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教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文言文二则》语文教学PPT课件(3篇)

《文言文二则》语文教学PPT课件(3篇)
四、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 我们可以根据这 个特点断句。
教材习题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朗读指导:朗读时注意句中的停顿,不要读破句。 例如: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牛斗
,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
背诵指导:先理解课文的意思,弄明白伯牙是怎样鼓琴的,锺 子期是怎样评价的,锺子期死后伯牙是怎么做的,然后背诵。
课文解读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① ,好/书画,所宝②/以百数。有/戴嵩③《牛》④/ 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⑤,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⑥/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⑦入/两股⑧间,今乃⑨/掉⑩尾而斗,谬⑪矣。”处 士/笑而然之⑫。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从哪里可以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 琴者。”结合资料袋说说感受。
这一行为充分表现出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悲痛 和不再弹琴以祭友人的决绝态度。
3.想一想,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 锺子期会怎么说?
动人场景:日出、下雪、清风。
锺子期赞叹道:“善哉乎鼓琴,灿灿乎若旭日, 飘飘乎若雪花,徐徐乎若清风。”
主题归纳
《伯牙鼓琴》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 的故事,赞美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表 现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书戴嵩画牛
作者档案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唐 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 才,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对后世影响深远。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PPT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PPT

锺子期 楚国 樵夫 布衣
这是一个关于 什么的故事?
知音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锺子期堪称伯 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伯牙弹琴,心里想着 巍峨的泰山,锺子期说:“好啊! 这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 水,锺子期又曰:“善 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 水。”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21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 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 朋友的千古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伯牙鼓琴
《列子》,道家学派著作,相传 为列子所撰。列子,名御寇,战国时 期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独立处世, 善于修身养性。《列子》共八卷,内 容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寓言,如 “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 出自其中。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文意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 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 珍爱。他用锦缎作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杜处士晒字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 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 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 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牧 童说的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 织布的事应该去问织工。”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译文:一会儿又想着流水, 锺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 像流水一样浩荡!”
交流讨论
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 了,除了高山流水,他的琴声还可能 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表现旭日东升 的景象
表现下雪 的景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戴嵩画牛》文言文二则说课教学PPT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戴嵩画牛》文言文二则说课教学PPT课件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 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 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选角色讲故事: 我是杜处士…… 我是小牧童…… 我是苏东坡……
拊掌: 搐: 股: 乃: 掉: 谬: 然之:
翻译句子:
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研读课文:
借助课文注释,试着翻译全文。
蜀中有个姓杜的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 嵩画的牛,尤其被他所珍爱。他用绵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杜处士晒字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斗牛图》,拍手大笑着说 :“这是争斗的牛啊!牛争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抽缩在两条大腿中间 ,现在这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牧童说得对。古 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织工。”这是不可改变的呀!
研读课文:
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 可见牧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具备什么精神?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 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牧童天真无邪,无所顾忌,他具有善 于观察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研读课文:
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miù yǐ
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


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A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上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上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

度,要符合故事的基本意思。
答案:示例:在山清水秀的四川,有一个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姓杜。
他非常喜欢收藏书画,每天省吃俭用,为的就是收藏更多自己喜欢的书画。在
所有收藏的书画中,有一幅精致的《斗牛图》,是唐代大画家戴嵩所画,杜处

士最为喜爱。他给画配上玉轴,装进锦囊里,天天带在身边赏玩。
言 文
有一天,杜处士在庭院里,把《斗牛图》打开,放在阳光下晒,以防止受潮

(chǔ shì)


处 士 本指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
TWO PIECES OF CLASSICAL CHINESE
(suǒ bǎo)


所 宝 所珍藏的(书画)。


(jǐn náng yù zhóu)

锦 囊 玉 轴 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pù)
曝 这里指打开书画晾晒。
TWO PIECES OF CLASSICAL CHINESE
第四部分|习题导航
EXERCISE NAVIGATION
课文 习题导航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点拨: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停顿和语速节奏,把握好语调的变化。《伯牙鼓琴》
导 航
前一部分要用激昂的语调,充分体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课文 主题思想


《伯牙鼓琴》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个故事:俞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管

俞伯牙弹奏什么,锺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俞伯牙的心意。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

表达了对真挚友谊的赞美。

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ppt(第二课时)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ppt(第二课时)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
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
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 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统编教科书六语上
○ 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几百件。其中有
一轴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锦缎作画囊,用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 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统编教科书六语上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指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
统编教科书六语上
借助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概念:人物的语言描写有时会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 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方法:阅读时注意体会和想象语言描写传达出的感情和描 绘的画面,从而理解文章内容。 运用:结合锺子期的语言,走进伯牙的内心,想象画面, 体会音律美。读一读《书戴嵩画牛》中牧童评价画作的语 言,想象两牛相斗时牛的真实状态。
拍手 抽缩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
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 大腿
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认为他说得对。
摆动,摇
错误。牧童认为画中牛“掉尾而斗”是错误的。实际上牛相 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统编教科书六语上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 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 矣。”处士笑而然之。

【小古文】管仲隰朋小学语文文言文 教学PPT课件

【小古文】管仲隰朋小学语文文言文 教学PPT课件

隰朋主管齐国的外交,他能让齐桓公称霸时无须 担心各国诸侯的讨伐,并能得到大批诸侯的支持,可 是隰朋一死,各国诸侯纷纷认为齐国即将大乱,于是 就没有人再对齐国有信心了。

古文详解
朗读文本
管仲隰朋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②孤竹③,春往冬反④,迷惑⑤失
道⑥。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文学常识填空。
(1)“管子”指的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军事家 ___管__仲____。 (2)____齐__桓__公__是春秋五霸之首。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春往冬反:_同__“__返__”__,__返__回 (2)乃掘之:_____于__是______ (3)伐孤竹:_____讨__伐______ (4)夏居山之阴:______北__面_____
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⑨山之阳⑩,夏居山之
阴 ,蚁壤一寸而仞 有水。”乃掘 地,遂得水。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文意疏通
管仲隰朋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②孤竹③,春往冬反④,迷惑⑤失
道⑥。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⑦放老马而随之,遂⑧得
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⑨山之阳⑩,夏居山之阴 ,
3、翻译下列句子。 (1)乃掘之,遂得水。 ___于__是__挖__掘__地__,__最__终__找__到__了__水__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__管__仲__、__隰__朋__跟__随__齐__桓__公__去___征__伐__孤__竹__国__,__春__天__出__征__,__冬__天___ __返__回__,__迷__失__了__道__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十篇PPT教学课件

文言文十篇PPT教学课件
遂依而截之。
.
2
疏通文意
.
3
鲁有 执
长竿入城门 者
拿,握
的人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

竖执之,不可入
开始
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 无所出 办法
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 么办法来了
.
4


老父 至
一会儿
老人
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

唱歌 向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
秦青,
未 穷 青之 技, 自 谓 尽之,
完,尽
技艺
认为
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

辞归。
于是
于是就告辞回家。
.
24
秦青 弗止 没有阻止
秦青没有劝阻他
饯行 于 郊衢
设宴送行
郊外的大道
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
抚节 悲歌,声 振 林木
打着节拍
振动
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
委身
曲附, 欲取蝉
弯着身子 弯曲脚背
螳螂弯着身子弯曲脚背,要去捕蝉
而不知黄雀在 其 螳螂
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傍也
黄雀
延颈, 欲啄螳螂
伸长脖子
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
.
44
而不知Hale Waihona Puke 弹丸在其 下也
拿弹弓的人
黄雀
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此三者, 皆 欲得其前 利

利益
这三样东西,都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
.
54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铜既销矣 一冶即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共33张PPT)

课堂集中营
处士笑而然之。
然之: 认为他说得对。
从中可以看出处士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杜处士听完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在牧童指出谬误后,杜处士带着对牧童的称赞笑了。 说明他是一个心胸开阔,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与建议 的人。
课堂集中营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奴: 男仆。这里指耕田的农夫。 婢: 女仆。这里指纺织的织女。
( 心志,情志 ) ( 形容极短的时间 ) ( 认为 )
文言文二则
课前导入
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 擅画田家、川原之景, 画水牛尤为著名。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豪放派词人代表。主要作品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赤壁赋》等。
学习思考:
课堂集中营
读一读锺子期听琴时所说的话,从中你可以感 受到什么?
读了这些句子,我们对“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有 了更逼真、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的琴技出神入化,锺子期 的欣赏水平同样高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锺子期发自内 心的感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课堂集中营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毕生不复鼓琴,以为世
诗词拓展
字词乐园
有关知音的诗词: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名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实战练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2.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3.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课堂集中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童区寄
传》
从戈,则声。
2)径造庐访成。——《促织》从,告声。3)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天论》
违背不合 对称的线条 非常直观
4)作而言曰:“此疫作也。” ——《狱中杂记》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师说讲》这些词用词义引申原理比较合适。 “作”的形符是“人”,本义指人由
1)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左。顾—右—盼《岳回阳顾楼记》
日薄西山
2)狼奄至,引首顾。—贵—阳《中衡山阳狼传洛》阳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惮山记》 联系学生熟悉的词语讲解,学生的思
路会豁然开朗,印象也会大大加深。 大量今天还用的成语保留着词的古义,
可以用来作讲解文言实词的桥梁。
1)不如因善遇之。(修《长鸿门宴》伟)大 2)成视之,庞然修待伟遇。释放(《促织》)
实词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常用词、特别是 常用词的常用义上,因为其使用频率高,在 文言文中随处可见,需熟练掌握。
如果能让学生比较多地掌握常用词及常
用义,学生就能够扫清一般障碍,比较顺利
地读懂古书。 因此,我们主张教学的各个环节——
讲课文、分析句子、提问、作业、测验
等——都结合常用词进行,想方设法使学
生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掌握常用词。
卧而坐起或由坐而站起,本句前一“作” 即用本义,用于事物则是兴起、发作的意 思。
“鄙”字从邑,意义与地点有关,本 指边远地区,因边远地区的人见世面少而 引申为见识短浅《。为学》唇:亡“齿蜀寒之鄙有二僧。”
古代汉语知识 与文言文教学
龙異腾 教授
古代汉语的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为後仿 古作家所使用的古代书面语,即通常 所说的文言文。
六朝以後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 古白语。
课程教学意义上的古代汉语指文言文。 这是因为:
文言文难度大於古白话; 古典文献大都用文言文写成。
无论从语言学习角度看还是从继承文化 传统角度看都应该具备文言文知识。
微殊。
多义词的几个义项,应区别对待: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
2)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隆中对》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
4)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左忠毅公逸事》
上面句子中的“微”字,各句使 用 的义项不同,其中第二句(名微而众 寡)与现代汉语常用义一致,学生并 不陌生,可以少讲或不讲,其他现代 汉语不再保留的义项则应着重讲。
容易被忽略的词,如: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隆中对》
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这些词学生往往会觉得认识并且会解 释,很容易忽略其古今意义的差異而轻易 用今义往上套,某些句子用今义似乎也能 讲通,其实是对古人意思的误解。
像这样的词文言文中很多,教师应特 别注意指出这些不明显的差異和容易被忽 略的地方。
3、以今驭古,温故知新
由於语言的发展,不少词的古义并不是 该词今天的常用义,但语言同时有继承性, 词的古义往往保留在某些词语或成语中。
教师对文言文实词的讲解,应将语言 继承性原理贯穿其间,努力沟通古今词义的 联系,使学生能通过熟悉掌握生疏,温习已 知获得新知。
的教学,特别是词汇与句法中与现代汉语存 在差異的地方的教学。
一、实词的教学 学习文言,掌握实词词义是关键。 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
因素是实词掌握的多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文言实词亦有其多样性和多维性。
历史发展:本义 引申义 古义 今义 词与词的联系:同义词 反义词 同源词 词的语音形式:单音词 复音词 词的构成形式:合成词 联绵词 偏义复词
因此,小学生要接触到文言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通过文言 教学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 文。
文言文的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
重要内容。
文言文在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与学生熟
悉的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異实。词的词义和 要实现读懂文言文这个教虚学词目的用的法,必
然要求学生: 包括实词和虚词 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 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 因而文言教学的重点,在於词汇与句法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卖油翁》) 这种学生并不陌生而可以用来驾驭
文言词义的材料还不是少数,教师遵循以 今驭古的原则,不仅能帮助学生摆脱死记 硬背的困扰,提高学习文言词义的兴趣和 效率,而且对学生牢固掌握和自如运用现 代汉语词汇大有裨益。
4、因词而異,灵活多变
实词数量多,意义千差万别,没有 什 么现成条款的讲解公式可资利用,而是要 求教师充分利用词与词之间、义项与义项 之间的种种内在联系以及实词自身的物质 外壳形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针 对不同对象选取最简单明了而又能使学生 留下深刻印象的角度进行讲解。
古今词义的差異有明显与细微的区别。 差異明显的祭如祀:用的纯
正全体牲畜 碰撞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睢不辱使命》
这种意义差異明显的词固然是阅读 文 言文的障碍,但只要稍加注意,一般不会 引起误解,教师在指出它们与现代汉语同 一个词不是一个意义后作一般性讲解,必 要时提请学生看注释或查字典即可,没有 反复强意调义的古必今要差。異不明显或差異较大却
教师应该对实词有全面的了解。 在教师全面了解实词的基础上,文言 实词教学应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1、突出常用词和常用义
文言词汇相当丰富,要想全部掌握既无 可能也没必要,因而实词教学的重点应有选 择性,区分常用词和非常用词。
非常用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不 高,偶尔遇到,翻翻字典辞书不会太费事, 因此这类词或义项只须一般性讲解即可。
2、侧重差词别的项,角 的度 角谨和 度小义慎微
总的说来,古今词义有同有異。 意义古今相同的词,如山、水、风、 雨之类,不会造成文言文阅读的困难,只 须开始时给学生讲明有这种情况即可,不 必多费唇舌。
而異的一面又有其千差万别的表现形
式,既有迥别,又有微殊,教师应根据对象
区别对待,同異中侧重於異,異中又侧重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