟后,东北、关东和中部地方警察本部接到指示,广域紧急援助队做好准备。

地震发生后7分钟,日本首相官邸就立即成立了由内阁危机管理总监伊藤为首的“官邸地震对策室”。

同时把地震最新消息通报给了福田首相。

其立即指示各有关部门尽快收集受灾情况,及时进行救助。

地震发生15分钟,陆上自卫队派出一架直升机飞往灾区察看灾情。

地震发生20分钟,包括内阁官房长官、防灾大臣和总务大臣在内的政府救灾负责阁僚已经聚集首相官邸,并立即决定派遣防灾大臣前往灾区了解情况。

防灾大臣等30名政府官员是在地震发生3个半小时后,搭乘自卫队的直升飞机抵达震源地区――岩手县一关市的(东京与岩手县的距离,相当于北京到沈阳的距离)。

防灾大臣一行到灾区后,当即投入到了解灾情的工作中,并迅速提供情报至首相官邸以做救灾决策。

下午2时,福田首相根据灾情,向自卫队发出了立即出动投入救灾的命令。

于此同时,日本地方防灾委员会因地制宜,救援行动更为迅速,在其灵活调度之下,地震发生一个小时后,紧靠宫城的福岛县在就向灾区派遣了122名消防队员。

而到当天下午,厚生劳动省便出动了32支医疗队奔赴受灾现场。

到14日晚上,陆上援助队出动182支,航空援助队出动14支。

救援工作在日本防灾委员会的指挥下有条不紊的进行。

而在这次地震中因泥石流、滑坡等造成交通中断,深
陷“孤岛”的山村灾民也在日本自卫等派出的53架直升机连续作业下,仅用一天多的时间就被全部转移出来。

三、评估分析
6·14日本宫城岩手大地震可誉为突发性自然灾害防救的一次成功案例,在同级灾情中,此次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损失都被控制在了最低的范围之内。

这充分展现了日本临灾预警机制的先进、讯敏与灾害管理体系的高效、灵活,同时也为我国地震防救工作提供了值得参考借鉴的宝贵经验:
1、灾前防灾演习效果显著
为了应对每三十多年可能发生一次的宫城岩手地区大地震,早在2004年—2006年,在日本政府的公费支持下,教科文体部便发起了“在即将到来的宫城县地震中如何进行区域地震灾害信息的传播及提高地震灾害防治能力的对策”的项目,开始在当地的小学进行一系列的防灾演练。

并不断评估效果,改善相关设施;时至2008年6月12日,日本宫城县1978年7.4大地震的第30年,当天宫城县各地再次进行各种仿真防灾演习,这些演习不仅大大提高了日本民众的灾害防救意识,同时更使日本不断发展更迭的临灾预警技术成果得以被广大民众尤其是中小学生所了解并熟练使用。

6·14 地震来袭,震灾地区民众基本都能在获得预警
警报后及时采取正确的避险、自救措施,逃离死亡的威胁。

2、临灾预警警报迅速、及时
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要求充分重视并不断完善灾害预测、预报及其灾情信息传播体系,这使得日本临灾预警广播体系得以高速发展并领先于世界各国具备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从2007年10月开始,日本气象厅开始通过日本广播公司(NHK)向日本民众播发紧急警报,即紧急地震速报(Earthquake Early Warning,EEW),这一临灾预警警报由日本气象厅通过广域网及卫星系统从遍布全国各地的地震监测台站收集地震信息并对其进行评测后,再将警报信息传送至NHK并向日本民众发布,其具有信息发布速度快、警报信息覆盖广泛、警报信息提示效果良好等优点。

在此次宫城岩手地震中,这一灾害警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震源附近地区,警报稍有滞后,许多震级强烈的灾区都在主震到来的20秒左右之前收到了灾害预警警报,许多人正是在这生死攸关的数十秒中内,紧急避险自救,幸免于难。

3、灾害管理体系切实、高效
日本以达到灾害对策的系统化,实现综合性与计划性防灾为目的,出台了《灾害对策基本法》。

在经历“阪神大地震”这一伤亡惨重的大灾难后,日本政府强烈地感受到《灾害对策基本法》在应对诸如此类大型灾难时存在的缺
陷,于是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修订,大大提高了对策本部在灾害紧急状态时期的灵活性;强化了灾害对策本部长的权限;其中规定,灾害发生时,为迅速建立紧急救灾体系,非常灾害对策本部不经由内阁会议批准即可设置;赋予救灾自卫队派遣自卫官的必要权限,以提高救灾自卫队的响应速度和指挥能力等。

日本内阁府主管防灾的专职参事官辅佐城让先生认为,修改后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改变了成、过去大灾害发生时,先由受灾地方报告中央政府,再由中央政府通知其他地方来救援,而直接由消防厅来指挥调度,为生命救援争取了时间。

得益于此,在6·14宫城岩手地震中,4个多小时后,第一支外来救援队伍便抵达重灾现场,比阪神大地震第一支外援队伍到达时间缩短整整5个小时。

高效、灵活的灾害管理体系还表现在各地方应急体制的转变。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各省厅改变了以往孤军奋战的局面,在预防东南海、南海地震的演习中,各省厅开始加强广域联合,东北6县与北海道、新缔结了灾害时应援协定,在地震爆发时,临近的省厅在还未接到对策本部下达的救援指令前,仍可及时应援。

此外,灾区自救预案也在地震爆发的第一时间启动,地方消防队、民间消防团、地方警察以及紧急消防援助队则是灾区自救行动的主要力量。

这些地方政府、公共事业单位及民间组织在震灾到来后,由地方防灾委员会统筹调
派,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当中,全力降低地震及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损失。

正是因为这种高效灵活的管理体系,6·14地震中的重灾地区才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方救灾力量的应援。

4、灾害防救设施先进、完备
(1)网络与智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日本气象厅开始签发“紧急地震速报”后,研发人员将其与网络(包括局域网与广域网)相结合,通过智能计算机自动控制,以减轻受灾(尤其是地震的此生灾害)程度。

这种运用主要有:
第一,JPM将紧急地震速报信息发出后,信息将传至家用或办公电脑,由于这些电脑通过网络与家电产品、房门、电梯等连接起来,在系统接到紧急地震迅速预报以后,电脑能即刻启动自动控制装置,自动切断电源、火源等。

第二,SHM系统也同样是通过网络连接,一方面在地震中实时监控建筑物的受损情况,测量房屋结构的安全性,更通过计算机控制,将危险通道关闭。

另一方面,通过在建筑物与地面之间“调节器”的伸缩装置和橡胶等,感测地震中建筑物摇晃的程度,并通过网络直接把感测到的详细数据传输给智能计算机,计算机根据摇晃程度控制通往“调节器”的电流,调整伸缩程度,减轻大楼的摇晃程度,从而对建筑物起到减震作用。

(2)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日本移动通信技术发达,手机等移动便携终端普及甚广,日本科研机构主要对这些便携终端在临灾预警和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功能运用进行了拓展研发。

除了运用手机接收紧急地震速报信息外,目前还可同构与互联网和卫星定位系统连接,来确认受灾地区内个人人身安全情况。

这一功能主要由日本SGI等公司进行研发,此功能还可以让中央和地方救灾总部通过网络向手机的主人发送确认是否安全的电子邮件,手机主人根据提问用手机邮件回复。

这样,在救灾总部的信息终端上就会显示每一个受害者的位置和基本的状况,有利于灾害紧急救助工作的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