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的调查和研究

合集下载

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影响

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影响

试论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摘要: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发生里氏9.0级的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以致导致核泄漏事故的发生。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短期内对产业链、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影响甚广,重创了日本经济。

长期看,地震产生的“破窗效应”,灾后重建将拉动一直低迷的日本国内有效需求,带动经济走向复苏。

由此得出结论,日本经济在震后将呈现出“v”增长轨迹。

尽管如此,核泄漏对日本农业、渔业、旅游业长期内产生负面作用,将是日本政府未来需要着力解决的大问题。

关键词:东日本大地震、核泄漏、破窗效应一、引言: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发生里氏9.0级的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以致导致核泄漏事故的发生,瞬间造成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消息传来,世界为之震动,纷纷为不幸遭遇大灾难的无辜民众祈福,并在第一时间各国纷纷表示施以援手,派出救援队赶赴地震前线同日本民众一道抵御旷世天灾。

同时,就地震及由此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纷纷进行分析和预测,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产生影响的文章和评论最多。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合比较分析,本文则着重分析日本大地震对日本国内经济的影响,笔者认为只有先理清此次地震对日本国内的经济影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透过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分析对中国经济或是世界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

在讨论之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次日本140年来最严重的地震,也是为我们后续的分析做必要的准备。

东日本大地震①发生在日本东北部距离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太平洋海域。

地震发生后,对地震震级测定的报道不断刷新,由日本气象厅最初定级为7.9级,一路调至到8.8级,最后定级为9.0级。

并引发浪高最高达到23米的海啸,重创东北部地区。

截至目前,地震海啸已造成14133人死亡,13346人失踪,成为二战以来造成日本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

大地震还导致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发生7级爆炸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重大二次灾害,是日本迄今最为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日本海啸灾害中的海洋污染与环境修复

日本海啸灾害中的海洋污染与环境修复

日本海啸灾害中的海洋污染与环境修复海洋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然而,在自然灾害中,特别是海啸灾害中,海洋面临着巨大的破坏与污染。

本文将探讨日本海啸灾害中的海洋污染情况以及海洋环境修复措施。

一、日本海啸灾害中的海洋污染情况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海啸灾害,被称为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

这场海啸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还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一方面,海啸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和废墟进入海洋,导致水域混浊,光线透射能力下降,影响了海底和浮游生物的生存环境。

另一方面,海啸还将大量的化学物质、石油及其他污染物带入海洋,造成了海洋污染的严重情况。

据统计,海啸引发的物质进入海洋中,造成了大面积的沿岸污染。

化学物质和石油等有害物质的释放使得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对许多水生生物构成了威胁。

同时,海洋污染还对渔业、海岛旅游等经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海洋环境修复措施面对日本海啸灾害中的海洋污染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修复海洋环境,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

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海洋环境修复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例如,通过使用吸油棉、围栏和隔离带来阻止污染物扩散,减少对更大范围海域的影响。

同时,利用过滤和沉淀等物理手段可以从海水中除去悬浮物和沉积物,恢复水质的清澈度。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吸附剂和沉淀剂来吸附和沉淀污染物质,以减少其在海洋环境中的浓度。

这些化学物质通常是有选择性地吸附有害物质,以确保修复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3. 生物方法生物方法是利用生物资源来修复海洋环境的一种手段。

例如,引入某些植物和动物,利用其生物活性分解有害物质、吸收营养物质等功能,来促进海洋环境的修复。

此外,还可以通过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防止海洋污染的扩散和加剧。

4. 政策与管理除了上述修复措施外,政策和管理的角度也至关重要。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海洋环境修复的监管和管理,确保修复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日本海啸灾害的历史文献整理与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历史文献整理与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历史文献整理与分析自古以来,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和海啸成为日本常见的自然灾害。

本文将对日本历史上发生的海啸灾害进行文献整理与分析,以便深入了解这些灾害的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一、日本古代海啸灾害的记录在日本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们无法准确地预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

然而,许多古代文献中都记载了当时发生的海啸灾害。

例如,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日本书纪》中记载了公元684年发生的齐鲁海啸,该灾害导致众多村庄被毁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此外,其他古代文献如《万叶集》、《古事记》和《绘本纪》等也都有所记载。

通过整理这些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日本人对于海啸的描述,以及对海啸灾害的影响。

二、日本现代海啸灾害的实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日本能够更准确地观测和预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

因此,对于现代海啸灾害的记录更为详细和准确。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海啸灾害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被称为东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事故。

这次地震引发了一系列强烈的海啸,造成沿东北海岸的许多城市和村庄被毁,并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福岛核电站事故。

通过当时的新闻报道、地震研究机构的报告以及幸存者的经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次灾难的规模和影响。

三、日本海啸灾害的影响和教训历史上的海啸灾害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同时也让日本人认识到海啸的威力和教训。

在古代,人们尝试通过修建堤坝、建造高台等方式来防止海啸灾害的发生。

近代,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建筑技术和防灾措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建设高耐震度的建筑物、海岸防护设施的建设以及加强人员疏散和预警系统等。

例如,日本建设了特殊的防潮墙,以抵御可能发生的海啸灾害,并通过地震和海啸预警系统来迅速通知人们。

这些经验教训无疑可以为其他国家在面对海啸灾害时提供参考。

四、文献分析的问题与展望通过整理和分析海啸灾害的历史文献,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日本古代和现代的海啸灾害。

然而,由于历史文献的限制以及古代观测方法的不准确性,部分文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日本事件风险案例分析终稿

日本事件风险案例分析终稿

一、可以以各国财政预算缴纳一定比例的形式,建立永久性的全球 巨灾基金,使受害国在发生灾害后更好地提供迅速可靠的援助。 二、创立全球巨灾商业保险联合体,这样可以整合各国商业保险的 资源和资金实力。 三、加大巨灾风险信贷、债券、期权等多钟金融工具的使用。比如 巨灾债券就是一种场外交易的债权衍生物,是保险公司或者再保 险公司通过直接发行公司债券,利用债券市场来分散风险的风险 证券化形式,以实现保值增值。因此,巨灾融资渠道的拓宽不仅 使投资主体从政府援助、保险市场扩展到了资本市场,也有效实 现了风险的转移与分散。 四、建立巨灾保险的再保险体系,成立巨灾保险风险准备金等形式, 保证巨灾风险基金的后续资金投入。风险储备金可包括各参与国 的保费,多方捐赠信托基金用于运营支出之外的部分,储备金的 利息收入,储备金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获得的资本利得等等。
谢谢观看!
三、事件风险损失的原因分析
• 关于地震:专家解释说,日本这次强震是由太平 洋板块在日本海沟俯冲入日本下方,并向西侵入 欧亚板块造成 ,即为大自然灾害。 • 关于海啸:专家认为,海啸规模如此之大原因有 二,一是地震本身规模大且震源浅,二是震源所 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放大了海啸能量。 • 关于核电站:由于如此强的地震、海啸,整个核 电站的管道、设备、阀门、电器盘柜都受到了不 同程度的损伤,使得几乎所有的机组的冷却功能 都受到了损坏,甚至完全失效 。堆芯失去了冷却 功能,堆芯热量载不出来就造成严重的事故。

四、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与核试验 的风险比较什么是核试验?
什么是核试验?
为了军事研究和科学研 究目的在预定条件下进行 的核爆炸装置或核武器爆 炸试验。
按试验时的环境条件不同,核试验的方式有: 大气层核试验、高空核试验、地下核试验和水下 核试验。核试验方式的选择与试验目的有关。 核试验其主要目的是:鉴定核装置的威力及其 他性能,验证理论计算和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为 改进核武器设计或定型生产提供依据;在核爆炸 环境下研究核爆炸现象学和各种杀伤破坏因素的 变化规律,研究核爆炸的和平利用等。它是一项 规模很大、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同配合和耗费 大量人力、物力的科学试验 。

论文—日本地震原因及影响

论文—日本地震原因及影响

论日本地震原因及其影响摘要: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强烈地震引起的巨大的海啸,日本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损失。

同时,地震与海啸还造成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放射性物质剧增、日本列岛部分沉没、火山爆发等严重后果,而且日本本身的经济也波动到全球,这是一次大型的海底板块相碰运动,我们人类只能想尽方法将伤害降低到最少。

本文基于此次地震灾害,会谈到日本地震的具体原因及其影响。

关键词:地震;板块运动;海啸;影响一、日本地震基本概况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的9.0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11-13日共发生168次5级以上余震,已确认14704人遇难 10969人失踪。

此次地震对日本的人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同时,此次地震还引发了各种灾难,例如海啸、核电站发生核泄漏等。

二、地震发生的原因此次地震的震中海域位于太平洋海沟俯冲型地震带上,强震发生时引起海底破裂,产生数十米垂直位移量,从而引发巨大的海啸。

海底板块相碰引起地震和海啸,具体就是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冲至欧亚板块下方。

依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收集的资料,这次强震使日本本州岛向东移动大约3.6米,地轴移动25厘米,使地球自转加快1.6微秒,地轴移动6微米。

位于震中西北部的宫城县牡鹿半岛向震中所在的东南方向移动了约5.3米,同时下沉了约1.2米,这是日本有观测史以来最大的地壳变动记录。

而朝鲜半岛也东移5.16厘米;我国北方地区也出现几毫米的东移现象。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无论从什么方面来看,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都对日本本国,甚至全世界都产生极大的影响,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下面将对几个主要的影响进行阐述。

1、核泄漏核能外泄又称为核熔毁,是种发生于核能反应炉故障时,严重的后遗症。

核能外泄所发出的核能辐射虽远比核子武器威力与范围小,但是却相同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物伤亡。

日本海啸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日本海啸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自古以来,海啸一直是沿海地区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而在日本这个坐落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国家,海啸灾害更是常见且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本文将对日本海啸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分析。

一、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破坏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经常受到地震和海啸的威胁。

特别是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据统计,这场海啸导致1.8万人失踪或死亡,数百万人受到影响。

大量房屋建筑被毁,交通运输系统瘫痪,整个社会秩序出现短暂混乱。

二、灾后重建所需财力投入海啸灾害往往导致大量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农田和渔业设施的破坏,重建工作需要大量财力投入。

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数据,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导致的灾害损失高达25万亿日元,使得日本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境。

三、海啸对渔业和农业的影响日本是一个以渔业和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国家,而海啸带来的洪水和淡水污染往往对这两个行业造成巨大影响。

海啸将水产养殖设施冲垮,引起海产物种大量死亡,给渔业带来重大损失。

同时,因为淡水源受到海水倒灌的影响,整个农作物种植区域也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农业产量下降。

四、旅游业受到冲击日本的旅游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海啸灾害对旅游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海岸线上的景点和度假地成为海啸的主要破坏目标,游客的到来大幅减少,旅游业收入锐减。

除此之外,海啸灾害也破坏了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例如酒店、机场、交通网络等,恢复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时间和财力。

五、对基础设施的破坏和影响海啸以其巨大的能量和冲击力,常常摧毁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

例如,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导致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被严重破坏,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运输效率。

同时,大量房屋倒塌,给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困扰。

六、对环境的影响海啸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还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海啸携带大量的泥沙、淡水、化工废料等物质进入海洋,导致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日本地震对自然地理的影响

日本地震对自然地理的影响

日本地震对自然地理的影响作者:梁东成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11期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38.1°N,142.6°E),震源深度约20千米,东京有强烈震感。

这次地震是1900年以来的第四强震,也是日本自130年前有现代仪器记录以来的最大地震。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核泄漏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对地理环境、日本经济及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下是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日本地震产生的影响。

1.促使地球自转运动加快这次日本里氏9.0级地震非常猛烈,它导致地球自转轴发生25厘米位移,而地轴移动可改变地球自转速度,从而改变一天的时间长短。

日本大地震导致当天地球的自转时间减少了1.8微秒,即地球自转速度每天加快1.8微秒(1微秒等于一百万分之一秒)。

这是因为日本大地震造成大范围的地壳板块位移,改变了地球的整体质量分布,进而影响到地球自转。

就像花样滑冰运动员用脚尖旋转时会不由自主地摆臂一样,当全球质量分布发生改变时,地球的自转速度也会发生变化。

在地震中,地球质量的分布越向赤道地区集中,地球就会转得越快。

2.导致地壳板块平移及地面沉降日本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带。

日本群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之下,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容易产生地震与火山爆发现象。

这次日本大地震使海底地壳出现长约400千米、宽约160千米的裂缝,并使日本本土东移2.4米,朝鲜半岛东移幅度最多超过5厘米。

当然,这个变化非常微小,在未来长达数个世纪里都不会被人类觉察到。

此次9.0级地震和大海啸还导致日本部分地区海拔下降,使日本东北部由北向南大约443千米2的陆地被海水吞没,总面积超过东京的七成。

这次强烈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释放的能量成为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从而影响日本沿岸地表形态变化,使部分地面发生沉降。

浅析日本地震

浅析日本地震

浅析日本地震张亚芳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二班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左右,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这是日本20多年来遇到的震级最高的地震,也是人类迄今为止遇到的少数震级如此之高的地震,更匪夷所思的是,伴随着地震而来的是人类最为恐惧的海啸和核辐射,霎那间,全世界人民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中,自己的安全能否得到保证,是否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所有的不安,无奈,恐惧,都让人们化身成一个个学士或者说是战士,人们开始深入探讨日本地震的内幕,下面我就自己对日本地震的了解,简单的抒发个人的见解。

日本地震发生的原因当日本地震爆发后,美国发面给出了日本地震的解释,美国地质勘探局认为,此次发生在日本东海岸的东北关东大地震是有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的运动所致。

美国的一言一行必定要为美国的形象考虑,即使美国认识到了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也不会随意说出,因为美国不允许日本有核武器,一旦日本有核武器,美国将对日本的占领宣告失败,所以美国只能找些客观的理由向世界发布,已找回自己的面子。

然而,从多发面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这可能完全是一场人为的大灾难即是人祸。

可能是日本自己进行的海底核试验引起的!理由如下:一、石原慎太郎前阵子刚刚放言要以核武器对抗中国,3月9日日本就发生了7.4级的地震。

这可以推论为石原的狂言只是为日本的核试验放言,而九日的地震其实就是日本进行的核试验。

如果不出意外,日本近期还将进行几次核试验,并在不久后在美国的默许下宣布为有核国家以对抗中国。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想不到引发了世纪大地震而自食其恶果。

二、3月11日地震后,海面出现的神秘大漩涡,可能就是日本通向海底核试验场的隧道崩塌,导致海水倒灌引起的。

三、以日本现有的技术,能导致日本用于启动冷却设备的三道保障电网都出现故障,特别是柴油发电机不能发电,这有点不可思议。

合理的解释就是日本故意让电站爆炸让让核外泄,以便掩盖3月9日进行核试验发生的核辐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 population estimates do not include projections for out-migration.
Rikuzentakata, August 2011: Apartment blocks facing the ocean. (Photo: Peter Matanle).
Minamisanriku town, Miyagi Prefecture after the tsunami (27 March 2011). Source: Sankei Shimbunsha (2011: 31); see also SankeiPhoto (2011). Reproduced by kind permission of Sankei Books.
What happened on 11 March 2011? Rikuzentakata, Iwate Prefecture and Ishinomaki, Miyagi Prefecture
Rikuzentakata City (1 March 2012) Population (2005/10): 24,709 and 23,302 (-5.7%) (National Census data). Confirmed dead: 1,691 (41 missing) (Post-disaster population est.= 21,570) Estimated pop. 2015: 20,242 (Est. Pop. Change 2005-15 = -18.1%)* Buildings destroyed: 3,368 (3,159 [totally], 97 [mostly], 85 [half-destroyed], 27 [partially]) Ishinomaki City (11 March 2012) Population (2005/10): 167,324 and 160,826 (-3.9%) Confirmed dead: 3,280 (539 missing) (Post-disaster population est.= 157,007) Estimated pop. 2015: 150,735 (Est. Pop. Change 2005-15 = -6.0%)* Okawa Elementary School: 74/108 children died; 10/14 teachers.
An Assessment One Year On
• Introduction
• Japan and Tōhoku Prior to 11 March 2011
• What Happened on 11 March 2011? • After the Disaster
• Can Japan Recover?
Actual (1960-2010) and Projected (2020+) Population of Japan by Age Group (left hand scale, %), and Total Populatio Statistics Bureau, 2011;
Japan and Tōhoku Prior to 11 March 2012
Ageing, Low-fertility and Depopulation
0-14 15-64 12.0 17.3 65+ 23.1 29.1 Total Population 31.6 36.1 38.8 39.9
100%
Ishinomaki, August 2011. Debris mountain. (Photo: Peter Matanle).
Ishinomaki, August 2011. (Photo: Peter Matanle). がんばろう!石巻 (Tough it out! Ishinomaki). 復興するぞ!(We will rebuild!)
Minamisanriku town, Miyagi Prefecture before the tsunami (2001). Source: Sankei Shimbunsha (2011: 31); see also SankeiPhoto (2011). Reproduced by kind permission of Sankei Books.
Rikuzentakata, August 2011. Municipal gymnasium and emergency shelter. (Photo: Peter Matanle).
Rikuzentakata, August 2011. Junior High School (ages 12-15). (Photo: Peter Matanle).
Rikuzentakata, August 2011. Temporary housing for tsunami refugees. (Photo: Peter Matanle).
Ishinomaki, August 2011. Senior High School (Ages 15-18). (Photo: Peter Matanle).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 海啸 与核 泄漏灾害分析
2011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Tsunami and Nuclear Meltdown Disas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Tsunami and Nuclear Meltdown
Kamaishi City Minamisanriku Town Rikuzentakata City Ishinomaki City
Projected population of Japan by prefecture and prefectural capital. 2010-30. Source: NIPSSR (2003).
Iwate Prefecture
Miyagi Prefecture Sendai City Fukushima Prefecture
Population change in Japan by prefecture and prefectural capital, 1990–2010. Source: Statistics Bureau (2011).
90% 80%
5.7
7.1
9.1
140
120 100
128
94 64.1
70%
60% 50% 40% 30% 20% 10% 0%
87
68.9
67.3
69.5
80 67.9 63.7 59.2 58.1 60 53.9 51.5 50.9 40
20
30.2 1960 24.0 1970 23.5 1980 18.2 1990 14.6 2000 13.2 2010 11.7 2020 10.3 2030 10.0 2040 9.7 2050 9.1 2060 0
Rikuzentakata, August 2011. Debris clearance is progressing. But the town has been destroyed. (Photo: Peter Matanle). Tsunami footage at Rikuzentakata.
The Unosumai district of Kamaishi City, Iwate Prefecture before the tsunami (2007). Source: Sankei Shimbunsha (2011, p. 31); see also SankeiPhoto (2011). Reproduced by kind permission of Sankei Books.
• Conclusion: Transformation or Status Quo?
Japan and Tōhoku Prior to 11 March 2012
Ageing, Low-fertility and Depopulation 2000 -2010 - Iwate, Miyagi and Fukushima Prefectures shrank by 3.5 percent, from 5.908 to 5.708 million people. Prior to 11 March 2011,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d forecast shrinkage of a further 791,000 to 4.917 million (13.9%) by 2030; making a total decline of 16.8%. A total fall of 20 per cent (1.181 million) (2010-30) now seems plausible. • Japan’s Net Reproduction Rate fell below 1.0 for the first time around 1955/60. • The Total Fertility Rate fell below 2.1 in 1974. • Japan began to shrink in around 2005/10.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0)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0 Revision, UNPD Website.
Casualties and Damage (11 April 2012 – National Police Agency Website) Dead: 15,856 Missing: 3,070 Injured: 6,027 129,404 buildings totally destroyed, 255,737 buildings partially destroyed. 26.7 million tons of debris (Asahi Shimbunsha, 2011).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Cooling systems flooded and failed. Hydrogen explosions at Units 1, 3, and 4. Units 1, 2, and 3 experienced full meltdow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