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之《月夜》赏析

合集下载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月夜作者:杜甫朝代:唐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的圆圆的秋月是多么皎洁美好,妻子却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

夜露深重,你乌云似的头发被打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注释: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

3、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6、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赏析: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家小的深切挂念。

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

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

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2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月夜》原文及鉴赏

《月夜》原文及鉴赏

《月夜》原文及鉴赏《月夜》原文及鉴赏《月夜》原文及鉴赏1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联之中。

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

《月夜》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

《月夜》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

《月夜》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所作的一首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富有诗意的表现方式,常常作为文学教材在中学教学中被广泛使用。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许多学者和学生,下面就对《月夜》进行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首杰作。

一、《月夜》文本解读1、整体结构这首诗一共五句,每句都是五言绝句。

整体结构简洁明了,给人以一种紧凑而深刻的感觉。

诗中主要描写了作者在一个静谧的夜晚,仰望皎洁的月光,感叹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

2、具体内容第一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是对江南风光的赞美,也可理解为对传统文化的怀旧之情。

作者借江南这一具体的地域来表达对过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第二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自然景观的变幻来勾勒出江南的美好,描绘出江南的春景如诗如画,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第三句“能不忆江南?”作者通过问句,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之情,理所当然地让读者产生出对江南的怀念之情。

第四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作者在忆江南时,最先想到的是杭州,这表明杭州在作者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五句“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鸳鸯”这句话切入了诗人对“江南”的感怀,写出了一种超越情景描写的审美情趣。

3、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了杜甫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他通过对江南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旧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中透露出一种丝丝的愁绪,表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

二、教材分析1、现状2、问题及建议目前许多学生对《月夜》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缺乏对诗中深层含义的挖掘。

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在学习《月夜》时无法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旨。

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古诗词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品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也要加强对古诗背景的介绍和解读,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月夜》诗词鉴赏

《月夜》诗词鉴赏

《月夜》诗词鉴赏《月夜》诗词鉴赏《月夜》诗词鉴赏1 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

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注释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雨香云淡觉微和。

’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

’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

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⑹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⑺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创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思家而作此诗。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月夜》杜甫唐诗鉴赏

《月夜》杜甫唐诗鉴赏

《月夜》杜甫唐诗鉴赏【作品介绍】《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原文】月夜今夜鄜州月⑴,闺中只独看⑵。

遥怜小儿女⑶,未解忆长安⑷。

香雾云鬟湿⑸,清辉玉臂寒⑹。

何时倚虚幌⑺,双照泪痕干⑻。

【注释】⑴鄜(f 口)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 a n。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雾云鬟(huán )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 squo; 雨香云淡觉微和。

’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squo;云气香流水。

’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

梁章隐《咏素馨花》诗:&squo;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⑹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⑺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白话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月夜》杜甫原文翻译与赏析

《月夜》杜甫原文翻译与赏析

《月夜》杜甫原文翻译与赏析《月夜》原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翻译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月夜》注释1、鄜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月夜》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月夜》作品赏析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妻子一人在鄜州闺中独看。

开篇写得既突兀又形象。

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

这种写法虽违常规,但细细玩味,它已包含自己在内。

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想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

“只独看”,虽是描写想象中妻子孤独望月的形象,但使人感到她望月时感情是那样的真挚和凝重。

妻子如此,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种寓主观于客观,以客观写主观的手法,新颖而别致。

“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上一联写怀念妻子,这一联写思念儿女,抒发无言的悬念之苦。

诗人在远方怜爱着小儿幼女们,想着他(她)们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还不理解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儿女幼小,不懂世事,诗人自是无限怜爱。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之《月夜》赏析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选自:《新青年》4卷1号)
【赏析】
在早期的白话诗人中,沈尹默的诗才受人瞩目,周作人曾说:“只有两个人具有诗人的天分,一个是尹默,一个就是半农。

”(周作人《〈扬鞭集〉序》,北新书局)《月夜》是沈尹默的代表作,这首诗与胡适的《鸽子》以及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等同时发表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为最早发表的新诗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而具有新诗美德”。

(北社编选:《新诗年选(1919)》,亚东图书馆,1922)
诗题是《月夜》,但它并非一首抒情的小夜曲,诗人仅是选择“月夜”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意境。

这首诗的意象集中于“秋风”、“寒霜”、“月光”、“树木”,这些景致在古典诗词中都很常见,难得的是诗人能将这些“旧景”点染出新境界,并从中挖掘出新的时代精神。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以风吹写动,第二句以月照言静,前两句在动静交融中烘托出萧瑟苍凉的氛围。

诗人写“风”而仅用
“霜”字加以形容,既点明了晚秋时节的时间背景,又传达出“吹着”的“风”寒意逼人的触觉感受。

第三句由写物过渡到写人,抒情主人公“我”被赫然推到读者面前,由此开拓出全诗的新气象。

在古典诗词中,“我”很少直接入诗,抒情主人公“我”,往往被隐藏于“物”或者消融在诗歌的意境里,难以凸显出来。

而《月夜》中“我”却带着昂扬之气立于“月夜”的“霜风”之中,“我”作为主体意象出现在诗行里,充分表现了新诗作者与旧诗作者截然不同的精神追求,“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一句,是对“我”的描写更是“我”发出的“独立宣言”,诗人用“并排”形象地写明“我”如何“立着”,其中含有“我”与“树”齐头并进之义,借写“顶高的树”突出“我”的高大。

《月夜》里,“我”的发现、“我”的觉醒、“我”的张扬正是“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表现。

而最后一句“并没有靠着”与第三句“并排立着”相呼应,进一步彰显了在寒冷寂寞的环境中“我”的独立与自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得到了更为明晰的表现,诗歌的精神主旨也上升到新的层次。

《月夜》简约古朴的语言不免露出新诗初创期稚嫩的痕迹,尽管如此,读者还是可以看出诗人遣词造句的匠心。

诗歌第一句和第二句“呼呼”与“明明”的叠用,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色彩性;口语化虚词“着”字在诗歌句尾的反复呼应,使诗歌的音节韵律和谐自然,这些都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新诗形式所做的有益探索。

沈尹默,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
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

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

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以下”。

沈尹默的理论著作有《谈书法》、《书法论》和《二王法书管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