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典音乐赏析

合集下载

第二圆舞曲 赏析

第二圆舞曲 赏析

第二圆舞曲赏析一、引言在众多华尔兹音乐中,第二圆舞曲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的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带您深入赏析这支华尔兹中的瑰宝,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第二圆舞曲的作者是约翰·施特劳斯,这位奥地利作曲家凭借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创作了大量的华尔兹作品,被誉为“华尔兹之王”。

第二圆舞曲创作于1877年,是施特劳斯为一场慈善活动而作。

自问世以来,该作品便广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舞会、庆典等场合的热门曲目。

三、音乐风格与特点第二圆舞曲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节奏韵律而著称。

在旋律上,施特劳斯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如变奏、对位等,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活力和变化。

在情感上,第二圆舞曲表现出了欢快、热烈的气氛,让人们沉浸在快乐的舞蹈中。

而在节奏韵律上,该曲目保持着华尔兹特有的三拍子节奏,使人们能够轻松地跟随音乐舞动。

四、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第二圆舞曲不仅是一支华尔兹音乐,更代表了奥地利乃至欧洲的文化传统。

该曲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众多音乐家视为经典之作。

此外,第二圆舞曲还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支华尔兹仍旧在各种场合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人们沟通交流、表达情感的桥梁。

五、结论第二圆舞曲作为华尔兹音乐中的瑰宝,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文化传统角度来看都极具代表性。

施特劳斯巧妙地将丰富的音乐元素融入作品中,使其旋律优美、情感热烈。

这首曲目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美妙的听觉享受,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桥梁。

在未来的日子里,第二圆舞曲将继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世人,让人们在舞动中找到快乐与激情。

莫扎特艺术歌曲赏析

莫扎特艺术歌曲赏析

莫扎特艺术歌曲赏析莫扎特艺术歌曲赏析欧洲古典⾳乐奠基⼈、天才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的作品⼏乎囊括了所有的创作题材。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艺术歌曲只是他信⼿拈来的即兴作品,但以独具的抒情性在⾳乐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席之地,其中⼀些作品完全达到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准和⾼度。

莫扎特的声乐作品以其能够较好地体现欧洲科学发声体系的要求已成为声乐演唱者磨练技术、提升⾃⾝声乐演唱艺术⽔准的“试⾦⽯”。

正因如此,莫扎特的许多作品,尤其是艺术歌曲被声乐教师作为教学作品⾯⼴泛使⽤。

正如“贝尔康多”即“美声唱法”嫡系继承者麦奴·加西亚所说:莫扎特是“贝尔康多”学派最好、最理想的代表⼈物。

要懂得“贝尔康多”作品的唱法,必须要彻底地研究莫扎特的作品,⽆论在技巧上还是理论上,莫扎特都给了我们完美的例证。

莫扎特⼀⽣创作的艺术歌曲在数量上虽然不及舒伯特,但歌曲风格各异,体裁多样、旋律和声独特,概括起来有以下⼏种。

⼀、歌剧咏叹调风格莫扎特⼀⽣最喜欢歌剧,他11岁开始歌剧创作,⼀⽣共写了22部歌剧作品。

因此他的⼏⾸艺术歌曲受其影响写成了咏叹调的风格,例如《鸟⼉喜欢换地⽅》(Oiseaux si tous Les alas)(KV 307),曲讲述⼩鸟每年飞向远⽅,追求阳光,是为了寻找爱的欢娱。

这⾸歌曲旋律简单,类似宣叙调,伴奏中有很多优雅的倚⾳来模仿鸟叫。

⼜如《我⾛进树林》(Dans un bois solitaire) (KV 308),颇具戏剧性,叙述⼀个在森林中散步的少年,不⼩⼼把沉睡的爱神吵醒,为了惩罚他。

爱神⼀箭射穿了他的⼼,让他从此为爱⽽忧伤。

莫扎特⽤不同的速度变化将这⾸歌写得像⼀⾸充满悲剧⽓氛的咏叹调。

上⾯两⾸歌曲⽤法⽂写成。

是莫扎特22岁时的作品,其风格受到当时流⾏的巴黎风味的咏叹调的影响。

再如《鲁意丝烧毁情书》(Als Luise die Briefe ihres ungetreuen Liebh-abers verbrannte,K.520),则充分展⽰出莫扎特过⼈的抒情及戏剧才能,描写⼀位名叫鲁意丝的⼥郎把她不忠实的爱⼈的来信付之⼀炬,钢琴伴奏中出现⽕的⾳乐。

莫扎特歌剧作品音乐赏析

莫扎特歌剧作品音乐赏析

莫扎特歌剧作品音乐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莫扎特是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其短暂的一生为人类创造和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莫扎特先后创作出了20余部歌剧作品,诸如《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等都是其创作的经典歌剧作品。

作品体现出了莫扎特音乐艺术创作的思想和理念,散发着古典主义音乐独特的魅力,具有极大的欣赏价值和音乐美学价值。

本文对莫扎特的《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这三部歌剧作品进行了简单地音乐赏析。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其非常钟情于歌剧的创作,是歌剧艺术的开拓者。

他的歌剧创作题材丰富多样,其音乐优美、轻快,独具音乐魅力和个人特色。

莫扎特的歌剧作品散发着瑰丽的艺术风采,具有显著的戏剧性、民族性、人文性等特征。

他的音乐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精神,以至于其歌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息,如歌剧《魔笛》就是其歌剧作品中最富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一、莫扎特歌剧作品——《魔笛》音乐赏析《魔笛》是莫扎特歌剧作品的杰出代表,这部歌剧作品根据德国作家维兰德的童话叙事诗创作而成,主题鲜明、风格独特、音乐语言生动感人。

作品中,维也纳民谣曲调与巴洛克风格相互融合,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音乐创作风格。

同时,作品中不但有极具神秘色彩的宗教旋律,还有明朗欢快的世俗音乐,宗教旋律与世俗音乐的有机结合使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音乐特色,也体现出了莫扎特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

(一)音乐的叙事性莫扎特以叙事性的咏叹调作为歌剧《魔笛》音乐以及剧情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赋予歌剧音乐鲜明的叙事功能。

莫扎特先以奏鸣曲式为歌剧《魔笛》的序曲,通过引子和和弦使剧中人物的形象完美地呈现出来,然后以小提琴演奏的形式使剧中的第一个主题清晰地呈现出来,并通过调性上的变化等推动音乐旋律不断前进,把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音乐也显得更加的舒展、开阔和高昂。

而随着音乐的发展,其到再现部时,调性在不断地变化,旋律也逐渐温柔婉约,并突显出了明朗欢快的气氛。

歌剧音乐并不具备叙事的语义功能,也不能展示出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以及起因等相关因素,但是其通过特殊的音乐语言承载了叙事的功能。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赏析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赏析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赏析引言勃拉姆斯(J oh an nes B ra hm s)是19世纪欧洲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波澜壮阔,以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其中,《c小调第一交响曲》堪称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进行深入的赏析,以揭示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前奏:勃拉姆斯与交响曲在正式赏析之前,我们先简要了解一下勃拉姆斯与交响曲的关系。

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作曲家,他一生共创作了四部交响曲。

这四部交响曲均代表了勃拉姆斯作曲风格的不同方面,而《c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首部交响曲。

第一乐章:激情四溢的开篇创作背景《c小调第一交响曲》的创作始于1854年,但历经数年才最终完成。

勃拉姆斯对于第一交响曲的写作可谓诚惶诚恐,由于贝多芬的影响,他深感交响曲这一音乐形式的庄严与压力。

因此,他在创作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

曲式结构第一乐章采用的是传统的双主题自由奇谱曲式,包括激情奔放的开篇、优美抒情的第二主题、高潮迭起的发展部以及悲壮凛冽的回旋主题。

曲式丰富多样,展现了勃拉姆斯的作曲才华和对音乐结构的精确把握。

音乐赏析勃拉姆斯以激情四溢的管弦乐声开篇,令人震撼。

随后,第二主题的出现为整个乐章注入了一丝安宁与柔美。

发展部则展示了勃拉姆斯过人的作曲天赋,以各种动机和主题的交替发展,渲染出跌宕起伏的音乐氛围。

最后回旋主题的再现,将乐章引向壮丽的结尾,给人以深思和震撼。

第二乐章:宁静祥和的梦幻之音音乐特点第二乐章是一个宁静祥和的瞬间,这是勃拉姆斯作品中少有的柔和与宁静。

轻盈的弦乐和木管乐器交织出梦幻般的音景,令人如沐春风。

这一乐章展示了勃拉姆斯多样的音乐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曲式结构第二乐章采用了三段式曲式结构,分别是主题的叙述与发展、变奏和主题再现。

勃拉姆斯通过不同的变奏方式,传达出音乐的流动和变化。

音乐赏析第二乐章以轻柔的主题开始,渐渐展开,形成华美的音乐画面。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在欧洲⾳乐史上,有⼀个天才,他就是贝多芬。

他⽤⼼灵的⼒量感染着⽆数的⼈,艺术是⼼灵的写照,⾳乐更是⼼灵的显相,只有把⼼灵投⼊到整个⾳乐⾥才可能登峰造极,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个⼈。

⾳乐是⼤⾃然开辟之初的⼀息,⾄此万物纷繁不⽌,⾳乐家⽤⼼灵来谱写整个世界,亦⽤⾳乐来演绎整个世界。

没有⾳乐的世界是悲凉的,只有能感知⾳乐的世界⾥⽣命才是多彩的。

交响乐是最能展现功⼒的⾳乐形式,这需要整个乐团的和谐共鸣,也需要每个⼈的⽆间配合,在交响乐⾥没有个⼈主义,所有的演奏都是相互依存的。

天籁与⼈籁的和谐以及⼼灵与世界的和谐。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在⽣命⾥最低沉的时刻所创作的,在这⾥他融⼊了⾃⼰全部的⼼⾎,也耗费了毕⽣的精⼒。

整个乐曲激扬⾼亢、回旋不⽌,把所有与之共鸣的⼈都笼罩在⼀种不可名状的意境⾥。

⼈类的⽂艺不光是中国的达到了颠峰,其他民族也有绝世的佳品,中国⼈要想发展就不能不了解西⽅的⽂化与艺术,并且要⼤胆的吸收他们的长处。

对于⾳乐在西⽅成就最⾼的有三个⼈,第⼀个是海顿,第⼆个是莫扎特,第三个是贝多芬。

如果说莫扎特象李⽩的话,那么贝多芬就与杜甫的风格极其相似,那样的意境每使我沉寂当中⽽忘掉世间的⼀切,对于⾳乐我更欣赏贝多芬。

⾳乐⾮⾳乐,是名⾳乐。

⾳乐要表达的是⼼灵的⼒量,⽽不是苍⽩的⾳符,欣赏⾳乐是要欣赏它的灵魂⽽不是形式,当今的流⾏⾳乐虽然个性鲜明,但却不能给⼼灵带来震撼,因为他们缺少对⼈⽣与世界的考问。

对于⾳乐我还是喜欢古典主义的,因为这样的⾳乐能给⼈以精神的洗礼,听古典派演奏家的演奏就象是在看整个世界,那和谐的共鸣当真饶梁三⽇不绝不于⽿。

⼈⽣终究要会欣赏艺术的,否则这样的⼈⽣是很难感受到⽣命的真、善、美的。

这⾥我们共同欣赏贝多芬先⽣的《命运交响曲》,感受这⽣命的⾳乐。

希望⼤家能把⼀切都暂时抛下,⽤⼼来倾听这⽣命之曲,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作者的⼼境,才可能与之共鸣。

在此向贝多芬致敬。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5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5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5篇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1)《命运交响曲》的开头,有四个悲壮的强音“登、登、登、登。

”像是命运的敲门声。

那时,感情悄悄地远离贝多芬,贝多芬孤独了,他只剩下音乐了。

命运似乎与贝多芬开玩笑,让他听不见。

这对贝多芬是多么重要啊!命运,你连一个完完整整的音乐,都不给他。

命运,你让他去当音乐家,却让他耳聋,你不是存心去糊弄他吗此刻,药物治疗似乎已经对贝多芬不起作用了。

我学了钢琴后,我最爱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耳疾后,创作的一首悲壮、凄凉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的开头,有四个悲壮的强音“登、登、登、登。

”像是命运的敲门声。

那时,感情悄悄地远离贝多芬,贝多芬孤独了,他只剩下音乐了。

命运似乎与贝多芬开玩笑,让他听不见。

这对贝多芬是多么重要啊!命运,你连一个完完整整的音乐,都不给他。

命运,你让他去当音乐家,却让他耳聋,你不是存心去糊弄他吗此刻,药物治疗似乎已经对贝多芬不起作用了。

第一乐章,在表现了命运的敲门声后,紧之后的那快速而有力的旋律,似乎表达了自我毫不畏惧的胆量。

第二乐章,旋律和节奏变得有些舒缓、平静了。

让人听起来很悦耳。

我想,应当是贝多芬去找发明家帮忙,造了四个助听器,贝多芬又听得见时,那种“柳岸花明又一村”、对憧憬的未来满怀信心的心境。

第三乐章的旋律,又让人不安、紧张起来。

那是因为,四个助听器对贝多芬已经没什么用了。

但贝多芬还是努力去辨别音符。

第四乐章的旋律,变得高昂了。

贝多芬,他又站起来了。

这位伟大的音乐巨人,又站起来了。

此刻,他能用心灵去感受音符了。

贝多芬的事迹,不仅仅震惊了音乐界,还震惊了全世界。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2)《命运交响曲》能够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

但那时的记忆已是很模糊了。

可是当论文布置下来是,首先想到的就是《命运交响曲》。

于是下载下命运,边听边写下了这赏析。

以下是我从个人的角度,也是业余的角度来赏析的听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二级的风暴袭来!难怪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

艺术欣赏: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绘画赏析

艺术欣赏: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绘画赏析

艺术欣赏: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绘画赏析巴洛克时期是欧洲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涵盖了音乐、绘画、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

在这个时期里,巴洛克风格的音乐和绘画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技巧和情感。

一、巴洛克时期背景及特点1.1 背景介绍巴洛克时期跨越了17世纪和18世纪初,起源于意大利,并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这个时期背后有着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以及贵族社会变革等复杂的社会因素。

1.2 巴洛克艺术特点•夸张和华丽是巴洛克艺术的显著特点。

在音乐中体现为复杂而动听的曲调与声部编排,在绘画中反映为强烈的明暗对比与精心刻画的人物面容。

•讲究寓意和象征性,常常通过符号和隐喻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建筑和装饰上的华丽细节,如碧绿色、金饰等元素的广泛使用。

二、巴洛克音乐赏析2.1 巴洛克音乐家介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Bach被认为是巴洛克音乐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代表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精华。

亨德尔 (George Frideric Handel)Handel创作了许多著名的巴洛克宗教合唱曲和管弦乐。

2.2 巴洛克音乐作品欣赏这里可以选择几首代表性的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并加入相关的音乐链接。

三、巴洛克绘画赏析3.1 巴洛克绘画家介绍卡拉瓦乔 (Caravaggio)Caravaggio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绘画家之一,他以其逼真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戏剧性的场景而知名。

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Rubens是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长表现肉体和动感。

3.2 巴洛克绘画作品欣赏选择几幅著名的巴洛克时期绘画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并加入相关的艺术品图片。

四、巴洛克艺术与今天4.1 巴洛克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解释巴洛克艺术如何对今天的音乐和绘画产生影响,涉及巴洛克艺术的技巧、题材或风格对当代艺术家的启发。

4.2 巴洛克音乐与绘画的共同点探讨巴洛克音乐和绘画在表达方式上的共同点,例如情感表达、符号隐喻等。

2017年欧洲古典音乐赏析

2017年欧洲古典音乐赏析

2017年欧洲古典音乐赏析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所以有着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音乐,以下是店铺分享的欧洲古典音乐赏析,赶紧快和小编来赏析吧。

欧洲古典音乐赏析舒曼《梦幻》浪漫主义最终成为十九世纪的主导文化观念。

正是在这片土壤上,欧洲的音乐艺术在十九世纪达到了黄金时代。

出现了舒曼式的大卫同盟,与社会的庸俗对抗日益加剧。

因此,浪漫主义不仅是作品风格的问题,而是一个内容复杂的思想问题。

既然不能从现实中找到理想,艺术家们只有终日沉醉在自已创造的幻想的梦境中。

圣桑《天鹅》荡漾、荡漾……夜色在我羽间荡漾。

清波咽咽,是我冰冷的床。

造物赐我以寒被,一袭月光。

月光下梦里最轻的颤动,也衍出无边的忧伤。

一圈圈忧伤,扩张又收拢。

夜夜围我以重重无隙的篱。

在篱的中心,我弯下修然的洁颈,遂勾起一串旋律,凝固在永恒的月光里。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巴赫《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回顾巴赫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海一般的博大。

巴赫全面的继承了欧洲几百年的音乐传统,把巴罗克复调音乐艺术推向了高峰。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巴赫在音乐史上,将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

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莫扎特《小夜曲》莫扎特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完美地体现了歌德的一句名言,即“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

细细品味莫扎特的音乐,似乎能感受到更多的东西,在欢笑的背后蕴藏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更巨大的力量,完全超越了冲突,力量寓于优雅之中。

萧邦《降大调夜曲》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际,正是聆听肖邦的最佳时刻。

作为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感情细腻,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

他的音乐具有一种无法道明的特别气质,艺术家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艺术构造出一个独特的想像世界,而肖邦的世界是如此的绮丽精工,美不胜收而又深不可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悲怆》感受平静
院系:理学院
班级:化学一班
学号:09052107
姓名:李明星
任课教师:孙亮
听《悲怆》感受平静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温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贝多芬对生命、对人类的爱就像阿波罗的阳光一样,明澈地闪耀在每一个音符上。

那部韩剧“爱有天意”中女孩子在学校作钢琴独奏时演奏的就是“悲怆”的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快板,c小调,2/2拍子。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

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

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曰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听“悲怆”的曲子时,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

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只有这一部和op.81a“告别”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标题的。

二十八、九岁的贝多芬,正值青春年华,事业蒸蒸曰上,为什么要写上这么一个标题呢?罗曼·罗兰在他著名的《贝多芬传》中回答了我的疑问:“……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退隐。

1796年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

”1801年,贝多芬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

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

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员的说话。

……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

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
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悲怆”奏鸣曲本身和这封信,揭示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说是完美的音乐典范————它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而贝多芬在他的音乐声中告诉我们,他已超越了现实,摆脱了尘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

有人曾将这首奏鸣曲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指出在这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共同的“青春的哀伤感”。

可能人们是从这个标题出发,将它和当时德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相对应而作出这种结论的。

确实,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在莫扎特的g小调第40交响曲中,都弥漫着类似的情绪。

但贝多芬毕竟有其独特的个性,实际上,他的作品中弥漫着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弥漫着一种对无限、对理想的渴望。

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肉体上和生活中的种种痛苦、恐惧、忍让、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华。

正如E·T·A·霍夫曼所说:“人的心在尘世之物中感悟超尘世之物。


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觉到了悲怆,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将这些写进了这部奏鸣曲,用音乐把我们带出生命的躯壳,导向那无垠的精神疆域,向我们的灵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我的王国是在天空。

”“我是替人类酿制醇醪的酒神。

是我给人以酒神上至高的热狂“我们这些精神上无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为了痛苦和欢乐而生的。

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能得到欢乐。

”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纯美丽的花朵,献给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类的英雄,人类的普罗米修斯。

参考文献:
1、BBC音乐导读4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2、欧洲音乐史话
3、钢琴艺术博览
4、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